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心要得到的往往得不到, 那不想得到的卻往往得到。 《俠客行》整部小說大部分的敘述都處于懸疑之中: 一個是由于石破天、石中玉的相似引起的誤會;另一個是由于神秘的俠客島賞罰二使重現江湖,牽動著許多名門大派的心弦。 而俠客島到底在什么地方?俠客島代表著怎樣的一股勢力?始終像個問號一樣,迷惑著讀者。一直到快要結束之時,俠客島給人的印象都是可怕的,充滿死亡气息的。 三十年前,武林中許多大門派、大幫會的首腦,忽然先后接到請柬,邀他們于十二月初八那日,到南海的俠客島去喝腊八粥。最先接到銅牌的川西青城派掌門人表示拒絕,立即被俠客島的使者當場擊斃。接著一年中,被賞罰二使明打暗襲、行刺下毒而害死的掌門人、幫會幫主,共有一十四人,此外三十七人應邀赴宴。可是三十七人一去無蹤,三十年來無半點消息。 過了十年,俠客島的使者又來請客赴宴。造成黑龍幫全幫覆滅,另有四十八人乘船前往,從此再無音訊。 又過十年,江西無极門首先接到銅牌請柬,不敢再有抗拒,相繼有五十三人應邀前往。同樣是杳如黃鶴,一去不回。 所以,武林中人,一听到俠客島,便為之色變。 《使客行》中的紛紛扰扰,也是因第三個十年之際,俠客島的邀請又再度出現引起的。一些幫派為了避禍而千方百計尋找替死鬼,又有一些人為了別人的安危自愿擔當此任,如石清、閔柔、史婆婆、石破天。但無論是邪惡者,還是善良者,部將俠客島視作鬼城。 小說的結局大大超乎讀者的意料之外。俠客島非但不是魔鬼居住的地方,几乎可以說是武林人士的“圣地”,因為那里藏有世上最玄妙的武功《太玄經》。 原來,俠客島的龍、木兩位島主,在几十年前偶然發現,島上的洞窟石壁上刻有前人留下的武學秘笈,便潛心參研,但始終無法悟透。便想邀請天下的武林精英前來一起研討、琢磨,以揭開千古之謎。被邀到俠客島上的人一見到石壁上的圖文,便著魔遇仙般地追尋、探索起來,沒有人再想到回家。而那些被賞罰二使殺死的人,其實都是作惡多端、罪有應得之人。 這很像《庄子》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鄉下的女孩子,被選美的官員看中,要選她入皇宮,她哭哭啼啼的老大不愿意,抱著父母泣不成聲、依依不舍。到了皇宮,她見到華麗的居處,舒适的享受,不禁啞然失笑,自己先前居然還因為要來此地而痛苦不已。 然而,人世間的事情往往如此,人們對于自己經驗以外的東西總是滿怀疑懼。如果我們的心靈是開放的,坦坦蕩蕩的,能夠包容万有,包容幸福与痛苦、歡喜与哀怨等等,那么,也就無所謂幸福与痛苦、歡喜与哀怨了,只是澄明的一片。 俠客島上的武林秘芨是怎樣的呢? 那是一首古詩的圖解。詩出自李白之手,詩的題目就叫《俠客行》: 趙客縵胡嬰,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候贏。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气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惊。 千秋二壯士,口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詩的圖解畫在光滑的石壁上。三十多年來,几百名武林高手面對它冥思苦想,不斷地接近,又不斷地遠离。同樣的標示,不同的人又有完全不同的解釋和感受。就如小說中的一個場景: 只听第一個老者道:“這一首《俠客行》乃大詩人李白所作。但李白是詩仙,卻不是劍仙,何以短短一首二十四句的詩中,卻含有武學至理?”第二人道:“創制這套武功的才是一位震古爍今、不可企及的武學大宗師。他老人家只是借用了李白這首詩,來抒寫他的神奇武功。咱們不可太鑽牛角尖,拘泥于李白這首《俠客行》的詩意。”第三人道:“紀兄之言雖极有理,但這句‘銀鞍照白馬’,若是离開了李白的詩意,便不可索解。”第一個老者道:“是啊。不但如此,我以為還得和第四室中那句‘颯沓如流星’連在一起方為正解。解釋詩文固不可斷章取義,咱們研討武學,也不能斷章取義才是”。 三十多年的光陰逝去了,無數的心血花費了,几乎有關這首詩的所有背景材料都被查證了,然而,仍然沒有人能夠破譯圖解。 難以置信的是:不識一個字,又毫無什么知識背景的石破天竟在二十多天里無意中破譯了,成為當世武林至尊。 什么道理? 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那就是,人們總是不相信簡單的道理,而習慣將事物人為地复雜化。越是簡單的道理,顯而易見的道理,人們就越不相信;越是怪异的,不合常理的說法,人們卻樂于接受。所以,人們舍棄了眼前的、平凡的東西,不斷地向深遠處追求。 一些人會覺悟,終于明白:“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而另有許多人,卻終生迷失。 石破天不識字,沒有什么概念的束縛,完全用自己的心隨意地去看,卻發現了最簡單的其實也是最終极的道理。 他心中一喜,再細看圖形,見构成圖中人身上衣褶、面容、扇子的線條,一筆筆均有貫串之意,當下順著气勢一路觀將下來,果然自己体內的內息也依照線路運行。尋思:“圖畫的筆法与体內經脈相合,想來這是最粗淺的道理,這里人人皆知……” 其實粗淺的道理并不人人皆知。 文字是知識的載体,知識通向智慧。 西哲說:知識就是力量。 但東方的哲人還看到了知識的另一面:知識會形成桎梏,阻礙人們回歸自然本性而与至高的“道”或“佛性”相遇。 老庄思想如此,禪佛教更是如此。禪宗的六祖便是文盲,听人誦讀《金剛經》而開悟。視野講究的是文字以外的東西,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靠字面的印證終究膚淺、外在,只有心靈的印證才是深刻、內在的。 除了沒有“所知障”外,石破天的成功還有一個至為重要的原因,即:無所求。 所有的人鑽研這篇圖解,都心存強烈的愿望,以至陷于痴迷。只有石破天一人,根本沒想到要參悟它,更沒想過要去當武林領袖。他挂念著阿繡,回想到那日她站在海灘之上送別,神色憂愁,情切關心,恨不得插翅便飛了回去。又想到“這些口訣甚是深奧,我是弄不明白的。他們在這里練劍,少則十年,多則三十年。我怎能等這么久?反正沒時候多待,隨便瞧瞧,也就是了。” 他的情感仍在自然地運轉,不像阿繡的爺爺白自在及其他眾人,一鑽研圖解便將妻子的性命和世上的一切都忘了。他對于武功的奧秘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可得不可得之間。 佛法的無上境界便是:欲望的泯滅或升華。怀著求長壽、求富貴之類的愿望拜佛,已遠离佛法十万八千里。凡是求取的念頭一現,就是著相。 現諸于人間,那一心要得到的,往往得不到,那不想得到的,卻注定要得到。 這便是無常。人只有依著自然的本性而動,才能超越無常。 《俠客行》向來不受評論家的注意。我們在這里之所以單獨列出加以討論,是因為覺得它包含著微妙的玄机,有著獨特的韻味,實在值得我們細加品味。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