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僅僅是經濟發達,并不足以產生和維持“性產業”。當地一定有某些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特征,“性產業”才會應運而生并且常盛不衰。 在開始社區考察之前,筆者雖然有過對其他“性產業”考察的經驗,但是對這樣一個在短短時間里爆炸式聚居起來的社區,既無感性認識,也沒有理性假設。筆者之所以能夠逐步形成以下的思路和總結,完全是由于在考察中強烈地感受到: 在這個社區里,覺得自己很有錢的人格外多,而且遠遠超出他們實際上所擁有的金錢數量。這就是他們的“有錢幻覺”。 尤其是,他們普遍夸大地估計了自己所擁有的“富余錢”(除去必要的支出之后所剩余的現金)。這就是“富余錢幻覺”。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這些富余錢并不是存在銀行里,也不是存折,而是時時刻刻就在自己的手頭上,可以隨時隨地花掉的現金(即所謂的“活錢”)。因此他們一般都有強烈的“富余活錢幻覺”。 這种幻覺,恐怕就是這個社區里“性產業”得以產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礎。它的嚴格含義是:“自己夸大地感覺到自己所富余的、在手頭上可以隨時花掉的現錢很多”,簡稱“富余活錢幻覺”。1 -------- 1曾經有人使用過“貨幣幻覺”這樣一個名詞。它是一個經濟學方面的術語,主要意思是“自己覺得自己很有錢”。但是這個詞還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沒有指出“富余錢”和“活錢”這兩個更深入的層次与要害。所以它遠不如筆者在這里所使用“富余活錢幻覺”這個概念与詞匯。 這种心態,是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且容筆者一一道來。 剛上山,筆者感到的是,山上的人個個似乎都雄才大略、義無反顧。整個礦區也顯得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但是一訪談就發現:實際上人人都知道,這是一場瘋狂的賭博,是在賭時間,賭進度,賭打到礦脈的運气。所以洞主和打股的人基本上是僅僅計算打洞子的投入,至于何時產出,產出多少,几乎全靠一廂情愿。尤其是,他們几乎都沒有任何可靠的地質資料,主要靠一些以前在湖南雪峰山打過金子的溫州人來當工頭,任由這些工頭跟著感覺走。 對此,筆者曾經詢問過3位洞主,他們有沒有地質學的根据。3人都信誓旦旦,海闊天空地亂吹。但是一問到任何細節2,他們就都以保密為由,三緘其口;或者張口結舌,顧左右而言他。 -------- 2筆者并不懂地質學,只是用這樣的問題來測謊:“這地方這么小,這么潮,你們的一大摞地質圖紙怎么保存呢?” 据指揮部的干部說,洞主們除了知道要發財,其實什么都不懂。命運掌握在工頭手中。那么工頭懂嗎?干部說:這跟押寶一樣。你說,贏了的就懂嗎? 一位路遇的當地青年挑夫,把他的扁擔尖往山上一指,用方言說:“賭撒!”(只不過是賭博而已) 一般而言,打一個洞子,有硬后台的本縣人要交給指揮部3万元;一般本縣人交5万元-6万元;附近各縣的人交9万元;純粹的外地人交13万元;來自沿海地區的,可能還要多交一些。 一共有12個政府机构在山上收費,每個洞子每月要交大約3000元-5000元。 此外,一個洞子的基本机械設備,至少要3万元。一開始就要雇12個-15個民工;隨著進度,會擴大到20個-30個。洞主必須支付民工的吃飯錢。一個洞子至少要搭起一個棚子,花費2000元-3000元。還有炸藥、柴油等等消耗品的費用。 所以算下來,沒有8万元的投資,根本不可能開一個洞子。如果按上限計算,總要有20万的投資才行。雖然大多數洞子都是集資開采的,但是根据行情,每個股份不能少于8000元,就是最低總投資的1/10。有些洞子被認為是位置好、希望大,那么每股就會超過兩万元。3 -------- 3以上各項具体數字,分別詢問過3個店主与工頭、兩個干部。這里只列出了回答基本一致的數字。 許多打股的人都是附近的純農民,拿出這筆錢并不容易。但是正如一切賭徒一樣,只要參加進去,不管真窮真富,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最典型的“富余錢幻覺”。它的結果就是:不但贏了錢會毫不珍惜,就是還沒贏錢,甚至輸了錢,也會同樣地拿錢不當錢,會超水平揮霍。 在這种心態的形成過程中,來自東南沿海地區的洞主或者打股人,發揮了帶頭羊的作用(据指揮部的兩個干部估計,這樣的人不下500個)。他們實際上可能并沒有多少錢,但是他們既然嘴里說著那种被戲稱為“富人話”的方言,似乎就不得不按照大款和暴發戶的行為方式來為人處事。据說,他們來投資的理由几乎千篇一律:在家賺的錢太多啦,沒有什么地方可用啦,所以來這里試試運气啦。 說者無意,听者有心。雖然筆者無法定量地分析出,沿海來人對“性產業”產生和維系所發揮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但是他們的存在,他們瘋狂的投資方式,他們財大气粗的心態,本身就會對當地社區尋求性消費的傾向,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此外,沒有人想在這個窮山惡水的鬼地方呆一輩子。這使得人們雖然居于斯、做于斯,甚至終年不下山,但內心里卻依舊是一派游客心理。這也是“性產業”的重要支持條件。 光靠富人的消費,任何一個“性產業”都難以為繼;天下盡然,此處也不可能例外。而制約普通人的性消費意向和實際消費水平的最重要經濟因素,往往并不是他們真的有多少錢,也不僅僅是他們幻覺自己有多少錢,而是更深入一個層次的因素:他們覺得自己有多少“富余活錢”4可以隨意花掉。 -------- 4“富余活錢”是指:在排除一切當前的和長遠的開支、投資和儲蓄以后,一個人所剩余的、沒有明确支出方向和目標的、不必征求別人意見就可以隨時隨地消費掉的、花起來非常方便的那一部分錢。由于我們具有節儉持家的歷史習慣,所以中國人的所謂“富余活錢”,一般都是額外收入,都是覺得無處可花的那些錢,都是已經安安全全、現現實實地裝在自己口袋里的現金鈔票。相反,再多的存款,哪怕是活期的,雖然确實是“富余錢”,但是卻并不是“活錢”;所以人們往往并不認為那是“富余活錢”。 山上最多的是民工。在當地民工的勞動形式和生活方式里,蘊藏著三大經濟因素,都很容易誘發和推動他們產生對于富余錢的夸大感覺,從而對“性產業”發揮相當的作用。 (1)第一個最主要的經濟因素是隨時發工資。 几乎所有的洞子都是按“班”當場用現金支付工資。只要你干滿一個班,一出洞口,洞主或者工頭馬上把鈔票遞過來。 隨時發工資的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洞主或者工頭自己不愿意保管過多的現金;隨時當作工資發出去,再丟了就概不負責了。 二是因為打工仔几乎都是附近几個縣的農民,他們隨時可能辭工回家,因此要求隨時發工資。 三是因為各個洞子的工資水平很不一致。一般來說,已經打出或者馬上就要打出金子的洞子,為了搶占礦脈,總是出高价雇佣有經驗的壯勞力。因此別的洞主只好把隨時發工資作為招徠民工的一個小花頭,而民工也把這作為愿意留在此洞的一個條件。久而久之,各洞子就都這樣做了。 這樣一來,即使是收入很低的底層民工,也會有一些人覺得自己還是很有錢的。這里邊有一個心理因素: 一般來說,即使工資總額是一樣的,人們如果是按天拿錢,就會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的錢很多。相反,如果是按月領工資,就會覺得工資很少。 這是因為,一天所掙的工資,再低也比一天的日常消費要多。而且人們在比較某一天的工資和消費時,常常會忽略掉許多長期的開支。因此更覺得工資多。反之,在每個月領一次工資時,人們几乎馬上就會想到自己已經干了漫長的30天;想到這錢還要應付各种各樣的長期開支,于是頓時就覺得工資太少了(西方資本家精于此道,所以越是体力勞動,越是按小時來計算工資)。 (2)工資高是促使一些民工參与性消費的第二個經濟因素。 他們的工資相對地比在家种田多不少,也比那些做挑夫的人多不少。尤其是,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种相對的差別,使得一部分人在自我感覺上和心理估計上,不由自主地夸大了自己的經濟收入。 同時,民工的勞動強度其實也并不那么大。這是因為,洞主們為了赶進尺、搶金子,不僅一開始就全部采用机械施工,而且机械化的程度在不斷提高。例如一開始時,打洞子用的空气壓縮机一般都是1立方米的,出礦往往也是人工肩挑手提。但是很快就有人使用2立方米的空壓机和手推車,到筆者考察時,空壓机已經加大到2.5-3.0立方米,出礦已經開始應用自制的軌道車。再加上指揮部相當嚴厲地推行8小時工作制,因此,民工的實際勞動強度在不斷地降低。對于干慣苦活累活的農民來說,打眼、放炮、出礦、倒渣,這些實在算不了什么。 可是他們的工資應該說是不低了。洞主為了互相競爭,每打1米進尺,從剛開始時候的支付400元工資,到1996年時增加為500元。到1997年時,大約將近一半的洞主已經增加到600元。其中一些已經出金子的洞主,更是付到700元和800元之多。 各個洞子的進度不一,但是指揮部的干部說,還沒有听說每天低于兩米的,最快的一天之內打了8米5。這樣,即使按照最低進度來算,12-15個人每天打兩米,至少就可以獲得1000元-1600元的總工資,每人每天應該平均80元-100元。 -------- 5民工和工頭所說的進度,有的比這還要快。但是筆者年輕時也曾在銅礦的井下勞動過,覺得不可能那么快。指揮部的干部也這樣認為。因此這里不引用那些過于惊人的進度。 當然,洞子越深,需要的民工就會越多;在進尺不變時,每個人的工資就會越少。不過,這樣深的洞子,往往都是已經出金子的,洞主會增加每米進尺的工資總額。因此山上的民工們,每天的工資數額,大体上是恒定的。否則就不可能維持各洞子民工隊伍的基本穩定。 民工們都是由工頭直接組織和控制的。工頭的工資也包括在每米進尺500元-800元的工資總額之內。一般的規矩是,根据打洞子的難易程度,工頭從這個總額之內抽取30%左右,不會再多。這是因為,工頭必須考慮到如何吸引和維系民工,特別是不能讓熟手和強手跳槽,因此不敢過多地提成。6 -------- 6經分別詢問4人,回答基本一致。 所以粗算下來,在一般情況下,每個民工每天實際上可以拿到50元-70元工資。在筆者分別訪談過的6位民工中,只有1位在最近的4-5天里連續低于40元,因為洞子遇到了复雜地質情況。但是他似乎對自己的工頭很有信心,認為很快就能打過這一段,進度和工資就都會上去。 在這6位民工中,最多的一天曾經拿到過160元工資(只有那一天)。最低的時候,有一位曾經只拿到18元多一點。當然也有完全歇工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洞子換老板或者工頭,群龍無首。 几乎所有民工都沒有帶來老婆孩子,因此他們的日常生活簡單到了极點,必要消費也降低到了极點。這也會促使一些人覺得,自己不僅工資多,富余錢也多。 (3)第三個影響民工行為的經濟因素是工資全部是現金。 民工的工資全都是當時當場付鈔票,又無法儲蓄,也無法寄走,因此他們的口袋里隨時都有相當多的現金可以任意支配,比城市里的一般工薪族還要多7。這就是所謂的“活錢”。這就更容易使一部分人對自己的“富余活錢”產生夸大的感覺。 -------- 7正是因為民工的富余現金很多,所以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如何安全地保管這些錢。指揮部的重要任務也是如何制止民工之間的互相偷竊。筆者對民工的存錢方式做了一些調查,但是由于過于敏感,人們一般不愿意回答。有的人說是托人帶回家了;但是筆者用邏輯檢驗來測謊,他又說沒有什么親友來過。所以,這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本文中只好暫時付缺。 綜上所述,由于這個金礦區的獨特經濟運行方式,在民工這個收入相對較低的群体里,反而有一些人比一般小店主、攤主更覺得自己擁有更多的“富余活錢”,從而可能產生出格外強烈的“額外消費”的欲望。 當然,由于筆者的社區考察不是嚴格的社會調查,所以無法計算出這种民工所占的比例。但是這部分人在民工當中是很扎眼的,完全可以運用觀察和考察的方法來發現他們和總結他們。 一般來說,越年輕的民工,“富余活錢幻覺”就越強烈。尤其是一些還沒有結婚的民工,雖然經常念叨要攢錢娶媳婦,但是許多人都敢抽好煙、敢喝酒、敢去各种娛樂場所消費、敢在山上買好衣服和穿好衣服,甚至一出洞子就換上皮鞋甚至西服。連指揮部的一位干部都指點我說:不要一看見西服革履的人就以為是老板,里邊有許多其實是民工(老板為了安全起見,往往反而很像民工。不過,他們一拿出大哥大就露餡了)。 另一位干部則很看不上這部分年輕的民工。他說:這些人原來也就是一些泥腿子,現在有了點錢,就不知天高地厚,在這個不毛之地冒充起城里人來了。 對一些民工的訪談也可以證實這种心態的存在。只是由于“富余活錢”這個概念不是很容易理解,所以筆者在訪談中一般不用這個詞,只是詢問對方的預期開支是多少。再与對方所說的收入相比較,就可以推測出對方心目中的富余活錢大概是多少。 這樣,在上述分別訪談過的6位民工中,在山上的預期開支沒有一個超過每月50元。 那些到娛樂場所來的較年輕的民工,也經常在言談話語當今充分地表現那种自以為很有錢的心態8。這說明,他們對自己的富余活錢產生了夸大的心理估計,而且比他們理智上的長遠規划更直接地影響著他們在山上的行為。9 -------- 8這主要是小姐們反映出來的。例如,B小姐在跟客人打情罵俏的時候,几次公然諷刺他們:你有錢,怎么不當老板啊?!此外,筆者至少听到兩個年輕的、似乎是民工的客人,一面跟小姐討价還价一面說(方言,大意):老子有的是錢! 當然,這种現象也可能是一种“場景适應”,就是說,男人們認為,既然來找小姐,當然必須裝作很有錢的樣子。否則就“不合規矩”了。雖然筆者在短短的考察中,還無法判斷孰真孰假,孰主孰次;但是從民工敢于來找小姐的原始動机來看,“富余活錢幻覺”恐怕還是最主要的因素。否則,他們也不會冒著丟人現眼的風險,到小姐這里來亂吹牛。 9目前國際上流行一种“理性選擇”的理論,意思是,人的行為,歸根結底是基于自己在理性上的某种選擇。一時沖動、無意做出等等類似的現象,其實都是深層理性的一种反映。筆者不准備評論這种“理性選擇”的理論,也不想把自己的考察結果當作證實或者證偽的例子。這里所敘述的,主要是筆者所獲得的感覺。 在現場工作時,筆者首先考察的是山上的各种各樣的小店主和攤主。這是因為,根据一般想法,他們的“富余活錢”會遠遠多于民工,參与性消費的可能性想必也會大得多。 其實不然。以一個兼賣食品、百貨、農副產品的夫妻店式的小飯館為例,筆者曾經跟女主人一起,粗算了一下他們1997年4月的流水賬。結果發現,他們的毛利潤,其實也不過是2000元左右。連這個女主人都說:除了沒那么辛苦,不用風吹日晒雨淋以外,我們兩口子賺的錢,還不如兩個挑夫多。 尤其是,他們覺得,自己連一點“富余活錢”都沒有。他們不但自己有兩個孩子要養,山下的三親六故也常常來“幫忙”,做的不多,吃的不少。盡管已經跟一個做女挑夫的、常來“探望”的表妹翻了臉,盡管他們也知道,親朋好友里的任何一個人說不定哪天才會有大用,但是這种傳統人際网絡,仍然對這兩口子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每月的那2000元左右的盈余看作是“富余錢”,更沒有看作“活錢”。筆者雖然再三啟發和追問,女主人仍然一口咬定:一點富余活錢也沒有。 筆者先后投宿的那兩個娛樂場所的男女店主,基本上也是同樣的感覺。盡管如同前文所述,筆者可以推算出他們兩位的純利潤肯定不下每月千元,可能更多,而且他們都不打算再投資;但是這一男一女也都認為自己根本沒有什么“富余活錢”可言。 這純粹是一种自我感覺,一种心理狀態。如果真的給他們來一個嚴格的經濟核算,他們的“富余活錢”可能比筆者推算的還多。但是他們處于這樣一种夫妻店式的、小本薄利經營的生存狀態之中,精打細算和細水長流必然是他們的基本心態。他們又不得不為了維系傳統网絡而增加一些額外的消費,因此他們就只會覺得自己有盈余,卻不會感覺有富余。 這种心態,而不是他們實際的經濟實力,极大地抑制了他們投入性消費的可能性与參与程度。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