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圖靈獎得主為何想來微軟?


  巴特 生年:1943年/現任職務:微軟首席技術官/跳槽感言;當我跳槽去另一家公司時,我考慮問題的邏輯不是問自己為什么去這家公司,而是問自己為什么不去這家公司。作為一名工程師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家公司能否提供一些很有興趣的問題來供他們進行研究;是否能提供很好的環境使他們的研究能得以順利地進行;研究出來的成果能否得到很快的應用,而不是被浪費掉。

                第一印象

  IT業叱吒風云的巨頭該采訪的我都采訪到了,但偏偏比爾·蓋茨我卻沒有采訪過,這實在是一种遺憾。但這不能說我与比爾·蓋茨沒有緣,只能說我們有緣無份。上帝曾給了我兩次机會見比爾·蓋茨。第一次是在1997年的12月比爾·蓋茨來北京的那一次,那時我正在家中養病,也是我正准備調往《計算机世界》報之時,雖然我接到公關公司的有關邀請,但我沒去。第二次是1999年3月,比爾·蓋茨來深圳鼓吹“維納斯”計划時,康柏當時的首席執行官菲弗爾先生也來到了北京,我想比爾·蓋茨已被人們宣傳得很多了,但菲弗爾在這個行業里一直是位很神秘的人物,權衡的結果,我又与蓋茨失之交臂。
  但這不能說我對比爾·蓋茨沒有興趣,雖然現在罵比爾·蓋茨的人很多,但這些噪音依然抹不去他的奕奕光彩,尤其那么多擁有龍臥虎跳之才的人都歸其旋下,更使我欽佩不已。幸運的是,計算机領域里最高獎——圖又獎的獲得者巴特來到了北京,這使我有机會從一個側面了解到比爾·蓋茨管理頂尖人才的的精彩之處。
  巴特的智商极高,被業內人廣為稱道,在其圈內,常有人用巴特作為智商的參數,來形容某人的智商高低。
  今年已56歲的巴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很多,他是一位地地道道做研究的人,是一位大才之人,也是一位用詞很謹慎之人。我問巴特:“您見蓋茨的第一次印象是什么?”巴特說:“很年輕,”而后又補充說,“大多數人對蓋茨的印象是絕頂聰明,也非常果斷。”
  我又問巴特:“都說您的智商非常高,那么您与蓋茨相比,你的智商高還是蓋茨的智商高?”巴特閃著靈气十足的藍灰色眼睛机智地說:“蓋茨的智商也很高。”
  我說:“像您這樣的年齡為何愿意在比您小得多的人手下工作?!”(巴特加盟微軟時已52歲,而蓋茨比巴特小很多——作者注)。巴特回道:“我并不認為這有什么差別,因為我不是和年齡在一起工作,而是和人一起工作。”
  我問:“蓋茨曾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讓一位老者領導高科技企業是不可思議之事,您怎樣理解這句話?”巴特說:“在微軟像我這樣年紀的人有15至20個人。微軟有一個特點,當想要進入一個新領域時,將會在這個領域里找最好的高級研究人員,而并不在乎他們的年齡。在我和蓋茨見第一面時,蓋茨也并沒有問到我的年齡。”
  想想很多國內企業在招人才時,往往把年齡、性別、婚否、甚至是否有小孩等与工作內容無關的東西“卡”得很緊,但對人才的“才”字卻不能深度挖掘,因此招上來的人往往并不得力。學學蓋茨招人的思維方式,你就會多招來些人才、多擋掉些庸才。

  采訪時間:1999年5月

            圖靈獎得主為何想來微軟?

  1999年10月,微軟從劍橋研究中心挖過來一位編程方面的大師、圖靈獎的獲得者托尼·浩(Tony Hoare)1,這引起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圖靈獎2在計算机業界代表著最高的榮譽,然而在Tony Hoars之前,微軟已有兩位圖靈獎的獲得者先后歸在比爾·蓋茨的旄下。一位是巴特·蘭布孫(Butler Lampson),一位是詹姆士·貴(James Gray)。
  1Tony Hoare又叫C.Anthony R.Hoars因對程序設計語言理論、互動式系統及APL的貢獻于1980年被授予圖靈獎。
  2圖靈獎最早設立于1966年,是美國計算机協會在計算机技術方面所授予的最高獎項,被喻為計算机界的諾貝爾獎。它是以英國數學天才Alan Turing先生的名字命名的,Alan Turing先生對早期計算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圖靈獎主要授予在計算机技術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而這些貢獻必須對計算机業有長遠而重要的影響。迄今為上已有34位在計算机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獲此殊榮。
  巴特·蘭布孫博士現在是微軟公司的首席技術宮,他擁有25項專利,并因在圖形用戶界面的重大貢獻曾于1984年和1992年分別被授予美國計算机協會軟件系統獎和美國計算机協會圖靈獎。最有趣的是這位大師當初來微軟時是他自己要求來的,并沒有人介紹,他是怎樣被微軟吸引過來的呢?

              一次Party的吸引

  巴特52歲時跳槽來到微軟。巴特說,在來微軟之前,他曾參加過微軟的一次Party(聚會),這次Party使他對微軟產生了极大的興趣,“這是一次長達5個小時,有著各种各樣娛樂活動的盛會。每半個小時,每個人就會收到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我們要制造最偉大的產品、我們要雇用最好的人才、我們要有最長遠的眼光。”
  “這一點對我們研究人員最重要,微軟在雇人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在這方面別的公司比不上微軟。在世界上惟一能在這方面比上微軟的,只有一些著名大學的計算机系。外面的人總以為微軟是6個月的眼光,其實不是,微軟的領導層看到某一個研究方向非常重要時,他們會承擔義務,并派出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去做這件事,這對我們研究人員非常重要。我的研究工作一般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研究成功,微軟的這种風格正好很适合我。”
  參加完這次Party后不久的一天,一位朋友來拜訪巴特,說他想要去微軟工作,問巴特的意見,沒想到巴特回答說,你沒有什么理由不應該去,而我也不該再留在DEC(現已被康柏公司收購)了。
  巴特說這話時非常認真,雖然他當時已在DEC工作了11年,并為DEC的科技做出過重大貢獻,在DEC有著很高的威望,但微軟那次Party所傳出來的理念卻很讓他動心。此外,他認為DEC在本質上是一家硬件公司,雖然也有大部分的軟件工作,但只賣硬件,不賣軟件,“軟件不是DEC的核心業務,而微軟卻是一家純粹的軟件公司,它的核心業務是軟件。”
  此后不久,巴特抓起電話,打給他在微軟的一位朋友,“我和這位朋友曾一起工作過15年,他1980年加入微軟,并主抓微軟的應用軟件,他的部門所創造出來的產值是微軟整個產值的一半。”
  蓋茨听說巴特的情況后,非常感興趣,親自出馬“面試”巴特,蓋茨見到巴特后,卻只与巴特就今后几年的技術發展展開了討論,“我們這一聊就花掉一兩個小時”。這次會見,蓋茨給巴特留下了很大的好感,而蓋茨對巴特也是“一見鐘情”,“面試”之后不久,巴特便被告知微軟歡迎他加盟進來。

               蓋茨經常E-mail

  巴特進微軟后,在微軟得到了相當寬松的環境,除了蓋茨有時向他請教一些問題外,几乎沒有別人來打扰他,“微軟也不給我派什么任務,也不規定研究的期限,我可以一門心思地鑽研一些我感興趣的問題。有時,蓋茨來問我一些很難解答的問題,比如大型存儲量的服務器的整体架构應該是怎樣的?像這一類的問題我一般都不能馬上回答,而要在一兩個月之后才能給他答复,因為我要整理一下材料和思路。”
  由于巴特不在微軟總部辦公,而是在位于波士頓的微軟研究院,因此,巴特与蓋茨之間的這种交流完全是通過電子郵件來完成,“蓋茨給我發來的電子郵件一年大概在10個到100個之間。”
  “我很少見到蓋茨,与蓋茨之間一年也就能見上三四次,但每次見面并不是一對一的交流,而是与大家在一起開上半天或一天的會。”
  巴特來到微軟時被任命為首席技術官,四年過去了,他依然是首席技術官,然而他的手下沒有任何一個兵,他也不管理任何一個人,“我只管理我自己”。巴特對于這种狀態非常滿意,他認為如果真是一位非常好的技術人員其實并不需要要參与任何管理,“一個最好的技術人員變成最好的管理人員并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損失了他的技術特長,而且技術人員做管理有時也不一定能變成一位最好的管理人員。”但巴特又強調說:“有一點非常重要,在微軟不僅好的管理人才能獲得成功;如果一位好的技術人員不愿參加管理,也同樣能在微軟獲得成功。”
  巴特說,在其他公司,工程師們總會被經常告誡說,工程師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做好本職工作的以外工作;不僅要明白自己的技術,還要明白銷售、市場、制造、金融甚至是房地產等技術以外的事情。“而在微軟,情況則完全相反,工程師只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你的項目如果獲得成功,你就可以得到成功,因為微軟其他的工作也都管理得很好,微軟在各個部門都有很好的管理人員,你不會因為銷售員不知道怎么去銷售而受到損失。”
  “微軟是一個非常有趣、非常有刺激的工作場所,這就是為什么微軟會有上千個百万富翁每天還要去上班的原因。蓋茨有一個很好的特長,即他有一個非常好的判斷力,他會很快知道什么是很重要的事情,什么是不重要的事情。蓋茨對研究人員的管理方法也很獨特,他常常讓這些人去研究一些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在微軟研究院,微軟從不規定研究人員的研究期限,但對開發部門卻規定了期限,因此微軟大部分的技術人員在開發產品時有期限要求,“真正的研究是無法限定期限的,因為都是一些個未知的東西,但開發必須有期限,這是研究与開發的最根本的區別。但是我如果花了兩年時間還沒有研究出結果的話,我就會認為這個題目可能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題目,我往往會放棄它。”
  在微軟四年中,巴特一共研究出六項重大成果,“其中有一項在外界的名聲很大,即我与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教授合伙開發的安全信息的加密算法。當你給你的朋友發電子郵件時,如果你想只有你們兩個人知道郵件內容的話,你用一個加密鑰匙就能達到目的,但是你必須首先要与對方先建立起一個協議。”
  如今,巴特正在研究如何阻止非法在网上下載音樂、軟件和電影等技術,另外電子書本也是他目前正在從事的一大課題。
  在微軟之前,巴特曾在三家企業和一所大學里工作過,在微軟工作四年后,他頗有感触地說:“在微軟從事研究工作,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愁研究資金,而在學校我還要花上很多時間去找研究資金;但在微軟做研究也有一個不利因素,就是手下沒有學生做助手,但這對我來說卻不成問題,因為我現在還同時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客座教授,我的學生來源問題從那里可以得到解決。”

  理念共享

                蓋茨的力量

  沒有一個企業家會像比爾·蓋茨那樣會受到如此多的謾罵和譴責,然而無論是人們罵也好、恨也好、甩唾液也好,主要原因在于蓋茨的力量過大,大得有些不可一世地霸道。比如只要微軟的“軟”手伸到哪里,哪里就要為之騰出一片“山河”。蓋茨前不久帶領微軟逼“死”网景,順利擠進Internet的瀏覽器市場。而這只是其牛刀小試而已,前几年蓋茨想進入電子表格市場,用他的Excel把蓮花的Loths1-2-3從第一位的寶座上赶下來,并把另一個勢力強大的竟爭對手——波蘭的Quattro也打得落花流水;而微軟Windows視窗的統治地位更不用人們多說,因為它已經坐“死”了PC操作系統老大的座位。
  雖然蓋茨本人有很多的過人之處,然而讓蓋茨顯示出更大力量的原因在于他會吸收很多天才身上的力量,這也恰恰是他极聰明之處。就連蓋茨自己也常常感慨:“和一幫天才們在一起工作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
  然而,蓋茨又是如何管理那些天才的?其實与其說蓋茨對這些天才們進行“管理”,不如說蓋茨只對這些天才們做一些“討好”工作。巴特告訴我說,數据庫和事務處理方面的天才詹姆士·貴(James Gray)早在巴特半年之前就加入了微軟,當時詹姆士·貴還沒有拿到圖靈獎,蓋茨安排他到位于波士頓的微軟研究院工作,但詹姆士·貴不愿意离開硅谷,蓋茨索性在硅谷蓋起了一個很別致的小樓,專門在硅谷成立了一個小型的微軟研究中心。“這完全是因為詹姆士·貴而設立的”(巴特語),詹姆士·貴后來在數据傳輸、大型數据庫方面為微軟做出了很大貢獻,并發明了一种可以處理衛星圖像的服務器系統。到1998年,詹姆士·貴因在數据庫和事務處理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圖靈獎。
  蓋茨給他的天才們開出來的薪水雖不算高得不得了,但給出的股票卻很可觀,巴特說:“我到微軟后工資反而比原來下降了,但微軟給我的股票卻很可觀,我在微軟四年中,微軟的股票上漲了9倍,這樣算來,我的收入在整体上比原來高出了很多。”
  蓋茨与身邊的天才們的關系其實极為簡單,蓋茨的一個聰明之處在于,該管的一定管到位,不該管的絕不亂插手。“蓋茨對研究人員的管理方法很獨特,他常常讓這些人去研究一些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蓋茨對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管理方式。”(巴特語)
  如對那些功高蓋世的天才們而言,他從來就不去管,也不讓微軟的其他人去管,蓋茨只是動用微軟的龐大力量去關照他們和他們的成果,而蓋茨本人當遇到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才會來向這些天才們討教,巴特在微軟呆了四年感覺依然甚好,這不能不說是蓋茨在管理上的成功。
  巴特本人對跳槽有一套獨到的見解,他說他是主動來微軟的,并不是通過別人介紹過來的,他說:“被人介紹不是一件好事情,當我們跳槽去另一家公司時,我考慮問題的邏輯不是問自己為什么去這家公司,而是問自己為什么不去這家公司。作為一名工程師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家公司能否提供一些很有興趣的問題來供他們進行研究;是否能提供很好的環境使他們的研究能得以順利地進行;研究出來的成果能否得到很快的應用,而不是被浪費掉。如果這几聲、做不到的話,很多工程師就會离開這家公司,而跑到另外一家公司,或是自己創辦公司。”
  一家公司是否真正地興旺,真正地有實力,其實只要看一看該公司有多少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得到答案。微軟真正厲害的不在于它今天視窗的壟斷地位,也不在于它在資金上的雄厚,而在于它聚集了一大批各种各樣的高手,并讓這些高手充分發揮出各自的能量。
  在微軟之前,巴特曾在全球第二大計算机厂商的DEC和全球最大的复印机厂商施樂公司分別工作過。他在DEC時,為DEC在Alpha整体架构、高速网絡、分布式計算机系統等方面做出過卓越貢獻;在施樂公司時,他曾參与了多項重大的發明和設計工作,如SDS940分時系統、Afto個人分布式計算系統、施樂9700激光打印机、圖形用戶界面、商業鼠標、第一台個人計算机等方面都做出過巨大貢獻。
  巴特的离去對那兩家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有意思的是,巴特走后,這兩家公司一個被收購、一個正在走向衰微。可謂:順人才者昌、逆人才者亡。
  蓋茨在其周圍能集納一大批人才,這本身就說明了蓋茨的能量,除了三位圖靈獎得主外,微軟還有一大批各种各樣的人才,如中國微軟研究院的李開复先生原來是SGI的副總裁,也來到了微軟,而李開复來到微軟后又招納了一大批教授和博士,為未來的前沿研究做貢獻。如果有一位企業家想和蓋茨較量,最好先拿鏡子照一照,看看自己身邊有多少位高質量的人才。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