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知識傳播者的幸福



  人物背景:

  徐少春:金蝶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1963年生于湖南沅江
  1979——1983年東南大學計算机系
  1985——1988年財政部科研所,獲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方向碩士學位
  1991年創辦深圳愛普電腦技術有限公司
  1993年創辦深圳金蝶軟件科技有限公司

  金蝶:

  1993年8月由深圳愛普電腦技術有限公司与外商合資成立,現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財務軟件和企業管理軟件開發商之一。1996年4月在國內率先推出基于Windows平台的財務軟件,1998年獲得IDG風險投資2000万元。目前公司擁有分支机构42家,員工1200多人,產品開發正在實現從財務軟件向企業管理軟件的戰略轉移,主要產品有金蝶2000网絡財務軟件和金蝶K/3企業管理軟件,公司目標是力爭在2005年躋身世界管理軟件公司10強之列。

  人物自白:

  愛幻想的少年
  從小我受到兄長的很深的影響,不僅學習好,而且是個孩子王,7、8歲時我就學做大人的樣子,經常召集村里的伙伴們在自己家門前的一片草地上開會,在鄉里成為美談。除此之外,那時我非常愛讀小說,作文成績一直很好,12歲開始寫“自己風格”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詩。《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林海雪原》、《約翰·克利斯朵夫》等都是我最喜歡的書,書或者是從兄長那里得到的,也有從老師家里玩時借來的。讀初中時,我的語文老師說:你現在的語文水平也可以支撐到將來上大學。
  讀書使我產生了丰富的想像力,總在向往新的生活,并且有一种急于模仿他人的心態。像《林海雪原》中的少劍波當時給我留下了极為深刻印象,他身上既有英雄色彩,又有俠骨柔情,正好迎合了少年時我朦朧的心態,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當時地方上抽煙的風气很盛,13歲時村里人問我抽不抽煙,我說:當不上縣長,我就不抽煙。
  讀書生活培養了我的學習能力,更容易接受新知模仿他人和運用知識。想像力和文字表達能力也使我受益終生。讀高一時,我主動向父母提出要轉學到縣中,希望找一所更好的學校,自己就找過去參加考試。入校后剛開始時我成績很靠后,几個月后我的總排名就名列前茅,并一直保持到高考。多少年后我才發現,對于一個企業管理者來說,全面發展是多么地重要。
  熱忱交朋友
  16歲第一次离開家鄉湖南去南京讀大學,感覺是來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每見到一位新同學,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咱們交個朋友吧。在這之前,我的兄長一再叮囑我,出門在外,要多交朋友,我就簡單地模仿,見到誰交朋友就是,也不管有沒有很深的接触。
  大學時代,湖南人的熱忱性格在我身上体現得淋漓盡致。我盡管生性膽怯,但總是很愿意与人交朋友,以幫助人為快樂。這樣的一种熱忱也使我一直以一种開放的心胸去接触社會,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在南京高大的法國梧桐樹的綠蔭里,浸潤著六朝古都的余韻,我經歷了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
  可怕的复雜人際關系
  1983年,我被分配到武漢的一家工厂,和我同時報到的8個人是工厂自文革后迎來的第一批大學生。在厂里,我因為編制了一個工資管理的小程序而頗得厂長的器重,也提過“假如我當厂長,我會如何如何來管理”的建議,沒想到召來許多非議,被人視為狂傲之徒。另一方面,公司不大,才800號人,但人際關系卻是相當复雜,几乎每個人都在說誰与誰關系如何如何。我心里就想,在這樣的一個厂里,就是當厂長,意思也不大,就有了考研的想法。
  怀著對國家部委和新專業的好奇心,1985年我如愿以償,考上財政部科研所財會電算化的研究生,這段經歷也成了我生活中的第二個轉折點。1987年6月份《電子財會》上發表了我的一篇題為《論我國會計軟件的通用化、商品化和標准化》的文章,除了一些學術觀點外,我也提出要大力提倡創辦會計軟件公司。沒過多久,武漢某一工厂的一位總會計師給我來信,說很愿意跟我創辦這樣的一個會計軟件公司。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要跟我辦會計軟件公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說明我對這一市場前景的看好得到了呼應。雖然我當時沒有退學會辦公司的念頭,但這樣的想法卻第一次出現在了我的頭腦里。
  畢業后我被分配在山東省稅務局工作,結果工作不到兩個月,我就感覺每天如坐針氈,度日如年。一方面因為有過在武漢工厂里的沉重經歷,我發現在稅務局工作,又一次不幸掉到了一种非常复雜的人際關系圈里;另一方面,山東的市場環境當時顯得非常保守,最后我干脆也否決了在山東辦公司的想法,去了深圳的蛇口中華會計師事務所。
  天生討厭人際關系很复雜的單位,使得我后來一直要致力營造一個人際關系非常簡單的公司——以做事為目的,而不是整天去琢磨人。塑造一种新型的人際關系,在一种大環境里有很好的文化和气氛,這樣的想法我在創辦金蝶公司的過程中加以實踐:倡導積极向上的企業文化、激勵机制。關于美好未來的描述、最大限度的授權、研究科學管理和監督体制等等。
  机會來了
  深圳蛇口中華會計師事務所是一家比較市場化的單位,業務上經常与港澳企業打交道。3年后,我因為勤奮努力很快就被提升了電腦部經理。本來很想自己能在單位有更大的作為,但是后來業務所長与主管部門又發生了矛盾,單位很快又掉進發生的人際關系問題中,l%l 年,我決計辭職自己開一家公司。
  當時全社會都在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据說鄧小平很快就要來深圳,正值小平南巡的前夕,深圳也開始大力鼓勵發展民間科技企業。自己一直都在夢想有一天能作出大事來,憑直覺我感到,机會來了。
  一開始,我承包一家電腦公司的軟件開發部,主要是為一些單位開發財務軟件,兼做電腦貿易。1992年1月愛普公司的營業執照正式頒發下來時,公司里加上我自己只有兩個人,唯一的員工是我在蛇口做培訓時認識的學生,還有一位深圳大學的教授是我的投資人。
  小公司的煩惱
  1992年7月,我們開始在《深圳特區報》刊登了一則“愛普電腦會計系統配合企業會計改革”的廣告,當天就來了抓多個電話,我們兩個人忙得團團轉。但是到了1993年,公司還是沒有大的發展,賬上也就几万元錢,后來盡管招了一些人,但他們看到只是一家規模很小的私營公司,也解決不了戶口、調動的問題,很快又走了。我也開始尋思,這樣下去公司遲早會死掉,除非把公司做大。
  1993年8月,我与一位美籍華人及蛇口社會保險公司合資組建了一家公司,集私營科資与國營于一体,是一個典型的多种經濟成份并存的公司,我當時對公司董事長說:5年后,我一定要把公司變成一家集團化發展的企業。
  打擊
  一直以來,我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色彩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也越來越變得成熟和講求實際。因為想像力丰富,許多年來,我都不注重歷史,每天只是在思考將來會怎么樣。但越往后走,我對過去也開始關注,對過去一些經驗教訓的總結漸漸在對現在的經營決策發生作用,公司大了之后,決策的正确与否變得非常重要。
  1993年合資公司成立后,公司由原先的几個人增加到對多人。其中有些人已經開始漸漸在公司扮演重要角色,像開發部經理、市場部經理和副總工程師,但到1994年10月,這些位置上的三個人都相繼离開,他們都是合資公司成立以來培養出的第一批骨干,這件事當時給我的打擊非常大。盡管我三顧茅廬,他們都以家庭生活原因等問題謝絕。更令我痛心的是,他們走后一兩個月,我在市場上就發現了一個叫作永信的會計軟件,界面和內容跟我的一樣,而且聲稱是根据金蝶的缺點來開發的。
  這段經歷對我后來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意識到不能自己再充當個人英雄的角色,埋頭什么都干,而忽視了他們長遠的發展。此后,我在營造員工良好的發展環境、穩定員工隊伍和倡導集体性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公司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問題。
  補管理課
  1995年7月,我編完最后一道指令時,公司已經有了一支30多人的專門開發隊伍,我也開始告別程序員生涯,更多地關注市場經營。蝸居于深圳顯然已不足以支撐公司變大,我們開始在上海、廣東設立分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銷售渠道。一直到去年,我還在親自做~些市場工作。
  從今年開始,我才漸漸轉變成企業的全面管理者,關注和研究管理,并且喜歡上了管理這門學問。我曾給自己的員工講營銷管理,結合自身的市場實踐,反應還很不錯。學習能力在我補管理課時幫了大忙。
  現在金蝶在企業規模的發展方面膨脹得非常快,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思想也層出不窮,這些都与IDG的資金注入、金蝶公司6年來的厚積薄發和2005年躋身世界管理軟件企業10強的企業目標設定等不無關系。但是企業的發展一定不能脫离企業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拔苗助長,只能腳踏實地去把企業一步步地做大。尤其是金蝶即將在香港上市,我們將會接受更為嚴格的財務監督和管理,規范和國際化的管理思想變得*常重要。
  期待一流企業的誕生
  除了管理上亟待加強之外,金蝶在業務上還面臨著從財務軟件向管理軟件的戰略轉移。今年我們成功地塑造了K/3這一管理軟件的品牌,使得許多人一听到K/3,就知道它是一個管理軟件,而且金蝶的K/3產品也擁有了不少的用戶。但管理軟件博大精深,只有開發一种适合中國企業的管理軟件,并以此來帶動國內企業的發展,使它們能夠成為一流的國際化企業,這才是金蝶作為管理軟件開發商的遠大使命。
  隨著金蝶的客戶資源越來越多,管理思想的積累和公司管理實踐的積累,金蝶正在向這一目標逐步邁進;另一方面,如何抓住上市的机遇,化解企業迅速成長中的風險,需要我們的眼界更遠,去借鑒國外的管理經驗,探索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方式來。金蝶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國內管理軟件的第一品牌,戰略目標是躋身世界管理軟件10強。有人曾問我,說金蝶要“躋身世界”,這樣的目標是不是太大,我回答說,我并不感到這樣的目標遙不可及。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有人預測未來5-10年內,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同樣的最大的市場也會培育出最大的企業,只要你抓住机遇,同時又腳踏實地。
  警惕“虛假的繁榮”
  一般說來,公司在擴張過程中尤其是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前進時,勢必要求一种与之相适應的新的管理机制、管理規范、管理意識和管理流程,這時企業最大的風險不是來源于外在環境如何惡劣,而是源于企業自身。人們常說,打敗自己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本身。企業在擴張中經常有一种虛假的繁榮,常常蒙蔽了管理者自身,只見繁榮,不見危机。
  《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告訴我們,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學會“系統思考”,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發展中的公司的決策者往往被胜利沖昏頭腦,而且國內企業有了錢都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盲目擴張,搞多元化,在一個公司規模還不足以支撐這种多元經營時,离開了專業化發展,企業就進入了非常危險的境地;另一方面,如果一些人或事已經影響到企業的健康發展,這樣的不利因素應當及時剔除。
  网絡、電子商務与財務數据的真實性
  國內財務數据反應出來的的普遍失真現象与時下的經濟体制和法制化進程密切相關,但是財務軟件勢必會從技術上改善這一狀況,引導人們觀念的變化。互聯网的高速發展將人們帶入了數字時代,而數字時代与原子時代的最大區別就是,原子時代的經濟是有形的,而數字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經濟基礎及其特征的變化使得原有的法律也面臨挑戰。
  如果財務軟件在网絡方面的性能得以提高,并且解決了企業与企業之間、消費者与企業之間、企業与政府之間的電子商務問題,整個社會會計數字的真實性就會得到進一步保障。過去的企業數据基于一种不開放的信息不對稱狀態,而网絡化將解決這一問題,使得人們在第一時間里都能得到各方面的信息。交易存在的基礎是誠信,网絡化帶來的信息對稱更加能促進這一點。
  管理挑大生活
  過去人們常常把管理者描繪成一种在單位整天正襟危坐、家庭生活經常后院起火的身心疲憊的形象,金蝶今年5月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場題為“揭開管理新生活”的巡展活動,我們也在設想通過管理軟件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一种輕松的、富于人性化的新生活方式,使管理者從“一年到頭披星戴月、因為工作關系与家庭關系緊張的工作狂”生活中解脫出來。管理軟件就是要消滅紙張,建立數字化流程,管理者通過桌上一台阿或者筆記本真正与企業各個部分連接在一起,從而感知到企業脈搏是否在正常跳動。從這一意義上來講,管理就不僅是一門科學藝術,更應該是一种生活。就像數字手机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一樣,人們從過去四處找電話到今天可以輕松地獲知信息,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生活方式。
  傳統管理思想往往強調控制、效果,不關心效能和效率,組織結构常常是金字塔式架构,人是一個机械和單一性的工作者,而數字化管理強調授權、開放。培育能力和激情。組織的扁平化,人被視為是一种人性化的知識工作者。國內許多企業提出的信息化是一种目標,而數字化管理正是途徑,一旦把雜亂無章的信息輸入電腦,整個企業的經營模式將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人們的觀念和思想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比爾·蓋茨曾說,80年代企業注重品質管理;90年代人們關心企業再造;等到下個世紀就是一個比速度的時代,而比速度當然离不開數字神經系統。
  數字化管理還不是一個完善的管理系統和思想,直到現在我們還只是發現了這龐大金礦的一角。但沿著這條路下去,人們會發現更多。作為探索管理的一种開始,數字化管理會提升人們的管理水平。數字化管理運用在金蝶,培育了員工和經理們的管理意識:凡事講數字。透過數字化管理,也可以啟發和要求員工,并且不斷地丰富這一理論,使他們更加充滿激情,因為未來企業也就是數字化的企業。
  管理者的胸怀
  1988年研究生畢業時,我曾想10年后我應該成為怎樣的一個人。10年來我一直怀著這樣的抱負才走到了今天,在我看來,一個沒有遠大抱負、不敢夢想的人注定只會在忙忙碌碌中糊里糊涂地度過余生;其次,一個追求成功的人一定要能吃苦,民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說法雖有些不妥,但它至少告訴了人們,一個人要有堅韌精神,不斷克服新的挑戰,才能避免常常因為淺嘗輒止而在困難面前退縮;再次,要持之以恒。1991年我下海創辦第一家公司時,最初代理AST電腦,7月份我按照合同將一批机器運送到海南,對方卻拒收,即使一下子就占用了我几十万元的資金;1993年我們企業的發展因為缺少資金而遇到瓶頸;1995年我們發現,如果還只是停留在深圳這一市場,我們很快就會無錢可賺,因此必須走向全國;到1997年,金蝶20多個人花了1年時間開發出的制造業管理軟件失敗了…金蝶的發展史上走過這么多的門坎,我們才愈加感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還必須有寬廣的胸怀。一個企業只有几十人時,往往是膽子有多大,產量有多大;但企業到了一定的規模時,管理者的胸怀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寬廣的胸怀是指要有容人之量,容許別人的過錯,允許失敗,待人寬厚,天天算計個人賺了多少錢,自己的名利和尊嚴會不會受到影響,這樣的企業注定長不大,虛怀若谷才能帶領千軍万馬。
  Internett是一种觀念
  作為一种沒有國界的网絡技術,Internet早期源于非技術人員的發明,与其說是一种技術,更不如說是一种觀念。像TCPIP協議、以太网、超文本連接并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复雜,因此束縛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的并不一定是技術水平,而是我們的落后觀念;同樣地,借助于Internet潮流,人們的思想也得以解放。
  中國人自古以來疲于內耗,Internett提供的無比強大的交流功能能夠使人們有效地實現知識共享,發揮凝聚力。世界上能夠打動人心靈的東西都是無法抑止的,像對自由的崇尚、人性的扭力,一旦人們發現了這樣的觀念就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Internet正是我們這一時代最具決定性力量之一。金蝶曾提出了“核心价值觀、核心能力和核爆炸”的三核理論,核爆炸的巨大威力只是源于一個小小的化學反應。在未來經濟主導的社會里,t的能量一如知識資本家傳播知識所体現出的那樣,偉大的觀念才能創造偉大的歷史。

  人物印象:

  徐少春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在一次面對媒介的座談會上,徐少春說,他心目中的企業是SAP,一家從事數据庫業務的軟件開發商,發跡自一個從不為人知的一個德國小鎮。自從有了SAP,這一小鎮才聲名大噪,而每當SAP在那里召開年度用戶大會時,一向寂寂無聞的小鎮上更是車水馬龍,商賈如云。
  徐少春說,這還是遙想中的金蝶未來圖景,現在的金蝶距离這一境界還很遠。但是看看深圳今天的繁榮景象,尤其是新城區整齊划一的嶄新規划和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家家顯赫的企業,再回想10多年前深圳作為一個世代漁民聚居的肮髒污穢的小漁村,你會發現,正是無數個徐少春這樣的滿怀希望的創業者一天一點地干出來的,才使得深圳一天一個樣,昔日漁村也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
  從這一意義上,徐少春當年与無數涌入深圳個淘金者一樣,開始了希望之旅(深圳的一位出租車司机告訴我,現在每10位深圳人就有4位是徐少看這樣的湖南人)。而徐少春作為從單槍匹馬闖出來的私營企業家,沒有任何机构和研究所可以依仗,這樣白手起家的成長史也許更值得關注。
  1991年,一直對复雜的人際關系敬而遠之的徐少春砸碎自己的鐵飯碗時,8年的工齡換來的是Mi元的養老保險補償金,生性篤厚的他又去蛇口有關部門交了12000港幣的毀約賠償金(服務期未滿),隨即向岳父借了5000元買了一台286來編程序,所有這些成了他最初的創業資本。
  作為一家私營企業業主,徐少春太真切地感受到技術、資本、創新對于軟件企業的意義。1997年轉向WndOWS平台,1998年獲得IDG風險投資,到今天公司在業務上面臨的戰略轉移,每一把刀落下來,都可能會斷送企業的明天。至于管理,徐少春說直到現在他才找到了感覺。另一方面,徐少春非常富于思想。在他看來,金蝶這樣的軟件公司本身就是傳播和生產知識產品,而軟件業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內涵就是思想,蘊含著開發著的社會价值觀,現在像金蝶K3這樣的管理軟件運用在万科希望這樣的企業,帶來了丰厚的收益,而金蝶這樣的致力管理軟件開發的企業正是要從中發掘、丰富和創造中國企業的管理思想。
  IDG董事長麥戈文在一篇憶及童年時他母親對他的一段教誨時這樣寫到:“母親告訴我,一個人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會令他感受到幸福:一是做一件對社會有意義同時自己又喜歡的事;二是与許多沒合的同事一起愉快地工作;三是有一個夢想,并為此不斷努力。”徐少春顯然非常認同這一觀點,在他看來,自己雖然付出很多,但他的幸福還是來自做一個知識的傳播者的快樂,因為對社會來說,一個從事知識傳播的人比起單純的技術研究者會產出更大的貢獻,而就國內的經濟現狀而言,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現在有多少個科學院和研究所,而是有多少人在致力于企業實踐,把科技成果變成真正的社會財富,后者才是國家最需要的人。
  采訪過程中,金蝶的公關經理富敏燕告訴我,她們老板平時近乎于像一個苦行增一樣生活著,周末也待在辦公室。同行來拜訪他,也惊訝于徐少春連深圳大大小小的娛樂場所全然不知,除了附近的一兩家迪廳除外。前些年,徐少春和他的同事們已經養成了一种很特別的工作和娛樂規則:每次常常討論公司事宜至深夜一、二點時,徐少春就讓經理們上街打酒來喝,然后大伙一塊儿“煮酒論家事”,會議結束后,大伙有時還會去迪廳蹦迪來放松自己。小宮對我感慨說,到現在,徐少春連這樣的“娛樂”也越來越少了。而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也許是作為一位企業業主要背負更多的壓力,徐少春看上去似乎比他的年歲要“滄桑”得多,而最令人羡慕的是,徐少春有一間大得近乎豪奢的辦公室(很有些像我們從電視中看到的最有錢的文化人金庸先生書房的風格),也許正因為這樣,徐少春才可以倘佯其中,從容地勾畫金蝶的未來。

  ------------------
  圖書在線制作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