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相信一种注重無憂無慮、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學,一定會勸我們脫离一种太匆忙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責任,因而使人減少實際行動的欲望。在另一方面,現代的人需要這一陣玩世的清鮮的風,因為這對他是有益的。那种向前瞻望的哲學,那种使人類在徒然的、浪費的活動中過生活的哲學,也許比古今哲學中的全部玩世思想遺害更大。每一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生理上的工作的沖動,隨時隨地可以抵消這种哲學的力量;這种放浪的偉大哲學雖則很受人的歡迎,可是中國人至今還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大多數的人不能成為玩世者,因為大多數的人并不是哲學家。 所以,据我看來,玩世主義很少有變成大眾所崇奉的流行的思想的危險。在中國,道家的哲學獲得中國人本能的感應,這种哲學已經存在了几千年,由每首詩歌和每幅風景畫里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然而,甚至在中國這個地方,人們依然在過著熙熙攘攘的生活,依然有許多人相信財富、名譽、權力,立下決心,熱切地要為他們的國家服役。如果不是這樣,人們便無法生活下去。不,中國人只在他們失敗的時候才做玩世者和詩人;我的同胞多數還是很高明的展覽家。道家玩世的思想的影響僅是在減低生活的速度,同時在遇著天災人禍的時候,引導人民去信仰動作和反動作的自然律,這种自然律結果是會使正義實現的。 然而,中國思想上還有一种相反的勢力,和這种無憂無慮的哲學,自然的放浪者的哲學,站在對立的地位。和自然紳士的哲學對立的是社會紳士的哲學;和道家哲學對立的是儒家哲學。如果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僅是代表消极和積极的人生觀的話,那么,我相信這兩种哲學不是中國人的,而是人類天性上固有的東西。我們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義者和一半儒家主義者。一個徹底的道家主義者照理應該跑到山中去居住,過著隱士的生活,竭力摹仿樵夫和漁父的簡朴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因為樵夫是青山的君王,而漁父是綠水的主人。道家的隱士在山上的白云中半隱半現,一邊俯視樵夫和漁父在相對閒談,一邊默念山依然是青的,水繼續地流著,完全沒有理會到那兩個渺小的談話者的存在。他由這個凝想中獲得一种澈底和平的感覺。然而,那种叫我們完全逃避人類社會的哲學,終究是拙劣的哲學。 還有一种哲學比這自然主義的哲學更偉大,這种哲學就是人文主義的哲學,所以,中國思想上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也能夠保存原有快樂的本性的人。一個人如果須离開城市,在山中過著幽寂的生活,那么他不過是一個第二流的隱士,他還是他的環境的奴隸。“城中隱士是最偉大的隱士”。因為他對自己具有充分的節制,不怕環境的影響。所以,一個僧人如果回到社會去喝酒,吃肉,和女人來往,而同時這种行為不會傷害他的靈魂的話,那么,他便是一個“高僧”了。因此,這兩种哲學頗有合并起來的可能。儒教和道教的對比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這兩個學說只是代表了兩种极端的理論,而在這兩种极端的理論之間,是還有許多中間的理論的。 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生活的最高類型終究是《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孫儿,子思所倡導的中庸生活。古今与人類生活問題有關的哲學,還不曾有一個發現比這种學說更深奧的真理,這种學說所發現的,就是一种介于兩個极端之間的有條不紊的生活——中庸的學說。這种中庸的精神在動作和不動作之間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其理想就是一個半有名半無名的人;在懶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至窮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錢也不至有錢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隨心所欲地幫助朋友;鋼琴會彈,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彈給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處卻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夠排滿屋里的壁爐架;書也讀讀,可是不太用功;學識頗淵博,可是不成為專家;文章也寫寫,可是寄給《泰晤士報》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發表了——總而言之,我相信這种中等階級生活的理想,是中國人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這种理想很美妙地表現出來: 看破浮生過半, 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幽閒; 半里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 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廛; 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 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 肴饌半丰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 妻儿半朴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 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 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后代与滄田, 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 花開半時偏妍; 半帆張扇免翻顛, 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 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 會占便宜只半。 所以,我們把道家的現世主義和儒家的積极觀念調合起來,而成為中庸的哲學。因為人類生于真實的世界和虛幻的天堂之間,所以我相信這种理論在一個前瞻的西洋人的心目中,初看起來也許很不滿意,可是這依然是最优越的哲學,因為這是最合于人情的哲學。歸根結底說來,半個林白是比一個林白更好的,因為比較快樂。我相信林白如果只飛越大西洋的半程,一定會快樂得多。我們承認世間非有几個超人——改變歷史過程的探險家、征服者、大發明家、大總統、英雄——不可,可是最快樂的人終究還是那個中等階級的人,所賺的錢足以維持經濟獨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過一點點事情,僅是一點點事情,在社會上有點名譽,可是不太著名。只有在這种環境之下,當一個人的名字半隱半顯,經濟在相當限度內尚稱充足的時候,當生活頗為逍遙自在,可是不是完全無憂無慮的時候,人類的精神才是最快樂的,才是最成功的。我們終究須在這塵世生活下去,所以我們必須把哲學由天堂帶到地上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