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章 科幻電影的歷史


第一節 草創時期

  科幻電影几乎与普通電影同步,發韌于19世紀与20世紀之交。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電影名叫《机器屠夫》,片長僅一分鐘。內容是超現代化的屠宰流水線。1902年,電影大師梅里埃推出了《月球之旅》。這部影片合凡爾納与威爾斯同題材科幻小說內容為一体。片長達當時罕見的二十分鐘,內容也令人眼花燎亂。后來,梅里埃又推出了一部當時堪稱奇跡的太空旅行片《太空旋風》,引起轟動。
  到了20世紀一十年代,更富于幻想的未來戰爭片代替了梅里埃式的魔幻片。這种影片的代表作有《宇宙驅逐飛船》、《英國遭到侵略》等,將幻想的可能性變為或然性,触動了人們的恐懼心理。如各种今太空大戰式的科幻片都可以追溯到那個源頭。這時,科幻小說也被搬上銀幕,如《弗蘭肯斯坦》、《化身博士》、《隱身人》、《海底兩万里》等。与此同時,首批科幻偵探片也誕生了,如《困惑女人与神探》、《黑匣子》和《危險之子》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吸取了早期特技電影的手法,情節緊湊、場面惊險。
  1908年,電影史上第一部描寫外星人光臨地球的影片《月球人覓地球妻》在英國誕生。有趣的是,以后,特別是五十年代的科幻片中的外星人几乎都需要地球女人為伴。
  法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是《死亡之光》,描寫瘋狂科學家發明類似死光的武器,向巴黎城噴射。1923年,剛剛從內戰中恢复的蘇聯拍攝了《阿愛里塔》,一反西方電影動作加冒險奇遇的套路,將其拍成藝術新穎,基調幽默的社會諷刺幻想片。觀眾好評如潮。科幻大師弗里德里克將其稱為“默片時代最佳科幻片之一”。

第二節 第一次高潮

  20世紀二十年代,世界科幻電影步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題材呈多元化:外星人、激光、人獸變异、潛水艇、返老還童等題材方興未艾。電影藝術伴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而不斷革新,放映時間從世紀初的數分鐘延長到數小時,場面趨于龐大壯闊,從無聲走向有聲,動作節奏變換,蒙太奇与特寫鏡頭藝術技巧已成時尚,表演藝術個性化。然而,這時期的影片基調悲涼沉郁,所展示的未來圖景大多灰色陰暗,常于荒誕不經中融入憂患色彩。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具有創造性的作品不多。模仿者甚眾。
  德國科幻電影將科幻中的幻想与預言兩個要素奇妙的融為一体,于1926年推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場面之宏大,演技之高超,在1968年〈2001年太空漫游〉搬上銀幕之前,一直是無与倫比的。該片故事發生在公元2000年一座特大的地下城里。城市由一位實業家費里德森統治,他的儿子弗里德和一幫朋友在天堂般美麗的花園里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工人們是一种類人生物,處在瑪麗亞的控制之下。瑪麗亞不准他們造反,要他們耐心等待“調解者”的到來。費里德森綁架了瑪麗亞,并讓一位瘋狂的科學家創造了一個与她一模一樣的机器人。替身瑪麗亞慫恿工人暴動,類人動物于是砸爛机器,沖擊地下城。弗里德与真正的瑪麗亞設法搶救人們。最后,經過偉大的“調解者”斡旋,工人与實業家握手言和。導演蘭從摩天大樓的壯觀中得到啟發,采用蒙太奇鏡頭,通過活塞振動与光束造成類似當今“鐳射”的效果,給觀眾強烈的視覺震動。
  二十年代,好萊塢在科幻電影史上第一次貼近科幻文學。20世紀初就出現了幻想返老還童的電影,到了二十年代這一題材走俏美國。如《魔鬼的游戲》、《惊叫的影子》、《黑牛》、《虛榮的代价》等。這些影片迎合有“爵士時代”之稱的美國20年代崇尚青春、活力,追求享樂的浮華世風。大洋彼岸,盡管英國早期科幻文學大師輩出,但20年代的英國科幻電影卻無所建樹。1929年,英國推出了一部科幻巨片《叛國者》,想与德國的大都會一爭高低,卻被國際電影界評為劣作。
  三十年代開始,科幻電影的發展繼續步入高潮。其基本特征是“狂人科學家加漫畫式的英雄”。這時的科幻片大都以不同的方式繼承了《大都市》的衣缽:充滿憂患意識的未來預言。如《世界未日》、《F·P·T不回答》、《隧道》等。“失去的大陸”題材開始進入科幻電影,產生了如《她》、《亞特蘭蒂斯女王》等影片。威爾斯的小說繼續被搬上銀幕,如《世界未日》和《孤島獸人》。蘇聯這時拍攝過《宇宙飛船》等科幻片,仍然躋身于世界科幻電影之林。由于法西斯的威脅日漸加深,電影界也開始用科幻片來反映這一問題,產生了《白色瘟疫》、《歐洲上空的烏云》等影片。
  与此同時,美國的好萊塢開始將大量新鮮特技加入老題材中,拍攝了《紐約1980》、《女儿國》、《生活六小時》、《電視間諜》等。怪獸巨片《金剛》也誕生了。一批傳統科幻小說也被改裝成恐怖片之類的流行樣式再次搬上銀幕。如《化身博士》、《隱身人》等。
  四十年代,由于世界大戰的影響,科幻電影与整個電影業一起暫步入低谷。科幻電影如一盤散沙,擁有眾多素材而無統一的主題和風格。其間產生有《午夜上尉》、《蝙蝠人》、《隱身間諜》等,多是戰爭宣傳片。世界科幻電影進入低潮。

第三節 第二次高潮

  從50年代開始,人類的焦慮、疑懼与自鳴得意的心理糅和在一起。催生出一個多彩多姿的現代科幻影視体系。這一時期少有不朽之作,但卻群星云集,有的時至今日仍熠熠生輝。
  50年代是科幻電影的“黃金時代”,科幻片開始擁有廣闊的市場。科幻片《登月》打破了恐怖題材對科幻片的壟斷,使一蹶不振的科幻片走向复興。《地球巋然不動之日》反映了基督的生、死和复活這一宗教主題。《當星球相撞之時》最早描繪了地球与其它星体相撞的假設。《來自北极的怪獸》則開創了怪獸題材的新天地。
  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根据威爾斯同名小說改編的《兩個星球的戰爭》。影片將故事背景放在1953年的加利福尼亞,內容也有數處改動。《地球停轉之日》則描寫了一個善良的預言家式的外星人,來到地球警告人類不要相互撕殺。
  這個時期,其它國家也在科幻片上進行著探索。日本人開始拍攝《哥斯拉系列》。与今天大家看到的該片美國版本不同的是,日本的哥斯拉被塑造成代表大自然向人類進行報复的英雄形象。
  60年代,世界各國的科幻電影繼續向前發展。期間產生了墨西哥的《夜半哭聲》、意大利的《太空人》、日本的《超級潛艇飛船》、美國的《猿猴世界》等。其中,《007系列》的第一部《東方博士》也誕生了。該系列是影響极大的“准科幻片”。
  這一次科幻電影發展的最高峰,當數美國科幻巨片《2001年太空漫游》。該片不僅在科幻史上影響深遠,而且一直被電影界視為經典。該片賦予科幻電影以真正的哲學意義,為電影藝術創造了美不胜收的特技效果。該片場面即宏大,又細致入微,大至太空站,小至太空廁所,無不攝入鏡頭,旨在展示近期可能實現的太空航行的日常生活細節。該片富于哲理,試圖提示人類的發展是由一种神秘力量所主宰,而這种力量的象征是影片中反复出現的一塊歷盡滄桑的磐石。在影片中外星人始終不露面,在冥冥之中主宰人類的發展進程。
  (以上各節由王榮生先生撰寫,有刪改。)

第四節 科幻電影的高科技時代

  1977年,《星球大戰》的上映在美國重新掀起科幻片的高潮。制片人喬治·盧卡斯當時是好萊塢一個不成功的小角色。當他把十几頁的《星球大戰》劇情提綱交給投資商時,心情与賭徒無异。《星球大戰》的一炮走紅,不僅捧起了盧卡斯,而且開創了科幻電影与最新高科技相結合的新時代。科幻電影与“科”的結合更為密切了。
  与此同時,斯皮爾伯格推出了《大白鯊》系列,并開始与盧卡斯密切合作。從這之后,盧卡斯除繼續拍攝心愛的《星球大戰》系列外,基本不再直接導戲,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開發電腦特技技術方面。成為好萊塢高科技電影在技術方面的中流砥柱。
  自有科幻片起,特技攝影就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人們往往抱著觀賞奇跡的心理去看科幻片。電影特技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魔術師水平”。魔術師在台上表演的時候,盡管大家都知道目睹的一切都是假的,但如果魔術師不揭穿,觀眾不會知道“假”在何處。而電影特技很長時間都沒達到這种境界。人們常會邊看電影邊議論:這個怪獸是真人披著獸皮演的,它的動作与人一模一樣。這座城市是縮微模型,因為里邊沒有人、車等活動物体——當一种特技在觀賞的同時就被看出破綻,其美感就會被徹底破坏。
  而電腦特技作為一种划時代的突破,第一次作到了使畫面沒有破綻的境地。這一點在九十年代以后,伴隨電腦特技的成熟而日趨顯示出來。以往科幻影片的編導受技術限制而不能實現的那些設想,現在能夠變成現實。于是,科幻片伴隨電腦特技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看過這一時期拍攝的科幻代表影片之后,像《2001年太空漫游》這樣的早期科幻經典就會覺得平淡無奇。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無疑是斯皮爾伯格。《E·T》、《第三類接触》、《侏羅紀公園》以及神怪色彩很重的《奪寶奇兵系列》等等,這些影片都打下了他神奇想象力的烙印。另一位出色的人物是詹姆斯·卡梅倫,他為大家奉獻了〈終結者系列〉。最近他靠《泰坦尼克號》再次轟動世界電影界。這部影片雖不是科幻片,卻包含著很多科幻片和災難片(科幻片的忠實盟友)的因素。此外,還有《獨立日烽火》、《机器戰警》系列、《眾星之門》、《水世界》等等。科幻片在好萊塢電影中占据主導地位。除了奧斯卡獎還因為學院派傳統對科幻片有所冷遇外,票房的高收入早已把觀眾的反響表現出來。
  到九十年代以后,高科幻、大投入、以及先進的運作模式,已經使美國科幻片与其它國家的科幻片拉開了一個相當大的距离。以怪獸片《哥斯拉》為例。該片在日本誕生几十年來,始終是一個“民族題材”。而好萊塢制片人拿到手之后,立刻使其變成為世界各國所接受的影片。這里邊,除了上述那些非藝術因素外,還有兩個科幻藝術本身的优點。一是美國科幻片善于制造气氛,用一系列小細節烘托出某种大難臨頭的氛圍。這种技巧只有前蘇聯拍的戰爭片可以媲美,而后者的影響力不及前者。二是美國科幻片善于利用那些各國觀眾都能理解和欣賞的要素,如打斗、災難、魔怪等等,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特技的奇幻效果。而這兩條,也是科幻小說、乃至整個科幻藝術共同的特點。

         ※        ※         ※

  科幻藝術在電影中的輝煌与電影藝術本身的發展規律有關。在沒有電視、電子游戲等娛樂形式沖擊的年代,電影在娛樂市場上獨領風騷。就是在中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電影市場的嬌人成績仍然留在許多人的記憶中。但當電視等多种娛樂形式出現時,電影就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當一個人可以在家里方便、便宜地看品种遠多于電影的電視節目時,誰愿意到陌生的電影院花高价買票,然后非常不自由地看一個固定的,不能中途選擇的節目呢?電影要想在這种競爭下生存,唯一的方法就是發展自己神奇的視覺效果這樣一個优勢。因為電視台很難拿出高額投資,以及耗費較長的拍攝周期來制作這樣的視覺效果。這樣,電影越拍越豪華,越拍越大,特技越來越惊心動魄便成了潮流。而要發揮電影的這种优勢,必須找一些超越現實的題材,如神怪、武俠等。科幻當然是這類題材的重中之重。可以說科幻電影高潮的興起是科幻与電影雙方需要共同推動的結果。
  由于電影本來就是一种工業化的藝術,展望將來,科幻与電影的聯姻只會越來越強。而且,科幻藝術在電影界擁有在其它藝術領域內沒有的“半主流地位”。這是科幻界人士足以欣慰的。
  ------------------
  科幻桃花源推出
  http://flying01.yeah.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