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曾經和一位年輕人打過賭,好心和好報是兩回事,并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必然的。 他說,“老李,我不反對你這种觀點,但我不贊成体把問題看得這么絕對化。有時候是那樣,但大多數情況下,你播种,你總有收獲。” “是的,”我也不想反駁他,他的說法應該是對的,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不過,我要指出的:“東平,你現在心情太好,就會產生這种樂觀情緒的。一旦你的魚蝦蟹鱉,賣不出去,臭在你手上的時候,怕你未必堅持得住這种樂觀主義了。你就該罵爹咒娘,痛恨這個世界了。” “不——”于東平咧著大嘴,笑嘻嘻地告訴我:“上帝對我展開笑臉了!” 太幸福的人,太走運的人,臉上總有股傻不唧唧的德行,我的這位年輕朋友目前正屬于這种狀態。 我和這個年輕人交往,已經好几年了。他雖不到四十歲,也算得上老江湖了。他改換工作,變更單位的頻率,比我干了一輩子的人還要高許多。國營、私營、中外合資、大集体,都嘗試過了。練過小攤,跑過碼頭,當過老板,做過伙計。現在,他是絕對意義的個体戶,騎一輛我也說不好牌子的大型摩托,一邊挎兩個裝冰的木桶,從海邊往京城搗騰水產。 很辛苦,但也挺掙錢,而且在他看來,還很快樂。 他說:“年初,我算過命,過了農歷七月說發,果不其然。我跟水產養殖場簽了個產供銷的風險合同,你還記得那場台風嗎?也就他媽的日怪啦!沿海那一片水池子里的蝦,十之有九,跑得一只不剩。泡湯的,跳腳的,上吊的,真可怜哪!那些可怜虫啊,對著大海嚎啊!” “你沒事?” “要不說上帝開眼了呢!”他說刮台風那天,他磕了響頭,許過愿的。 “什么愿?” “你是作家,你有興趣,不妨跟我去大街上体驗一番生活吧!” 于是就產生這篇文章開頭,我跟于東平打的那個賭。他要用五位數的人民幣,買一百份禮物,送給他在路上碰到的一百個陌生人。 “這叫散財!” 我對那張快活得近乎白痴的臉說,“我怀疑,你這樣做,會不會——” “老李,你對人的看法,過于悲觀了。” “老弟,除非你在報上登廣告,發表聲明,大家等著你這個圣誕老人,要不你干脆送給那些要飯的。否則,正常的人,突然間塞過來一份禮物,會認為你神經大概有些毛病——” “別胡說了!” “那打個賭——” “賭就賭!” 他在那個華燈初上的大馬路上,推著那輛不免有點魚蝦腥味的摩托,在木桶里,裝滿了剛買來的每份价值一百多元的禮物。有玩具熊,有變形金剛,有金筆,有領帶,有女士的化妝品,有法國香水,有進口巧克力,還有最實惠的購物券等等。送給他事先規定好的,必須在路燈下站著的任何一個人。若不止一個人的話,則是女士优先,而小孩更是首選的送禮對象。 下面是那天晚間大饋贈的一份統計: 1接受了禮物后,又急忙追著退回來的8人;2接受禮物,表示感謝的12人;3接受了,了無一點反應者15人;4堅決但是禮貌地婉拒者,6人;5不但不接受,還對他持十分反感者17人;6雖然接受,也對他反感者3人;7禮物象在手里,出言不遜者,“什么玩藝?”“稀罕你的狗屁東西?”“傻×!”“這小子居心不良!”“純粹是他媽燒包!”者23人;8拉他去見警察者2人; 9拿了一份,又追上來想再要一份者4人。 以上一共90份,剩下的10份,也許不夠這個數目,因為在那間百貨公司買的時候,可能就差一份兩份。這不在統計之數的七八份,很可能在東平离開他那輛車,向人送禮物時,被人順手牽羊偷走了。 完事以后,我們兩個坐在一家餛飩攤上,要了點花生米,要了點二鍋頭,我問他:“小于,此次還愿的感想如何?” 他什么高見也沒有發表,一個勁地喝悶酒。 “小于,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好嘛?” “行了,老李,你別想法來糟改我了!” “我一點也不想讓你添堵,這是我的朋友梁曉聲的故事,他是你崇拜的作家,有一回他在書店賣書,你還特地赶去,買了他的書,讓他給你簽過名的。這就是他給我講的,他前不久自己碰到的一樁事情。” 這時,他的臉倒不那么作幸福的痴呆狀了。 我就簡短地對他講了…… 曉聲同志的家住在薊門橋附近的儿影宿舍,一天,到北影去辦事。這兩家電影厂也就一牆之隔,走沒几步路,碰上了一個要飯的婦女,還帶著一個可怜兮兮的小女孩,朝他要錢。 現在,這种時不時地攔住行人,拉住不撒手地要錢的乞丐,在京城是屢見不鮮的了。梁曉聲不但是有太多同情心的人,而且還是一個不怎么會說“不”的人,職業要飯的,都具有一种判斷力,好像斷定梁曉聲的心腸軟似的,死纏住他不放了。 “大叔,你可怜可怜我們娘儿倆吧!” 梁曉聲果然也就無法擺脫了。 這种“強要飯的”乞丐,挺不好應付,很理直气壯,好像應該給錢似的,不給,還會悻悻然地遭到不滿。這在任何城市里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盡管生活在首善之區里,這种頗影響形象的叫花子,也在所難免。于是有關當局不斷地一批一批集中送走,過不多久,又一批一批地回到城里來。當然,即使那些世界上一等強國、一等富國,也不能保證在地鐵里,在廣場上,沒有人向你伸出手來要錢。想到這里,人家并不在乎有礙觀瞻,并且發照,准許持證行乞,我們倒也用不著不好意思,硬撐面子了。 我說:還曾經有人寫過關于我國各地丐幫的報告文學,好像是賈魯生吧?据說有一類要飯專業戶,專門長期住在京城,要著要著,還能要出一個小康之家呢! 小于明天還要起大早去拉水產,“你能不能講主要的,不要离題太遠——” 我忍不住笑話他:“你的樂觀主義呢?算了,我早說過,不一定按照种瓜得瓜的規律,你嘗到好心和好報背离的苦頭,情緒馬上全沒了,太缺乏紳士風度了!” 他站起來要走。 “好,好,我馬上講完——” 梁曉聲根据他作家的判斷,相信這個追著他討錢的母女倆,不是那种很有專業經驗的要飯人,就給了她几塊錢,走了。 等他從北影辦完事返回,仍舊在這條路上,又碰上這對母女倆,又伸手向他討要。 “剛給過你們——” “大叔,我們太苦啦!”每個要飯的,都有一段真的,或者是編的苦經。 當然梁曉聲不會十分相信那些話的,不過,當時是春三月,還不怎么暖和,見她們穿得單薄,他動了惻隱之心。“這樣吧,”他說,“家里還有些過時不穿的衣服,雖舊,可并不破,你們跟我回去,拿兩件穿吧!” 北京春天的風,有時挺峭厲的。 “謝謝您啦,謝謝您啦!”這也許是母女倆,也許是臨時組合搭配,以增加要飯效果而扮演母女的兩個人,自然跟隨著他,不會放棄這個机會的了。 好在很近,他到了家,就翻出几件衣服送給她們。他看到她們高高興興地下樓走了,就關上門,繼續寫他的小說了。 沒想到,凳子還未坐熱,有人敲他家的門,打開門一看,還是這對母女。她們說,“剛才給衣服的時候,你老人家還有一條舊毯子,能不能行行好,也給了吧!” 梁曉聲吃不准這條舊毛毯,家里還有沒有用?該不該給出去?他當時正要寫作,也不想讓她們老是纏著,懶得囉嗦,“好好,給你們,快走吧!” 這是上午的事,沒想到下午她們又來敲門了。還在門口叫:“大叔!大叔!” 你說這煩不煩? 他万万沒料到,一開門,他頭“轟”的一下,好像全北京的要飯的,都圍在他家門口。 那母女倆差不多把附近的同行業的人,都招引來了,擠滿在樓道里。 前面的,大概是和她們同屬一地一村的,胳膊挽著胳膊,形成一個圈子,不讓別人插進來;而后面拼命擠過來的,是堅決反對她們這种壟斷行為的,好事大家有份,這种很典型的中國人平均主義心態,即使要飯,也無例外。那母女倆說,這些人不是和她們一伙的,是見她們得了便宜跟著來的。要求梁曉聲只可怜可怜她們一伙,可又不讓非她們一伙的,獲得這樣的机會。 后來者當然不肯示弱,尾隨面來,本是想撈些什么的,自然不肯相讓。于是在樓道里,兩伙人互相攻訐,乃至于謾罵。 “憑什么就許你們要,不許我們要!” 樓道里亂成一團,好像要拍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個乞丐王國的電影似的,弄得我的朋友不知該怎么招架才是。這場風波,鬧了兩三天,才告平息。整個樓群里的鄰居,都對這位作家側目而視,弄得他窘透了。 小于听到這里,咧開他的嘴,樂了。 “你知道梁曉聲給我講他這段故事時,什么模樣?” 于東平說:“好看不了!” “他很生气,因為所有人,包括那些要飯的,都認為是他不對,才鬧成這樣的!” 他沒有再說什么。 不知為什么,我也沒有什么話再可說的了。 夜深了,我們倆抱著碗,喝起餛飩來。我想,在生活里,這种悲劇,對善良的人來講,其實一點也不稀奇的。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