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一章 “后發外向型”:珠江三角洲的B鎮


  1997年1月10日到24日,筆者對廣東省××市××鎮的4個管理區里的地下“性產業”進行了社區考察。這次考察承蒙中國康复中心王征美副主任醫師的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出于种种必要,已經向當地的官方人員和有關人士做出了承諾,不提及當地的任何具体地名。因此在下文里,一律稱作A市,B鎮,C、D、E、F管理區,或者僅僅稱作本市(該市)、本鎮(該鎮)、本管理區(該管理區)。

第一節 社區的基本情況
一、歷史

  B鎮雖然坐落在珠江三角洲之內,但是它并不沿海,也不沿珠江,反而是處于靠近內地的邊緣上,可以算作三角洲里的邊遠地區。它距离深圳還有70公里之遙,距离A市最著名的那個沿海鎮和任何一處海岸線也有60公里。同時,它也并不靠近任何一個大城市,距离廣州有100公里之遙,距离A市市區也有50公里。它同時也處于A市地域的邊緣上,跨過一條大河,對面就是相對欠發達的山區和半山區,距离那邊的大城市也有30公里。
  B鎮的總面積是56平方公里,境內的丘陵坡地与平原埔田大約各占一半,歷史上一直是農耕為主。
  正是由于這樣一种地理位置和產業結构,在歷史上,B鎮就一直是珠江三角洲里的窮鄉僻壤。直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當時的地方官才動員附近的“九房十八約”鄉親,出資建立了“墟場”,開始作為附近3個縣的農副產品的集散地之一。但是不久之后,中國的海禁就被洋人打破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也隨之轉移到沿海和沿江地區,于是B鎮很快就衰落了。因此,該鎮沒有任何文字的鎮史。直到1980年前后,人們從舊祠堂的殘垣斷壁里,無意中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記載了1721年集資建墟的歷史,該鎮的人們才得以知道自己的祖先還有過這一小段昔日的輝煌。
  但是正所謂“歪打正著”:因為窮,逃往海外的人也就多,結果現在的B鎮反而擁有一万多旅居香港和海外的同鄉。這成為B鎮后來發展的最大优勢。1
  --------
  1引自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介紹當地發展史的書的第2-3頁。由于該書涉及當地諸多情況,姑隱其名。

二、人口与風情

  到1994年年底,該鎮全鎮的常住人口(長期戶口)有7454戶,總計28574人。其中:男性為14003人,女性為14571人。
  從常住戶口來看,該鎮的農業人口是6092戶,24504人;非農業人口(城鎮戶口)則是1362戶,4070人。
  在流動人口方面,辦理了暫住手續的流動人口為18267人;未辦理手續的臨時流動人口則估計有1.5万人左右;所以該鎮總共擁有大約3.3万流動人口,比常任人口還多15%左右。
  到筆者進行社區考察的1997年1月,官方還無法提供1996年年底的正式人口統計數字,只能提供一組估計數:
  全鎮的常住總人口已經增加到超過3万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城鎮人口)增長更多一些,已經超過5000人。而且,全鎮的女性人口也增長較多,主要是因為許多婦女嫁到這里來,既有附近地區的,也有原來的外省流動人口。
  到1996年年底,該鎮的流動人口估計是5万左右。
  但是官方人員坦然承認,流動人口的數字一直是一筆糊涂賬。前些年,主要是因為沒有認真地去全面統計,所以1994年的3.3万流動人口,很可能是過低了,實際上也是5万人左右。從1995年開始,上級格外重視對于流動人口的登記,因此該鎮也下了大力气來抓辦理暫住證的工作。
  但是這樣一來,由于辦理暫住證每人要繳納182.50元的登記費,所以不僅許多臨時流動的人千方百計地逃避登記,而且就連許多工厂的管理者,也拼命隱瞞自己所雇佣的流動人口的數量,以便少繳納一些登記費。結果,到1996年年底,按照暫住證的登記數字,流動人口反而比1994年更少了。不過,官方人員認為,這也有一定的真實性,因為1996年各方面的生意都不景气,許多流動人口可能回去了。
  如此這般,筆者只好把該鎮的流動人口認定為5万人左右,而且從1994年到1996年年底,并沒有大的變化。這樣,在該鎮,流動人口就比常住人口多60%左右。如果再加上那些短期留住的、出差旅游的,那么在該鎮,每天就云集著10万以上的人口,而其中只有不到1/3是本地人。這倒也符合珠江三角洲的一般規律:當地看不見當地人。
  這樣的人口結构,帶來一些內地少見的奇特人文景觀。
  首先,在街面上、商店里、餐館里和娛樂場所里,一概流行普通話。大多數人在跟陌生人開口說話時,第一句一般都是普通話,而不是廣東話,就連在街邊閒坐的許多老年人也是如此。只不過本地人,尤其是老年人的普通話也跟北京人學的廣東話一樣,真正听懂就不容易了。盡管如此,一位本地官方人員已經可以發出這樣的議論与總結了:“說點普通話好。一來外地人大多,不說不行;二來也表示我們(本地人)并不矮看(歧視)外地人。”
  其次,傍晚時分,當各個工厂下班,打開大門時,外來妹如潮水般涌出;又如水銀泄地般布滿鎮區主要街道,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再在几乎任何一塊空地上匯聚成許多大型“交談集市”,話語聲直入云霄;最后,到晚上10點以后,又如同巨鯨汲水般地從街面上消失得無影無蹤。真真壯觀!
  第三,區區一個小鎮,長途汽車路線居然有56條。它們又有兩個特點:
  1.几乎都是通往內地的,要去深圳、廣州反而沒有,必須靠大飯店自己的豪華大巴。
  2.都是通往內地的縣城,甚至某些鎮,几乎沒有只到省會的。那200多個陌生的內地地名(每條路線至少標明4個地名),害得筆者查了兩個小時的全國地圖,才弄明白,其中最遠的可以通往湖北荊門,直線地理距离為800公里,實際路途長達1300公里。
  据當地人說,到臨近春節時和春節過后,鎮區以外的長途汽車總站是全鎮最熱鬧的地方,連本地的老少閒人都云集到那里去圍觀。看什么?一位當地老太大說:“那么多妹仔,一下子就把全中國的人都看完了。”

三、工業化過程


  該鎮的工業化進程,發端于1978年在鎮居民區里一次建起了兩個小工厂(當時還是集体所有制),以后一直步履蹣跚。直到1982年,陸廣堂2開始擔任該鎮党委書記后,連著辦了几件大事:
  --------
  2化名。

  1.落實僑務政策,首先吸引僑資。到1991年時,僅僅是僑胞們捐獻給B鎮的社會福利資金,就已經超過1000万元人民幣。3
  --------
  3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所出之書,第18頁。

  2.不斷修路,到1990年居然修起了一條寬60米的大道。到1994年年底,水泥路面的主干公路和聯网公路已經有9條,全長53公里。另外還有一座700米的跨江大橋。4
  --------
  4見于《跨越世紀》(該鎮政府的招商引資宣傳資料),第1頁。非正式出版物。

  3.從1983年開始建厂,1986年開始引進海外資金。從全鎮工業企業的個數來看,1985年的時候,總共只有55間工厂,其中与海外資本合作經營的,連一個都沒有。到了1990年,工厂個數達到146個,其中与外資合營的16個。到1994年,工厂已經增長到589個,其中的外資合營厂也已經有30個了。5
  --------
  5《A市統計年鑒》,第358頁。A市統計局編。非正式出版物。

  4.大量批租土地,開辦第二和第三產業。到1995年年底,全鎮的土地面積以每年遞減200畝到400畝的速度,減少到1980年的大約60%。在鎮區周圍的各個農村管理區里,農田已經消失殆盡。与此相反,全鎮總共建成開發區和加工區31個,商業區6個,住宅區9個,文化區和旅游區各1個。鎮區(中心居民區)的面積已經從l平方公里拓展到5.6平方公里。6
  --------
  6例如,緊靠鎮區的A管理區,1995年底有常住人口1224人,但是把所有的農田都算上,一共只剩下270畝。相反,在這個村級的小地方,到1993年底卻已經擁有工業區5個,厂房總面積15万平方米。擁有電子、玩具、制衣、家具、首飾、彩色印刷等行業的企業31家。其中,×園玩具厂和高級玻璃制品厂的投資總額都超過1億元。見于該管理區的統計資料。未發表。

  迅速工業化的結果,最典型地反映在這樣一組數字中:
  1980年以前,全鎮從事農耕的勞動力占82%。1995年底,從事農耕的下降為17.3%,從事第二產業(工業)的占51.4%,從事第三產業的占31.3%。后兩者總計占82.7%7。也就是說,農業勞動力的比例与第二第三產業勞動力的比例,在15年里,恰恰顛倒過來了。
  --------
  7《A市統計年鑒》,第25頁。A市統計局編。非正式出版物。

  至于當前B鎮的工業化盛況,這里不再贅述,可以參見本次社區考察的參考統計資料。

四、第三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

  B鎮的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鎮區之內。在這不足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1993年底,已經有專業市場5個,綜合市場18個,集体商戶260戶,個体商戶1000多家8。到1996年底,据官方人員的估計,這些數字已經上升到8、19、300、1300。估計起來,連本地人帶外來人口,從事第二產業的人數超過2万人,大約占全鎮所有勞動力的1/3,遠遠高于正式統計資料里那些僅僅計算本地勞動力分布的數字。9
  --------
  8見于《跨越世紀》(該鎮政府的招商引資宣傳資料),第2頁。非正式出版物。
  9据《A市統計年鑒》:本鎮的第三產業勞動力中,從事建筑業的占12.9%,從事運輸業的占24.4%,從事商飲業的則僅占22.0%。但据本鎮官方人員說,商飲業的數字顯然偏低了。


  跟“性產業”最可能相關的,是該鎮的旅游業和娛樂業。在這方面B鎮在珠江三角洲是個后起之秀。它從1990年才開始大力發展旅游業和娛樂業,但是在1993年和1994年就達到了鼎盛,形成了惊人的規模。但是從1995年開始,旅游業開始走下坡路,各項指標都有所下降。以下的統計資料,可以表明B鎮(本鎮)在這方面的發展曲線(由于筆者是在1997年年初進行考察的,因此1996年的數据還來不及包括進去)。

              表1B鎮旅游業發展情況┌════════┬══┬═══┬═══┬═══┬═══┬═══┬═══┬═══┐│項目/年份   │ 單 │1990年│1993年│1990~│1994年│1993~│1995年│1994~││        │ 位 │   │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  │   │   │增長%│   │增長%│   │增長%│├════════┼══╪═══╪═══╪═══╪═══╪═══╪═══╪═══┤│全年接待人數  │ 人 │26562 │61736 │+132 │53054 │ -14.1│45730 │-13.8 │├────────┼──┼───┼───┼───┼───┼───┼───┼───┤│1、國際旅游者  │ 人 │ 4530 │22001 │+386 │17736 │ -19.4│14336 │-23.7 │├────────┼──┼───┼───┼───┼───┼───┼───┼───┤│  A.外國人   │ 人 │  98 │ 710 │+624 │ 1387 │+195.3│ 1098 │-26.3 │├────────┼──┼───┼───┼───┼───┼───┼───┼───┤│  B.港澳台   │ 人 │ 4432 │21291 │+380 │16349 │ -23.2│13238 │-23.5 │├────────┼──┼───┼───┼───┼───┼───┼───┼───┤│2、國內旅客   │ 人 │22032 │39735 │ +80.4│35318 │ -11.1│31394 │-12.5 │├────────┼──┼───┼───┼───┼───┼───┼───┼───┤│賓館客房間數  │ 間 │  56 │ 224 │+300 │ 335 │ +49.6│ 412 │+23.0 │├────────┼──┼───┼───┼───┼───┼───┼───┼───┤│賓館客房開房率 │ % │ 93.2│ 99.6│   │ 87.6│   │ 75.6│   │├────────┼──┼───┼───┼───┼───┼───┼───┼───┤│國際旅游外匯收入│万元│ 1025 │ 2888 │+182 │ 3464 │ +19.9│   │   │├────────┼──┼───┼───┼───┼───┼───┼───┼───┤│ 1.商品性收入  │万元│ 268.2│ 365.4│ +36.2│ 434.5│ +18.9│   │   │├────────┼──┼───┼───┼───┼───┼───┼───┼───┤│ 2.勞務性收入  │万元│ 757.2│2522.7│+233 │3029.2│ +20.1│   │   │├────────┼──┼───┼───┼───┼───┼───┼───┼───┤│其中:其他收入1│万元│ 35.6│ 178.8│+402 │ 136.5│ -23.7│   │   │└════════┴══┴═══┴═══┴═══┴═══┴═══┴═══┴═══┘
  1在勞務性收入中,包括了旅行社旅游業務收入、宿費、長途交通費、市內交通費、郵政電訊費、文化娛樂費和其他收入。在本市的統計資料中,所有列出的收入都有具体數字,惟獨沒有文化娛樂費的任何具体數字。所以這里只好列出“其他收入”的數字,以便作為一种參考。
  從表1可以看出本鎮旅游業發展的兩個特點:
  首先,賓館的客房間數在持續高速發展,但是境外境內的旅客人數卻逐年下降,因此客房開房率也就急劇下降。盡管1995年的開房率還保持在相當高的75%左右,不比其他地方差;但是恐舊再也無法像1993年那樣,獲取近乎100%開房率所帶來的暴利了。
  因此,僅僅從旅店業的角度來說,該地也迫切需要一种能夠發揮帶動作用的產業。
  其次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旅游的總人數從1993年以后一直在減少,但是來旅游的外國人卻一直在劇增,所以旅游的外匯收入也一直在增加。也就是說,自從1993年以后,該地的旅游業已經變成“外向型”的,越來越依賴外國人的消費。
  可是,該地既沒有什么名胜古跡,也談不上風光秀麗,几乎沒有任何旅游資源。外國人之所以越來越多,主要是因為外資大量擁入(日本居多),前來辦厂或者經營的外國人也就越來越多;而且他們并非几天就走,而是要至少住上几個月。因此,筆者把這樣發展起來的旅游業叫做“依賴長住者的旅游業”。
  那么,這些長住的外國人除了衣食住行,還需要一些什么呢?恐怕就是娛樂業了。
  正是由于這樣兩個特點在發揮作用,所以當地旅游業開始滑坡的1994年,也就恰恰是當地娛樂業加快發展的時候;而非法“性產業”的鼎盛則是在1995年。
  筆者雖然并不能給出明确的因果關系,但是該地的這樣一個趨勢性的現象至少可以揭示我們:娛樂業的發展比旅游業要稍微晚一點,“性產業”又比娛樂業再晚一點。
  但是這并不是所謂“發展滯后”的問題,而是因為:任何一個爆發式出現的“依賴長住者的旅游業”,都不可能僅僅在純粹旅游業的范圍內長期維持下去。但是大量的資源已經被投入了旅游業;因此,不管人們愿意不愿意,娛樂業都必須接著急速發展起來。如果還不足以挽救旅游業的頹勢,那么“性產業”就必須應運而生。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地方一開始就把大量的資源投入了這种“依賴長住者的旅游業”,那么即使僅僅是為了撈回成本,甚至僅僅是為了減少損失,它也不得不容忍“性產業”,甚至不得不去發展“性產業”。十
  --------
  十經濟學家也許可以計算出來,當最初的投入超過實際需求的百分之多少時,以后出現“性產業”的概率有多大。

  從1995年的統計數据來看,這個B鎮的客房間數仍然增長23%,所以該地的“性產業”也不得不持續下去,盡管可能不再爆發式增長了。這,“掃黃”是無能為力的,充其量只能使“性產業”更加隱秘一些而已。
  這樣,人們就不難明白,為什么在一些游人如織的名胜之地,“性產業”反而比這個偏遠小鎮要少得多,就是因為那些旅游熱點并不依賴長住者的消費。
  這個B鎮的旅游業的急速發展,不僅僅表現在与它自己的歷史相比在劇增,而且表現為它在該鎮所處的A市的范圍內,也日益嶄露頭角。(見表2)table
  表2本鎮与本市在港澳台旅游人數上的比較
   ┌═════════┬══┬═══┬═══┬═══┬═══┐
   │         │單位│1990年│1993年│1994年│1995年│
   ├═════════┼══╪═══╪═══╪═══╪═══┤
   │本鎮接待的人數  │ 人│443 2│21291 │16349 │13238 │
   ├─────────┼──┼───┼───┼───┼───┤
   │本市各鎮的平均數 │ 人│7735 │14647 │11823 │9897 │
   ├─────────┼──┼───┼───┼───┼───┤
   │本鎮与全市各鎮相比│ %│57.3 │145.4 │138.3 │133.8 │
   └═════════┴══┴═══┴═══┴═══┴═══┘
  表2說明:盡管同處于三角洲地區,盡管同樣都沒有什么旅游資源,而且1990年的時候,B鎮的旅游業還在別的鎮的腰眼上;但是短短3年之內,到1993年時,它已經高出其他鎮一大頭。即使到了滑坡開始的1994年和繼續滑坡的1995年,它仍然比各鎮的平均數高出1/3。
  這顯然不是得天獨厚,而是事在人為。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