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片刻之后,那東西就飛出了光束。 “曉莉,你眼睛好,看清是什么嗎?”李万云問。 “滇雀。” “看准了是滇雀?”許洪峰惊魂未定地走過來。剛才那一嚇,差點讓他扔掉手里的冷光燈。 還沒等孫曉莉回答,伴隨著一聲啼叫,那個小東西又從黑暗中飛出來,直扑許洪峰而去。許洪峰因為有了准備,連忙閃到一旁。在他后面就是帳篷,小東西一頭撞到帳篷上,跌落在岩石上。孫曉莉手里的冷光燈也照了過去。燈光下,廖錚看到那的确是一只小鳥,比一般的麻雀大一些,背上有藍綠相間的羽毛。小鳥抽搐了几下,不動了。 李万云小心地把它捧起來,拿到眼前觀察。 “是洞里土生土長的?”廖錚問。李万云搖搖頭。 “不是,否則它不會不适應這里的黑暗環境。瞧,它的眼睛發育得很正常。一定是洞口打開后從外面飛進來的。” “天哪,不知道它多長時間沒有看到光明了!”鳥儿剛才那种飛蛾投火般舉動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滇雀有自己的超聲波定位系統,一定是洞內紊亂的聲波干扰了它的定位。”孫曉莉也湊過來觀察。 “也就是說,兩個生物圈里的生命,換到另一邊就無法存活。”廖錚問。 “不一定就無法存活,”李万云將死鳥放到標本箱中,小聲地自言自語了一句:“這里的微生物不知能不能分解它”。然后才繼續回答廖錚剛才的問題: “——但只有适應能力強的物种才能存活下來。六千万年前洞口封閉也是發生在极短的時間里,恐怕只有几天,被封閉的各物种中肯定有一大批因為不适應而滅絕。比如,我們從洞口到這里一直都沒發現大型物种。” “剩下的都是适應能力強的物种?”廖錚不不厭其煩地問。 “在當時可以說是這樣,但在今天又不同了。這個洞穴里的物种目前的适應能力恐怕都不會很強,因為洞穴里的自然環境六千多万年沒有劇烈的改變。進洞前我向彭凱請教過,他說這里甚至沒有四季變化,一年到頭的气溫和濕度几乎都是恒定的。這樣的環境下無法誕生适應力很強的物种。” 李万云拉了拉液冷服的肩頭,接著又感慨地說: ”适應能力是生命的法寶。就拿眼前的情況來說吧。為什么這里的動物都有這樣強的發聲能力?因為這里沒有光線,動物無法捕捉光信息。自從洞外那兩個小生物開始,我們一路上看到的生物都是一付岩石般的冷色。當初它們的祖先被封閉在洞里時,一定也是五顏六色的,有各种各樣的保護色(注一)、警戒色(注二)、還有作為識別通訊的体表顏色。但在這個黑暗世界里,一切体表顏色都退化掉了,反到強化了發音功能。來,你看……” 說著,她拉著廖錚走到五六米開外的地方,在那里,一個十公分左右扇貝一樣的灰色動物趴在岩石上,“喀啦、喀啦”的聲音從它身上發了出來。 “我想你一定覺得,這里動物發出的聲音都很陌生,很難听吧。那是因為一般人熟悉的動物聲音,除了蟬是通過膜翅牽引發聲的以外,基本上都是通過喉部的發音器官發出的,所以稱為‘叫聲’。這里的生物非常低級,還沒有進化到擁有聲帶、鳴管的程度,你看這种動物,大概是多板綱的軟体動物,它是靠几片甲殼相互磨擦發音的。除此之外,還有能刮擦外物發音,能以前后翅磨擦發音的。這些聲音与聲帶發出的聲音比,本來很單調很原始,但在這里,通過六千万年的演化,它們竟然可以用這些低級的發音方式發出如此复雜的聲音。這些聲音一定是用來傳遞信息的。這里沒有光線,生物就發展出如此复雜的聲音信息系統作為補償。” 難得李万云心情這樣好,廖錚耐心听著,她知道學者們談話都有點象授課,要講得原原本本。而且她也逐漸能感受到李万云那冷漠外表下的激情所在。這种激情很少有人能夠理解,甚至很少有誰能愛听她這樣地講。所以李万云平時的冷漠大概也是某种“适應行為”。要理解李万云的內心,必須得了解李万云的研究,了解李万云平時面對的那些資料和儀器。有誰能作到這一點?她的先生? 當廖錚發現自己走神時,孫曉莉正好走過來,插了一句: “要是魏教授還在就好了,他是動物行為學(注三)專家,一定能很快辨別出這些聲音包含的信息。” 廖錚心里暗笑,這師徒倆說話都不分場合。雖然她不知道這個魏教授是什么人,但明顯是已經在另一個世界的名字。果然,李万云不說話了。看她的口形,應該是歎了口气,但歎气聲被裹在异种貝類難听的“嘎嘎”聲中,一點都听不出來。 “好吧,開始按計划工作吧。”李万云迅速驅散剛才心頭的片刻烏云。“廖錚啊,你如果有時間,請幫助許洪峰進行他的任務,他的任務很重要,他要去尋找新的自養者(注四)。這也是我們此行的主要目標。” 廖錚應了一聲,和許洪峰一起,帶著一盞冷光燈和一些必要的工具向黑暗中進發。 “你的任務是什么?”廖錚問道。李万云剛才的解釋她一下子沒有听明白。 “找初級生產者。就是一個生態系統里,最早把自然界里的能量轉變為生物能的物种。在我們那個世界里不用說了,初級生產者就是植物,但在這個沒有光線的是方,初級生產者是什么,還很難說。研究捕食者之間的關系需要很長時間。找到初級生產者是比較簡單的事情。” “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 “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李老師認為它很有意思,一旦搞清楚將是生物學上的重大突破。但我一點也不覺得有意思。除非它有商業价值。”這時他們离開帳篷已經有相當的距离了。 “可是,照我的了解,生態學研究成果恐怕很難有商業价值吧。” “很難?根本就是不可能,這种學問就是和錢過不去的人搞出來的。只有政府部門需要它的成果,今天讓這個行業停產,明天讓那個行業限產。不過生態學研究少不了以生物學研究作基礎,所以我可以搞自己的副業。找新的藥用物种。” “藥用物种?” “對,藥用物种。如今醫藥界對單純的化學制劑越來越沒有信心。有點實力的醫藥企業都在尋找還沒有被發現的藥用物种,盼著從山溝里、大海深處或者眼前這樣的洞子里碰到那么個新物种,能提練出新藥,能防癌,能治艾滋病什么的。總之就象賭博一樣。但這一輩子只要賭中一回……” 許洪峰把右手握著的取樣杆在燈光里晃了几晃,沒往下說,大概是陷入憧憬之中,更可能是他确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在“賭中一回”后該是個什么樣子。 “不過,听說現在諾貝爾獎金的額度已經很大了,真要拿一個生物學獎,不也算是有經濟效益嗎?”廖錚打趣道。 “諾貝爾獎金确實值几個錢,可是在我們這樣的國情下,真拿到了諾貝爾獎,又有多少是自己的!” 廖錚逐漸明白了許洪峰的一些想法。看來當初他請自己加入考察隊,基本上是心血來潮,拉廖錚這樣一個半商半文的人士來。以圖激發些商机火花。這樣的情況廖錚已經遇到過不止一次。許多人把她當作走南闖北,神通廣大之輩,托付她作許多商業上的事。但進這個洞里一看,發現可能根本就沒有商業价值。許洪峰不僅自己有些泄气,對廖錚也不如剛見時那樣熱心。倒是李万云和孫曉莉越來越能与這個對科學并不算外行的外行接近。 “我們要找的初級生產者在什么地方?”廖錚問。她已經全身心地投入這次考察中。 “應該在水里。我們出發前作過推測:洞里的生命既然可以不靠陽光生存,必然是從地熱中提取并轉化熱量。從已知物种推測,只有一些厭氧菌(注五)能作到這一點。支撐這個熔洞所有生命的大概是几种古生物學家還沒發現的厭氧菌,或者是一些古代厭氧菌的變体。”盡管滿腦子商業构思,提到專業問題上來,許洪峰還不算生疏。 這時,他們已經繞過前廣場的平台,走到一個伸向水池內的橋形构造上。許洪峰高擎燈具,用光束在水面上掃來掃去。 “是什么形態的生物?”廖錚也幫著他觀察。 “不清楚,應該是在混濁的水質里。來,你拿一下燈。”說著,許洪峰將燈交給廖錚,然后向水面伸出取樣杆。 “用過這東西嗎?” “沒有。” “將這個套杆拉下來,伸向目標,用勺部舀起樣本,然后推上套杆,樣本就留在勺的內部。”許洪峰一邊說,一邊示范。然后又把舀到勺內的水倒掉。因為他看到那只是一勺清水。 “取樣是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功之一,必須學的。怪呀,水流這樣急,留不住什么東西,不可能形成生物層。不知道彭凱他們那里有沒有關于水深的測量資料,如果水層足夠深,可能會發現分層現象。或許我們要找的初級生產者在最下部,緊貼地熱供應面的地方。”許洪峰一邊干活,一邊自言自語。 “如果是在水層深處,又是什么東西把它們固定的能量帶到水面上來,讓那些象貝類似的動物使用?魚類?” 許洪峰搖了搖頭。“你看了這么半天,這里可有魚類?” 正說著,水面翻起一股小水花。如果是在外界的水面上,這樣酒杯大小的水花很難引起注意。兩個人立刻盯著水花,只見兩只小小的須子伸出來,接著,一個蝦子大小,模樣也很相似的小東西在水面上翻了個身,又沉了下去。 此時,他們与帳篷已經相隔很遠,中間是大片黑暗,沒有一點對比物。遠處那束冷光束就象在虛空中飄蕩一樣。廖錚頭一次看到這种怪异的情景。以前她只下過修建的有形有狀的人工洞穴。 他們貼著水邊,又向前走去。廖錚手里的冷光燈一直掃射著水面。一路上,不時有几种蝦子大小的動物翻上水面。 “唉,你看這個!”廖錚手指著兩個人前進的路上几個貝殼形生物。它們大多只有几公分的直徑。几近透明的偽足從背上的殼中伸出來,在四外晃著。 “我在洞里見過很多次這种東西,你看它們象什么?” 許洪峰用燈光照射著它們。它們對燈光一點反應都沒有,仍然在那里悠哉游哉地變換著身体的形狀。 “象是,象是……”許洪峰情不自禁地用夾著取樣杆的手搔了搔頭皮,好在那取樣杆看似長大,其實只有百十克的分量。 “應該是一种分布很廣的古生物遺孑物种(注六),但我想不起來了。我對古生物學不熟悉。” “啊,沒關系,一會儿我問我的孫老師去。”廖錚笑著說。 “孫曉莉?可以,她是個活詞典!” 廖錚從許洪峰的話里听出一种酸味。 “怎么……” “想當初她報考研究生時,將講義上的每一個實驗都背下來……沒什么,無非是兩种不同的治學方法。只是李老師喜歡這樣的學生,按照他們那代人的价值觀,那叫埋頭苦干。將來我如果有自己的公司,可以聘她來收集科技情報。” 廖錚覺得,如果几年后她真的從一家什么公司里看到許洪峰,那一點不奇怪。反到是如果他還呆在一家科研院所,倒是件怪事。她好奇地俯下身去,用手指頭按住一只那小家伙伸出來的偽足(注七)…… 那只偽足突然斷開,异种貝類將全身縮到殼內,僵在地上。由于斷裂發生的很突然,嚇得廖錚立刻縮回了手。那只小小的斷肢在岩面上跳動到了几下,不動了。 “哈!你找到了一個能夠肢体再生的物种。”許洪峰說。廖錚明白過來。自然界里不少生物都可以在遇到危險時,為逃生而丟棄部分肢体,以后則慢慢生出。廖錚站起來,決定不再打扰那個小東西。兩個人又向前走去。 這個前廣場的內部形狀大概很像一個運動場,轉了一圈之后,他們又回到帳篷跟前。李万云師徒倆此時都在帳篷里。一股股熱气在周圍蕩漾,讓廖錚覺得很憋气。 她挑開帳篷的軟門,只見孫曉莉正伏身在工作台上,一雙眼睛注視著監視器,在蘭色指示燈的照耀下,她那張全神慣注的臉顯示出平時少有的魅力,廖錚暗歎道,可惜不會有哪個男人在實驗室里注意一個异性的魅力。那邊,李万云正在對照兩張X光片。 “沒有,岸邊水表一帶什么都沒有。”許洪峰將取樣杆放在工作台邊。 “來,你們看看我們的檢測成果。”李万云放下X光片,有些興奮地說:“在洞口外的兩個動物標本里,我們發現了游离態的硫顆粒,一定是富集作用(注八)的結果,這說明……” 正在這里,李万云的對講机里傳來彭凱焦急的聲音, “是李老師嗎?” “是我,怎么?” “請你們派人來,陸紹中受傷了。” “什么傷。”李万云急促地問。 “不清楚,象是受到了電擊!” “通!嘶嘶……倏……通!”一連串響聲從帳篷外傳進來,嚇得眾人赶緊沖到外面,舉目四望。外面仍舊是一片漆黑,他們听到的仍舊是异种生物們的怪聲怪調,只是這次听起來,尤其象慶祝胜利的禮炮聲。 注一:保護色,某些動物在進化中形成的与栖息環境相适應的色彩,有利于避免受到敵害攻擊,或獵捕食物。 注二:警戒色,某些動物在進化中形成的鮮艷色彩和斑紋,使敵害易于識別,并因警嚇而退走。 注三:動物行為學,生態學的一個分科,研究動物在自然條件下的各种行為,包括個体行為和社會行為,即動物對外界環境和內在環境的變化的所有反應過程。 注四:自養者,直接將無机物轉化為有机物供給自身需要的物种,包括綠色植物、光合細菌与化能合成細菌。 注五:厭氧菌,必須在無分子氧或還原性的環境下才能生存的微生物。 注六:遺孓物种,在地質年代里曾經大量存在,如今僅少量存活的物种。又被稱為活化石。 注七:偽足,細胞質臨時性或半永久性的向外伸出部分。 注八:富集作用,某种化學成份通過物种之間的捕食關系,在食物鏈末端的物种那里形成比較高的濃度。 ------------------ 作者鄭軍友情提供,轉載請与作者聯系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