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從前寫作,我愛用北京土話。我總以為土話有勁儿。近二三年來,我改了主張,少用土話,多用普通話。 是不是減少了土話,言語就不那么有勁儿了呢?不是的。語言的有力無力,決定于思想是否精辟,感情是否深厚,字句的安排是否得當,而并不專靠一些土話給打气撐腰。 北京的土話可能到天津就不大吃得開,更不用說到更遠的地方了。這樣,貪用土話本為增加表現力,反而适得其反,別處的人看不懂,還有什么表現力可言呢? 由歷史上看,土話的生命力并不怎么強。您看,元曲中的,和更晚的《紅樓夢》中的一些土話已多死去,給我們增加了困難,非作一番考證功夫不能窮其究竟。就是我幼年時代的北京土話,到而今也有很多打入了冷宮的。交通越方便,教育越普及,土話的勢力似乎就越小。土話勢力越小,普通話的勢力就越大,這是好事,也是非常自然的。 一個生在某地的作家或演員,极其自然地愿意用本地話或一部分本地話去寫作或表演,因為容易寫的順手,演的順口。用普通話去寫作或表演須費更多的事,費了事還不見得寫得或說得夠味儿。可是,這也就是作家与演員更該努力苦學的地方。我知道,割舍搖筆即來的方言而代之以普通話是不無困難的。可是,我也体會到躲避著局限性很大的方言而代之以多數人能懂的普通話,的确是一种崇高的努力,這种努力不僅在于以牛易羊,換換詞匯,而也是要求語言負起更重大的責任。負起語言精純、語言逐漸統一、語言為越來越多的人服務的責任。 載一九五九年《中國語文》九月號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