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因禍得福


  兩輛嶄新的轎車,一藍一黑,駛進蔣介石在西摩路的下榻處。吳稚暉和蔡元培沒有自備車,他們坐在李石曾的藍車里;另一輛黑色轎車坐著張靜江。張靜江當年在法國女郎身上染上了不干不淨的病症,醫生治療不慎,下半身癱瘓了,他的汽車后座是改裝過的,正好能裝上他的輪椅。
  蔣介石已在台階下恭候。他全身戎裝,精神煥發,笑眯眯地寒暄說:“四位元老聯袂光臨,實在太榮幸了,請進。”吳稚暉等在問候聲中進入客室。張靜江是由兩個仆人抬進來的,好在他只有70多斤,抬起來毫不費勁。
  落座、敬茶之后,張靜江就眯著眼說:“介石,宋家三姐妹,嬌艷絕倫當數美齡,老弟艷福不淺呀!”既倚老賣老,也有點儿太放浪了。
  蔣介石微微皺眉,張靜江的口气使他頗為不悅。在他心目中,与宋美齡的這樁婚姻,是得意而又庄重的事情,不僅關及個人而且關系到党國。他不喜歡張靜江的油腔滑調,可此公在他落魄上海時曾接濟過他,當然不便發作,他笑了笑掩飾過去了。接著就轉向蔡元培說:“孑民先生,我与美齡的婚事已經定了,想請先生為我們作證婚人,可以嗎?”
  蔡元培微笑點頭,他答應了。党國元老、大學院院長、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做蔣、宋婚禮的證婚人再合适不過。蔣介石大為高興,對四位老人恭維道:“各位元老都是國家功臣,尤其是稚暉先生,以果斷堅定之精神,在党國危難之際,提出彈劾异党案,為國人所敬仰。目前革命形勢已暢通無阻,繼續北伐,胜利是有把握的。先總理三民主義的理想,將要實現了。”
  蔣介石對四位元老恭而敬之,是有一層特殊原因的。四月初,正當國民革命軍進抵長江下游、各地革命群眾運動蓬勃發展之時,是吳稚暉聯絡張靜江、李石曾、蔡元培、陳果夫等五監委提出了彈劾共党案,為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舖平了道路,這在蔣氏心中是一樁銘怀不忘的功德。
  吳稚暉看准了時机,呷了口茶,問道:“介石,我前日發給你的電報,收到了吧?”
  “拜讀過了。”
  “今朝我們四人就是為這件事來的。我查過了,榮宗敬請孫傳芳吃飯是實情。當時孫傳芳統治著南方五省,上海實業界人士不作虛与委蛇的應酬,成嗎?如果這也算作‘甘心依附’,那么我等當年都留過辮子,不都成了依附滿清的賊骨頭啦?”
  蔣介石眉頭又皺起了。吳稚暉不做官,但在党內卻是言九鼎的人物,他倚老賣老,言論不羈,常常會叫人下不了台。方才這几句話,蔣介石就很難辯駁,而更使他吃惊的是,今天這四位元老竟是為通緝榮宗敬這么一件小事來的。
  蔡元培說話了,他既為榮宗敬剖白,也為緩和空气:“無錫榮氏昆仲身為商界巨擘,創實業而不忘教育。据我所知,曾在家鄉辦了四座小學,兩座中學,一座職業學校,像這樣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的實業家,政府是應當大力保護扶持的。日本的小學課本中就有專文介紹榮宗敬,介石,通緝一事會造成國際影響的呀。”
  李石曾也幫著敲邊鼓:“民國九年,鄙人去歐洲各國交涉退回庚子賠款,榮氏兄弟曾助路費1万元,此等關心國事的慷慨之舉我至今感慨良深。”
  張靜江答應過幫忙的,看到几位老朋友把蔣介石攻得面紅耳赤,覺得該他說話了:“總理曾說過,革命就要建設,不建設,革命就要失敗。我張人杰党政軍都可不管,唯有建設是一定要管的。介石,榮家的事不獨一家之事,江、浙、滬的資本家會有兔死狐悲之感,這可是我們的發祥地,務必——”
  蔣介石受不住了,他站了起來,臉憋得通紅,爭辯說:“我發行庫券,是為了完成北伐。有錢的人都不肯掏一個銅板,仗怎么打?我這個總司令怎么當?”
  吳稚暉也有老到圓滑的一面,他激一激蔣介石,是要把通緝令中“依附孫傳芳”、“為富不仁”這類莫須有的罪名攻破,現在蔣介石只強調錢的問題,那就該給台階了。
  “介石,對榮氏兄弟的愛國和擁護革命之心,我吳雅暉這老不死敢以人格擔保!榮宗敬是個爽快人,也是個強頭脾气,想必是辦事的人方式不妥,發生誤會了。”
  “老先生這么說,有點道理。”蔣介石口气和緩了,“說實在的,我對榮宗敬辦實業的精神,是很敬重的。目前紗厂的困難,我也曉得。攤給紗厂同業的庫券數目不大,是很照顧的。可他們也不能不給我面子!叫我今后怎能治國治民,號令天下?”
  吳稚暉拍著胸脯說:“介石但放寬心,絕對不會讓總司令丟面子的,庫券如數照捐,多一點也可以,包在我身上了。”
  蔣介石舒了口气,說:“那么,就照元老所說辦吧。誠如先總理所言,革命就要建設,不建設,革命就要失敗。我有時想,中國多几個榮宗敬那樣的實業家,該有多好呵!人才難得,人才難得呀!”
  蔣介石已經站了起來,估計到他還要去宋公館,四位老人也就知趣地起身告辭了。
  張靜江在被抬上汽車時,回頭笑著說:“稚暉,這出戲唱得不錯吧?你總得犒賞我們吃碗無錫餛鈍呀!”
  吳稚暉說:“只怕各位不肯賞光。餛飩也罷,面也好,用不著我吳稚暉掏腰包的。”
  大家一笑,分別上車,各奔前程。
  榮宗敬沒有想到的是,因禍得福,他成了一位在上海在全國為人傳頌的英雄。從下通緝令到撤銷通緝,前后不到十天時間,各報紙天天在顯著位置大肆報導,他成了一條好漢,成了實業界利益的維護者,也成了上海灘上登高一呼万眾響應的領袖。他已在公眾心目中塑造起自己的形象,這就為他摘取“棉紗大王”的桂冠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
  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