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二、破坏中日"貿易”


  —-岸信介指使官房長官愛知揆一
  發表聲明,聲稱日本政府不允許懸挂中
  國國旗,從而使中日第四次民間貿易協
  定成了一紙空文。……
  蔣介石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簽訂了日蔣和約,原想給中日關系帶來重重障礙,但未料到台灣与日本的關系仍風波四起,惡浪滾滾。
  使蔣介石惊奇的是,還在他逃离大陸之前,日本經濟界看到中國革命成功的大局已定,日本就冒出了"中日貿易促進會"、"中日貿易促進議員聯盟"、"中日貿易會"三個貿易團体。新中國成立10天后,日本有識之士又召開日中友好協會籌備會議,以強大的社會力量迫使麥克阿瑟的盟軍總部同意日本從1949年底開始,与新中國進行貿易活動,其后一個貿易協定接一個協定,搞得紅紅火火,蔣介石干生气沒有辦法。
  更令蔣介石傷腦筋的是与他關系親近的日本首相吉田茂1954年底下台,主張改善對華關系的鳩山一郎組閣上台,同意以雷任民為首的中國貿易代表團于1955年3月29日訪日,日本掀起了越來越濃的"大陸熱"。
  蔣介石知道以雷任民為團長的訪日代表團來頭不小,日本准備給予這個中國對外貿易部副部長以官方代表團待遇,就馬上命令台灣駐日大使張厲生全力破坏阻撓。
  張厲生急忙到外務省交涉,卻被敷衍毫無所得,只得派人与日本駐香港領事館的朋友聯系,獲悉雷任民簽證國籍欄填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得知雷任民將与日方簽訂包括互設准官方机构的貿易辦事處和中日直接結匯的協定,即向蔣介石急電報告。
  蔣介石大惊,忙命台灣外交部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強烈抗議。蔣介石哪里知道,戰后日本糧食不足,失業增長,中小企業處境更加困難,又對美國推行冷戰政策不滿,迫切需要從開辟中國市場中尋求出路。鳩山一郎是個頭腦敏銳的政治家,他見吉田茂頑固親美親蔣被赶下台,便決定了在中日關系上前進一步的方針,開始中日官方交往。
  鳩山一郎把外相重光葵、通產相石橋湛山、經濟企划廳長官高崎達之助請來商量方策,商定鳩山首相在東京著名的日本餐館"八方園"舉行宴會,宴請中國貿易代表團的主要成員,實現中日官方接触。
  葉公超得到這個情報,急忙報告蔣介石。
  蔣介石大發雷霆罵道:“日本人真不是東西!他們難道忘了,他們的天皇制是我強烈主張保留下來的,9億美元的對華賠償是我施恩不要的,兩百万在華日本軍民是我把他們平安送回國內的!現在竟然恩將仇報,這還了得!"葉公超小心翼翼勸道:“總統息怒,請指示具体對策!"蔣介石咬牙切齒說:“告訴鳩山一郎,他若會見雷任民,我就下令停止簽訂与日本的商務合同!"蔣介石又把美國駐台灣大使庄萊德請來,請求美國對日本施加壓力。
  庄萊德請求美國國務院后馬上飛往東京,會見鳩山一郎進行露骨的干涉,迫使鳩山一郎屈服于美國的壓力。如何答复雷任民不予接見,鳩山一郎傷透了腦筋,最后總算想了個借口,說成"只是由于時間安排上的具体技術問題,未能實現",卻派石橋湛山、高崎達之助和自民党干事長岸信介代替他,設宴招待雷任民,接著又指示高崎達之助和日本商工會議所會長藤山愛一郎1955年4月在亞非會議期間,會見周恩來總理和廖承志,尋找改善中日關系的線索。
  蔣介石對鳩山內閣恨之入骨。鳩山1956年12月13日主動提出辭職,蔣介石伙同美國在日本尋找适合于冷戰体制的政客出任新首相。當時有資格競爭首相寶座的有石橋湛山、岸信介和石井光次郎。在第一次投其中,石井得票最少,被淘汰下去。池田和岸信介兩人中,岸信介曾任東條英机內閣國務大臣主管軍需產業,戰后初期被定為甲級戰犯,在反共反華上与蔣介石气味相投,蔣介石和美國調動在日本的勢力,全力支援岸信介,但石橋多几票而當選,不久即因病辭職,岸信介受命組閣,美國和蔣介石終于在1957年2月25日把岸信介捧上了日本首相寶座。
  就在這時,蔣介石又遭沉重一擊,英國政府擺脫美國控制,宣布取消對中國的禁運措施,日本企業界借此向岸信介政府施加壓力,要日本仿效英國擴大對華貿易。蔣介石覺得此事非同小可,忙命他的駐日大使張厲生拜見岸信介,請求制止日本貿易界對中國擴大貿易的行動。
  岸信介對老朋友的要求滿口答應,借對英國取消禁運措施發表評論的方式向日本工商界施加壓力說:“英國在廢除對中共出口貿易統制問題上,單方面地采取行動,是令人遺憾的!日本要對得起老朋友!"日本貿易界朋友沖破岸信介政府的重重壓制,開始和中國談判簽訂第四次中日民間貿易協定問題,商定雙方互設貿易辦事處,可在常駐代表机构建筑物上懸挂國旗。岸信介內閣對此百般刁難,公開破坏。岸信介又指使官房長官愛知揆一發表聲明,聲稱日本政府決不允許懸挂中國國旗,從而使中日第四次民間貿易協定成了一紙空文。
  從1957年5月20日起,岸信介訪問印巴等東南亞6國。
  應蔣介石要求,岸信介到處露骨反華,特別慫恿与中國態度友好的印度總理尼赫魯反華。為拉攏岸信介親台反華,蔣介石邀請岸信介訪台。為報答老朋友的“盛情",岸信介1957年6月2日啟程訪台,特別發表聲明稱:“在厘定日本的亞洲政策方面,本首相尊重中華民國的意見,并不承認中共政權!"此話說得蔣介石喜笑眼開,大肆宣傳岸信介訪台"是中華民國自1912年開國以來第一次接待日本的現任首相",以最隆重的禮儀歡迎岸信介的到來。
  蔣介石和宋美齡把岸信介待為上賓,兩人圍著岸信介曲意逢迎,熱情招待。蔣氏夫婦与岸信介進行三次會談,均由張群翻譯。
  身穿白色西服的岸信介得意非凡,裝出學者派頭侃侃而談:“日本人對中國之觀念,淵源甚深,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中日有兩千年之關系,故日本人一談到中國,即有十分親切之感,初未計及思想問題。因之,日本談到對中國大陸貿易,尤其以大阪為中心之中小企業,以為原來与大陸有生意往來,只要現在大陸有生意可做,即群趨若鶩,故現在日本在政治上決定不与中共建立外交關系,亦不在聯合國內對中共作任何幫助,但對于日本人民斷絕与大陸往來,不做貿易,認為在理論上固可有如此說法,而事實上絕不可能,此點希望予以諒解!"蔣介石一听這話心里涼了半截,真想痛罵岸信介不夠朋友,但見宋美齡頻頻送來阻止的秋波,聯系到昨天的第一次會談,蔣介石如鯁在喉,拉長臉說:“昨談東南亞開發及經濟合作問題,是很現實的問題;頃談日本對大陸貿易,也是現實的問題,我保留置評,但如果日本容許共匪在日設立貿易代表机构,任憑公開活動,則共匪在日有此滲透活動之憑借,阻礙日本反共政策之實行,利害甚大,故我以為貴國對于共匪此种要求,決不能予以許可!"岸信介不悅,手扶漂亮的黑色蝴蝶結,有意諷刺道:“我們畢竟不能閉眼不看目前的現實,總統是在台灣!"蔣介石被打到了痛處,几乎掉下昏黃海的老淚,傷感地說:“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失敗,播遷到了台灣,地位較弱,固不容諱言,而在日本除了有遠見、有抱負的大政治家仍能了解台灣今日之重要性外,一般的人或已不甚重視。現在而談中日合作,若僅就此觀點而論,我甚感慨然!"岸信介暗想,你承認慘敗,還可与你談下去,就驕橫地說:“我對總統閣下具有重視失敗的勇气,給以极高的評价!"蔣介石逃到台灣七八年來,來台灣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一國領導人,只有岸信介一人,對岸信介賣力扮演与中國人民公開為敵的反華急先鋒角色,蔣介石真是感激涕零。為報答岸信介對台灣的"厚恩",蔣介石派張群為總統特使,1957年9月中旬開始訪日。日本對張群給予國賓待遇,讓他禮節性會見裕仁天皇,同岸信介和日本各界要人進行了會談。
  按照蔣介石的指示,張群在和首相岸信介等日本要人會談時,將重點放在反對中日發展貿易關系上,特別挑撥离間說:“日本和大陸的貿易,乃是給予陰謀赤化日本的中國共產党以可乘之隙,會成為自由世界的禍根。"張群還懇請日方,把這個挑撥性觀點体現在1957年10月2日他和岸信介發表的共同聲明之中。
  為吸收日本資金,蔣介石派台灣銀行董事長張茲闓、台灣水泥公司董事長林伯壽、台日文化經濟協會干事長汪公紀等人,隨張群訪日,同日方研究岸信介訪問東南亞時提出的經濟開發計划,加強日台經濟合作。張群一行在日本各地考查后,認為應設法獲得日本的工業設備,完善台灣四年建設計划。
  為阻止中日貿易,蔣介石命駐日人員勾結日本右翼分子制造了長期國旗事件。
  1958年4月3日,"中國郵票剪紙展覽會"在長期百貨公司"濱屋"隆重舉行,會場懸挂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廣大華僑和日本人民對五星紅旗尤感親切,紛紛前往參觀,產生了很大影響。
  蔣介石得此消息,即命台灣駐日本大使館和駐長期領事館,向日本外務省和長期市政府提出抗議。日本外務省屈服于台灣當局的壓力,當即通知長期市政府和中日友好協會,不要在展覽會懸挂中國國旗。
  對此,中日友好協會置之不理,長期市政府也認為外務省和地方政府沒有隸屬關系,外務省的通知不是命令,而且市政府沒有干涉民間團体的權力,便采取拖延觀望態度。
  台灣駐日人員沉不住气了,勾結日本右翼勢力,派兩個暴徒沖進展覽會會場,公然撕毀五星紅旗,造成侮辱中國尊嚴的政治事件。這是岸信介內閣推行反華政策的必然結果,對兩個暴徒僅以損坏他人財物罪名,移送法院處理,就沒有了下文。
  岸信介政府的反華行徑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陳毅副總理兼外長發表聲明,提出嚴重抗議,提出岸信介竟忘記現在是什么時代,仍舊以一副甲級戰犯的面孔,侮辱中國人民,日本進步人士也紛紛發表講話,主張嚴懲罪犯,向中國道歉。
  中國政府見日本當局采取所謂"見怪不怪"的頑固態度,就斷然采取一系列強硬措施:廢除簽字不久的中日鋼鐵貿易長期協定,原定由魯迅夫人許廣平率領的中國婦女代表團延期訪日,為期一年的中日漁業協定不再延長,正在日本訪問的中國歌舞團停止演出并提前歸國。
  1960年6月,岸信介頑固親美反華、修訂"日美安全條約",激起日本人民聲勢浩大的統一行動被轟下了台。池田勇人組閣后開始修复對華關系,他形象地對松村謙三說:“我的立場是必須把臉朝向美國,因此,松村君,可否請您成為我對中國的另一副面孔?關于中國的問題,一切委托給您了!"經松村謙三大力幫助,劉宁一率領的中國代表團為出席反對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在池田內閣誕生10天之后訪問日本。
  蔣介石出于本能,敏感地抓住這一動向,与張群密商對策。張群說:“池田勇人搞財經出身,政治意識不強,和我們也沒有任何淵源關系,對周恩來提出的政府協定、民間契約、個別照顧的貿易三原則,頗有好感,真令人頭痛!"蔣介石一听就急了,赶緊指示駐日大使張厲生出面阻撓。
  池田首相并不理睬,讓內閣官房長官大平正芳專門向記者發表關于中國代表團入境問題的談話說:“對中共代表團不應在政治上加以妨礙,應該就像長期國旗事件以前那樣,做事務性的處理。這是政府內部多數人的意見!"池田首相接著又邁出第二步,于組閣不到百日的1960年10月7日,派內閣大臣高崎達之助率領鋼鐵、造船、紡織、机械等各界企業家代表團訪華,加深中日官方間的理解;又派高崎1962年9月再赴北京,与周總理商定采用漸進的、積累的方式,發展政治、經濟關系,促進兩國關系正常化,商定以易貨交易、綜合貿易、延期付款五年方式訂立長期合同,發展中日貿易。
  蔣介石獲此消息,几乎气暈過去,催促美國、日本右翼勢力破坏高崎訪華。在蔣介石祈求下,美國助理國務卿哈里曼警告池田:日本与中國進行貿易是"危險的",威脅日本不要為"政治目的所利用";自民党外交調查會也勸池田"不要搞為共產党國家利用的貿易"。蔣介石指示張厲生恐嚇池田,如果以延期付款方式向中共出口化肥,台灣將停止日貨進口!
  在蔣介石和美國及日本親台勢力猛攻下,池田首相態度發生動搖,聲稱"台灣和韓國也不同意化肥的延期付款"。
  蔣介石剛想松一口气,做夢也沒想到高崎達之助、岡崎嘉平太等人勸池田遵守對周總理的諾言不動搖,使池田腰板又硬了起來,派高崎再訪北京,1962年11月9日与廖承志簽署了《中日長期綜合貿易備忘錄》,達成了1963年∼1967年的五年貿易協定,兩國政府對貿易合同予以保證,雙方互設綜合貿易辦事處,成為半官方性机构。
  蔣介石怎肯善罷干休,嚴令張厲生向池田施加壓力。為緩和日蔣矛盾,池田讓親台分子佐藤榮作和賀屋興宣同時入閣,給蔣介石以反共政策可能加強的印象,卻在此掩蓋下,使內閣通過了向中國出口維尼龍工厂成套設備的決定。
  蔣介石聞訊震怒异常,他認為這筆買賣規模大,高達2000万美元;條件优惠,意使用日本國家金融机构擔保,立即付款部分僅為500万美元,其余1500万美元分5年分付,年息為6分,不但可被看作超越民間貿易范圍的一种“經濟援助",而且維尼龍頗有軍事价值,也可以算作軍援。
  蔣介石想到這里大為震怒,命外交部訓令駐日大使張厲生与日本政府嚴重交涉,又吩咐張群約見日本駐台大使木村,從政治立場出發加以阻止。
  張群遵照蔣介石的指示,把木村請到總統府,傳達蔣介石的意見,木村根据外務省的指示敷衍解釋。張群將臉一沉道:“我并非外交當局,不是交涉的對象,不同你做事物性辯論。蔣總統認為維尼龍事件是政治性事件,因為日本在亞洲反共陣營里處于重要地位,日本對亞洲的安全負有責任,中日之間又有特殊關系。戰后蔣總統對日本采取以德報怨政策,原是從大處著眼,希望中日兩國從此真誠合作,以确保亞洲之安定。現在日本竟然經援大陸,不但對不其中國,也對不齊亞洲!"蔣介石又命張群向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岸信介和有影響的政治家大野伴睦等發去"情辭懇切"的電報,呼吁他們向池田勇人施加壓力,但池田勇人毫不買帳。蔣介石一气之下便召駐日大使張厲生回台,揚言要与日本斷交!
  常言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維尼龍事件未了,又發生了"池田發言"事件。
  1963年10月8日,蔣介石忽然接到他的駐日大使張厲生的一封電報,臉上浮出笑容讀道:“台北外交部:(一)大陸訪日油壓机械代表團團員周鴻慶,于10月7日晨借詞散步,逃出旅館(皇宮大飯店),乘車擬赴我使館,但因路途不明,轉道逃經蘇聯駐日大使館要求庇護。日外務省以該員超過居留期限、違反日本出入國管理法為由,向蘇聯駐日大使館要求引渡。俄方一度拒絕,但至當晚終表同意,10月8日晨,將訪員移交東京警視廳麻木警察署,現在該署扣押中。"蔣介石情不自禁地大叫:“好极了,可謂天助我也!"又興高采烈看下去:“(二)周原籍山東,現年44歲,此次來日,系擔任譯員工作,隨該團曾赴大阪、名古屋、福岡、神奈川等地考察,原定10月7日离日,該員即在起程前乘隙逃出者。(三)本館除囑山東同鄉會饋以果品,對記者要求面會,并向外務省正式要求外,謹先報稱鑒察。"蔣介石大喜,即命張厲生与日方加緊交涉。
  于是,海峽兩岸雙方駐日机构馬上開始緊張交涉,斗爭長達兩個月之久,日方終于在1964年1月9日決定將周鴻慶強制送回大陸。
  蔣介石猶如听到晴天霹靂,當即命令台灣外交部發表聲明稱:“日本政府媚共親匪的態度,破坏了中日友誼,今后可能產生之后果,日本政府應負完全責任。“池田首相見日本和台灣的矛盾日益尖銳,便決定派自民党副總裁大野伴睦為特使,偕自民党外交調查委員會委員長船田中,到台灣向蔣介石祝壽,借此緩和日台矛盾。
  大野伴睦一行1964年10月30日抵達台北,蔣介石不敢慢待,命張群在其私邸熱情招待。大野伴睦認為日台間种种"不愉快",完全"出于誤會","維尼龍事件并無特殊意義,這是多年懸案,現在由通產大臣福田處理后向內閣會議提出報告,取得諒解,而福田又是大野的直系分子,平日思想純正,斷無袒共之理“。張群奉蔣介石之命指責日本輕視台灣,"若謂維尼龍事件于日本政府無關,純系事后狡辯之詞,殊難令人信服",但張群頭腦冷靜,知道大野和船田兩人沒有談判重大問題的權限,便發發牢騷,把兩個日本政客恭送出台。
  1964年2月23日,吉田茂率日本代表團到達台北,蔣介石將此視為他外交上的重大舉措,特派張群和何應欽、莫德惠、谷正綱等人前往机場迎接,然后恭送到台灣最漂亮舒适的圓山飯店安歇。
  2月24日上午,張群陪吉田茂來到總統府。蔣介石把吉田茂當作与日本打交道的最理想人物,降階而迎,待如上賓。
  吉田茂雖身材矮小,体似短桶,架子卻大得出奇,像恩人一樣把池田首相的親筆信送給蔣介石。
  蔣介石視作珍寶,仔細看過,在手中反复把玩,滿面堆笑,對吉田茂訪台表示欣慰,愿意借此机會就日台間的各种問題開誠商談。
  吉田茂不想馬上談日台間的种种敏感問題,忙抽口香煙扭轉話題,說明池田首相去年訪問東南亞時因日程短促未能訪台的原因。
  蔣介石暗罵池田根本不想來台而找借口,卻裝作大度樣子說:“只要彼此有信心,訪問不過禮貌而已,請勿挂齒!"吉田茂熟諳日台官場內幕,适時表示池田首相對蔣介石"极為尊敬",又特意提到裕仁天皇命他向蔣介石順致"感德怀恩的謝意“。蔣介石喜笑眼開,請吉田轉致他對日本天皇的問候之意,然后稍加停頓,把話題轉到池田內閣的對華政府上說:“我別無所求,唯希望池田首相能听從閣下之言,執行賢明的政策,則我就可以安心了!"蔣介石以祈求的目光看吉田茂一眼,將青筋暴起的右手一揮強調說:“不但希望池田首相如此,其他別人任總理,亦希望能繼承閣下之政策与精神,是則非僅有利于中日兩國,而且將有益于亞洲。日本之前途,實未可限量!”“總統戰后對日本的恩德,永世難忘!”“戰后自華遣反日軍300万,乃中國對日傳統友好精神表現,亦吾人之理想。日本能得复興,實由于閣下之政策与領導,今后問題之協調合作,亦多有賴于賢勞之規划和指導。閣下复興日本之功,實高于明治維新時之伊藤博文,在歷史上已留下不朽之業績,本總統至為欽佩!"吉田茂听著蔣介石的吹捧之詞,覺得矮小粗壯的身材仿佛膨脹起來,忙抱拳致謝道:“承蒙夸獎,實在不敢當!"蔣介石暗中罵聲"娘希匹",咳嗽一聲把話題拉入正題道:“余認為由丰臣秀吉之侵略大陸政策以至演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失敗,日本實應有所警覺。中日兩國應平等互助,共同發展。如僅顧日本之經濟發達,不顧及中國之复興,不僅于日本無利,且甚危險。因之中日必須密切合作,共存共榮,然后方能謀求亞洲之安定,否則亞洲問題將永不得解決。“吉田茂听蔣介石繞了這么大彎子,說來說去還是要他支持反攻大陸,推行反華政策,暗自好笑,眯著眼,蹺著腿,好像根本沒听見對方講了些什么。蔣介石心中窩火,又不便攻吉田茂,便聲色俱厲指責池田內閣的對華政策。
  吉田茂身為日本首相,曾訪問過許多國家,像這樣當面受申斥,還是頭一次,但他為完成安撫任務,只得耐著性子听下去,連連說:“池田言詞欠妥,希望今后不再有此种情形發生",他見蔣介石仍余怒未息,就哈哈哈笑著以經濟利誘手段安撫道:“在与台灣的經濟合作問題上,日本可以提出优于對大陸的條件!"蔣介石怦然心動,經濟引誘力量可謂大矣,但政治問題又馬虎不得,便給張群遞眼色駁斥。張群對蔣介石的微妙心理洞察明白,便板著面孔插話說:“池田此种行為欠妥,我們認為并非貿易,而是援助,故堅決反對,此乃一原則問題,并非條件优劣之爭!"吉田茂不愿多做承諾,只微微點頭,未發一言。
  2月25日下午4時半,蔣介石在日月潭涵碧樓与吉田茂舉行第二次會談,蔣介石以政治家姿態縱論世界形勢,勸日本"轉變對大陸的恐怖觀念和平共存的幻想",吉田僅"以充分了解与誠懇接受"敷衍搪塞。
  26日上午,吉田向蔣介石辭行,他拍著胸脯保證:“日本以日台友好關系為外交之基本,希望今后推心置腹,無所不談,交換意見,密切合作。"吉田茂開完口頭支票,就要起身告辭,蔣介石豈肯輕輕放過?忙把和張群密謀的套住吉田茂之計和盤托出。吉田茂离台前,与蔣介石制訂出五項《中共對策要綱》。
  蔣介石送走吉田茂,怕他不認帳,命張群把上述《中共對策要綱》和与蔣介石的三次談話記錄寄往東京,請吉田茂核查并見复。1964年4月4日,吉田茂給國民党秘書長張群回信一封,表示他對會談記錄和要綱毫無异議;5月30日,吉田茂又給張群修書一封,說他保證今后向中國出口成套設備不再使用輸出入銀行資金,這便是臭名昭著的《吉田信件》,曾在日本和台灣報刊上大事宣傳。蔣介石多次宣稱,吉田信件是日蔣和約的"補充文件"。這個密件后來被《產經新聞》記者全文披露,又掀起了軒然大波。
  ------------------
  書路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