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宣華夫人的一席話使漢王蜀王陷入了沉思。 一抹斜陽穿透西窗投在花廳的東壁上,似乎在提示室中的主人,莫要忘卻懸在東壁上的書畫。 果然宣華夫人的目光緩緩地從書畫上掃過,最后逗留在王羲之的《喪亂帖》上。 這軸《喪亂帖》她何止看過千遍,但每回看過感想卻不完全相同。那時,北方淪陷,西晉滅亡,王氏舉族南遷,投靠琅琊王司馬睿于建業城,忽聞先人的墳墓被异族所毀,王羲之遂有《喪亂帖》之作。過去宣華夫人觀看此帖,但覺作者亡國之痛、破家之憤溢于字里行間;如今看來,那滿紙的悲憤、慘痛,似乎都已收斂人那一橫一撇一鉤一堅的筆划之中,而那一橫一撇一鉤一豎的筆划便非筆划,卻化成刀槍劍戟,森森然有刀兵的气象。 王氏合族南奔,她陳氏舉國北走,雖是易地而處,其情則一。 先前,她作為蓮花公主被俘入隋宮,初見此帖雖有好感,也不過是淡然視之而已;因為那時她是罩在水晶宮中的少女,不問朝政,也不与世事,既不知是非得失,更不解恩怨仇恨為何物,其實她自己也是水晶般的純朴,所以初見《喪亂帖》但覺投緣罷了;自從結識了尉遲明月之后,她對于“愛”与“恨”頓然大徹大悟了,如今,她不僅對《喪亂帖》有了新的理解,對顧他之的那幅仕女畫也有她獨特的看法: ——試想,与顧愷之比鄰的那個麗妹,若非心頭被顧愷之釘上了金針,又怎能嫁給顧痴? 唉,她蓮花公主的心頭難道不也是被楊堅釘上一根金針,這才成為宣華夫人嗎? 現在,她的廳里不僅高懸著王羲之的《喪亂帖》与顧愷之那幅妻子的畫像,也挂著尉遲明月心愛的《慰問帖》与《拜墓圖》,她把姊妹兩家的山高海深的大恨,皆儲人斗室之中。每當她定睛觀望《拜墓圖》上“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的題辭,即有心潮拍胸、沖突欲出之感,頓覺自己任重而道遠了! “蜀王殿下來拜望娘娘。”司琴立在門外稟道。 宣華夫人神情一肅,儼然如三軍主帥,凜凜有威,司琴感到一股肅然之气,森森然襲來,正欲跨進門檻的左腳,不覺縮了回來。 “有請。” 宣華夫人話聲一落,蜀王楊秀就已駕到。一進門,便恭身作禮道: “孩儿楊秀給娘娘請安!” 宣華夫人听了“孩儿”二字,各种情緒畢涌心頭,心想,你是二十八歲,我也是二十八歲,我竟然是你“娘”,天下多少荒唐滑稽的事,莫此為甚!她直想狂笑一番,終是控制了自己,見楊秀身后手捧禮盒的司琴,對楊秀的來意便即了然。上個月晉王楊廣也送來了這樣的一個百寶盒,盒子是一樣的,來意自然也是相同的。她終于淡淡一笑,說道: “蜀王大駕光臨,難得難得!司琴,看茶伺候!” “是!” “自家人,坐下敘話。”宣華夫人又說道。 “謝娘娘。” 二人隔著茶几,相對坐下。楊秀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在宣華夫人的臉上。宣華夫人生下公主之后,坐了兩個月的月子,丰韻又增了三分,她本來已是秀絕無倫,而今更是玉琢粉妝一般,楊秀看著看著,竟然看呆了,渾然忘卻了來意。 “請殿下用茶……”司琴低聲提示著。 楊秀一怔,接過茶杯,吸了一口,漸复常態,開口道: “儿臣遠守西蜀,山高路遠,回朝大是不易,今日方得拜見娘娘,實是有虧禮數。傾聞咱家又添了一個小公主,儿臣喜不自胜,連忙赶來仁壽宮,一則看看小妹妹,二則給娘娘問安并致昔日失禮之款……” 宣華夫人對楊秀的話似若無聞,只是怔怔地望著楊秀那一身鑲珠綴玉華麗無比的服裝,心想: ——你父楊堅以“勤儉”得天下,并想以“勤儉”保天下,你這個老四卻窮奢极侈,非把乃父气炸肚皮不可,如此弱智,尚思奪取儲君寶位耶? 她听不清楊秀說些什么,也不想問個明白,但顧左右而言他: “近日京都可有什么新聞?” “新聞多著呢!”楊秀興奮得眉飛色舞地說:“柱國大將軍史万歲被殺,左衛大將軍元宇被斬,老宰相高熲再罷齊國公,削籍為民……” 楊秀一口气說盡了這回被誅連的大臣,由于這些人都是同故太子楊勇親近的人,屬于太子的勢力,如今楊勇大勢已去,他楊秀的机會卻來了。雖說空著一個太子的寶位,還有三個兄弟競爭,希望只有三分之一,但比起毫無希望卻好多了;所以,他說到殺人的事,是越說越興高采烈。 而這些新聞,宣華夫人早已听過,再听也是興味無窮;然而她一轉念間便覺得這些被殺的人都是自己与尉遲妹妹的仇人,高興乃是理所當然,而你楊秀小子幸災樂禍卻大大不該,想著想著,不覺臉露鄙夷之色。 那楊秀不久也覺自身的失態,連忙矯枉過正地結束道: “……可怜的大哥哥,他要不是給父王母后慪气,何至于落得今日這一地步!听說如今還被幽禁在內史省呢!唉……” 便在這時,司琴又進來稟告: “漢王求見。” 宣華夫人心想: ——太熱鬧了,為了爭奪太子的寶位,三兄弟都拍馬屁來了!且看老五楊諒會送什么重禮…… 當即說道: “有請!” 漢王楊諒親提三個禮盒進來,見禮過后,就一起坐下喝茶。他与四哥楊秀對視了片刻,對于對方的來意自是一明二白,不覺間眼神中均含敵意,几乎是一触即發。 宣華夫人立即發覺他兄弟間微妙的神態,心想: ——古人是“二桃殺三士”,如今看來是“一桃殺三士”了!目下須當火上澆油,讓這窩狗崽子愈演愈烈才妙! 她又想道: ——只有讓他們各存進位作太子的希望,這才肯出死力火拼。看來不僅是點燃他們的希望之火,還得讓這希望之火愈燒愈旺才好。 這時,桑妹抱來了小公主与二位見王見面,楊秀、楊諒爭夸小妹子長得漂亮無比。楊諒忽然問道: “娘娘,父王給小妹取名了沒有?” “取過了,叫天香。”桑妹應道。 “妙极!”楊諒動情贊道:“這叫國色生天香!” 宣華夫人笑道: “過獎了,她又哪里比得上你們兄弟!就以老二晉王而論,那可是天生的瀟洒敏慧,難怪會有超然不群的本領。這些年來,他出任揚州總管,把江南的半壁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想當年,孫權鬧得焦頭爛額,晉王殿下則是舉重若輕,這一份的瀟洒敏慧,天縱英明,我這個娘娘卻無論如何是生不來的……” 她見那兄弟倆妒火燃燒的神情,故作毫無党察,特意又詢而問之: “你們說,是耶不是?” 楊秀、楊諒倆面面相覷,真個是答“是”心實不甘,答“不是”而又不好出口。 宣華夫人只是要點燃他們的爐火,不需回答,繼而又說道: “而以老四蜀王來說,你長得魁岸雄偉、膽略過人,實如天神之下降,听說朝野見到你無不望而生畏,是耶不是?你出任益州,都督四);!二十四州諸軍事,把當年蜀國的領域整治得安如磐石,倘若諸葛亮再生也要自愧不如!再說老五你,既英俊又果決,才二十多歲,出任并州總管,都督山東、河北五十二州諸軍事,政令覆蓋了當年曹魏的全部版圖,曹孟德見此能不咋舌?這般生龍活虎的俊杰,真虧得皇后她生得出來!唉,若說你們兄弟不足為儲君,可你們早已各自君臨三國之地;若說你們該為儲君,可太子的寶位只有一個。這可實在讓你們的父王為難了!嘻嘻,不可思議!哈哈,思議不可!嘿嘿,思不可議……哈哈,議不可思!” 語言有時會具有魔力。 隨著宣華夫人語聲的抑揚頓挫与起落,蜀王、漢王兄弟忽喜忽悲、乍樂乍愁、如痴如醉,似是中了魔法,兩人的神思驟然如兵車驅動、戰馬奔騰。順著她指示的方向,直奔沙場;而宮人司琴,則依稀覺得當年三國赤壁鏖兵的慘景重現在眼前,那雄姿英發的周郎卻轉瞬間幻化為宣華夫人;手抱嬰儿的桑妹耳聞宣華夫人珠王落盤的語音,卻立時想起夫人近來常彈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宣華夫人說畢,在場的人無不沉默著。這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沉默,連窗外的白楊樹也紋絲不動不敢低語,連樹上的鳥儿竟也不咬一聲;然而,這沉默更似是爆炸前的沉默,一切似乎都在作炸雷前的准備,便是室內的茶几、茶椅、書櫥、古董架等物件都似乎各自在伏地蓄勢,准備隨時騰躍飛竄、穿牆破屋面去。 蜀王楊秀覺得宣華夫人的話實是一言中的,他們三兄弟的關系當真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不僅是地理上相仿佛,形勢上也大体相同。而歷來皇家的兄弟,多半不能相安無事。 ——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箕在釜底燃,豆在釜中泣! 這便是骨肉相殘的寫照。 可是,以前對這些詩竟然熟視無睹,如今剛有深刻的体會,卻覺悟得太遲了。老二已經羽毛丰滿,形成了气候,不僅統轄了江南半壁江山,而且戰功赫赫,深得父王信任,手下謀士如云,朝中內援甚多。他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剪去太子勇的羽翼,在楊勇哥哥沒啥過失的情形下,把他拉下了太子寶座,這份功夫實是非同小可,這個對手實在太強了,同三國中曹操差不离。然而,明知不敵,卻不能后退。后退,便如淮南王,便如曹植,后果不堪設想。蜀王楊秀忽地靈光一閃:三國有孫、劉聯合抗曹的一招,這才形成鼎立的局面,若要求生存,看來我非与五弟楊諒聯合不可!想到這里,蜀王楊秀輕輕地吐了一口气。 至于漢王楊諒,他一听宣華夫人關于“三國鼎立”的暗示,便立即想到“聯兵抗曹”這一招。早在大哥楊勇當太子時,他便存取代之志,仗著小儿子最受父母寵愛的优勢,他的經營進展迅速。如今統轄五十二州,比四哥蜀王多了一倍以上,并且父王還特許他不拘律令便宜行事。尤其是這五十二州的百姓甚是源悍,歷來是天下精兵的不竭源泉,早在去年,他便以“邊界宜修武備”為辭,奏請父王准其擴軍備戰。雖然以總体衡量,他比二哥晉王稍為遜色,但也漸漸有分庭抗禮的勢頭。如今想到“聯兵抗曹”這一招,信心就更足了。至此,思路更是活躍非常,靈光一閃,在与蜀王聯合一事更是招中有招。心想:當前我只暗中盡力支持四哥与二哥爭奪太子寶位,這樣,四哥自然感激,二哥也不怪罪,讓他倆斗個兩敗俱傷,我卻悄悄地壯大自己的勢力,而后取而代之,豈不妙哉?四哥若為太子,取代不難;四哥若被二哥消滅,我便順勢收羅四哥的殘余勢力壯大自己力量,也足与二哥分庭抗禮。蜀王与長孫乃是姻親,長孫晟的長子長孫行布是我幕中的兵曹參軍,眼前自然是謹守中立,不偏不倚;倘若蜀王夫婦被晉王所殺,長孫行布對姑丈、姑母之死豈能無動于衷?他必然對二哥晉王深惡痛絕,立時成為我的死党。長孫行布的背后是長孫晟,是聲勢赫赫的北魏長孫氏皇族,得了長孫行布便是得了整個長孫氏皇族!加上現有手下的死党梁將王歧、陳將蕭摩河,我便擁有了梁陳魏三家王族勢力,以此与晉王楊廣相抗衡,將是勢如破竹!當然,我擁有王歧、蕭摩河,還不能說是完全擁有梁陳的勢力。今日來找宣華娘娘,不僅僅是因為她在父王面前一言九鼎,還因為她干無形中成為南朝人最有影響的人物,我的這份重禮豈是白送的? 在蜀王、漢王兄弟默然沉思的時候,宣華夫人則把禮盒一一打開。她接送禮的時間順序,把晉王的禮物擺在第一架古董架上,把蜀王的擺在第二架上,把漢王的擺在第三架。擺弄一清二楚之后,她又從頭到尾視察了一遍,便如三軍主帥檢閱行將出征的士兵一般。 蜀王楊秀從桑妹手中接過了小公主,抱著她觀看架上奇珍异寶。小公主對珍寶全然無動于衷,而蜀王楊秀則面對一古董架珍寶沉思了:這分明是老二晉王送來之物,如此看來,又被搶先了一步。他又掃視了地上的六只寶盒,他兩只,老五三只,剩下的一只,自然是老二送來的,絕無疑問!然而,他仍然情不自禁地問道: “這可是晉王送來的?” “一點不差!”宣華夫人笑道:“你們三兄弟對這個小妹子的疼愛實在有點過頭。” 漢王楊諒從蜀王手中接過了小公主,繼而小妹子長,小妹子短,贊頌之詞滔滔不絕,百般呵護,最后才轉入了正題,對著怀抱中的小妹子道: “小妹子,你可知道,忠厚老實的大哥哥阿勇已經被人拉下馬了,如今東宮的位置還空著,我這個老五絕無非分之想,但卻實心實意希望有個好人頂上。若是慷慨剛直的四哥阿秀上台,那是謝天謝地,我老五不僅舉手歡呼,還要全力支持;万一讓鬼計多端的人得志,那可不堪設想!小妹子,你福大命大,可要暗中多多保護可怜的小哥哥……” 才滿月不久的小公主,自然不明白這個五哥念的是什么咒,但見他語意懇切,滿臉真誠,竟然也連哼几聲,接著還撒了一泡尿,漢王覺得身上熱乎乎一片,知道不妙,“哎喲”一聲,惹得滿堂大笑。 這時,宮監張權立在門口,恭身稟道: “請二位王爺進餐!” 說著,迅速地掃視室內琳琅滿目的古董架一眼,繼而低眉垂手,恭順至极。 待蜀王、漢王离開之后,宣華夫人和气地對二位宮人言道: “桑妹、司琴,你們也來看看,差不多全國最名貴的奇珍异寶都在這里了,有哪件中意的,盡管拿去。” 司琴率先去看,桑妹給小公主換了尿布,也來到古董架前,件件都好,又如何挑揀?況且叫拿便拿,豈不顯得貪心了?二宮人交換一下眼色,皆沒動手取物。 宣華夫人從架上取了四顆雀蛋大小的夜明珠,各分兩顆,同時言道: “你們隨便拿去玩玩,若是想要什么,再拿便了。” 她沉默了一陣,忽又問道: “你們可想到,他們三兄弟何以要送如此厚重的禮物?” “那是對小公主的愛護,自然也是對娘娘你的敬重。”心直口快的桑妹馬上答道。 宣華夫人微微搖頭,說: “你這話可以用來回答他們的父王,當今皇上;自然也可以用來回答皇后。” 司琴謹慎地說: “依我看,這三位王爺是在擺珠寶大陣,志在不惜一切代价,奪取太子寶座。他們都明白娘娘在皇上面前是一言九鼎的啊!” 宣華夫人微微一笑,說: “有此見識,也不枉你在皇宮多年。” 桑妹恍然大悟道: “他們都送這么貴重的禮物,娘娘,那你支持誰當太子?是支持送得最早的晉王,還是支持送得最重的漢王?” 宣華夫人又是一笑,說道: “琴妹子,你說呢?” 司琴略作思索,答道: “晉王禮輕,卻送得最早;漢王禮重,卻送得最遲;蜀王不輕不重,來得也不徐不疾。三家的珠寶陣可謂旗鼓相當,若是單看禮物的份上,那是誰都該支持的。” 宣華夫人黯然說道: “若是單看禮物的份上,我是誰也不支持的;因為他們從我這里得到的要多得多!” 桑妹無比惊詫地問道: “娘娘,你也送給他們珍寶?” 宣華夫人默然淚下。 司琴對桑妹附耳低語了几句,桑妹若有所悟,不住地點頭。 宣華夫人拭去淚珠,冷峻地說: “我的支持,便是讓三家知己知彼,公平競爭。本來送禮都是暗中進行的,誰也摸不清對方的底細;我現在把三人所送的禮物擺在架上,按時間順序羅列,便是要讓三方各自看清對手珠寶的陣勢,看清對手的愿望、決心,以及不惜一切代价奪取太子寶位所下的賭注!” 桑妹仍是不解地問: “知道這些,對他們又有什么好處?” 宣華夫人一笑道: “好處多著哩!知道這些,便會明白,他們之間如今只剩下一种你死我活的關系,非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不可,非得拼個魚死网破不可。這樣,就不會由于心存僥幸而延誤戰机……” 司琴听著听著,忽然打個寒噤,只覺得室內飛舞著刀光劍影,竟不知所云。而桑妹卻傻傻地望著宣華夫人無比興奮的臉龐泛著金屬般的光澤,那光澤忽隱忽現,极似刀劍的光芒。 宣華夫人一頓,忽又盯住了桑妹說: “桑妹子,你既然曾經擁有那冊极厲害的兵書,怎么連這道理都不懂?” “什么兵書?”桑妹覺得莫名其妙,說:“我沒識几個字,從來不看什么兵書……” “一本有十八條秘計的兵書,難道不是你把它放在魚池的石欄杆上?” “沒有。”桑妹搖搖頭。 “那會是誰呢?——宣華夫人犯疑了,她感到不安又感到欣慰。 莫非還有一個厲害的角色,在暗中關心她的复仇大計? 晉王楊廣必恭必敬地行了大禮,肅然靜默片刻,而后才字正腔圓十分明晰地奏稟道: “父皇明鑒,自東漢黃中之亂以來,中國即被瓜分豆剖,或為三國鼎立,或作五胡之亂,或成南北對峙之勢,直到我圣朝開皇九年滅陳為止,天下方歸一統。四百年來,烽火不斷,血流成河,百姓涂炭,慘不可言。此間雖說英雄輩出,也是徒呼負負而已。曹孟德焦頭爛額徒勞無功,司馬氏處心積慮守城乏術,祖逖聞雞起舞壯志難酬,謝安一胜即止見難思退。唯我父王,天縱英明,風流蓋世,且王且圣,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以為家,憲章文武,成此大業。雖言應百代之期望,當千年之運數;然則,創業之艱,苦心勞形之甚,實是難以言喻。倘若子孫。不肖,失之以守,豈但上負圣王、下違百姓,亦是万世之罪人! “儿臣位非儲副,義不忘憂,生恐秦二世之失重現,又怕晉八王之亂再來。為此,不揣鄙陋,日思夜想,積有數年,獲得一治平守成之策,今獻父王面前,以求指點賜教。 “臣以為天下難治,皆由鞭長不及爾。 “太平年景,每年有二千万石租賦發運,二千万丈絹布上繳,由于山阻水隔,風雨侵蝕,損耗過半,入庫者不過十五,倉庫常用常空。無有積儲,何以備荒?有道民以食為天,民而無食,亂之源也。 “動亂歲月,常于邊鄙起事,開頭總是癬疥之疾;待我調兵遣將運糧,越千山渡万水,到時癬疥之疾已成心腹大患,亂世已成。 “究其原因,皆由江河大都東西走向,南北不通之故。若有一水縱貫南北,橫連江河,那么各地起運的租賦便能迅速顆粒歸倉,每年即可有千万石積儲。以四方糧食,養幽、并、燕、趙之精兵,万一天下有事,有此一水,便可朝發夕至,雖有巨寇,不足慮也。 “父王,這貫穿南北的一水,便是儿臣想鑿的‘大運河’。有了這條運河,便能控東西南北,把九州四海緊緊地捏在手中,我們的基業便是万年基業,我們的江山便是鐵桶江山! “父王,這長治久安的大計不是隨時隨地可以想出來的。若能隨意想出,神州怎會出現連續四百年的大分裂、大動亂,而誰也無法收拾?儿臣朝思暮想,想了多年,几乎窮极心智,仍然無一得意的策略。有個晚上,儿徹夜不眠,披衣登上了仁孝閣,東望潼關,見一銀蛇自遠處蜿蜒曲折向京都奔來,卻原來是父王于開皇四年下旨開鑿的廣通渠!自從廣通渠開通以后,黃河兩岸的貨物便能沿河直抵京師,數十州的租賦不到兩個月便全部人了國庫,由此,帝京足衣足食,日益繁華!儿里忽然靈光一閃,便沿著父王的思路,沿著廣通渠、黃河一路想去。于是,便想到開辟一條貫穿南北、橫連江河的大運河。這大運河的构想,實際上是源自父王的思路;長治久安的大略,原來早藏在廣通渠之中! “儿臣沿著父王的思路再想下去,覺得如果在大運河与黃河、長江交匯的樞紐處再建兩座陪都,設立行台尚書省,派得力可靠之人,就地處理中原及江南的繁劇之事,便可政通人和;再于兩都屯兵積糧,南邊有事則南應之,北方有事則北應之,如此,万一四方有事,均可得心應手、隨扑隨滅,永得國泰民安。 “當今四海賓服,唯一高麗頑冥不靈,父王心中之憾,儿臣誓必洗面刷之。但待足兵足食,運河暢通幽燕之后,儿臣愿提百万之師,東征高麗縛彼蒼龍,獻俘父王足下。其時,普天同慶,万方共浴舜日光輝,四海歡騰,百姓同沾堯天雨露;儿臣心事已了,會當挂冠而去,笑微山林,不亦樂乎!” 楊廣說完,朝一張座床走去,緩緩地坐了下來,往在場所有的人掃了一眼,慢慢地合上了雙眼。 在場的有楊素、張衡、紅葉与宇文述,卻沒有皇帝楊堅。此地既非金殿,也非寢宮,乃是晉王府的一間密室。 剛才楊廣長篇大論的應對奏章,只是一場試演性的宣講。因為明日皇帝楊堅要單獨召見楊廣,讓他陳述長治久安的治國之策,那實際上是考太子。考及格了,便冊封他為太子;倘若考不及格,那么鹿死誰手就難說。為了慎重起見,他召來了智囊團前來听講,又指名要來了紅葉,足見他對紅葉才智的重視。 楊廣平和地坐著,閉上了雙眼。那是在等待大家談談听后的印象、感覺,以便及時糾正偏差,免得誤了大事。 張衡聚精會神地听著,當他听楊廣說到開運河的策略時,心頭不禁為之一震,暗道: ——這小子果然見識不凡!然而……有點霸道,不過,這更合皇上的口味。長治久安的事,可說是皇上長期以來的心病,而楊廣的策略可說是對症下藥。這可比當年楊廣攻下金陵取了陳國更令皇上高興。按理說,皇上會很放心地冊立楊廣為太子的……不過,楊廣的慷慨陳辭未免太露鋒芒,多疑的皇上會不會覺得有點子凌父勢,損了他至神至圣的光輝?太子楊勇當年便是因此失去了皇上的歡心!有道是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楊廣為何明知故犯再蹈覆轍呢? 想到這里,張衡有點心懸。但緊接著,張衡便听到楊廣別開生面的陳述: ——楊廣竟然把開運河的策略同皇上當年開廣通渠的想法連在一起,并謙抑地說明開運河不過是廣通渠思路的延續,把自己非凡的策略盡數歸功于天縱英明的父王,這不僅消除了皇帝楊堅的疑心,還大大地滿足了皇上的虛榮。 听到這里,張衡不禁拍案叫絕,覺得這一招比前招更加高明了許多。最后,楊廣以功成名遂挂冠隱退收結,也是好招,“欲擒故縱”之計用得正合時宜。 想到這里,張衡真誠而懇切地說: “好,很好;极好!” 楊素听了開運河的策略,也大為惊愕。 在圍繞“太子廢立”這一大事中,楊廣有楊廣的經營,楊素有楊素的思路。為了奪取儲君的位置,楊廣要逐個剪去太子的羽翼,扳倒太子的靠山;而楊素也想一一取代,步步高升,先取右仆射蘇威位置而代之,再取左仆射高熲的位置而代之。如今高熲已倒,左相位置空著,由他頂上只是時間的問題。可以預料,楊廣當太子之時,也將是他楊素升左相之日,這已經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目標。他与楊廣的經營可說是并行不悖,且是齊頭并進的。 至于下一步楊廣當皇帝以后,他楊素又當如何呢?他自然希望楊廣是個庸主,是個宰相可以隨意控制的庸主;然而,如今听楊廣關于開“大運河”的策略,這小子不僅想控制九州四海,而且竟然還找到了控制的辦法,這樣的皇帝豈肯甘心受制于人?楊素此時已然感到一种模糊的后悔。然而,他也不能后退,后退連左仆射也上不去了。待他听到楊廣關于建設兩個陪都的設想之后,他又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主持陪都的行台尚書令可是獨制一方的諸侯,經營得好,亦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最后誰吃掉誰,這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想到此,他不覺也說道: “好,很好,极好!” 宇文述听了楊廣長治久安的策略,對其雄才大略甚為歎服。 廢立大計,他与之經營了十年,當年楊廣二十剛剛出頭,可以說是黃口小儿,往下朝夕相處也仍以小儿視之,不見有啥特异的變化;可今日見他慷慨陳辭,其气魄之大,城府之深,都大出意料之外。心想: ——我忠心耿耿追隨殿下你十年,也算不枉了! 又想: ——晉王前日曾言,要將長女南陽公主下嫁給小儿宇文士及,這么一來,不僅小儿士及終生不愁,便是老大宇文化及、老二宇文智及,都將前途無量了。 想到此,他也順勢言道: “好,很好,极好!” “不好!”紅葉喃喃地說。她的聲音輕微,几不可聞;然而,場上的人全然听得清楚,眾目惊异地瞪視著她。 紅葉渾若無覺。 她听了晉王楊廣的慷慨陳辭,知道太子的寶位已然唾手可得非他莫屬了;而冊封她紅葉為郡夫人的日子自然也不會遙遠了!到那時,她与張衡夫貴妻榮,那是何等的美滿甜蜜…… “果真美滿甜蜜嗎?”一個誰都听不見的聲音問道: 紅葉不覺一愣。 “果真美滿甜蜜嗎?”那聲音重复問道:“你是三個男人共有過的女人、這樣的女人,便是有金山銀山,也不會幸福的!便是當了皇后……也不會幸福的!” “我不信!” 那聲音反駁道: “你不信也沒有用。幸福的女人所需的財富不多,舒适就足夠了,你現在不缺錢花,你幸福嗎?幸福的女人也不需要太高的地位,你今為五品尚儀,与郡夫人相去無几,你幸福嗎?你最需要的只是一個男人,一個不丑不俊、不太笨也不太聰明、但能專心愛護你、關心你的男人。你一會儿与晉王好,一會儿与張衡好,一會儿与皇帝好,真是費盡心机,可每一步無不在糟蹋自己的幸福!今后誰還會真心實意對你好?你以粉碎自身最寶貴的東西去換取幸福,那是爬到樹上去捕魚。你錯了!往后,張衡每日都要上朝,每日都要見到皇帝,見到楊廣,就會想到你,想到一切不快的事……只要這么一想,你們的甜蜜就會變得酸溜溜的。你好糊涂啊!” 想到這里,紅葉的兩腮紅如桃花,因為說這些話的人是個面如冠王的男子,這個男子,曾在尉遲明月死后不久一個深夜,神奇地潛入紅葉的房里,与她同床共眠…… “你說,哪里不好?”晉王楊廣肅然問道。 “我?”紅葉痴痴地抬起頭來:“我……說了什么?” “你說‘不好’……”張衡道:“到底哪里不好了?” 紅葉心想,這下誤會可大了!她馬上清醒過來,略為思忖一下才說: “妾听殿下的陳辭,如電劈長空,雷滾大地,其雄才大略若有神助。各位大人見多識廣,可知古往今來帝王有誰能与之相匹敵?” “空前!”楊素道。 “空前絕后!”宇文述道。 “昔秦王修万里長城,似可相當。然長城僅能防患不能制敵;大運河開成之后,不僅可以制敵,還可造福百姓。以此看來,万里長城与大運河相去甚遠。”張衡不疾不徐地說。 “那么,皇上听了……”晉王問。 “龍顏大悅!”大家异口同聲。 “母后看了……”晉王望著紅葉:“會作何感想?” “二圣她定然万千欣慰!”紅葉道。 “那你說,不好卻在哪里?”晉王問。 “這……”紅葉稍稍一頓,接道:“若是另有兩篇奏對与晉王殿下的旗鼓相當,那又是如何?好是不好?” 眾人果然一時愣住,均在捉摸紅葉言下之意。 “莫非……紅葉你已有所聞?”晉王問。 “仁壽宮誕生了一位小公主,殿下你曾交代我送了賀禮,”紅葉一頓,又問道:“殿下可知繼你之后,又有兩位王爺赶去給小妹子送了重禮?” “老四、老五都去了?也送了重禮?” “老四送兩只百寶盒,老五送三只百寶盒……” “你怎知道?”張衡問。 “宣華夫人把三位王子的禮品全都擺在架上,已是公開的秘密。” “她?”張衡大為吃惊:“她為何要將禮品擺開……公諸于眾?” 紅葉也吃了一惊: ——一時大意,竟將宣華夫人的用心給暴露了! 她緊蹙雙眉,又瞪了張衡一眼,才道: “女人的心思,男人是不會理解的。她若不把自己心愛的珍寶炫示于世,晚上便睡不著覺。為何要戴手鐲?為何要挂項鏈?為何要插王釵?你們天天看,怎么悟不出道理來?” “嘿!”張衡手捋長須,緩慢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嘿!”楊廣冷笑道:“成功的才是黃雀!走著瞧吧!咱們忙了十年,難道只是為別人鳴鑼開道!” 這個晚上,他們密商得很遇很遲,但商議的不是對付皇上的那篇奏策。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