|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側柏和紫薇掩映的一排廊式長房,緊緊靠著北平中山公園的東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建筑學研究單位——中國營造學社, 這個學社是民辦學術團体的科研机构,專事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發起人是朱啟鈐,字桂莘,人稱朱桂老,1872年生于貴州。民國3年(1914年)10月任內務總長,1915年奉袁世凱之命修繕皇宮時,對營造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7年朱啟鈐在江南圖書館發現《營造法式》的抄本,惊為秘籍,兩次刊行,反響頗大,于是他便自籌資金,發起中國營造學社,并自任社長。最初學社設在朱啟鈐家中,初邀人社的成員大都是一些國學家。 1930年,朱啟鈐為籌措學社的經費,向支配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中華教育基金會申請補助,恐學社沒有專門人才,要錢的理由不充分,曾做過朱啟鈐幕僚的周治春(他是營造學社名譽社員中基金董事),便專程到沈陽鼓動梁思成、林徽因加入學社,因為那時東大建筑系剛剛籌辦,不便离開,另外,由于朱啟鈐為袁世凱登基籌備大典,被國人所詬病,梁思成、林徽因不愿同他合作,這件事就擱了下來。 1930年秋,林徽因回北平養病不久,陳植也走了,他到上海開了一家建筑事務所。 1931年“九·一八”前夕,東北的火藥味已很濃,駐沈陽的日本關東軍天天演習,并經常闖入校園,橫沖直闖,如人無人之境,日本人為了強行修建沈陽——鐵岭的鐵路,竟把東大通往沈陽城里的一條大路截斷,樹起路障牌子,大書:隨意通行者,格殺勿論。連天烽火,即將引發,東大建筑系的“弦歌”正處在斷亡絕繼之秋。在這個時候,東大的几位院長之間的派系斗爭,也劍拔弩張。梁思成沒有參与他們的派系斗爭,再加上林徽因身体不适,不能再來東大工作,于是他決定离開他親手創建的建筑系,把系里的事交給當地人童(上“□”下“雋”),到北平營造學社應聘。 應聘后,梁思成擔任了法式部主任,林徽因繼之為營造學社校理。“九一八”事變后,建筑系的學生劉致平、莫宗江、陳明達等人,也一起到北平投奔老師,成為營造學社的骨干。 后來,劉墩楨從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到北平參加營造學社的工作。他年輕時到日本讀中學,1920年畢業于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筑科,先后在長沙、蘇州等地教書,他外表整洁,他外表整洁,性格沉靜,到任后任文獻部主任。 林徽因在香山休養半年之后,身体基本复原。下山那天,徐志摩、沈從文、溫源宁等陪了梁思成去接她。并在北京圖書館辦了一桌宴席,給林徽因接風。看到林徽因紅光滿面,神采奕奕,徐志摩很高興;當林徽因問到他近日生活的時候,他卻只有,聲長歎。 近來徐志摩連遭打擊,他最親近的母親不久前剛剛去世,父親不容他的妻子陸小曼,父子關系仍很緊張。在北平,他只身住在米糧庫胡同四號胡适的家中,也多虧了胡大哥和江冬秀的照應。他身肩兩所大學的課程,月薪差不多600元,卻不夠花錢如流水的陸小曼舖張揮霍。他為了掙錢,疲于奔命,身体也越來越糟,不是泄肚子,就是感冒。為了掙錢,跟一些朋友也疏遠了,眼下正忙著為蔣万里出售上海愚園的房子做中人,想掙點跑腿錢,填填債台上的窟窿,真是斯文掃地,這些怎能給林徽因講呢? 那一天,他曾到燕大看過冰心,冰心問過他過去的一些事,他毫不猶豫地拿起筆來寫道:“說什么以往,骷髏的磷光。” 宴席結束的時候,一群朋友拉上他們去看京戲,徐志摩對林徽因說:“過几天我回上海一趟,如果走前沒有時間再來看你,今天就算給你辭行了。” 林微因說:“11月19日晚上,我在協和小禮堂,給外國使節講中國建筑藝術。” “那太好了,”徐志摩興奮起來:“我一定如期赶回來,作你的忠實听眾。” 11月19日晚,協和小禮堂燈火輝煌,座無虛席。 十几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專業人員濟濟一堂,听林徽因開設的中國古典建筑美學講座。當穿著珍珠白色毛衣、深咖啡色呢裙的林徽因,輕盈地走上講台時,所有的眼睛為之一亮。這位27歲的中國第一代女建筑學家的風度和美麗,讓他們頓生惊羡之感 她標准的牛津音如空山流泉,響起在人們耳際:“女士們,先生們!建筑是全世界的語言,當你踏上一塊陌生的國土的時候,也許首先和你對話的,是這塊土地上的建筑。它會以一個民族所特有的風格,向你講述這個民族的歷史,講述這個國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寫在史書上的形象更真實,更具有文化內涵,帶著愛的情感,走進你的心靈。” 精彩的開場白,立刻爆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林徽因娓娓而談:“漫長的人類文明歷程,多少悲壯的歷史情景,夢幻一般遠逝,而在自然与社會的時空演變中,建筑文化卻頑強地挽住了歷史的精神气質和意蘊,它那統一的空間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質感的美的形態,透視出時代、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學、宗教、倫理、民俗等意識形態的內涵,我們不妨先看北平的宮室建筑。” 林徽因停頓了一下,下意識地用目光掃視全場,沒有她所期待的那張面孔。上午她曾接到徐志摩由南京打來的電報,講他將搭乘“濟南號”飛机到北平,下午3點派輛汽車到南苑机場去接他。梁思成租了一輛汽車去南苑机場,結果等到4點半,人仍未到,汽車只好又開了回來。 來協和小禮堂講演以前,她還与思成說:“志摩這人向來不失信,他說要赶回來听我的講座,一定會來的。” 徐志摩是11月11日回上海的。那天,徐志摩搭便机先到南京,當晚住在張歆海家里,与張歆海、韓湘眉夫婦一起討論人生与戀愛,通宵達旦,第三天,張歆海、韓湘眉送他登車去滬。 一進家門,徐志摩就与陸小曼大吵了一架。志摩的心更加冷了。這次回來,他給小曼帶來不少畫冊、字帖、宣紙、筆墨,滿心指望小曼能夠改掉惡習,沉浸在藝術氛圍中,造就一番事業,沒想到小曼一如故我。志摩不想把關系弄僵,只好探訪故友,消愁解悶。 到家的第二天早晨,他便去拉斐德路拜訪劉海粟,看了他從歐美帶來的新作。中午,在羅隆基家吃的午飯。15日,他的學生何家槐又來看他,兩人興奮地談了一天。因他一心想著赶回北平,听林徽因的講座,感到無論如何也要在17日离開上海。 林徽因講著:“北平城几乎完全是根据《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規划思想建設起來的。北平城從地圖上看,是一個整齊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牆的西北角略退進一個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對稱的。它自北而南,存在著縱貫全城的中軸線。北起鐘鼓樓,過景山,穿神武門直達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門、天安門、正陽門直至永定門,全長8000米。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穩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學者的無限贊歎,稱之為世界奇觀之一。” 林徽因如數家珍,侃侃而談:“中國的封建社會,与西方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權,分層次的完整統一著。在這樣的封建社會結构中,它的社會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來,其一是以‘禮’立綱,建立封建統一的秩序,這是文化上的倫理性;其二是以‘雄健’為藝術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國的風度,試想諸位先生、女士站在故宮的午門前,會有什么感受呢?也許是咄咄逼人的崇高吧!從惊懼到惊歎,再到崇高,這是宮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 她講得很流暢,很生動,听眾也平心靜息,生怕漏掉一個字。講話的時候,林徽因不停地用眼睛望著門口,她期待那個身影的出現。 17日晚上,當徐志摩即將离家的時候,陸小曼問他:“你准備怎么走呢?” “坐車。”徐志摩回答。 陸小曼說:“你到南京還要看朋友,怕19日赶不到北平。” “如果實在來不及,我就只好坐飛机了,我口袋里還揣著航空公司財務主任保君健給我的免費飛机票呢。”徐志摩說。 “給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許坐飛机。”小曼著急了。 “你知道我多么喜歡飛啊,你看人家雪萊,死得多么風流。” “你又瞎說了。” “你怕我死嗎?” “怕什么!你死了大不了我做風流寡婦。” 18日凌晨,徐志摩匆匆起身,怕誤了火車,順手抓起一條又短又小的西裝褲子,連腰間的一個破洞也沒注意到,就胡亂套上,又順手拎起那只從不离身的皮箱子,乘早車到南京去了。 在火車上,他買了一張報紙,報紙上正好登載著北平戒嚴的消息。糟了,她的講演听不上了。轉而他又想起,張學良或許正在南京,干脆搭乘他的“福特”專机去北平。于是下車后他先到張歆海家去問情況。 林徽因喝了口茶,繼續講著:“‘左祖右社’是對皇宮而立言。‘左祖’指的是左邊的太廟,‘右社’指的是右邊的社稷壇。‘旁三門’是指東、西、北面各兩座城門。日壇和月壇分列在城東和城西,南面是天壇,北面是地壇。‘九經九緯’是指城內南北向与東西向各有九條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時能并列九輛車馬即‘經途九軌’,北京的街道原來是寬的,清末以來逐漸被民房侵占,越來越窄了。所以你可以想象當年馬可·波羅到了北平,就跟鄉巴佬進城一樣嚇懵了,歐洲人哪里見過這么偉大气魄的城市!” 這時,一位使節站起來問:“對不起,林小姐,請允許我提一個問題,馬可·波羅同樣來自一個文明古國,那里有古羅馬角斗場和万神殿,整個古羅馬文化,都可在同時代建筑中找到投影。他來到中國的元大都,究竟是什么東西把他震撼了?” 林徽因笑了笑回答:“吸引了馬可·波羅的是中國建筑中,表現出人和天地自然無比親近的關系。中國傳統的建筑群体,顯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這一點的,莫過于方、正、組、圓的建筑形態。方,就是剛才我講過的方九里,旁三門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齊、有序,中軸、對稱;組,是有簡單的個体,沿水平方向,舖展出复雜丰富的群体;圓,則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不過中國的建筑藝術又始終貫徹著人為万物之靈的人本意識,追求人間現實的生活理想和藝術情趣,正是中國的建筑所創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為棟宇’的融合境界,感動了馬可·波羅。” 听眾中再次爆發出熱烈掌聲。 當徐志摩赶到張歆海家時,張歆海夫婦和朋友到明孝陵靈谷寺去玩了。于是他便去金陵咖啡館吃茶,然后到在硤石長大的同窗好友何競武家閒坐,何競武原名陸何坤,生于1894年,后入保定軍校4期步兵种,參加過北伐戰爭,后任處長、副師長、平漢鐵路局長、西北運輸司長,授國民党中將,1962年病逝于香港。何競武說:“張學良現在北平,他的飛机一時還到不了南京,你只好坐火車去了。” 何競武家离飛机場較近,故對張學良專机情況很清楚。徐志摩插進衣袋里的右手,突然触到一張硬紙片,他這才想起原來手上還有一張保君健送他的免費机票。他說:“我明天搭乘郵件飛机,當天准能赶到北平。” 何競武說:“郵件飛机明早八點起飛,我家离飛机場很近,今晚你就睡在這里吧。” “好吧,那我晚上再到張歆海家去一趟。”徐志摩說。 他9點半鐘到了張歆海家,張歆海夫婦參加一個宴會還沒回來,兩個小孩子已經睡著了。他獨自一個人烤火、吸煙,和那只名叫“法國王”的貓玩耍。感到無聊了,他便給楊杏佛打電話,把楊杏佛召了來。 晚上10點多鐘,張歆海夫婦回來了。歆海一見到志摩,便親熱得擁抱在一起。韓湘眉注意到徐志摩穿著一件又短又小,腰間破著一個窟窿的西裝褲子,徐志摩像螺旋式的轉來轉去,想尋找一根腰帶,引得大家大笑,他自我解嘲地說,那是臨行倉促中不管好歹抓來穿上的。大家又說了一陣笑話,韓湘眉忽然問:“Suppose Something Happens Tomorrow志摩!(明天會不會出事)?” 徐志摩頑皮地伸出了右手掌,他說會看手相,他的生命線特別長,不會出事的。 韓湘眉又說:“志摩,說正經話,總是當心一點好,駕机的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志摩回答:“不知道,沒關系,I always want to fly.(總是要飛的)。” 韓湘眉又問:“你這次乘飛机,小曼說什么沒有?” “她說我要出了事,她做風流寡婦!” “ALL widows are dissolute.(凡是寡婦都風流)。”楊杏佛打趣說。 說罷,大家都笑起來。 接著他們談朋友,談國事,談徐志摩此后的北平生活。夜深了,他們才依依惜別。到了門口,徐志摩回過頭來,像長兄似的在韓湘眉左頰上溫柔地吻了一下。沒想到這竟成了他們的永訣。 “‘面朝后市’也是對皇宮而言,”林徽因接著講,“皇宮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對朝廷。‘市’是指商業區,封建社會輕視工商業,因此商業區放在皇宮的后面。現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國以后才繁榮起來的。過去地安門大街、鼓樓大街是北平為貴族服務的最繁華的商業區。前門外的商業區原來是在北平城的西南,元朝的大都建在今天北平城的位置,當然与金舊都有聯系。 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棋盤式格局,城市總体构圖,整齊划一,而中南海、景山、北海,這三組自然環境的楔人,又活躍了城市气氛,增添了城市景觀的生動感,這是運用規划美和自然美的結合,取得多樣統一,正如古羅馬角斗場的牆壁,隨著橢圓形平等軌跡,而連續延伸,建筑的圓形体,顯得完整而統一,但正面效果上,因為各開間采用券柱式构圖,形成了直線与弧線,水平与垂直,虛面与實面的強烈對比,這是運用几何手段,求得建筑美的多樣統一。但這种美不是形象的,而是結构的。它的藝術魅力因頓悟而產生,其結果卻是倫理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特征。” 11月19日上午8點之前,徐志摩同何競武一起吃過早點,又匆匆給林徽因發了一個電報,便登上了由南京飛往北平的“濟南號”飛机。這是一架司汀遜式6座單葉9汽缸飛机,1929年由宁滬航空公司管理處從美國購人,馬力350匹,速率每小時90英里,在兩個月前剛剛換了新机器。飛机師王貫一,是個文學愛好者,徐志摩搭乘他的飛机,他非常高興。他說:“早就仰慕徐先生大名,這回咱們可有机會在路上好好聊一聊了。” 副机師叫梁壁堂,他跟王貫一都是36歲,与徐志摩同齡。 南京的天气出現了好兆頭,飛机起飛的時候,藍天白云,一派万里晴空。 徐志摩心曠神怡,他是喜歡飛的。在空中飛行,人常常覺得自己脫离了肉体凡胎,跟藍夜里彗星一樣,在天際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飛》中寫過:“飛上天空去浮著,看地球這彈丸在太空里滾著,從陸地看到海,從海再回看陸地。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覺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風飛去。 10點10分,飛机降落在徐州机場,徐志摩突然頭痛欲裂,他在机場寫了封信給陸小曼,不擬再飛。10點20分,飛机又將起飛,他看看天气晴朗,心想再堅持一下,便能赶到北平,如約去听林徽因的講座,他又轉身鑽進了机艙。 飛机由副駕駛員梁壁堂駕駛,王貫一同徐志摩一前一后,不停地聊著文學。 一縷又一縷白云,從他們身邊飛去。 突然,梁壁堂叫道:“不好,前面有大霧。” 他們一齊朝著窗外望去,飛机已被霧气團團圍住,迷蒙不見任何景物。 “沖過去!”王貫一命令。 “不行,這儿有山。”梁壁堂回答。 “繞過去!”王貫一急速說。 砰的一聲突然炸響,飛机撞在党家庄上空的開山頂上。机身訇然起火,像一只火鳥,翩翩墜落于山下。 開山,當地人叫白馬山,就在津浦鐵路旁邊。“濟南號”失事時,正被一個路警看到,等他跑到出事地點,机上的火還在燃燒。 “先生們,女士們!今天我們講了中國的皇城建筑,在下一個講座里,我要講的是中國的宗教建筑,在此之前,我想給諸位讀一首我的朋友寫的詩:《常州天宁寺聞禮忏聲》,這首詩所反映的宗教情感与宗教建筑的美是渾然天成的。” 林徽因的朗誦把听眾帶到另一個肅穆庄嚴的境界。 我听著了天宁寺的禮忏聲! 這是哪里來的神明?人間再沒有這樣的境界! 這鼓一聲,鐘一聲,磬一聲,木魚一聲,佛號一聲……樂音在大殿里,迂緩的,漫長的回蕩著,無數沖突的波流諧和了,無數相反的色彩淨化了,無數現世的高低消滅了…… 這一聲佛號,一聲鐘,一聲鼓,一聲木魚,一聲磬,諧音盤礡在宇宙間——解開一小顆時間的埃塵,收束了無量數世紀的因果; 這是哪里來的大和諧——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籟,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動,一切的扰攘; 在天地的盡頭,在金漆的殿椽間,在佛像的眉宇間,在我的衣袖里,在耳鬢邊,在感官里,在心靈里,在夢里…… 在夢里,這一瞥間的顯示,青天,白水,綠草,慈母溫軟的胸怀,是故鄉嗎?是故鄉嗎? 光明的翅羽,在無极中飛舞! 大圓覺底里流出的歡喜,在偉大的,庄嚴的,寂滅的,無疆的,和諧的靜定中實現了! 頌美呀,涅槃,贊美呀,涅槃! 听眾們看到她的嘴唇顫抖著,她的眼眶里涌滿了淚水。 回到家中,梁思成告訴林徽因,關于徐志摩未回北平的消息,已給胡适打過電話,胡适也很著急,他也怀疑途中有變故。 20日早晨,胡适和林徽因分別看到了北平《晨報》刊登的消息。 京平北上机肇禍,昨在濟南墜落! 机身全焚,乘客司机均燒死,天雨霧大誤触開山。 【濟南十九日專電】十九日午后二時中國航空公司飛机由京飛平,飛行至濟南城南州里党家庄、因天雨霧大、誤触開山山頂、當即墜落山下,本報記者親往調查,見机身全焚毀、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燒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認、郵件被焚后,郵票灰仿佛可見、慘狀不忍睹…… 林徽因和梁思成赶到胡适家中,胡适聲音嘶啞地說:“我這就到中國航空公司去一趟,請他們發電問問南京公司,看是不是志摩搭乘的飛机出事了。” 中午時,張莫若、陳雪屏、孫大雨、錢端升、張慰慈、饒孟侃等人都來到胡适家中打听情況,電話鈴聲響個不停。 胡适回來了。他沉痛地告訴大家,南京公司已回電,證實出事的是徐志摩搭乘的“濟南號”飛机,南京公司今天早晨已派美籍飛行師安利生赶往出事地點,調查事實真相。 林徽因覺得兩眼一黑,昏倒在椅子上。 下午,北平《晨報》又發了號外: 詩人徐志摩慘禍 【濟南二十日五時四十分本報專電】京平航空駐濟辦事所主任朱風藻,二十早派机械員白相臣赴党家庄開山,將遇難飛机師王貫一、机械員梁壁堂、乘客徐志摩三人尸体洗淨,運至党家庄,函省府撥車一輛運濟,以便入棺后運平,至燒毀飛机為濟南號,即由党家庄運京,徐為中國著名文學家,其友人胡适由北平來電托教育廳長何思源代辦善后,但何在京出席四全會未回。 整整一天,林徽因的眼前閃動著一團火光,徐志摩散文中《想飛》中的那几句話,不時地撞進她的腦海:“同時天上那一點子黑的已經迫近在我的頭頂,形成了一架鳥形的机器,忽的机沿一側,一球光直往下注,砰的一聲炸響——炸碎了我在飛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志摩,難道你是先知,難道你早就預感到你的幻滅,你就這樣悄悄地走了嗎? 冷雨如麻。雨滴敲在福緣庵的青瓦上,如泣如訴。水幕從屋檐下垂落成一幅挽帳,也是凄清而冰冷。 這座小庵原來是個賣窯器的店舖,院子里堆放著大大小小的壇壇罐罐。徐志摩的遺体停放在庵內入門左邊貼牆的一側。在濟南中國銀行工作的一位姓陳的辦事人,早已把徐志摩的遺体裝殮得干淨整洁,他照當地民間壽衣的樣式,給徐志摩穿了件藍色的綢布長袍,上罩一件黑馬褂,頭戴紅頂黑綢小帽,露出掩蓋不住的額角,左額角有個李子大小的洞,這顯然是他的致命傷,他的眼睛微微張開,鼻子略微發腫,門牙已脫落,靜靜地躺在那里的。這就是那個永遠生气勃勃、永遠渴望飛翔的徐志摩。 梁思成、金岳霖、張奚若3人,11月22日上午9時半赶到濟南,在齊魯大學會同乘夜車到濟的沈從文、聞一多、梁實秋、趙太侔等人,一起赶到福緣庵。 梁思成帶來一只用鐵樹葉作主体綴以白花的小花圈,這只具有希腊風格的小花圈,是林徽因和他流著淚編成的,志摩的一張照片鑲嵌在中間,照片上的徐志摩是那樣充滿靈性,生龍活虎,而現在已成古人。人生的渺茫和命運的不可知,就像這凄風苦雨,讓人感到悲涼。 下午5時,徐志摩的長子徐積鍇和張幼儀的哥哥張嘉鑄,從上海赶到濟南,朱經農夫婦也來了,晚8時半,靈柩裝上了一輛敞篷車,將由徐積鍇、張嘉鑄、郭有守等人,護送回滬。 在返回北平之前,梁思成悄悄撿起了“濟南號”飛机殘骸的一塊小木板,珍貴地放進自己提包里,這是林徽因再三叮囑的。 徐志摩的靈柩運到上海万國殯儀館,上海文藝界在靜安寺設奠,舉行追悼儀式,吊唁的人絡繹不絕,許多青年學生排著隊來瞻仰這位中國的拜倫。 北平的公祭設在北大二院大禮堂,由林徽因主持安排,胡适、周作人、楊振聲等到會致哀,京都的社會賢達和故友紛紛題寫挽聯、挽詩和祭文。 蔡元培的挽聯是: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于飛机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梅蘭芳的挽聯一唱三歎: 歸神于九霄之間,直著噫籟成詩,更憶招花微笑貌; 北來無三日不見,已諾為余編劇,誰怜推枕失聲時。 張歆海、韓湘眉的挽聯椎心泣血: 十數年相知情同手足;一剎那慘劇,痛切肺腑。 溫柔誠摯乃朋友中朋友;純洁天真是詩人的詩人。 楊杏佛的挽聯不胜哀痛: 紅妝齊下淚,青鬢早成名,最怜落拓奇才,遺受新詩又不朽; 少別竟千秋,高談猶昨日,共吊飄零詞客,天荒地老獨飛還。 廬隱和李惟建夫婦的挽聯是一片手足之情: 歎君風度比行云,來也飄飄,去也飄飄; 嗟我哀歌吊詩魂,風何凄凄,雨何凄凄。 黃炎培的詩長歌當哭: 天縱奇才死亦奇,云車風馬想威儀。 卅年哀樂春婆夢,留与人間一卷詩。 白門哀柳鎖斜煙,黑水寒鼙動九邊。 料得神州無死所,故飛吟蛻入寥天。 新月娟娟筆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 光華十里聯秋駕,哭到交情意已私。 ………… 公祭之后,林徽因把那片飛机的殘骸,懸挂在臥室中央的牆壁上。志摩輕輕地走了,他把他的苦悶、惆悵、落寞、歡愉全部交付与了万里云空,唯一沒有帶走的,是他輕輕揮手作別之后,留下的這片燒焦的云彩……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