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奕鱏要面見皇上,揭穿肅順等人的陰謀。 載淳明白父皇正如這支即將燃盡的蜡燭,走到了他生命的終點。 杜翰提出兩后并尊的建議,但遭到肅順的堅決反對。 孝貞皇后真誠地說:“妹妹有股辣勁,做事也如男子漢般有主見。” 懿貴妃雖然暫時躲過被處死的危險,但她已深深知道自己的處境已如履薄冰。特別是那次御前會議之后,皇上的病在惡化,而肅順等人又放肆得很,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在熱河唯一能夠為她說上話的醇親王也被肅順排擠得毫無權力。 懿貴妃把安德海和李蓮英找來秘密商討對策,仍是一籌莫展。忽然,李蓮英提醒了她,可到京城尋找恭親王等人對抗肅順与載垣,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与遠在京城的恭親王合作。 怎樣才能取得与恭親王的聯系呢?据李蓮英了解,肅順他們已經封鎖了京城与熱河的聯系,來往人員必須經肅順親自批示,在熱河通往京城的各要道全部設了明暗哨,熱河有個風吹草動肅順都了如指掌。派誰去京城給恭親王傳遞這熱河危机的消息呢?李蓮英,安德海都不行,一旦肅順有所發覺后果更不堪設想,必須派一名很少引人注意的人,而這人又必須是自己的親信。 懿貴妃搜腸刮肚地把自己的一些親信排了一遍,也沒想出誰最合适。恰在這時,張德順陪伴著大阿哥從書房回來,懿貴妃眼睛一亮,便把張德順叫到身邊: “德順,自從你人宮后娘娘待你如何?” 張德順一怔,不知懿貴妃要說什么,急忙說道: “娘娘待小人很好,如果娘娘有什么話要問,有什么事要做,請娘娘直說,奴才一定如實回答,一定盡力去做。” 懿貴妃點點頭,“德順,你對本娘娘一向忠心,這一點本娘娘還是心中有數的,上次那件事多虧你心眼活腦筋靈。不過,本娘娘歷來賞罰分明,你為我立了大功,本娘娘一定會好好賞賜你的。” 懿貴妃邊說邊注意張德順的表情變化,見他十分謹恭,又歎口气道: “如今娘娘想請你做一件事,十分危險而又重要的事,你愿意做嗎?” “奴才愿為娘娘兩肋插刀,死而無憾,請娘娘吩咐吧?” “我想讓你去京城恭親王府給恭親王送一封信,行嗎?” “娘娘,這有何難?小人去就是了。” 懿貴妃搖搖頭,“事情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簡單。這熱河的情況你也應該明白吧?” “奴才只知道皇上龍体欠安,其他事小的就不大清楚了。” 張德順雖然嘴里這么說,心中對熱河的情況也是有所耳聞的,明白懿貴妃的處境也不好過,她讓自己回京送信,無非是想取得恭親王的支持。但張德順樂意為懿貴妃跑腿,他高興皇族之間大鬧起來呢?他記起空云大師的話,皇后和皇上對峙起來,皇族內讓就可削弱大清王朝的气數,那樣大哥就可登上皇帝寶座了。 懿貴妃見張德順很誠實,帶拉攏的口气說: “皇上臥病不起,肅順等奸人把持大權,封鎖皇上病重的消息,意在蒙蔽天下百姓,妄想謀奪朝廷大權。可熱河行宮到處都布滿了肅順、載垣的爪牙和暗探,并且封鎖了去京城的要道,他們准備在皇上賓天之際陰謀鬧事,這事必須盡快報告京師,讓恭親王火速作准備,設法來熱河趟,共商除奸大計。你的任務就是喬裝打扮躲過好人耳目去京師送信,你能做得到嗎?事成之后必有重賞。” 張德順也是暗暗吃惊,他僅僅感覺到一些風吹草動,沒想到事情已經鬧到了這個地步,真是又高興又擔心,急忙伏地拜倒: “請娘娘放心,奴才決不辜負娘娘的厚愛,一定會安全將信送到。” 懿貴妃拉起張德順,“你准備如何混出熱河,躲過奸人的耳目呢?” 張德順想了想說:“奴才以為奸人的明暗探多在熱河南邊的一些要道上,北邊監視放松,奴才欲南先北。繞遠一些再喬裝南行。明天奴才与安總管等人去圍場打獵為名,然后設法溜走就行了,娘娘以為如何?” 懿貴妃點點頭,“你很會做事,相信你一定不會讓本娘娘失望的,見到恭親王后呈上書信,如實回答王爺的問話,倘若恭親王要來熱河,你可隨他一同前來,如果王爺暫時不來,你再捎回王爺的書信,能做到嗎?” “喳!” 第二天,張德順和安德海等人以為皇上獵鹿滋補為名進入木蘭圍場,又在安德海等人掩護下越過圍場向正北方向逃去。 張德順向北跑了半天功夫又重新喬裝打扮一番,才折頭東行,饒道跑回京城。 北京恭親王府。 奕鱏正在納悶自己派出的信使為何遲遲不見回來,按事先預定的日期已經超過三天,莫非有什么意外?奕鱏暗想。 正在這時,太監來報,說熱河行宮的諭旨到,變沂接過一看,只見上面寫道: “朕与汝棣萼情聯,見面時回思往事,豈能無感于怀,實于病体未宣。況諸事妥協,尚無面諭之處。統俟今歲回鑾后,再行詳細面陳,著不必赴行在。文祥也不必前來。特諭。” 奕鱏看罷气得向桌上一扔,破口罵道: “一定是肅順奸賊害我!” 罵歸罵,沒有皇上批准他是不能隨便离京的,但他更感覺到熱河的嚴峻形勢,准備以冒犯之罪私赴熱河面見皇上。 忽然,又有人來報,說熱河來一密使要面見王爺。奕鱏立即命人將他帶進書房。 張德順一見到奕鱏,跪下叩拜說: “奴才張德順拜見王爺!” 說著,呈上一封信。奕鱏賜他坐下,接過書信一看,上有几個俊秀的小字: 恭親王親啟 奕鱏急忙折啟展讀,只見上面寫道: 恭王安好: 今有要事告知。皇上病數月而近加重,形勢很危。肅順、載垣、端華等人把持朝權蒙蔽皇上,請速來行宮商討大計。詳情可問送書之人,他是大阿哥的貼身侍從,忠勇誠實可賴。謹此。 奕鱏雖然早就疑慮重重,讀過此信仍是吃惊不小,他從字跡上辨出這是懿貴妃所寫,也只有懿貴妃才有此心,皇后為人太仁慈,但奕鱏為何不見動向呢?何況自己已經派人給他送去密信?難道出了意外。 奕鱏放下書信問道:“你叫什么名字,如何從熱河逃出來的。” 張德順—一具實作了解答,奕鱏又詢了熱河的情況,張德順便把懿貴妃所說的內容重述一遍。奕鱏推測不是說謊,著人帶下去好好款待。 奕鱏又把信從頭到尾讀一遍,結合張德順所告訴的內容,他意識到一場血与火的宮廷爭斗就要開始。無論如何,他都要站在愛新覺羅氏的立場上維護皇權的不受侵害。同時,他也明白,自己壓抑了多年,与肅順、載垣、端華等人最后較量的時候到了。在沒有最后摸清詳細情況之前決不能輕舉妄動,以免給對手抓住把柄。 奕鱏決定冒險到熱河行宮去一趟。 奕鱏尚未到達熱河行宮,消息早已傳到熱河。肅順。載垣、端華三人聚集在芳園居內商討對策。 端華認為奕鱏沒有皇上的允許私自离開京師來熱河是違旨抗上,不如將其拘捕,再作定奪。 肅順認為不可,“盡管我們給他的諭旨是令他与文祥不必來此,但那諭旨是我們發出的。皇上雖然對奕鱏有猜疑。也疏露出不滿情緒,但決不會同意拘捕他的,奕鱏也沒有違旨到拘捕的程度。如果我們做得太過分反而引起他人猜疑,對我們的下一步行動十分不利。更何況奕鱏坐鎮京師手握重權,倘若將他拘捕,京城留守眾臣也不會同意。万一他們有一領頭之人舉起‘清君側’的旗號帶兵前來,我等都會成為階下囚。” 載坦与端華一听肅順分析得有理急忙問道: “哪如何應付奕鱏的到來呢?” “暫且不用著急,先摸清奕鱏來此的目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如果奕鱏僅僅是來探視一下皇上的病情,我們何必心急呢?他公務在身不會呆多久就會回京的。” “据探馬奏報,奕鱏一行共計十人,人雖少但個個身強力壯,英勇善戰。” 端華對載坦笑笑,“。怡王爺被他十人嚇住了?” “哼!我才不在乎呢?別說奕鱏一行只有十人,就是一千人來到熱河又能怎樣,這里哪有他的勢力,一個奕鱏也如同糞坑里的老鼠。” 肅順輕捻胡須笑了笑,“如果只有十人吧,就不必大惊小怪,奕鱏不過是以叩拜皇上為名探視一下情況,因為他們的密使一去不复返在家坐不住了,只好親自來了。我們只要做做樣子哄騙他几天,待他回京就行了。他不來反而不好,他這么一來反而對我們更有利。” “肅大人這話從何說起?” “恰親王請想:如果奕鱏現在不來,后退到關鍵的時候來了那才對我們不利呢?如今先來了,看看皇上病了,既不能回鑾,他又不能在此久留,他走后這大權不還是我等獨掌?” “肅大人估計皇上是否會像當年的太宗皇上那樣任用奕沂為攝政王?” 肅順搖搖頭:“正是因為太宗任用多爾表為攝政王留下了無窮后患,皇上決不會重蹈覆轍再任用一位攝政王的。何況皇上一直對奕鱏有嫉妒猜忌之心?” 載坦又問道:“皇上會見奕鱏時會不會私授重權令他監國呢?” “也不會!”肅順十分肯定地說,“皇上對懿貴妃都不放心又怎會放心奕鱏呢?” “如果奕鱏來此了解到我等把持重權蒙蔽皇上的內情將如何處理?”端華問道。 “既使奕鱏了解到這些情況他也奈何不了我們,因為在熱河不同于京城,他會裝作不知回到京城同我們計較的。如果事情真發展到那一步,決不能讓他离開熱河,必要時將他干掉,反正皇上也活不多長時間了。但是,不到逼不得已的時候決不走此下策。最好是讓他少与奕鱏,懿貴妃等人接触。各處多布一些暗探。及時了解奕鱏到此所了解的內容。” 載垣認為肅順分析得在理,便提出了應付奕鱏到來的三個方案:首先避免眾人与奕鱏公開接触与私下會晤;其次,慫恿皇上与奕鱏關系緊張,驅赶他盡快回京;第三,作好最后拘捕奕鱏的准備。 奕鱏來到熱河行宮后就傳信給皇上,咸丰推說他一路辛勞,令他先休息几日再作拜見。 奕鱏無奈只好先去醇王奕鱏那里了解情況。 奕鱏一見奕析到此,惊問道: “六哥不詔而至,皇上是否會怪罪的?” 奕鱏不滿地說:“我正要問你呢?你為何不說服皇上詔我來此叩拜!” 奕鱏歎息一聲,“我雖在熱河也無實權,皇上一般不愿見我,對于我的話皇上能听進去几分你也應該明白,為避嫌疑,我不敢為你多說話,更不敢給你通書信。” “我派來的信使你見到了嗎?” 奕鱏一愣,“什么信使?” 奕鱏才知道自己派往熱河的信使中途被截,十分生气地說: “如今熱河如箭在弦,而你身在熱河卻蒙在鼓里,難道要把大權讓給那些小儿不成?” 奕鱏淡淡地笑笑,“六哥太敏感了,熱河一切正常,只是皇上龍体欠安,一時也無大礙。你說他人蒙蔽皇上把持大權,還有人罵你坐鎮京師勾結洋人圖謀不軌,怀有二心呢?” 奕鱏惱了,“你也這樣听信誹謗之辭,對我疑神疑鬼嗎?” “我當然不會,但三人成虎,只怕六哥無法堵住他人的嘴,皇上与五哥都不相信你,更何況他人?” 奕鱏沉默了。 奕鱏看看十分傷感的奕鱏,又問道: “你拜見過皇上沒有?” 奕鱏搖搖頭。 奕鱏歎口气,“皇上病人膏盲,只是早晚之說。正是這樣,皇上對誰都不相信,不久前准備將懿貴妃賜死呢?不是皇后与大阿哥的請求,只怕懿貴妃早已命歸黃泉。” 奕鱏又是吃了一惊,懿貴妃給他的信中絲毫沒提此事,張德順也沒有提過此事。難道是懿貴妃夸大其辭,借用自己与肅順的矛盾,引起自己与肅順等人的沖突她從中漁利嗎? “皇上何以將懿貴妃賜死?” “還不是皇上听信了肅順与載垣的讒言,讓皇上以鉤弋事件為戒,早早除去后患。唉,肅順小儿太過狂妄与專橫,誰与他過意不去他都不放過。” “莫非懿貴妃也与他有隙?” 奕鱏把路上懿貴妃換車用膳的事講一遍。 奕鱏听了歎口气,“從形勢上看,肅順、載垣、端華等人結成幫派,他們准備在皇上賓天之后把持朝政。到那時,新皇上年幼,貞皇后仁慈寬厚、懿貴妃可能遭難,即使不產生意外也會逼得她無權。朝中大權旁落,熬拜當年之事重演,我大清江山危險了,你我有何臉面去見列祖列宗?” 奕鱏這么一說,奕鱏也感到問題的嚴重。 “以六哥之見應該怎么辦?” “面見皇上陳述利害、請皇上識辯肅順等人的陰謀,及早將這人革職查辦。” “只怕不是你說得那么容易,皇上會听從我們的勸告嗎?你与皇上之間一直關系緊張——” 奕鱏沒有說下去,他怕触及到奕鱏的痛處。 奕鱏也理解奕鱏話中的意思,他想到兄弟多年來的复雜關系也沉默了。這真是: 煮豆燃豆箕,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在奕鱏的勸說下,咸丰終于同意會見奕鱏。當然,咸丰皇上也看出了事情的端倪,對待肅順等人的所作所為已有所察覺,可是,由于与奕鱏較深的偏見和長久的矛盾,他一時仍然對奕鱏顧忌重重,唯恐多爾袞的悲劇重演。咸丰希望通過奕鱏對抗肅順、載垣、端華等人,也希望肅順,載垣等人与奕鱏發生矛盾從而摯肘奕鱏,讓兩派的互相傾軋和爭斗中平衡各自的勢力,從而讓未來的王權能夠平穩過渡。正是基于這些考慮,咸丰才同意會見奕鱏。 奕鱏來到煙波致爽殿,一看到皇上的龍顏大惊失色。只知道龍体欠安,做夢也沒想到皇上已經病到這种程度,他在跪拜的剎那間,百感交集,禁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失聲地喊一聲: “皇——上——,臣奕鱏叩拜來遲,請皇上恕罪!” 咸丰看著奕鱏真情流露,也很感動,畢竟是親兄弟,血緣關系是抹殺不了的。咸丰命奕鱏起來,看座敘話。 “如今是戰亂剛停,京城外患未去,內亂紛呈,你离開京師到此,倘若發生什么意外這個責任誰來承擔?” “回皇上,臣臨來之際早已交代完畢,保證万無一失,請皇上放心。自從條約簽訂之后,洋人早已退回,留京的僅是些外交人員和商務人員,決不會鬧事的。” 咸丰點點頭,“京城修复工作進行得如何?” “除圓明園外,其余各地均已修繕完畢。由于洋人沒有進人內城,宮內完好,各地打掃一新,專候圣駕回鑾,臣請求皇上早日回京。” 咸丰歎口气,“朕病入膏盲,恐怕經不住這長途顛簸,何況如今正是盛夏,京城炎熱,朕在此多呆几天,到入秋時節再作回鑾之議,京城之事全權委屈你了。” “為國家效力是臣理所當然之事,但臣不能放心圣上的龍体。如今圣上在這熱河行宮,一切條件不如京師,請皇上回京治病吧。到了京師,臣布告天下為皇上懸賞名醫,皇上的病何愁不治呢?請皇上不必猶豫。” 咸丰沉默不語。 奕鱏又奏道:“如今皇上身邊多卑鄙小人,多有讒言,請皇上務必深思而慎取,千万莫听信讒言坏我大清江山社稷。” 咸丰略有一絲不悅。 “朕還不是昏君,忠奸尚能夠分開,你不必多言,好自為之。” 奕鱏有點急了。 “皇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請皇上万万不可受那些群小蒙蔽,認清其奸詐面孔,為防万一,速速下決心將他們除去。否則,后患無窮!” 咸丰有點惱了,冷冷一笑,“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朕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挑選出來的御前大臣,他們和朕是心心相通的,你不必多言。朕有朕用人的方式和策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怎能一概而論呢?你与奕鱏都有同樣的心理,你們与肅順等人有矛盾,難道就要阻止朕任用肅順不成?當然,肅順也有缺點,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圣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凡夫俗子?你奕鱏何賞不是滿身缺點?朕判斷人的標准不是這個人的行為規范、道德情操,朕以自己為參考點,無論別人怎么唾罵他,只要他對朕忠心不二,朕就認為他是忠臣。無論別人如何推崇他贊美他,甚至把他當作圣人一般看待,只要他處處与朕過意不去,朕就決不會重用他!” 奕鱏不再講話,他明白自己在皇上心目中的位置,靠几句言辭就讓皇上除去肅順是不可能的。 咸丰見奕鱏不再講話,緩和一下語气說道: “你的話也有一定道理,如何做朕心中有數,你盡快回京吧,你在這里不妥,他們會對你不利的。你好好守住京師,必要時朕派人通知你來此。” 過了一會儿,咸丰又小聲說道: “回京時不可聲張,一切秘密行事,這里沒有你的勢力,唉,也許朕所說的話都失去了作用。如果他們對你發難,朕恐怕都保不住你。” “皇上既然明晰這些,為何仍堅持留在熱河呢?只要皇上同意回鑾,臣立即帶兵前來接應,确保皇室無損。” 咸丰只是搖搖頭,“你盡快离開這里吧,有許多事你不會明白。記住朕的話,守住京師!” 咸丰揮揮手讓奕鱏退出。 奕訴無奈,叩一個響頭含淚离去。 奕鱏告別皇上出來是滿腹委屈与滿腹疑慮,正准備回住地,張德順迎面走來,低聲說道: “恭王爺,懿妃娘娘恭候王爺多時了,請王爺去文津閣敘話,有要事相商!” 奕鱏隨張德順來到文津閣,懿貴妃正等在那里,她一見恭親王到此,立即淚流滿面地訴道: “恭王救我——” 奕鱏急忙還禮,“貴妃娘娘不必傷心,有話慢慢講。” “如今皇上病重,危在旦夕,而肅順、載垣、端華等人以御前大臣自居,事事欺上瞞下,封鎖皇上病重消息,又离間皇上与醇王和恭王之間的手足關系,妄圖從中漁利圖謀不軌。我僅僅向皇上盡一句忠言,讓皇上傳渝恭王來此主持大事,誰知肅順等人早已布下耳目,把我的話傳与肅順等人,他們便共同向皇上進讒言,讓皇上置我于死地。幸虧我一向品行端正,博得皇后娘娘与醇王等人同情,才一致跪求皇上開恩,并陳述利害關系。皇上才考慮再三,看在大阿哥以死相求的情份上饒過我,但從此以后對我便生厭心,再加上肅順等人的誹謗,皇上早晚會將我賜死。” 懿貴妃說著又哭了。 “我死不足惜,只是奸臣當道,皇上病重又遭蒙蔽,大阿哥年幼,大清江山只怕從此再無宁日。一旦皇上龍馭上賓,肅順等人怎會甘愿寄在年幼的大阿哥之下,到那時后果不堪設想。我傳密信請恭王來此就是商討除奸大事。” 奕鱏听過懿貴妃的苦訴,雖覺她有夸大其辭之言,但所說的事也非常在理。思索片刻說道: “除奸之事尚早,當務之急是摸清肅順等人的狼子野心,勸請皇上回鑾,只有回到京師才可動手,這熱河早已在肅順等人的牢牢控制之下,他們又‘挾天子而令諸侯’,如果在此行動,只怕打草惊蛇,我等沒有動手就束手就擒,還會累及皇上和大阿哥等人,万万不可在此有所行動。” “恭王以為呢?” “規勸皇上帶病回鑾京師,或下旨讓京中來兵保護圣駕回鑾。” 懿貴妃搖搖頭,“我們尚能看到這一點,肅順等人也會明白這一點的,他們一定想法設方阻止皇上回鑾,只怕皇上要像嘉慶爺一樣在這熱河行宮——” 懿貴妃沒有直接講下去。 奕鱏歎息一聲,“如果那樣,情況可能更棘手,那就更不能輕舉妄動打草惊蛇。目前尚無大礙,我明日就回京師准備,早早應付非常之態,以免奸人掌權亂政。” “大清朝的命運就交給恭王了,請恭王務必顧全大局,慎重行事……” 懿貴妃話沒說完,安德海進來報告說: “李蓮英傳來話,請娘娘轉告恭親王,肅順与恰親王正在搜尋恭親王,已經做好拘捕的准備,請恭親王赶快逃走。” 懿貴妃一听,十分吃惊,想不到肅順等人嗅覺如此靈敏,聞出風聲便立即行動起來。 “怎么辦?” “王爺不必惊慌,我想辦法送王爺逃出熱河。”懿貴妃十分自信,“請王爺寫個字條,我派人通知王爺的隨行人員到布塔拉廟的后門等候,然后想法設方把王爺送到布塔拉廟就可以了。” 懿貴妃待奕鱏寫完字條,立即命張德順帶著奕鱏的手諭去奕鱏住處通知那八名隨從赶快准備好馬匹等物到布塔拉廟后等候。 同時,又派人用自己的轎子抬著恭親王去布塔拉廟,因為懿貴妃經常去那里拜佛進香。 在懿貴妃的安排下,變沂剛走,她自己便乘一頂普通的轎子隨后赶往布塔拉廟。 奕鱏到達布塔拉廟后,他的八名隨從已經在廟后等候,馬匹等物准備齊全,只等恭王到此立即動身。恭親王知道事情急迫,唯恐久留夜長夢多,下了轎便直奔后門,和他的隨從一同策馬狂奔,直向京城赶去。 肅順等人沒想到奕鱏會突然离去,他們赶到奕鱏住處,听說他的隨從上午就出去打獵了至今未回。又听說變沂根本沒有回住地,從煙波致爽殿出來就去了文津閣。肅順帶人赶到文津閣時別說奕鱏不在,就是懿貴妃也不在,知道懿貴妃去了布塔拉廟,估計懿貴妃和奕鱏一定在布塔拉廟里密謀,便帶兵包圍了布塔拉廟。 懿貴妃和安德海等人從容地走出廟門,迎面碰到肅順滿臉殺气地站在門口,周圍站滿了士兵。懿貴妃知道奕鱏早已走遠,眼也不抬地走近自己的轎子,肅順冷冷地問道: “皇上臥病在床,貴妃娘娘倒有興致走來溜躂溜躂。” 懿貴妃也不客气地回敬道:“皇上有病,做臣妾的到廟里求神拜佛為皇上祈求禱告這是份內之事吧?莫非肅大人也是來為皇上求神保佑皇上的?” 說完,頭也不回地上了自己的轎子。 “慢——”肅順大喝一聲,“貴妃娘娘來此求神拜佛用一頂轎子就行了,何必來兩頂轎子呢?” “怎么?”懿貴妃一挑轎帘,“肅大人管得太寬了吧?” “這頂轎子給什么人坐的?” “哼!肅大人不能自己睜開眼睛去看一看嗎?” 肅順走上前掀開另一頂轎子的轎帘,見大阿哥正坐在里面怒視著自己。 “肅順,你給我滾開!” 肅順十分尷尬,看著懿貴妃等人起轎走開,他狠狠地跺了一腳: “哼!給我到廟里搜。” 不多久,士兵紛紛出來報告說一無所有,恭親王根本沒有到布塔拉廟來。 “真是邪門!” 肅順只好帶兵回去尋找奕鱏,仍是一無所獲,才知道奕沂早已离開了熱河,恨得咬牙切齒也沒有辦法。 夜已經很深了。 一天的燥熱終于稍稍透出一絲涼气,蟬儿停止了嘶鳴,最好在夜間鳴鼓的蛙儿也不知躲在哪里睡覺了。 陰沉沉的暗夜沒有光亮也沒有響聲,甚至一聲狗吠鹿鳴也沒有,到處死一般地靜。 煙波致爽殿西間。 燈火通明。 在熱河行宮的王公大臣們几乎都來了,靜靜地跪坐著,眾人都一聲不響地注視著御榻上的咸丰皇上。室內靜得几乎可以听到對方的心跳。 咸丰皇上的病情突然發作,又加重起來,今天已經昏死几次了。 眾人知道皇上到了彌留之際。 許久,咸丰才睜開渾濁的雙眼,示意人把他扶起來。兩名貼身太監在征得皇后同意后立即將皇上扶起來。 咸丰看看眾人,眼睛從每一個人臉上掠過,最后落在貞皇后那儿。貞皇后知道皇上想說什么,走上前坐在床邊,沖皇上點點頭: “皇上,你有什么話請說吧?” 咸丰攢足了勁才含含糊糊地說道: “朕快不行了,有事交待,請人代筆,朕要立囑。” 貞皇后便讓李鴻藻上前代筆。 咸丰這才說道:“朕只有載淳一子,就立大阿哥為皇太子吧?” 貞皇后點點頭,命李鴻藻將代寫的硃諭讀一遍: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硃諭:皇長子御名(載淳),著立為皇太子。特諭。 咸丰點點頭,又過了一會儿,十分艱難地說道: “載淳年幼,需要愛妃与眾卿扶持,朕就把重任委托給愛妃与眾卿了。” “皇上,臣妾和懿貴妃可以照顧大阿哥的生活,但對于政務卻一竅不通,請皇上安排。” 咸丰搖搖頭,“今后讓大阿哥少与懿貴妃往來,教導之事一切委托愛妃了,切記,切記。” 貞皇后含淚點點頭。 肅順知道最關鍵的時候到了,立即向載垣、端華、景壽几人使個眼色,四人一齊上前跪倒,同聲說道: “皇上——” 四人都泣流滿面,默默地祈求著皇上。 咸丰過了許久才點頭說道:“請你們四位不要辜負朕的厚望,盡心盡力輔佐大阿哥。” 他又抬手向四位軍机大臣招招手,“還有你們四位也過來。” 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急忙上前跪倒。 “朕就把贊裹的事務托付于你們八人了。” 咸丰說完,又連連咳嗽几聲,然后對李鴻藻說: “代朕再寫一道硃諭: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硃諭:皇長子御名(載淳)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佐,贊襄一切政務。特諭。” 李鴻藻寫完又重讀一遍才交給皇上過目。咸丰把兩道手諭接過來仔細審視一遍才放在床頭的御案上。 肅順看著御案上的兩道硃諭,一顆心終于踏實下來,內心有說不出的高興。 肅順怎能不高興呢?他的第一步計划已經實現,第二步計划就可以非常順利地進行了。因為他已經有權贊襄一切政務。這“贊襄”一詞出自《尚書·皋陶謨》,傳說大禹選定皋陶作為部落首領繼承人時,曾讓皋陶說說今后有什么打算,皋陶十分謙虛地說:予未有知思,日贊贊襄襄哉。就是:我沒有什么自己的主張,只知道按照你的心愿去做罷了。 咸丰皇上所立定的八位贊襄大臣中,有四位御前大臣和四位軍机大臣。由于皇上硃諭受命,這八大臣在今后可就有了實權。 咸丰皇上示意八人退下,他十分疲倦地閉上眼睛躺了一會儿,內心也是波瀾起伏,他為何任用八人輔政呢? 康熙爺當年的經歷不能不令他引以為戒。 康熙爺八歲繼位,十四歲親政,由于當年的輔政大臣只有四人: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鰲拜采用了一系列卑鄙手段將其他三人置于死地,自己一人獨攬朝政,大清王朝的大權几乎到了失控的危險地步,幸虧康熙爺少年有志,又德才干練才能夠計除鰲拜,若換是其他人,這后果難以預料。 咸丰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才把顧命大臣由四人而增至八人,希望人多互相鉗制也許更有利朝廷政權的維護,一人專權誤國的机會就很難可能。 咸丰睜開眼睛看看坐在角落里一直沉默無語的奕鱏,恰好奕鱏也正向他這里望去,四日對碰,奕鱏垂下了頭。 咸丰從奕鱏的目光里知道奕鱏有一絲不滿与怒恨,但他是決不會把這贊襄的大權交給奕鱏的。 越是親近的人越不能委以重權重任。不能任用奕鱏更不能任用奕鱏,甚至奕□也不可重用。因為多爾袞的故事在皇族中引起的教訓太令人難忘了,几乎成為皇宮里私下討論的一個話題。盡管那事已經是陳年舊帳,但誰也不會忘記,更何況咸丰現在的處境与文宗皇帝當年境遇類似,他決不允許再出現一位多爾裝式的攝政王,所以,他考慮再三把奕鱏与奕鱏排除在贊襄大臣之外。 咸丰看著低頭不語的奕鱏,怨你就怨吧,朕要為大阿哥著想,為大清王朝的一統天下著想,決不允許皇權有絲毫差失。 不知過了多久,咸丰仿佛想起了什么,用低沉的聲音連續呼喚著: “朕要見皇儿,朕要見皇儿。” 貞皇后急忙吩咐人去文津閣去請大阿哥。 大阿哥進來了,旁邊跟著懿貴妃。 載淳走上前,扑通跪下說道: “孩儿叩見皇阿瑪。” 咸丰吃力地把手伸向儿子,仍然伸不多遠。載淳跪著向前挪動几步,伸出小手握住皇阿瑪伸來的手。 咸丰百感交集,此時可謂滿腹話語不知說些什么,兩行清淚從他那干瘦的臉上滾落下來。載淳借著那明亮的燭火,望著阿瑪的神色,他明白阿瑪正如那即將燃盡的蜡燭,在流盡這最后几滴清淚后會消失在茫茫暗夜之中的。蜡燭可以再燃上一根,可是阿瑪卻不會再有一個。 載淳也哭了,但他沒有哭出聲,只是像阿瑪一樣默默流淚。 “阿瑪,你有什么話就說吧,孩儿一定按照阿瑪說的去做。” 咸丰似乎一下子想起了什么,他強撐著身子要重新坐起來,但沒有能夠如愿。貞皇后和懿貴妃急忙上前扶他坐起來。咸丰指指御榻旁邊一只箱子,示意人給他放到面前。一名太監急忙把那只金飾木雕匣子拿到皇上面前。咸丰吃力地打開匣子,摸出了兩枚隨身私章,他認真地看了看,對載淳和貞皇后与懿貴妃說: “這兩枚印章是朕的隨身所帶私章,一枚叫御賞,另一枚叫同道堂,這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朕決定把這兩枚印章作為今后下達詔諭的憑證。” 咸丰說著,又掃視一下眾人,“‘御賞’印章為印起,‘同道堂’印章為印訖。今后凡是需要用朱筆的時候,都可用這兩枚印章代替,下達圣旨也要用這兩枚印章。” 咸丰把御賞章拿在手,仔細端詳一會儿,遞給了貞皇后: “皇后,請你好好保管妥善使用,輔佐大阿哥治理好大清王朝的基業。” 貞皇后鈕祜祿氏鄭重地伸出雙手捧起皇上遞來的這枚印章,含淚地點點頭。 咸丰忽然覺得呼吸有點憋悶,他又猛烈地咳嗽几,急忙抓住另一枚印章遞給載淳。 “皇儿,請你好好保管這枚‘同道堂’章,凡事必須親自印上此章,千万不可貪玩放權誤了我愛新覺羅家族的二百年大業。” 載淳緊緊捧著那枚印章,終于控制不住自己,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阿瑪,孩儿記住了你的話。” 咸丰又猛烈地咳嗽起來,在這靜謐而悶熱的夜晚,听起來那么震心惊肺。 貞皇后立即命人遞上冰糖燕窩粥。 懿貴妃接過太監遞上來的冰糖燕窩粥,親自給皇上喂上几口,想壓住皇上的咳嗽。誰知皇上吃了几口便哇地一聲全部吐了出來,渾身劇烈地抽搐著。 就在這時,悶熱的夏夜突然刮起風來。 一道錚亮的閃電像一把鋒利的長劍把漆黑的暗夜劈出一條縫來。隨著一聲響亮的炸雷,熱河行宮里的所有人都惊醒,煙波致爽殿內的王公大臣們更是心惊膽戰。 咸丰帝又咳嗽几聲,他猛地坐了起來,哇地一聲,一口暗紫的污血噴在帳子上,醒目刺眼腥臭。 咸丰向窗外轉過頭,“啊”叫一聲猛地躺倒在御榻上与世長辭了。 窗外,又一道閃電,又一聲炸雷,豆大的雨點嘩嘩而下。 殿內,隨著大阿哥載淳一聲清脆的哀號,人們終于明白了怎么回事,都不約而同地大哭起來。但此時的內心不再憋悶,心里亮敞了許多,也舒坦了許多。 狂風驟雨給這悶熱的夏夜帶來了一股清新和涼爽。 這一天是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公元一八六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咸丰帝享年三十一歲。 雨過天晴,一輪火紅的太陽又像昨日一樣從東方升起,万道霞光照在雨水沖洗的花枝上吐艷滴翠,說不出多么清新与爽心。 肅順在兩行淚痕洗過的面容下是一顆异常欣喜的心,他迎著陽光大踏步邁進芳園居。 其他七位贊襄大臣已經等在那里,他們一見肅順走了進來,同時站了起來。 肅順頻頻點頭,“不必客气,不必客气,我們討論當務之急吧。” 他邊說邊坐了下來。“大行皇帝龍馭上賓,國不可一日無主,我等受命輔佐幼皇,就應該擔當起大任來,按照慣例,先將大行皇帝遺詔頒告天下,再頒告喜詔,立大阿哥為皇帝。接著布告天下,頒行哀詔,諸位以為如何?” “肅大人言之在理,理當如此,這事就由肅大人和杜大人去做吧。”載垣提議說。 “我們再討論一下大行皇帝的喪儀小組成員吧,應調派留守京師的哪些官員來此共商此事?” 端華沖景壽點點頭“額附大人以為調誰來此合适?” 景壽知道自己若直說調奕鱏來此必遭眾人反對,明白端華一定會讓陳孚恩來熱河行宮的,只好籠統地說道: “留京各位親王、郡王,再加上几位一品大員是不能少的,這也是治理喪儀的慣例了。” 端華不以為然,“為大行皇上治理喪事固然重要,留守京師更為重要,以在下之見,几位王爺還是留守京師更重要,至于一品大員呢來個別人就可以了,這熱河的官員已經很多了,何必要那么多人呢?” 景壽沒有作聲。 肅順淡淡一笑,“額附大人提得也在理。几位親王應理是喪儀小組成員,但是成員也未必一定要來熱河行宮,京師也應布置一些典儀,就讓他們負責京師方面的喪儀就是了,既可鎮守京師又不失禮節。” 景壽十分清楚肅順此話的含義,他也明白自己人單勢孤,想給奕鱏說几句話是一定要遭反對的,只好沉默不語。心道:大行皇帝尸骨未寒就如此專權,還不知今后會做出怎樣的事呢?心中暗暗歎息一聲。 禮部侍郎杜翰忽然提議說:“治理喪儀的小組成員就按肅大人所說的方案擬定即可,還有一事必須定奪,牽扯到新皇登基的詔書与禮儀排列,如不事先定好,只怕到時會引出誤會來。” “何事如此重要,請杜兄明說?” “貞皇后理應成為太后,而懿貴妃為新皇生母,按照慣例也應尊為太后,兩后并尊如何分列,是等列還是有高下前后之分?” “嗯——,這的确是一件大事,還十分棘手呢?”吏部右侍郎匡源附和道。 肅順一听杜翰提議兩后并尊,心中十分不悅,冷冷地說道: “大行皇帝曾提出將懿貴妃賜死之事我等也已經知道,大行皇帝此舉意在杜絕懿貴妃以新皇生母的緣故升為皇太后,將來弄權誤國。大行皇帝在眾人的求情下雖然將懿貴妃免死,但一直是深惡痛絕之的,因此把‘御賞’章賜貞皇后而沒有賜懿貴妃,我等怎能違背大行皇帝遺愿而主張兩后并尊呢?” 杜翰知道肅順對懿貴妃一直心存芥蒂,讓大行皇帝對懿貴妃賜死的主張就是他慫恿的,如今又借權打擊懿貴妃,但他的話是毫無道理的。 匡源也認為不妥,“無論如何,懿貴妃被大行皇帝免死,她作為新皇生母理應尊為太后,如果我等拒絕將懿貴妃尊為太后,只怕其他朝臣彈劾我等專權誤國,皇上也不會同意的,那樣做對我等有害無益。” “皇上?皇上不同意能奈我等如何?” 肅順此話一出自己也覺得有點失言,急忙改口說: “我是完全站在大行皇帝的立場為新皇著想,縱使招致眾人犯怒也心地坦蕩,無愧于大行皇帝臨終委托。” 恰親王載垣輕輕碰碰肅順,示意他不必為這點小事引起眾忿。 “肅大人的心情可以理解,我等几人知道大行皇帝對那拉氏有賜死之意,而其他外臣如何知道這事,他們也許認為我等故意編造謊言欺騙天下呢?如果有人与我等不和,借此攻擊我等豈不使我們處于被動之位?” “怡王爺之意呢?” “就是那拉氏尊為皇太后有我等八人在,能夠由她得逞專權嗎?以我之見,按照我朝祖制家法,新皇生母懿貴妃應該尊為皇太后,与貞皇后并尊。” 端華又提議說:“即使將懿貴妃尊為太后必定是貴妃晉升上去的,也不應与貞皇后并列,兩位太后之間應該有個高低之分,否則,那拉氏今后會更加飛揚跋扈。” 肅順點點頭“應該如此,那就請杜侍郎細心揣摩,分別給兩位太后定個能分出高下的名稱吧。” 杜翰便舉出“兩后并尊”的故事: 明朝万歷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年號万歷)是明穆宗朱載皇帝的第三子,他的母親李氏也是貴妃,穆宗去世后,明神宗繼位后,把穆宗皇后叫做仁圣皇太后,生母李貴妃則尊為慈圣皇太后。 杜翰又進一步說道:“不僅前朝的此先例,就是我朝也有此先例,圣祖康熙爺即位后曾尊順治爺的皇后為仁憲皇太后,母后為慈和皇太后。” 恰親王點點頭,“既有先例,我等也就尊從祖制吧,請杜侍郎再斟酌一番,定出兩位太后的先后名份來。” 杜翰知道必須按照肅順、載垣、端華三人之意制定出先后高下的太后名來,否則決不會通過的,只好建議的說: “就按恰親王之意,把貞皇后鈕祜祿氏尊為母后皇太后,懿貴妃那拉氏則稱為圣母皇太后,如何?” 肅順這才微微點點頭,“就按杜大人所定的名號分別尊稱兩位太后吧。” 肅順嘴里這么說,心里實在不情愿,但他也明白不能在此事上作太多的武斷,否則會引起眾怒的。不說別人,就是皇上和貞皇后也不會同意的。 第二天,內閣便以新皇上名義發出諭旨: 內閣奉上諭:朕纘承大統,母后皇后應尊為皇太后,圣母應尊為皇太后。所有應行典禮,該衙門敬謹查例具奏。欽此。 懿貴妃那拉氏听到這個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在咸丰皇上崩駕的悲哀中也有一絲的欣慰就是儿子登大寶,自己就可登上皇大后之位与貞皇后并列平尊了。誰想到在這關鍵的節骨眼上肅順小儿又坑了她一次,那心中的痛恨就不用說了。 懿貴妃又一次暗暗下定決心,有朝一日一定置肅順于死地,叫他也知道蘭姑娘的厲害。 此時,那拉氏懿貴妃從文津閣搬進了煙波致爽殿西暖閣,貞皇后鈕祜祿氏仍住在煙波致爽殿東暖閣,為了稱呼方便,大臣們習慣把那拉氏圣母皇太后叫做西太后,而鈕祜氏母后皇太后則叫做東太后。 一八六一年九月二日(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贊襄政務八大臣經兩宮太后批准,擬定建元年號為“祺祥”,正式頒詔天下。 新帝繼位,普天同慶,万眾同喜。在這舉國上下一片祥和景瑞的气氛中,一場新的權力爭奪斗爭正在醞釀著,熱河行宮与北京平靜有序的背后正掀動著怒濤狂瀾。 熱河行宮波致爽殿東暖閣正吵得一團糟,焦點就是爭權。 肅順為了盡快實現其一手遮天獨攬大權的目的,決定削弱東太后的權限,讓她的那枚“御賞”印章只是個形式,決不起任何作用,太后只有鈐印的權力,其他事一概不准過問,更無權修改疏章內容,甚至疏章也無須呈覽。 正處于悲哀之中的鈕祜祿氏皇太后哪還有心思過問其他事,任恁肅順他們八大臣如何議定,她只是在鈐印時隨便問一下。但圣母皇太后那拉氏卻頭腦十分清醒,她找到了鈕祜祿氏向她提出了警醒,讓鈕祜祿氏寸權必爭,不能任由八大臣為所欲為。否則,他們會得寸進尺,養虎為患。鈕祜祿氏經那拉氏這么一躥掇,仔細想也有道理,不然的話,豈不辜負了大行皇帝的遺愿,將來出現了政治失策大權旁落的局面,如何對起大行皇帝的在天之靈呢? 于是,不待八大臣找鈕祜祿氏鈐印,她主動詢問起一樁樁事來。肅順一看太后想抓權,哪怎會同意。一開始只是暗中較勁,不想今天竟當眾吵了起來。 肅順仰首說道:“先皇道命讓我等八人贊襄政務,我八人身為顧命大臣理當效忠先皇,按照先皇遺詔辦事,由輔政大臣擬定諭旨,太后只管蓋章就可了,不能更動,就是各級官員的奏章也不必請太后過目,請太后明晰事理,不可愈權干預朝政。” 鈕祜祿氏冷冷一笑,“如果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大行皇帝留給我的這枚‘御賞’印章還有何用?怎不會只是用來做做樣子吧?” 那拉氏又從旁邊說道:“大行皇帝此舉用意十分明顯,兩枚印章分開使用,一始一終,目的就是避免權力集中出現個別野心之人專權誤國。你八人都是明白之人,該不愿背負那千載罵名吧?鰲拜當年的事各位也自然知道,倘若事情鬧到了那种地步,誰也不好看!” 那拉氏這話可把肅順气坏了,他知道這刁鑽女人故意這么說,把自己比作鰲拜,也是暗罵自己不得好死。 肅順猛地站了起來,看了一眼那拉氏: “只怕這里還沒有圣母皇太后說話的權力。” 肅順故意將“圣母”兩字說得特別重特別重,暗示她在名位上仍然是低一等。 肅順這話一出,呆坐旁邊的新皇上載淳不同意了,大聲喝斥道: “肅順大膽,額娘沒有說話的權力,你更沒有說話的權力,你再放肆就滾出去!” 那拉氏很感激地看看儿子,必定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母子連心啊? “好,我走!我們都走!” 肅順一跺腳走了出去。其他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既不想得罪肅順,也不想得罪兩宮皇太后。恰親王載垣急忙隨后喊了一聲: “肅大人請留步,何必跟一個孩子一般見識呢?” 此話一出自覺不妥,想收回已經來不及了。幼皇載淳尖聲叫道: “大膽載垣,敢辱沒本皇,朕殺了你!” 雖然載淳還是個孩子,但如今的身份不同了,是九王之尊的大清第十代皇上,自古皇上金口玉言,話出不能更改,倘若真的追究起來自己要倒霉,即使不死也會被驅出顧命大臣之列。 載垣急忙跪下懇求道:“請皇上息怒,是微臣一時心急說錯了話,望皇上看在臣初犯的份上,饒過臣這一次。” 鈕祜祿氏皇太后拉下了臉向載垣揮揮手,“起來吧,念你初犯不作追究,下不為例。皇上再小也是皇上,豈容臣下出言相傷,以后多多當心。” 載垣這才謝恩站起來,其他人知道今天已被太后抓到了把柄,再爭下去對他們不利,這場權限之爭今天不了了之。 八大臣退出后,那拉氏對鈕祜祿氏說: “姐姐,妹妹說得不錯吧,万事必須努力爭取,人就是這樣,特別是那些朝中的權臣都是見風使舵之人,你硬他就軟,你軟他就強,對他們千万不可心慈手軟,我們手軟了,他們還以為咱姐妹好欺負呢?剛開始就來個下馬威,給眾人一些顏色看看,他們就不會小瞧咱姐妹了。” 鈕祜祿氏十分感激地點點頭,“多虧妹妹提醒,不然姐姐只顧悲傷,把一切事丟在腦后就給八大臣可乘的空子,今后再想制服他們就更不容易了。” “姐姐,只要咱姐妹聯起手,擰成一股勁儿就能和他們八人抗衡,咱們孤儿寡母三人也就少受別人的一些不白之气。” 那拉氏說著竟撩起淚來,“就那剛才載垣對皇上的態度,他們根本就沒把大阿哥看成皇上,也沒把咱姐妹放在眼里,才那樣出口不遜的。姐姐教訓了他,載垣雖然嘴上唯唯諾諾,而實際上心中是不服气的,咱姐妹今后一定要小心些,只要不被他們抓到把柄,諒他們也奈何不了我們。” 鈕祜祿氏歎口气,“妹妹說得极是,人心齊泰山移,我們娘儿三人一定要保持一致,事事互相通個信,平日里多聊聊,也省得你我一人孤單。唉,人們怎能不欺負咱孤儿寡母呢?姐姐我今年二十五歲,妹妹今年也才二十六歲,皇上剛剛六歲多一點,雖然被稱為太后、皇上,可如此年輕,別人當然輕視我們了。” “無論別人怎么看待咱姐妹,咱們一定不能小瞧自己,要自信自強,活出個樣儿來,讓天下百姓看看咱愛新覺羅家族的女人是什么樣的。” 鈕祜祿氏又點點頭,“妹妹是有股儿辣勁,做事也如男子一般有主見,有心眼儿,今后遇著朝中大事有勞妹妹多擔待一些,多操勞一下。皇上雖把那枚‘御賞’印章交給我,也只是個樣子,事事仍須咱姐妹共同商量,我也決不會自作主張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赶上一個諸葛亮,只要咱姐妹多商量商量,誰也瞞不住咱姐妹的眼睛,妹妹你說是嗎?” 那拉氏一听當然高興,她早就想和鈕祜祿氏一同掌權,但由于皇上沒有送給她任何印章,臨終前也無口頭交待,只好內心著急嘴里又說不出口。如今鈕祜祿氏主動邀請當然滿口答應: “只要姐姐用得著妹妹只管吩咐,姐姐的事就是妹妹的事,都是為了大阿哥能把皇位坐穩,我怎會不盡心盡力地幫助姐姐呢?” 鈕祜祿氏感激地拉著那拉氏的手,“你真是我的好妹妹,比親妹妹還親。” 載淳急忙跑到兩人怀里,撒嬌地說: “兩位額娘都是孩儿的親生額娘,孩儿一定好好對待兩位額娘,決不允許任何人欺負額娘。” 三人都開心地笑了,這是凄苦悲哀的多日來第一次笑容。 肅順前腳到達芳園居,載垣与端華隨后就赶到了。肅順一見兩人就指他們的鼻子訓斥說: “真是無用,你我都是滿把胡子的人了,竟讓一個孩子和兩個寡婦給耍得昏頭轉向,真是窩囊!這才是開始你等就向他們妥協,那今后的日子早著呢?先皇封我等為顧命大臣還有屁用?誰想捏就捏,想耍就耍,我等豈不是一堆任人擺布的木偶。你們愿意這樣做我肅順可不答應,否則,前面的功夫就白費了。奕鱏、奕鱏等人尚沒有參与其中,你們就如軟弱害怕,倘若回到北京后,你們還不是一群任人驅使的驢子。” 肅順的一席話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訓斥得面紅耳赤,甚至對自己的親哥哥端華也一點不留情面。端華有點生气地回敬道: “你也不用訓斥我們,你剛才不也退縮了,抬腿一走了之,你那走是斗不過人家的逃走!” 肅順惱了,“哼,我是逃走,我才不是那樣的孬种呢?我是以退為進向他們孤儿寡母施加壓力。只要你們立即隨我出去,怡親王也不會受如此奇恥大辱,她們也會覺得面子無光,尷尬之余必然向我等妥協。如今我們這一妥協,兩位太后更會變本加利地爭取權限。這到手的權力白白任人分去一半。” 過了一會儿,肅順看看她們兩人垂頭喪气的樣子又安慰說: “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失去就失去,也不必把一些雞毛蒜毛的事放在心上,今后當心就是,從其他方面扼制兩宮太后,讓她們逐步听從我等的擺布。” “那這事怎么處理呢?” 肅順看了一眼,怡親王,微微搖搖頭: “既然到了這地步,我等就先妥協一步吧。只可惜,妥協這一步等于放棄了多少權力。” “下一步怎么辦?”端華問道。 “下一步——”肅順向室外望了望,看看白花花的陽光,沉思片刻才說道,“下一步就是繼續控制太后權力的范圍,采取多种手段為難兩宮太后,讓她們明白這大權不是好掌握的,掌權就應做事,事情做不來就不要去掌權,只要太后自己感到力不從心之時,即使我等不逼,她們也會主動放棄自己的權限。” 載垣提醒說:“對京城諸位王公大臣呢?” “京中諸位親王雖然不再值得懼怕,但要小心他們与兩宮太后聯合,倘若他們宮內宮外攜起手來共同對付我們,事情就棘手了。一方面嚴控京中几位王爺來此拜謁梓宮,另一方面注意兩位太后一言一行,多派心腹嚴加監視,一旦發現她們与京中諸人有何往來即刻報道。” 又過了片刻,肅順又叮囑道:“那拉氏雖然沒有大權,但比鈕祜祿氏皇太后更加難以對付,她上次已經和奕鱏有過密謀。至于密謀些什么不得而知,這次一定不要讓奕鱏和兩宮大后私下會晤。” “不是已經諭詔奕鱏不准來熱河行宮嗎?他們何以有机會密謀?” 載垣對端華搖搖頭,“奕鱏若像上次一樣徑直前來拜謁我等又能奈何于他呢!” “可不可以將奕鱏拘捕呢?”端華惡狠狠地說。 肅順慎重思考一下,認為端華的想法不可取。 “如今正處在這個十分敏感的過渡階段,眾人都時刻觀望著熱河行宮的一舉一動,倘若突然拘捕奕鱏必然引起天下人聳動,如果几位帶兵的王爺擁兵前來問罪,那后果就大了。” “我們也不能僅僅把目光局限在熱河的几位臣僚,可以廣泛拉攏同伴,尋求更多的支持者,像胜寶、僧格林沁、左宗棠、曾國藩等人。” 肅順十分贊成載垣的這個提議,“此事就由恰親王料理,盡可以皇上名義發生諭旨,請求几位大員來此拜謁梓宮,我等再优厚待之,相机行事,將他們拉為我等的同盟者。” 經過肅順的分析和布置,載垣和端華兩人也振奮了精神,對形勢充滿了新的希望。但他們必定向兩宮太后妥協一步,給她們爭取大權提供了方便。 又經過几天的議定,八大臣終于在几方面的壓力下向太后作出讓步,各种章疏呈太后覽閱;諭旨必須經太后過目后方可鈐印生效;對于高級官員的任命,由大臣提名,太后最終裁定;任用一般官員,先提几名候選人,通過制簽的方法确定人選,最后也要由太后批准任命。 “制簽”是大清朝任命官員的一种方法。先由軍机處把所提拔官員的名字寫在簽上并糊上紙放在皇上面前。兩宮太后坐在幼皇旁邊監督,待皇帝從中抽簽,先抽中的為正職,后抽中的為副職。然后再由各部抽簽确定任職的省份,最后布告公眾。 在內廷与后宮的權力爭斗中,兩宮太后先胜了一著棋,但她們也明白,更大的較量正等著他們呢?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