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從廣義上說,以太空世界為題材的美術都可視為太空美術。它的歷史可謂淵源流長,其表現范圍也丰富多彩。神秘宇宙,浩瀚星空,自古以來就是神話和詩歌的發源地,它包含了一切物質世界,是自然美中最高境界的代表。在人們的藝術創作中,用詩歌來贊美,用神話來述說,或用繪畫雕塑來体現無限而和諧的宇宙是一個永恒的藝術主題。我國漢代就有大量關于星空的較成熟的美術作品出現,主要集中在漢畫像石,畫像磚。如:羲和捧日、嫦娥奔月、北斗帝車、牛郎織女等等。當然,這些太空繪畫都是与神話故事聯系在一起的。天文學是最古老的科學,神話伴隨著它逐漸發展起來,哥白尼的《天体運行論》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在哺育人的天賦和才智的多种多樣的科學和藝術中,我認為首先應該用全部精力來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關的東西。”翻開現代天文學詞典,几乎每一個星座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然而,神話只是屬于幼年人類的思考。1609年,伽利略第一個將望遠鏡指向天空,從而結束了人們用肉眼觀星的歷史。不久,人類美術史上的第一幅天体素描寫生《月面圖》誕生了。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上看,伽利略的〈月面圖〉還不夠精确,但月面的平原,環形山脈清晰可見,而玉兔和蟾蜍卻不見了。美麗的神話破滅了,美麗的星空卻還是那樣美麗。人們開始用更加理性的眼光來審視這迷人的星空。隨著大型天文望遠鏡的相繼使用,人們見到了從未見過的天象。在1839年攝影術誕生前的二百多年里,天文學家們一直用繪畫的方式來記錄所見的天象景觀,經科學為主導的太空美術開始誕生在天文學家們的筆下。 如果說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古代,人們將征服大自然的希望寄托在神話故事中,并吸取改造自然的動力的話。那么在今天,人們擁有了“科技”這一种神奇力量之后,便把希望和無窮的想像力都寄托在了它的身上,這就是新的神話──科學幻想。現代天文學把自然美的范圍擴大到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使越來越多的人們看到了那無邊宇宙深處的壯麗世界,新的審美要求使得美術与天文學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在現代美術中形成了一個新的分支領域──太空美術。由于太空美術是一种建立在現代天文學的空間探測和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之上,以繪畫的形式來展現宇宙天体真實景色以及未來人類改造和征服太空世界的藝術。從而被譽為是科學藝術完美融合的結晶,這也是其它任何一門自然科學所無法比擬的。 早期的太空美術作品還只是以插圖的形式出現在一些天文學圖書和太空科幻小說中,1937年,法國出版了一個印刷精美的大型畫冊《在別的星球上》,作者是法國天文學家兼太空美術畫家呂都。書中有一百多幅太空美術作品,很多是彩色的,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太空美術方面的專著,可謂太空美術的一個里程碑,對后來太空美術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先導作用。他的作品忠實于天文觀測,如對月面的描繪,与后來的登月宇航員所見大致相同。 1944年,美國的太空美術大師邦艾斯泰在《生活》畫報上發表了他的太空美術處女作:“土星世界”組畫,從而揭開了現代太空美術的序幕。在他之前的太空美術作品還比較粗糙,大多屬于圖解性質,顯得十分幼稚。邦艾斯泰將太空美術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從而為太空美術成為獨立的繪畫領域奠定了基礎。邦艾斯泰曾從事建筑設計多年,他的太空美術受到呂都的影響,力求表現科學的真實性。作品构圖嚴謹、筆法細膩、畫面朴實、厚重、深沉宏大,具有古典主義的風格。他曾与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科幻大師克拉克及許多天文學家共同完成了多部書籍,畫冊。其作品征服了整個世界。他的作品影響教育了不只一代人,當代許多著名的天文學家,太空畫家就是通過他的作品影響而走上了專業道路。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從此人類進入太空時代。太空熱的興起把太空美術推向新的發展階段,主要航天大國出現了一大批优秀的太空美術家。除前面介紹的以外還有:美國的魏未、米勒、哈特曼、英國的哈代、前蘇聯的索可洛夫、列昂諾夫。其中列昂諾夫本人就是一位宇航員。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步入太空的人,他的太空美術作品有許多就是太空風光的寫生。 1978年,美國出版了由太空畫家米勒編著的《太空美術》畫冊。書中收錄了近百年來各國几十位畫家創作的太空美術作品,精彩紛呈。此畫冊是第一部將太空美術作為獨立畫种而編輯的美術作品集,也是第一本以“太空美術”一詞為名稱的大型畫冊。 繼邦艾斯泰之后,美國又出現了一位杰出的太空美術大師麥考爾。他是美國宇航局的專職畫家,他的作品內容主要以人類征服和開拓太空世界而聞名于世。其畫風与邦艾斯泰完全不同,作品不拘泥于細節,用筆大刀闊斧,一往無前,畫面气勢恢弘,場景宏大。觀賞他的畫總能給人以振奮之感。他曾多次為科幻電影設計宇宙場景,給人以強烈的藝術享受。 希德·米德是另一位杰出的科幻美術大師。他不是專一的太空美術家,他的作品內容十分廣泛,大到星際開發,小到日常生活几乎無所不包。自1968年科幻電影《2001年的宇宙旅行》放映以后,他和他的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喜愛。在此之前,他是一位出類撥萃的机械設計師,曾為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荷蘭菲利浦公司擔任產品形象設計顧問。通過欣賞其作品可以發現,他對未來世界的人類活動有著极為深邃的洞察力和想像能力,并且善于將頭腦中的科幻概念利用繪畫藝術視覺化,使其通俗易懂。由于精通机械設計,他在科幻作品中所描繪的各种未來机械,對工業界,汽車制造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參考作用,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他的畫非常的寫實,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70-80年代,日本一位畫家的太空美術作品風靡世界,他就是被稱為日本的邦艾斯泰的太空畫家岩崎賀都彰。他從小就受到邦艾斯泰作品的影響,對天文和繪畫的追求极為刻苦,自己磨制了數十架天文望遠鏡,光是鏡面就有六十多枚,他的口徑達42厘米的反射望遠鏡在日本天文愛好者自制的望遠鏡中是很有名的,他還在家中建立了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天文台。在繪畫方面,他的噴繪太空作品震惊日本畫壇,其畫面細致精密,一絲不苟。他根据當時所掌握的最新科學知識和天体探測成果進行精确描繪,作品追求盡善盡美,將太空世界盡可能地理想化。色彩艷麗、華美,使寂靜的太空一片燦爛如詩,极具浪漫主義風格。他出版過多部畫冊。1981年他的國際合作巨型太空美術畫集《宇宙美景》在美國出版,同年日文本也在日本出版。此畫冊由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撰寫文字說明,天文學家兼科幻作家卡爾·薩根作序。其版本之豪華,印刷之精美,內容之丰富,在世界太空美術畫集中是空前的。 90年代,日本又出現了一位太空美術新星,年輕的太空美術畫家沼澤茂美。他与岩崎賀都彰一樣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運用噴筆繪畫,畫面十分精細。但是畫風又与岩崎不同,可以說是用當代最新科學研究成果武裝起來的新一代太空畫家。他的作品時代感极強,常采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描繪星球世界,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別是對未來飛行器、空間站、飛船內部控制艙室的設計達到极高的水平。沼澤茂美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太空美術家,還是一位出色的天体攝影家,他的天体攝影作品取材廣泛,与他的繪畫一樣精致迷人。1994年,他的作品專集《宇宙圖冊》問世,收入了近400幅畫作品,上百幅攝影作品,以及大量天文台和空間探測器拍攝的精美天体圖片。是一本觀賞性很強的畫冊。自1995年開始,我國的《奧秘》、《飛碟探索》兩家雜志從此畫冊中節選出許多优秀作品轉載發表,至今未斷。近日,美國著名的天文學雜志《天空和望遠鏡》還專門對他做了介紹。 太空美術作為科幻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領域,其作品既反映太空時代的科學成就,又反映人類對自身現在及將來進入太空世界的各种思考,并且加以深刻的揭示。太空美術是人類探索和征服太空的史詩和組畫。美國太空畫家哈特曼自豪地寫道:“在科學技術的力量到達之前,我們已經到達了那些星球世界。”我國太空美術的奠基人士之一──李元先生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征服太空的美術”。 在太空美術中,有一個獨特的分支題材對太空美術的影響較大,這就是太空幻想美術。太空幻想美術是以太空為題材,進行純幻想描寫的美術。其本身沒有科學內涵,作者只是借助太空世界來表達其它方面的寓意。如一些以太空為背景的廣告、宣傳畫,以及純粹表現人的精神狀態、潛意識、象征性等等,這些又可看做是超現實主義題材的太空美術。它的最大特點是表現精神的無序与跳越,它可以拋開一切理性的束縛,盡情表達作者的各种情感、思想,而科學幻想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是有序的、邏輯的。兩者雖有很大不同但相互之間的啟示,借鑒作用還是十分緊密的。 藝術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反映時代脈搏。今天,人類文明已進入前信息社會(或后工業社會),科學技術空前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但縱覽當代中國畫壇所反映的內容与時代發展仍有很大差距,無論繪畫展覽或是畫冊內容,那些古樹古廟,陶瓷器皿,茅屋農舍等等充斥滿眼,一片田園牧歌,作者們對那些早已逝去的農業文化留戀不已。這些不能不說我們很多作者頭腦中的時代觀念還极為滯后,即使一些較前衛的美術或先鋒美術之類,也只是停留在對工業社會,机器時代的反映。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在我國科學技術的普及還需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筆墨當隨時代,這是藝術發展的規律。現代科幻美術早已進入信息社會、太空時代。畫家們對未來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人与科技密切聯系的各种狀況進行了許多精細的描繪与反映。這些并不是無中生有,异想天開的暇想,而是緊密聯系當代社會的未來探索。那些科幻繪畫中所描繪的未來机械、未來交通工具、未來建筑、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等等對我們今天的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具有极大的啟迪和參考作用。 當代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現代化的步伐,我們的美術工作者、美術設計人員應多接触科幻美術,多了解科幻美術,甚至多參考与科幻美術相關的創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反映現實,甚至超越現實,使我們的工業設計,產品設計更加富于時代感、未來感,而不是總跟在外國產品的后面,這樣才能更具有競爭力,使產品具有更大的价值,才能夠体現出“知識是財富,想像力是更大的財富。”這句名言。同時,這也是提高自身科技素養、提高想像力、設計能力的有效方式。 人類的航天事業越來越發達,太空美術必將在下個世紀成為人類科學与藝術文化中的重要一環。由此我想:在更遙遠的未來,在月球或土衛六等其它星球世界中生活并成長起來的小畫家們,他們的第一幅風景寫生作品一定是太空美術! (本節由喻京川先生撰寫) 音樂的太空時代始于霍爾斯特。1918年,他的《行星》組曲上演的時候讓听眾大吃一惊,很難相信這么一部气勢磅礡的作品會出自一個英國作曲家之手。 霍爾斯特身處新舊時代的交匯處。音樂中保留了晚期浪漫派的龐大和幽遠,又加入了現代音樂獨有的神秘感和緊張度。更主要的是進入1900年以后,科學的飛速發展整個地影響了作曲家的宇宙觀。全曲的七個樂章分別對應太陽系的七大行星(地球未包括,冥王星則尚未發現),作曲家不再拘泥于行星古代神話中相同名字的神,全曲要表達的是在眾行星間作宇宙漫游而不是宗教崇拜。生動的音樂形象、优美的意境、淺顯的音樂語言使這部作品成了管弦樂曲的精典曲目之一,并影響了后來的《星球大戰》、《异形》等電影配樂。 与此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理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你若看過《2001年太空漫游》,當然很清楚地記得片頭:日光划破黑暗的宇宙,隨之而來是由遠及近的隆隆鼓聲。這部交響詩正是表現人類在對自身的思考中不斷進步。配合影片的背景,更讓人頓生無數暇想,但覺時空無窮。影片攝于1968年,不久,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跨出了“人類的一大步。” 科幻電影從七十年代起廣受歡迎,電影配樂也隨之崛起。太空音樂的黃金時代來臨了。盡管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太空中其實是寂靜無聲的。但在欣賞電影時,誰又會對太空中的爆炸、射擊、音樂聲感到奇怪呢?以約翰.威廉士為首的好萊塢作曲家創作出眾多宏偉、感人的太空音樂來烘托影片所极力要傳達給觀眾的那种神秘的、虛無飄渺的气氛。像《星球大戰》系列,《超人》系列、《星際旅行》系列等。約翰.威廉士更一人囊括七項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獎”。 不過,正如好萊塢眾多的科幻電影(比如《星球大戰》)极盡輝煌的本事,而骨子里仍然平俗一樣,科幻電影的配樂總不外乎堂皇威武, 單有進行曲的味道,只能給人一种表象化的宇宙圖景。 大約從七十年代起,日本的合成音樂開始以東方人的思維方式來表現心中的宇宙。合成器的音色冰冷、單純,似乎更合乎太空靜寂的環境。日本音樂使樂曲顯得博大而又富有人情味。比如喜多郎就作過一首《銀河》,但覺半夢半醒間飄在眾星中,絕對是一种獨特的感受。 近几年,錄音技術的不斷進步又為太空音樂帶來新的天地。美國TELARE公司不但在音樂中加入諸如恐龍的腳步聲之類的音效,還在90年開發出環繞立体聲技術。听TELARE公司新近出品的唱片,真有身入其境之感,好象坐在《企業號》中一樣。其中一張《星際旅行》就以优美的音樂和效果入選上海1997年十大名盤。 太空音樂几乎各唱片公司都有結集出版。買上兩三張唱片就可以听到大部分名作,每部電影也會伴有原聲音樂同步發行。迷友大可根据自己的愛好与經濟條件選擇。在太空音樂聲中讀SF,也算是別有一番滋味了。 (本節由謝積灝先生撰寫) 作為一种文學体裁,科幻詩是一种全新的,但涉及面卻相對狹窄的表達方式。詩已是曲高和寡,再穿上一件“科幻”的緊身衣,不要說寫,就是能夠讀到它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但隨著科幻藝術的逐步繁榮,科幻詩還是默默地生存下來。國內影響力极大的詩歌刊物──《詩刊》便設立了科學詩園地,里面的作品雖然算不上完整的科幻詩,作品也相對幼稚,但至少這樣的欄目還是出現并保留下來了。 台灣詩人陳克華專志于科幻詩的創作。且看他的一段作品: 紅岩的山巔有傾頹的城地散置精靈于叢林間出沒,蓮花開在泥淖 就此絕望戰退了逐漸沒落的智慧── 是巨大肉足獸与嗜血草橫行的年代的宣布 所有希望和快樂皆要學習冬眠 詩中對未來的描寫可以說近乎恐怖了,時下一些科幻加恐怖小說比比皆是,但只有以詩的獨特視角表達出來,其中惊心動魄的壯觀便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那种韻味絕不是一般小說可与之比擬的。 詩人的成功在于他的重點始終在于“詩”,而“科幻”是准确表達其中意義的一种背景或表現手法。當形式准确無誤地為內容服務時,反而使形式由于自然、不著痕跡,而更加完美,再不會成為桎梏体裁的“緊身衣”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完全是詩人自己的手法,倘若叫一些田園詩人或抒情詩人硬拉上科幻,恐怕不僅生硬,簡直就可怕了。 科學与詩情畫意原本是理性与感性的兩個极端,兩者的彌合如果不是出于自然的寫作思路,恐怕很難寫好,因此科幻詩的局限性相對其它科幻藝術形式要大得多。也許它始終不能發育完善,但至少它給人們提供一個視角:詩原來可以這樣寫,科幻意念原來可以這樣表達。 (本節由張卓小姐撰寫) 處于世紀末的人們對未來的迷茫与想象已通過科幻影片展示在大家面前。早在八十年代,影片《超人》就為人們塑造了一個懲惡揚善的英雄人物形象,現在看來超人那紅藍相間的緊身衣似乎土气得可笑,但在當時体現了人們心目中科幻人物衣著的一种程式。超人也僅是一個表面与人無异而具有特异功能的形象。而后在影片《蝙蝠俠》中貓女通過閃亮的黑色塑料緊身衣与眼罩、手套(形似貓爪)更為夸張地塑造了介于人獸之間的形象。這不僅表現了人們對科學更离奇的幻想,也与當時服裝的高科技發展密切相關。接著在形形色色的科幻影片中,人們不僅關心自身的未來環境,更多地關注太空的信息以及外星人的幻想,用透明塑料膠做成連衣褲,或是鐵質盔甲的外套等,各种新奇的形象通過高科技的塑造并加入電腦制作,呈現在觀眾面前。 正是有了這些影片,或者說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的人們處于跨世紀的交替中,充滿對未來的好奇、茫然甚至恐懼。在服裝演變的潮流中未來主義的,風格日趨明顯。1996年發布的“星際縱橫”(香港貿發局)主題色彩是褪了色的光澤,冷冷的金屬色澤,白色、淺灰、天藍、銀粉色及水銀色。在面料上采用輕工的光面布料,電腦花樣的圖案,凹凸織物与泡泡皺布,充分代表了紡織工業近三十年來的不斷創新。加工的效果使布面顯得光滑整洁,与天然布料的感覺截然不同。在外型、款式上強調的是玲瓏浮凸的曲線,肩膀的外形可以是自然或是加寬的,令人不禁想起皮爾·卡丹早在六十年代具有濃厚太空味道的摩登設計。這類服裝不僅力求表現高科技,同時也是高科技的一种体現:透明塑膠手飾,透明款式的太陽鏡,尼龍袋子,易洁的涂層滑雪長靴,各种形狀夸張的配件一應俱全。在發型上也別出新裁,各种色彩的染發,銀灰色或金色等等,甚至用染發膏直接把短發抹成一縷一縷,挺直地向上豎立。在影片《第五元素》中的女外星人,正是用鮮艷的桔紅色發型打破了科幻世界中一向冷冰冰的气息,為未來主義詮釋了一种新的含義。 科幻影片与時裝潮流在相互推動中向前發展。人造衛星不單帶來了現場直播,更引發人類對漫游銀河星際的幻想,這种幻想更促進了服裝未來主義風格的發展。希望人們身處一片透著寒气的冰冷色調中,但是心中卻不失人世溫情。 (本節由陶音撰寫)第五節科幻題材電子游戲從1982年任天堂推出8位家用游戲机以來,電子游戲業的發展日新月异,從8位到16位,再到32位,64位,最近SEGA(世嘉公司)又推出了說不完道不盡的Dreamcast,光碟机(暫定名夢工厂)。但游戲主机再好,沒有軟件,即游戲內容的支持,主机也只是虛有其表而已。 科幻電子游戲明顯是科幻与游戲的結合体,其實大多數電腦游戲与家用游戲都是科幻游戲。最早的科幻游戲恐怕要數《魂斗羅》和《超級瑪利奧兄弟》(采蘑菇)了。其次則是《忍者神龜》。作為最早出現在廣大游戲迷面前的《魂斗羅》,和《超級瑪利奧兄弟》,想必大家還記得當年玩《魂斗羅》時為了通關而調出三十人模式,拿著霰彈槍到處亂跑,和玩《超級瑪利奧兄弟》時為了救公主而拼命狂采蘑菇的情景。那時,能翻一次版,可以讓人高興三天。 現在的游戲已經從游戲机轉移到電腦上了,种類多得不胜枚舉,畫面越來越精細,游戲的种類也逐漸發展出ACT(動作類)、SLG(模擬仿真類)、RPG(角色扮演類)、A·RPG(動作角色扮演類)、S·RPG(模擬角色扮演類)、FTG(格斗類)、S·FTG(模擬格斗類)、STG(射擊類)、SPG(運動類)、RAG(賽車類)、AVG(冒險類)、PUZ(益智類)、TAB(桌上類)、ETG(其他類)。在PC机上,還有即時戰略類,3D實時演算類、策略類等等。其中即時戰略類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這部分中絕大多數游戲都是科幻游戲。如DOOM系列、生化危机系列、幽浮系列(UFO)、絕地風暴…… 最著名的即時戰略游戲,同時也是長盛不衰的科幻游戲,可能要數WestWood出品的《命令与征服》与《紅色警戒》系列了。另有一款“准科幻”游戲《沙丘》系列。這是根据赫伯特的大作《沙丘》開發的。而在近期上市的《沙丘2000》則更是科幻類游戲的經典巨作,其中不僅有了扑翼飛机,香料采集車,而且游戲者与其他陣營對戰時,還會有沙虫在戰場四周出沒,吞食部隊。當然作戰也更為艱苦。 另一款最新的科幻即時戰略游戲就是Blizzard出品的STARCRAFT(星際爭霸),想來大家在見到本文時可能已把星際爭霸三大种族都通關數回了。另外,Blizzard還為〈星際爭霸〉在INTERNET上建立了一個專門的連机作戰网址Battle.Net,并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規則,以防止作弊,這下好了,快連上該网址一試身手吧,看看你在全世界排名第几。什么?第XXX,那可太……菜了! 喜愛儒勒·凡爾納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他的一部大師級作品〈神秘島〉。而ENIX 公司則推出了一款容量為5CD的同名冒險解謎類游戲。盡管這款游戲已是第二代了,而且与凡爾納的〈神秘島〉扯不上半點關系,但仍是值得一玩的游戲。亦真亦幻的世界与匪夷所思的謎題可是會讓許多玩家頭大喲。因為你得懂日語。〈生化危机2〉也是目前人气度极高的3D實時演算冒險游戲。在SONY主机(PS)容量為2CD。游戲中那种陰森恐怖的感覺,想必使玩過的朋友在大白天都會覺得緊張。 國內開發商對科幻題材的游戲不甚重視,勉強能算上科幻游戲的,可能要數剛出的《鐵甲風暴》了。之所以說勉強,是因為它模仿的成份太多,不過靠對机甲的不同組裝來實現不同的攻擊能力,這倒是一個新觀念。國內的游戲公司似乎專注于歷史、武俠題材的游戲。也許應該請智冠、大宇等公司的開發人員多讀讀《科幻世界》了。 (本文由胡旭陽先生撰寫,有刪節。) ------------------ 科幻桃花源推出 http://flying01.yeah.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