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皇上搖了搖頭。 “先是兩個嫌犯武士英、應桂馨都不明不白的死了,連國務院總理趙秉鈞也七竅流血暴斃——顯然,他是被毒死的。” 小溥儀渾身哆嗦著。以前他只是抽象地把孫文、黃興等當成妖魔鬼怪,還不太令他害怕,今天看了照片,看了報上的這些消息,听了陳師傅的這些解說,心一陣陣地抽緊,真正明白了天下還有這樣可怕的事,還有這樣可怕的人,他對“人”有了比較具体的認識。 看著皇上的臉色陣陣發青、陣陣發白,陳寶琛道:“皇上,老臣今天不該講這些,更不該給你拿這些報紙來看。” “陳師傅,今后天天拿這些東西給我看。” 陳寶琛大吃一惊:“恕臣不奉圣旨,我今天拿這些東西進宮,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皇上怔在那里,陳寶琛也怔在那里,都不說一句話。 恐怕只有陳寶琛和皇上兩個人心神不定地靜觀時局,紫禁城里的人個個心花怒放。有的傳言,不久就會“日月重光”,宣統帝會重登大寶。 紫禁城外也是一片喧囂,有的傳言鐵良回到北京,和日本浪人組成了一個什么“党”,准備在北京起事,扶宣統帝复位。有的說袁世凱大總統見民國共和政体沒有一點好處,百姓也看不出民國和大清有什么好的地方,倒是越來越亂,倒不如恢复大清,袁總統便准備廢民國恢复大清,扶宣統帝即位,他才不會把這個功勞讓鐵良那伙人搶去呢。 一時宣統帝要重登皇位之說充塞了整個北京城。 這是1914年的11月間。袁世凱在辦公室里指著肅政使夏壽康的呈文對他心愛的二儿子袁克文說:“你看看這篇文章,應如何處理。” 袁克文接過呈文,見文章的題目是《嚴行查禁复辟謬說》,袁克文把呈文看了一遍,想了一會儿,道:“爸爸,現在是殺一殺這股風的時候了。我以為,聲討复辟之說要大張旗鼓,把它和亂党放在一起討伐;同時,爸爸要在此時顯出在中國中流砥柱的作用。” “好,這些事情你來安排一下吧。” 袁克文到了內務部,當日,內務部把造謠复辟列為“重大內亂案件”,通飭各省及京師警察廳迅速查辦,步軍統領立即傳訊國使館編修宋育仁,宋育仁成了這股風頭的替罪羊。 次日,參政院召開大會,旗籍參議員蔭昌、聯芳、寶熙、增韞、趙爾糞五人和其二十多個參議一道要求政府對造謠复辟的即參照刑事內亂罪,從嚴懲治。 接著,各省將軍紛紛發出通電,聲討清室复辟的邪說是亂党百出之詭計,是孫文、黃興之流的陰謀,其險惡用心,國人不可不察,而孫文之徒的嘴臉,也已暴露無遺。現在,只有在袁世凱大總統的統帥下,方能保有中國之穩定發展。總統之雄才大略,維持大局可游刃有余;總統之治國,輿論人心,同聲悅服,中國之安全,實惟大總統一人是賴之。 在社會各團体都發出聲討之后,袁世凱才發表講話,道:“應全國軍民的請求,本大總統已下令申禁复辟邪說。此等狂瞽之談,度倡言者不過謬托清流,好為議論,其于世界大勢如何,國民心理奚若,本未計及,逞顧其他。豈知現當國基未固,人心未靖之時,似茲謬說流傳,亂党得益肆浮言,匪徒且因以煽惑,万一蹈暇抵隙,變生意外,勢必至以妨害國家者,傾复清室。不特為民國之公敵,并且為清室之罪人。惟本大總統与人以誠,不忍遽為誅心之論,除既往不究外,用特布告中外,咸使聞知。須知民主共和載在約法,邪說惑眾厥有常刑。嗣后如有造作謠言,成著書立說及開會集議以紊亂國憲者,即照內亂罪從嚴懲辦。” 紫禁城又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 溥儀雖然在過去的日子里并沒有像其他的人那樣興高采烈到极點,但那种良好的气氛是他入紫禁城以來第一次感受到的,所以心里也有說不出的輕松。可是現在又從那短暫的歡樂气氛中回到惊恐的冰涼的人生,精神受到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沒有陳師傅的那一番話作預防針,今天的傅儀的神經恐怕就難以承受了。 現在溥儀又有了四個“娘”,同治的妃子瑜妃、珣妃、□妃;光緒的妃子瑾妃。因袁世凱大總統的建議,后宮由瑾皇太妃主持,晉升為端康皇太妃。當溥儀向太妃們請安來到永和宮瑾太妃的宮中時,見瑾太妃正哭泣。溥儀走上前道:“皇額娘,儿臣給您請安了。” 瑾太妃抹掉胖臉上的眼淚,道:“皇帝,你今天別上學了,隨我在養心殿吧。” “庶——” 養心殿里,當端康皇太妃和皇帝溥儀進去時,載灃、載濤、世續、紹英、陳寶琛等已集了一屋子。 人們都哭喪著臉,瑾妃和皇帝坐下后,載濤道:“如今的事怎么辦才好?” 紹英道:“讓世續去問一問袁世凱去。” 瑾太妃哭道:“你們別再生事了,眼前要緊的是派個人去向袁世凱澄清事實。” 陳寶琛道:“這樣不好吧,皇上對他有什么好解釋的呢?” 紹英道:“還是去解釋一下吧。” 瑾太妃道:“王爺你是什么意見?” 載灃道:“袁……袁世凱不是個東……西。” 載灃答非所問。 滿文師傅伊克坦道:“派個下面的人去問一問情況。” 載濤道:“這樣可以。” 于是端康太妃下詔讓正藍旗都統志銳進宮。 志銳到了養心殿,端康太妃哭著說道:“志銳,你到總統府去力為疏通,解釋一下,別有什么嫌疑。” 默不作聲的小皇上這時卻突然冒了一句:“別失了体統。” 志銳道:“奴才不敢。” 陳師傅見皇上發話,心里一喜;其他人則心里一惊。 志銳來到總統府,袁世凱派秘書阮忠樞接待了他。 志銳道:“請秘書長向總統轉達,复辟的謠言內廷毫不知情,這純屬革匪伎倆。清室非唯不敢存复辟之心,這种邪說連听也不愿听。清室蒙荷大總統优待,銘感万分。” 阮忠樞道:“將軍放心回去吧,大總統素來以保全中國、保全皇室為惟一宗旨。他曾反复說過,對皇室及王公滿人的优待是永遠不廢的。您放心回去吧,你的話我一定代為轉告。” 志銳回到宮中,袁世凱便派內務總長朱啟針和司法總長章宗祥來到宮中。世續忙會見了他們。 章宗祥道:“這次我們來是秉承總統的使命以釋民國和皇室的嫌疑的。世總管是大總統的義兄,我們本是一家,這話也就好說了。” 世續遭:“二位大人是我們的老朋友了,有什么話,我們大家直說。” 于是几人定出了清室“別嫌明微”的七項辦法。 陳寶琛在毓慶宮中向皇上念著那“七項辦法”:“一、尊重民國現行法令,裁撤宮內慎刑司;二、通用民國紀年;三、廢止對官民賜溢及其他榮典;四、皇室所用各項執事人等應一律服民國制服……”陳寶琛再也讀不下去,把紙摔在地上,道:“這是什么約定,喪權辱國!” 師傅沒有心思教書,皇上也沒了讀書的心境。 在英國駐華大使館,朱爾典干癟的嘴唇猛吸著雪茄。這几年,中國政局風云多變,讓他費盡了心思。先是与美國一道,作南北議和的中間人而扶持袁世凱,又幫助袁世凱讓清帝退位。可是,袁世凱上台后,朱爾典覺得他并沒有落到什么好處,并沒有實現獨霸中國政治經濟的目的。雖然在袁世凱政府大借款中撈到了一點好處,但是日本和俄國插足進來,這一點讓他很難受,也讓本國政府很不滿意。中國地大物博,若擁有了他,也就擁有了世界的一半了。中國民智低下,政府腐敗,文武官員貪黷成性,私字當頭,現在正是把它抓在手中的最好時机,若過了段時間,不知道中國會發生什么事。 “扑——” 朱爾典吐掉雪茄,從沙發上跳了起來,搓著手;又攥了下拳頭,手指的關節咯吱作響。 “大使先生——”一個人進來, “你怎么才來,莫理遜。” “我的車開得像飛一樣,差點碾了几個黃臉儿,你還嫌慢!” “哼,這些東亞病夫,死一万、一百万、一万万又怎樣,全是一些該淘汰的种類。” “我看大使先生今天有點激動。” “不瞞您說——您雖是澳大利亞人,但多年做《泰晤士報》的記者,已是我們久經考驗的老朋友——不瞞您說,我是有點生气,這個袁世凱,這個大流氓,肯定在背著我們在干著什么事情。” “大使的眼光是敏銳的,你看,他讓蔭昌這個在德國留學的人做他儿子的老師,他自己——這個袁大頭,他自己蓄著個德皇威廉二世的胡須,府中人也模仿他的這种八字胡,袁世凱的總統府成了德國的皇宮了。” “我和你的看法一樣。莫理遜,作為老朋友,你告訴我,這個袁世凱,這個流氓,是不是在做著皇帝的美夢。” “你我和袁世凱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了,他的為人還能騙得了你我,他那鬼把戲,只配耍弄那些膽小怯懦、智商低下的東亞病夫罷了。說實在話,他在娘胎里就在做著當皇帝的夢。” “可是這個流氓居然也敢玩到我們面前了,他和德皇肯定有不可告人的勾當!” “不錯。” “只知為今之計如何?” “不如我們倆去一趟總統府。”莫理遜道。 朱爾典望著莫理遜,片刻之后,道:“就這樣,單刀直入!” 總統府總統辦公室,袁世凱的旁邊坐著外交部長孫寶琦,次長曹汝霖及梁士詒。 “莫理遜先生說,我們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好久沒有聚一聚,今日特來拜訪。”朱爾典道。 袁世凱道:“朋友之間是應多走動才是。” “既然是朋友,”莫理遜笑道,“今天我們就不談國事,是私人聚會,是朋友間的晤談。” 孫寶琦道:“那我們就去通知袁公府上去為二位閣下准備一下,敬備菲酌,讓你們開怀暢談。”說罷站了起來,曹汝霖和梁士詒也隨之站起,告辭出去。 待几人走出總統辦公室,朱爾典道:“貴國公布了新約法,又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設政事堂,又設參政院,我們注意到參政院院長是清皇室的溥淪,老朋友此舉,莫不是要稱帝嗎?” 袁世凱笑道:“哪有此事,我的才德哪能做皇帝,二位老朋友,你們看我這個樣,是皇帝的相嗎?” 莫理遜也笑道:“袁總統既已是總統,現在全國已經統一,國民党、共和党都已不成气候,若稱皇帝,也是舉手蹴足之事。” “吾國向往共和,稱帝有違民意,二位老友就不要難為我了。”袁世凱笑容滿面。 朱爾典道:“你我都是多年的老朋友,大總統若想做皇帝,何必舍近求遠,我大英帝國也是极贊成你稱帝的。” 袁世凱依舊笑道:“哪有這些事,若有這等重大的事,哪有不和二位老友商量的。” 英理遜道:“既是老朋友,我就不得不直說了,我從許多方面獲知,貴公子袁克定曾秘密到德國,德皇雖給了總統一封親筆信,信的內容當然我們不會知道,但是德皇在宴請袁克定殿下時,曾說過中國非帝制不能強大,說‘中國東鄰日本,奉天皇為神;西接英俄,亦以帝國為宰制。中國地廣人眾,位于日、英、俄間,能師從學習遙遠的美利堅合眾國嗎?美國也不能遠渡重洋,為中華民國之強助。方今民肇執,執政的人都是帝制時代的舊人,革命分子,勢力极脆弱。挾大總統之權威,一變中華民國為帝國,這也是英、俄、日的愿望。我德國誓以全力贊助其經營,財政器械,由德國無條件之供給,我德國必恪守諾言。總統先生,我們都是老朋友了,不知我的消息是否正确。” 袁世凱仰頭哈哈哈大笑起來,道:“你們二位真不愧是我的老朋友,這是我的幸運,用中國話說是命好,我們能這樣肝膽相照,亦复何求,人生得一知己足也。” 媽的,這個臭流氓!——朱爾典和莫理遜在心里罵道。二人對袁世凱回避他們的話題极為不滿。 朱爾典道:“大總統若要稱帝,我們可以包辦,德國有何能力!我要鄭重說的是,貴國對英德之戰取中立態度,是不明智的,對貴國的根本利益是有損害的。” 袁世凱道:“我國百廢待興,實不便加人任何同盟。” 朱爾典道:“大總統若取消中立的態度,有絕大的好處,目前就有二件。” 袁世凱道:“老朋友直說吧。” 朱爾典道:“青島已為德國占据多年,現在英德作戰,英日為盟國,英日派軍隊奪取青島就為當然。若中國加入英日聯盟,中國可派兵人青島,名正言順;如若中國中立,則日本必就近出兵青島,則德國戰敗后,青島又為日本人所有,大總統看是不是這樣?” “我考慮考慮。那第二個好處呢?” 朱爾典道:“你們中國很懂得‘好’和‘坏’轉化的道理,什么‘泰极生否’又‘否极泰’來,這第二件是好事,也可能會變為坏事,全看總統的運用了。這第二件,我也就不說了吧。” 莫理遜道:“大使是不是說袁總統稱帝的事,英國的實力遠在德國之上啊。” 朱爾典不置可否。 這時,袁世凱站起來道:“大英帝國是中國的老朋友,德國与我們也無仇恨,大家和睦相處吧——看看,朋友之間說不談國事的,現在竟說了這么多,走,喝兩杯去。” “請!”朱爾典也道。 宴后,朱爾典在其辦公室對莫理遜道:“看來,袁世凱确實和德國有交易。” “這是肯定的了。” “若倒向德國怎么辦?” 莫理遜笑道:“德國已完全沒有了這种控制中國的能力。我們今天和袁世凱的談話,肯定會起作用,袁世凱必催德國兌現他們許下的諾言,德國現在怎有這种能力。袁世凱稱帝已急不可待。大使別擔心,不出几日,袁世凱必求英國,你就等待好消息吧。” 果然,沒過几天,袁世凱帶著蔡廷干來到英使館,莫理遜已事先得到袁世凱的通知,也來到英使館。 翻譯和談話記錄由蔡廷干和莫理遜進行,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朱爾典道:“總統先生此來這樣鄭重,有何大事?” 袁世凱道:“我早就說過我們朋友之間少一些客套,談話就不能像過去一樣輕松嗎?” 朱爾典笑道:“好吧,我也就不客气了。君主立憲的日子不會太長久了吧?” 袁世凱道:“近年來各省將軍、巡按使以及文武各官,都說非實行君主政体不能鞏固國基;到了今天,全國一致要求實行君主政体,我只有順從民意。” 朱爾典道:“如國中沒有內亂可以隨時實行,這是中國內政,他人不能干涉。” 袁世凱道:“內亂不能說絕對沒有,但不至于會擴大,我可以擔保治安之責。只是對外問題,殊為焦慮,不知東鄰日本會如何舉動。內地治安,可保無虞;至于東三省及蒙古,實難逆料。這些地方,日本人很多,又有一些移民,如果有日本人被殺,不論是華人為首犯還是日本人為首犯,日本人都可趁此造出借口,這不能不讓我憂慮擔心。” 朱爾典道:“日本對你有所勸告,應該是照例文章,至于乘時取利,似乎并不會成為現實。” 袁世凱道:“大偎伯對我駐日公使說:‘關于君主立憲的事,請袁大總統放心地去做,日本愿意幫忙一切。’由此看來,在表面上,日本似乎不再行漁翁政策,君主民主,本視民意而從違。若仍行共和政体,大總統任滿,我可以休息養老;若實行君主政体,則責任太重,恐怕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胜任的。” 朱爾典道:“遍視現在世界各國,不論君主民主,都沒有像你這樣權力集中于一人的。英皇就不用說了,就是德皇、日皇、美國大總統,那權力都不及你。” 袁世凱道:“你的話,很合情理,我現在所處的地位,百分責任,我自擔八十分,各部共承擔二十分,我确實是集軍政立法大權于一身,按理,不應這樣,這樣做似欠公允。” 朱爾典道:“這正是你的偉大所在,如果其他的人這樣,寢食俱廢矣!” 袁世凱道:“我仔細想,我自己做皇帝,不過只能做几年,我的年齡已很大了,只是与我的子孫有很大關系。中國歷史,王子王孫,年深日久,沒有不孱弱泯滅的,這也是我擔心的地方。” “哈哈哈——”朱爾典笑道。“你們中國人自己說‘儿孫自有儿孫福,莫為儿子做馬牛’,即使后一句是不對的,你又何必慮及百年以后的事情呢?如果能善立家法,念其多得學問閱歷,則王子亦興,平民子弟亦興;若棄家法學問,子孫又怎么能興盛呢?” 袁世凱道:“當日提創共和者,不知共和為何物;今日主張君主,也不知君主為何物。我國的人民,不過有漢、唐、明、清之專制君主,深深地印在腦子里;至于立憲君主到底有什么特色,我國民眾大多數也夢想中都沒見過。雖然光緒年間、宣統年間屢提此事,民眾之對共和也好、立憲也好,也還是一派糊涂。” 朱爾典道:“共和政体,你們華人未嘗研究過,只是個別人有一點膚淺的認識;君主政体,乃至君主立憲,或許知道本質或大概。當年辛亥革命之日,華人醉心共和,以此口號,推翻滿清。當時大總統以為君主立憲符合中國國情,我与美國公使嘉樂恒,也是持這种主張。南北議和討論此事時,唐紹儀因為一時激動,未察國家万年之計,主張共和,不可謂不是失策。” 袁世凱道:“今日改之,可謂亡羊補牢。” 朱爾典此時笑道:“听說德皇威廉二世曾有親筆長函勸告大總統,把中國民主改行帝制,德國愿意竭其財力、物力贊助,有這种事嗎?大總統既然把實行帝制的誠意向我顯示,我當直率地問老朋友這個問題。” 袁世凱笑道:“德皇确有此函,往來勸助,但現在歐洲大戰,他們怎能遠渡重洋?青島且不保,豈可問中國之事?德國意思雖好,終成泡影。” 朱爾典道:“你現在說話,才是老朋友間的開誠布公,胸無城府。你既然言無隱蔽,我既為你數十年的老友,自然應當竭盡所能支持大總統實行帝制。凡是德國所贊助的,英國都能實現;即使德國沒有許諾的,只要你開口,我大英帝國也會慷慨相助。” 袁世凱道:“我們既是老友,又代表兩國政府。公使諾言,必能實現,對此本總統深信不疑,作為朋友,我內心也特別感動。只是,對東鄰日本該如何對待呢?” 朱爾典道:“日本對中國,必不放松。器小易盈,容易打發;日本如果有什么要求,希望大總統能据實無隱,隨時告訴爾典,敬獻對付之方。” 袁世凱道:“我這里先謝謝了,一謝貴國政府,二謝老友你的全力幫助。” 朱爾典笑道:“明年你登上大典,爾典雖為你老友,再也不能隨意出人,抱膝長談了,退進必循君主体制禮節,老友資格,自當降下。” 袁世凱也笑著說:“我与你數十年的交情,前清以來,屢賴貴使支持我,多次把我從險境拉出。一旦正位,更賴貴國及老友幫助。你是我的老朋友了,有何形跡可以改變的?往來笑談,一如往常。” 當晚,英使朱爾典留袁世凱在使館宴飲,所有的人都心情舒暢,于是開怀痛飲,袁世凱更是灌滿了一肚子的洋酒。 總統的汽車進了新華門,袁世凱一股酒勁翻涌上來,渾身血脈賁張,下邊那東昂昂而動,袁世凱攥了攥,道:“把車開到十二姨太那里。” 轉過几個小院,車子在一個湖邊的小院停下。司机按了几聲喇叭,早有几個仆人來扶袁世凱,剛進了院子,便迎來一個渾身噴香的女人,道:“大總統回來了,又喝了這么多,也不怕傷了身子。”說著便扶袁世凱進了里屋。雖是深秋,但屋子里沒有一絲涼意,倒是溫暖如春。 袁世凱急不可耐,到了屋里,一把扯過這女人,道:“梨香,這外國的洋酒勁也太大,我早已受不了了。” 第二天清晨,從梨香院里出來,袁世凱坐汽車直接到了參政院,去做中國國情的演講去了。 秉承袁世凱演講的調子,美國人古德諾在《亞細亞報》上發表了《共和与君主論》,文章妙筆生花,道:“中國數千年以來,狃于君主獨裁之政治,學校闕如,大多數之民眾智識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動作,人民絕不与聞,也沒有研究政治之能力。几年來,共和之結果,是中國走向混亂,而中國之將來,也必因總統繼承問題釀成禍亂,蓋因中國民眾沒有選舉國家元首之能力。這种禍亂如任其滋生,則必敗坏中國之獨立与完整……” 古德諾文章一發表,楊度、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嚴复聯名發起成立了“籌安全”。 楊度發表宣言道:“美國友人古德諾軫念君國,尚且不惜大聲疾呼,實行君主立憲,以為對中國的國民的忠告,可我們中國人自己卻不思根本解決富國強民之道。我們既是中國人,國家的存亡,就是自己性命的生死,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怎能苟且偷安,漠視國家紛亂而坐待其亡?我國人民民主意識共和意識全無,民智程度太低,共和決不能立憲,只有君主才能立憲,与其共和而專制,不如立憲而行君主制。我國國民無選舉之識見,所以必須摒除競選國家元首之弊端,國家才能安定,否則,國家將永無安宁之日。只有易大總統為君主,使一國元首立于絕對不可競爭的地位,才可以消彌紛亂,保持國家穩定。” 此后,不斷有請愿團涌進北京請求改共和為君主立憲。參政院宣言:各种請愿團充分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意愿。這些請愿團五花八門,如:商會請愿團、人力車夫請愿團、孔社請愿團、乞丐請愿團、妓女請愿團。不久各請愿團組成了一個“全國請愿聯合會”。 袁世凱于是又發表宣言說:“如國民一致擁護君主制,本總統只有順從民意。” 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時,“全國人民意愿的總代表”參政院匯查各省及軍隊進行的國体投票。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贊成君主立憲的票數是1993張。各省推戴書上一致寫著: “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并以國家 最上完全主權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傳之万世。” 當日,秘書長林長民拿出推戴袁世凱做皇帝的“推戴書”在參政院大會上朗讀,讀完后,林秘書長道:“各位若同意‘推戴書’,請舉手。” 全体起立,一齊舉手,一致通過。 林秘書長宣布:“袁大總統為中華帝國皇帝,獲國民代表全數一致通過!” 嘩——,雷鳴般的掌聲響起。 “万歲——”海嘯般的歡呼聲響徹整個大廳。 這響聲——擁戴袁大總統做皇帝的歡呼聲、掌聲,回蕩在中南海、北海、紫禁城,震蕩著紫禁城的每一個人。 在紫禁城中,時常能听到外面的市聲,大街上小販的叫賣聲,人們討价還价的吵鬧聲,本輪大車的隆隆聲,有時連駱駝騾馬的噴嚏聲也听得一清二楚。宮中的人們把這叫“響城”。自從袁世凱的總統府遷人中南海,隨即又把北海、團城划歸總統府范圍后,紫禁城“響城”中听到最多的是軍士們的歌聲,儀仗隊的喊叫聲以及軍樂的奏鳴聲。 今天,大家清晰地听到中南海那邊傳來“万歲”的歡呼聲,這聲音在紫禁城回蕩不息,人們個個心里打著寒戰。 在毓慶宮讀書的溥儀也听到了這聲音,頓時腦子里一片空白。他知道,袁世凱就要做皇帝了,而自己也是皇帝。自古天無二日,哪有一國之中有兩個皇帝的道理,何況袁世凱向來心狠手辣,溥儀雖在幼年,但自己危險的處境,他是十分明白的。 看著溥儀臉色發青,嘴唇發紫,陳寶琛的胡須不住地抖動著,手指不住地摩挲著書頁,在皇上面前,在年幼的皇上面前,他更要抑住自己內心的不安。 紫禁城的人們又像被大雨淋了的螞蟻一樣,行動紛亂,舉動慌恐。人們走路都顯出怪异的模樣,好像腳下踩著響尾蛇似的。 小溥儀清晨起來,又听到張謙和那似秋蟬一樣有气無力的讀書聲,道:“你別讀了,讓我們清靜一會儿吧。” 几個太監伺候溥儀起床,剛穿戴停當,響城的聲音又回蕩在紫禁城,這是很嘹亮的號聲。皇上怔在那里。 張謙和道:“這是袁世凱吃早飯了。哼!吃飯還奏樂,簡直是鐘鳴鼎食,比皇上還神气。” 張謙和的背駝得更厲害了,深陷的眼睛投出怨憤的光芒。 溥儀瞪眼一動不動…… 袁世凱穿著龍袍,金絲玉墜,志得意滿一臉橫肉地坐在几個桌子前,送膳的人一隊隊地走來,一桌子一桌子地擺上去。“哈哈哈……我比慈禧老佛爺擺的還多,比那什么太妃、皇上更多……”袁世凱猙獰著笑臉,那笑臉在變腫變大變腫變大,忽又變小變遠變小變遠。成群的姨太太在他后面,穿著軍服的人站成方陣在為他奏樂,有几個人在為他搧著扇子。“我馬上就要登基了……我要封你們,封你們……”袁世凱的臉又突然變腫變大變腫變大,鼻子腫脹起來腫脹起來…… “万歲爺,你怎么了?” 張謙和搖皇上,小皇上此時惊醒過來,原是在做白日夢。 “皇上渾身打顫,莫不是病了吧。” 張謙和道。 “沒什么。” “是不是傳膳?” “我不想吃。” “還是傳膳吧。” 張謙和見皇上沒有什么表示,喊道:“傳膳。” 溥儀根本沒有心思吃飯,喝了兩口粥,便向四位太妃請安,從那里往毓慶宮。正走著,突然听到一聲喊:“我看到后宮了!我看到后宮了!” 紫禁城的人也惊恐起來,太監、宮女,值日的大臣、師傅,一齊向喊叫聲望去,原來是保和殿上搭了腳手架,一個人站在那里邊往后宮張望邊叫喊。 內務府很快和總統府交涉,原來袁世凱要整修裝潢三大殿,在那里舉行登基大典。 雖然那放肆的喊叫聲再也沒有出現過,但那腳手架,那腳手架上人們的目光,使紫禁城的人都感到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腳手架根根扎向他們的心頭,那目光直刺在他們心里。 在養心殿的台階上,看那腳手架和做工的人們最為清晰。溥儀和太監們每當走到台階上,總是有意無意地看三大殿的整修完成了什么樣子,仿佛那東西捆綁著自己的命運似的。 不久,傳來了一些讓人們安慰的消息:袁世凱做皇上,不會讓皇上搬出紫禁城,他們不會搬往頤和園。 溥儀絕不相信袁世凱,每天,他都仍然要看一下那些腳手架,一旦竣工,仿佛厄運就會降臨。 一天,溥儀見到世續,道:“袁世凱真的不會住進紫禁城?” “万歲爺,奴才去和袁世凱交涉過了,袁世凱同意讓皇上仍住在宮中,他是承認优待條件的。” “可不能全信他。”博儀道。 世續道:“万歲爺放心,袁世凱已經寫下字据了。要不,万歲爺隨我去看看。” 在南書房,人們也正在看袁世凱親筆寫在优待條件上的几句話,見皇上來了,道:“以后就由皇上收在養心殿吧。” 博儀見那上面寫道: 先朝政權,未能保全,僅留尊號,至今耿耿。所有优待條件各節,無論何時,斷乎不許變更,容當列人憲法。袁世凱志。乙卯孟冬。 溥儀從世續這里回到養心殿,見王爺与四位太妃正在議論什么,見皇帝來了,几個人再不說話。世續跟在皇上的后面,溥儀見父親載灃王爺和世續交換了一下眼色,好像有什么事,大家都在瞞著他。 溥儀向四妃請安后,王爺載灃道:“皇帝,什么事情都會有王公們處理妥當的,皇帝還是要到毓慶宮好好讀書,待會儿我去陳師傅那里再和他說說。” 溥儀道:“王爺,我是皇上嗎?” 載灃詫异道:“你怎么不是皇……皇帝?” 溥儀道:“袁世凱做皇帝后我怎么辦?” 世續道:“剛才不是給皇上看了袁世凱的親筆跋語了嗎,皇上還是皇上,他做他的皇上,兩不干涉。” “他說話一向都是不算數的,王爺你說對嗎?” 面對皇上的質問,載灃道:“他……他喜歡出爾反爾。” 世續道:“這一次我拿腦袋擔保,只要皇上答應了……”世續自覺失嘴,“袁世凱決不食言。” 溥儀道:“他讓咱答應什么?” 溥儀問王爺。 王爺載灃看了看四位太妃,四位太妃面面相覷,還是端康太妃心直口快,道:“他要我們的玉璽和儀仗。咱們又派了世續到總統府,表示推戴他為中華帝國的大皇帝。” 博儀仍狐疑地問著殿里的人們,表示仍不放心。 載淬道:“我的話皇帝總……總該信了吧,大總統确實不會對皇帝怎樣。” 瑜妃道:“皇帝還是到毓慶宮讀書去吧,這里的事,你就別操心了。” 溥儀看問不出什么,就走出了養心殿。 溥儀剛出殿門,載淬便禁不住嗚嗚地哭了起來,四位太妃也跟著哭,哭了一會儿,載拌道:“同意了吧,就同意這……這門親事吧。” 端康太妃看著其他三位太妃道:“同意了吧。” 其他的三位也點了頭。 載灃便對世續說:“還是你去總統府去答應了這……這門親事。” 世續道:“這樣最好。” 原來,袁世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給溥儀作皇后。載灃和四位太妃不愿意,但是見到了皇帝一臉的愁容,一臉的狐疑,恐生不測,他們在博儀進來的那一刻,在心里其實都一致的同意了。 載灃和世續的話并沒有讓博儀安下心來,到了毓慶宮,陳師傅的表情和一番話卻使溥儀的心里踏實了許多。 博儀坐下后,陳寶琛站起來往門外和窗外望了望,見沒有人,便從怀里掏出一張紙條,神秘地笑了笑。在這种時刻卻發出笑容且是會心的微笑,這讓博儀很惊奇,道: “陳師傅,那紙條上寫著什么可樂的事?” 陳寶琛道:“袁世凱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的。” “是嗎?”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