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利茲·芬奇和阿曼達·斯潘塞把租來的佩格特牌汽車停放在內韋爾的盧爾德大街停車場上,然后從停車處走出來,順著山坡向上走,直奔圣吉爾達德修道院,這里是伯納德特的安息之地,也是她們此行的目的地。 今天一大早,她們便乘坐國內航班,由盧爾德飛抵巴黎,租了這輛車,開了三個小時赶到了內韋爾。 她們頂著中午的烈日,步行走著,這時阿曼達開口說:“你認為此行會弄點名堂出來嗎?”她對此有點怀疑,“可能會白跑一趟。” 利茲聳聳肩。“很難說,干我們這一行的從不放過任何机會,你得不停地找呀,挖呀,恨不得挖出個金娃娃,我想我們在這里也許碰不上像凱奧克斯神父那樣滿腹牢騷的人,當然,我們可能會找到點什么——只是設想而已。” 她們來到了八英尺高的修道院圍牆跟前,順著走過去便是修道院的大門口。一位小巧玲瓏的中年修女,穿著灰色教服,短裙,正站在門口等待著她們,她寬大平滑的額頭,一雙明亮聰慧的黑眼睛,紅潤潤的臉上露著文雅的笑容。 “是利茲·芬奇小姐和阿曼達·斯潘塞小姐嗎?你們就是我等待的美國客人嗎?” “沒錯。”利茲說。 “我是弗蘭西絲卡修女——” “您的英語講得不錯。”利茲說, “不敢當,”修女說,“這得益于我來自美國的父親和法國的母親。好啦,歡迎光臨圣吉爾達德修道院,”她稍作停頓。“芬奇小姐,我知道您正在寫有關圣徒伯納德特的報道,而且還有斯潘塞小姐是您的助手。我很高興与你們合作,你們得先告訴我你們想了解點什么。當然,圣吉爾達德修道院是圣徒伯納德特在世時的最后居住處。要不要我帶你們先到處看看?” “确切地說,”利茲說,“斯潘達小姐和我,只要是有關伯納德特的,都想去看看,看完之后,我們還想耽誤您一點時間,問几個問題。” “但愿我都能回答上來,”弗蘭西絲卡修女說,“不過光讓我給你們當一會儿暫時的導游吧。” 修女在前邊帶路,她們緊隨其后,穿過了一道淡紫色的花牆,這時修女慢慢地停住了腳步。 “這是盧爾德神龕,”弗蘭西絲卡修女鄭重其事地說。 她們站在复制的盧爾德山洞前,令阿曼達吃惊的是,這神龕比原物略小了一點,但很難區分。而且跟原物一樣設在通向街道的斜坡上。 “這是用來做露在彌撒的,”修女說。 這時阿曼達發覺,在她們的身后,面向复制的山洞,有著一排排為朝圣者安放的長凳,此刻正有一大群朝圣者离開長凳,向旁邊的出口處走去。 “這些是來自德國科隆和多德蒙德的朝圣者,大約有四百多人,”修女解釋說,“他們剛做完禮拜,准備穿過雨果大街回到佩萊宁臨時住宿處去。這幫人,今晚在此住一夜,明天就動身去盧爾德。” 阿曼達又仔細地審視著复制的山洞,在神龕的左上方,壁龕里有一座藍白色的圣母瑪利亞塑像。 “塑像基底的金屬飾板上刻有一行字,”弗蘭西絲卡修女說,“注明了這一小塊岩石取自盧爾德馬沙比耶勒山洞的岩石碎塊。現在,咱們就去修道院教堂,去瞻仰伯納德特的遺体。”說完,她就轉身离開了复制的山洞,向一座庭院走去,示意利茲和阿曼達繞過圣母瑪利亞高大洁白的大理石雕像,進入教堂的側門。 剛走進教堂,踏上排排座椅中間的通道,弗蘭西絲卡修女就低聲說:“這座教堂始建于1855年,以后有兩次整修,最后一次是在1972年。前面的那個白色祭壇是水泥制品。” 阿曼達走進教堂,有一种似曾相識的感覺,只是教堂內部裝飾具有現代气息,以前,在歐洲她至少進過一百個教堂,而且全都大同小异,祭壇高處是拱形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祭壇后面是基督受難十字架,蒼白的木十字架上釘著青銅鑄的耶穌受難像。此刻,阿曼達兩側的一排排橡本和胡桃木座椅上,零零星星地坐著几個默默祈禱的人。 利茲和阿曼達來到了祭壇前面的兩級台階前,与她們的修女導游一塊儿停下了腳步,弗蘭西絲卡修女壓低嗓子說:“圣母顯靈后,伯納德特一時不知自己該怎么辦,确實,她后來進了學校,而且有時還替別人照看孩子,以此掙錢來贍養父母不過。她早已成了注意中心,左鄰右舍以及蜂擁蟻聚般赶來盧爾德的朝圣者誰也不肯放過她。她無法單獨呆一會,每天都有不速之客來向她提問題。在1863年,她的私人老師認為她需要休息一段時間,而且建議她進入修道院做一名修女,” “也許是教會里的人真正想把她藏起來,”利茲用富有挑釁的口吻說,“那時,她身上已帶上了傳奇色彩,然而她有時的行為舉止不大像是那么回事。我听說,她很固執,不喜歡循規蹈矩,好惡作劇,對新奇的衣服特別著迷。也許是教會中的人不希望她拋頭露面,出沒街頭。對他們來說,認為修道院可能是她的理想去處。” 利茲的話听起來很武斷,阿曼達很想知道修女會作何反應。然而弗蘭西絲卡修女卻應付自如。“那么說也不無道理,”她表示贊同,“可實際上,很多修道院都把她視為珍寶,爭著要她。盡管她的健康狀況欠佳以及她的名聲會打亂他們的常規秩序,但是卡麥尼迪修道院和伯納爾丁修道院都爭著要她。最后,她拒絕了這兩所修道院,因為她不喜歡這兩所修道院修女所戴的那种難看的頭飾。她決定來內韋爾時,曾說:‘我來內韋爾,完全是出于自愿。’盧爾德的市長要她去學裁縫,她說她宁愿去當修女。1866年7月4日,那時她年僅22歲,便永遠地离別了盧爾德,乘上火車,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乘火車,來到了內韋爾,加入了我們修道院。一直到1879年4月16日去世,她從未离開過內韋爾,享年僅35歲。1933年被任命為圣徒。”修女停頓下來,笑了起來,接著又說,“現在,咱們去看看伯納德特的遺体吧,她安息的地方离祭壇不遠。” 阿曼達跟在她們倆的身后,心中一片茫然,想象不出能看到點什么。 她們走進一間狹小、簡陋、沒有絲毫生气的凹室。天花板是哥特式拱頂,深藍色的窗戶高高在上,三面石牆呈灰白色,凹室中央放著一具巨大的玻璃飾金棺材,里面躺著一位年輕的女人,她就是她們要尋訪的圣女。 “這就是伯納德特。”修女低聲說。 阿曼達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靠近小教堂低矮的護欄,心中非常激動,仿佛要立刻与這個女人面對面地交鋒。就是這個女人,站在了肯和她中間,妨礙了他們倆共同安排的生活進程。可是此刻,搶在利茲和弗蘭西絲卡修女前面察看了棺材后,她心中的怒火立刻云消霧散了,被這個年輕的女人,年齡比她稍大一點的無知無識的農村姑娘所完成的事業,以及她那毫不動搖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毅力所折服,使她產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 飾著金邊的玻璃棺材富麗堂皇,放置在精心雕刻的橡木架上。在圣骨箱里面,伯納德特身穿黑白教服,緊閉著雙眼,兩手疊放在胸前,仿佛是在祈禱,靜靜地躺著,好像是經過漫長的一天精疲力竭后,進入了夢鄉。 “這真是伯納德特嗎?”利茲和弗蘭西絲卡修女走近時,阿曼達輕聲地問。 “是的,正是我主賜福保佑的圣女伯納德特,”修女回答說,“除了手和臉,其余全是真的。” “除了手和臉?”阿曼達說,心中感到很奇怪。 “事實上手和臉都是蜡制品,是在第三次也就是在最后一次把她從墓中啟出來時給裝上去的。” “難怪她看上去是那樣光滑,沒有半點疤痕呢,”利茲說, “我還是解釋一下吧,”弗蘭西絲卡修女說,“伯納德特在臨終前健康狀況很糟糕——背上長滿了褥瘡,膝頭也因肺結核而浮腫,肺葉千瘡百孔——后來更是每況愈下。她去世后,陳列了三天,然后放進一具鉛制棺材里,外面再套上一具橡木棺材,埋在了教堂花園的一處洞穴里。30年后,一位主教為使伯納德特成為圣徒,進行了開棺驗尸,這一年是1909年。” “為什么要驗尸呢?”利茲心中不解。 “來查看尸体的保存情況,”修女回答說,“普通的尸体大多都已經腐爛了。不過按教會的規定,提名圣徒的尸体必須保存完好,不能腐爛。就這樣,打開了伯納德特的棺材,里面的尸体完好如初,驗尸大夫的報告說:‘頭部微微向左傾斜,面龐白皙,沒有光澤,皮膚緊貼肌肉,肌肉粘附于骨骼,眼皮覆蓋眼窩,眉毛平舖在雙眼上方,右眼瞼睫毛緊貼皮膚。鼻梁凹陷,嘴唇微啟,牙齒完好,雙手疊放胸前。手和指甲均無損傷,手中的一串念珠已銹蝕。’” “那么后來呢?”利茲問, “后來伯納德特的尸体經沐浴后,又重新安葬。在她成為圣徒身份以前,還經過兩次開棺驗尸,一次是在1919年,最后一次是在1925年,每次驗尸,尸体都很完好,一派圣洁征兆。可是,經過几次暴露于空气和陽光中,尸体便受到了影響,皮膚顏色逐漸變暗。因此不得不去巴黎制作手臉蜡模,貼在伯納德特的手和臉上,我承認,工匠在制作過程中有些微小的改動——蜡制面具稍稍扶正了鼻梁,剔除了少許眉毛,此外還給指甲上涂了一層油脂,最后,伯納德特重新裹上尸衣,套上全新的教服,戴上面具,讓世人瞻仰,從那時起,她便一直停放在這里。你們如果沒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話——” “我還有几個問題。”利茲說,語气很堅定。 這時有一個人,戴著臂章,從祭壇那邊走了進來,把几張照片放在棺材上,隨即便轉身离開了。 “他這是干什么?”阿曼達心中不解。 “可能是求神佑護,”弗蘭西絲卡修女說,“許多朝圣者捎來生病親友的照片,這樣做希望他們早日痊愈。這里的導游就同意把照片放在棺材上面,讓它貼近伯納德特,以便得到福佑,”她瞥了一眼利茲。“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還有。”利茲說, “那好,我想最好到外邊談吧,省得被人打攪。我們到院子里去吧。” 一會儿她們便走出了教堂,來到了陽光一下,佇立在圣母瑪利業塑像的前面。這時阿曼達有一個問題想親自問問修女,便搶在了利茲的前面。 “我很想知道,”阿曼達說,“伯納德特她自己在圣占爾達德修道院的13年中都做些什么,只是在禱告嗎?” “不全是那樣,”弗蘭西絲長修女說,“不錯,現在這里的修女——她們都在修道院樓上,單人居住。她們大部分時間是在作禱告和做針線。當然,也有很少的几位當導游,不過,在伯納德特那個年代,她得干許多活儿,她主要是在嬰儿室工作,當助理保育員。她喜歡伺候病人,當然,她無法与世隔絕,她在世時,名聲愈來愈響,拜訪的知名人士絡繹不絕,有時傳記作家要見她,找她談談。但是,不要忘了,她經常生病臥床不起,有好几次都差點儿死去。” 利茲急于要問她的問題,便向前跨上一步,更加靠近修女,“我還听說伯納德特在修道院里跟修道院長沃祖斗得很厲害,這是真的嗎?” “談不上是斗,”沉穩平靜的弗蘭西絲卡修女說,“畢竟,沃祖院長是伯納德特的長者,伯納德特也不敢和她斗。” “咱們不要回避什么,”利茲說,“我听一位權威人士說,她們兩人從一開始便鬧別扭。” “我不這樣看,”弗蘭西絲卡修女說,絲毫不讓步。“允許我嚴格按我所知道的事實說。開始的時候,沃祖院長對伯納德特持歡迎態度,因為‘伯納德特是圣母瑪利亞所寵愛的孩子’。不過后來,她對這個新來的修女改變了態度,首先是因為,她從未真的相信伯納德特見過圣母顯靈,冉者,她并不贊成過分推崇圣母瑪利亞,因為她為之獻身的是全能的基督耶穌。至于說院長對伯納德特這樣的見習修女過分苛求,甚至讓她去親吻大地,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院長的職責就是教導所有新來的修女懂得謙恭,要求她們苦修贖罪。” 利茲固執己見,“听說伯納德特很害怕沃祖院長,” “一些見過的人說确實是這樣。不過沃祖院長完全有理由嚴格要求伯納德特,她擔心那些所謂的伯納德特傳說,由于人們對她的濃厚興趣,必然會使她變得目空一切,驕傲自大,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修女。還有,沃祖院長認為伯納德特不夠坦誠,一次她把這位剛入教的修女描述為‘態度生硬,性情乖戾’,最重要的是,我得重复一遍,沃祖院長一直怀疑伯納德特曾見到過圣母瑪利亞。她不能想象圣母會在如此卑賤偏僻的小山村里,在一個愚笨的女孩子面前顯靈,沃祖院長談到伯納德特時,是這樣說的:‘哦,她只不過是一個農村小姑娘。圣母在世上顯靈為何要選擇這么一個無知無識、平庸無奇的村姑,而不選擇一個德行卓著、訓練有素的修女?’還有一次,沃祖院長說:‘我真弄不明白,為何圣母偏偏在伯納德特面前顯靈?實際上,比伯納德特品格高尚、思想深邃的人可多的是!真的很多!’在沃祖任修道院院長后,她從不介紹伯納德特的故事,當繼任院長提出能否考慮伯納德特成為圣女時,沃祖院長懇求她說:‘還是等我死了之后再說吧。’” “這還不足夠將伯納德特的傳說置之不理嗎?” “倒也不是,”修女說,“因為沃祖院長在臨終時承認,地的怀疑完全是由于自己的脆弱所致,并非是伯納德特有什么過錯,沃祖院長的遺言表明了她已屈服于伯納德特和盧爾德的現實,她的遺言說:‘愿盧爾德的圣女,免除我臨死前的痛苦吧。’” 利茲自己好像不再那么固執己見,認同了這种觀點。“好吧。”利茲說,“這夠清楚了,不過,我還有一件事想問問您。就是有人希望伯納德特离開盧爾德,到內韋爾來隱姓埋名,這件事涉及到教會政治,當然,你一定會知道,在伯納德特當修女以前,是否真有個很有地位的人想娶她做妻子嗎?” “不錯。”弗蘭西絲卡修女說。 “好吧,我僅代表我個人想知道,為何教會不成全求婚人?為何甚至對伯納德特本人只字不提有人向她求過婚?難道這不是因為教會方面仍然不想讓她拋頭露面,不希望她像普通婦女那樣生活,倒宁愿讓她与世隔絕,以此來維護傳統,确保盧爾德圣壇的榮譽嗎?” “不是的,不是這樣,”修女說,“我想.你完全錯了。” “那么,就把對的告訴我吧。”利茲急切地說。 “事實是這樣的:1866年3月,一位特里克·維爾南蒂斯醫學院的學生,是位貴族,給盧爾德和塔布的主教勞倫斯寫了一封信,說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愿望就是娶伯納德特為妻,要主教為他撮合這門親事。主教的回信措詞尖刻,犀利地指出向伯納德特求婚就是違背‘圣母瑪利亞的愿望’,伯納德特來到內韋爾不久,這個年輕人再次求婚,這次他致函弗卡德主教,詢問能否与伯納德特見面,親自向她本人求婚,‘至少讓我自己去問問她是否愿意嫁給我。如果像你們說的那樣,她自然會拒絕我。如果她接受了我的求婚,你們應該知道她并不完全适合自己選擇的天職。’主教回信說伯納德特完全、真正地适合自己的天職,而且他不愿意扰亂她內心的宁靜,因此他也沒有告訴伯納德特這位年輕人及其求婚要求。現在尚無證据證明,上述回絕出自教會的密謀策划或政治需要。修道院的院長無非是從她的最大利益考慮罷了。” “要是像你說的這樣就好了,”利茲認真地說。 “事實就是這樣的,”弗蘭西絲卡修女鎮定地說,“現在,我得回去了。你們要赶回盧爾德嗎?” “先赶到巴黎,然后乘今晚末班飛机飛回盧爾德。”利茲說。 “讓我送你們去大門口吧,”修女說。 她們默默地向大門走去,剛要告辭,阿曼達又猶豫起來。 “修女,還有最后一件事,如果您不介意的話。”阿曼達說。 “請講吧。” “是關于伯納德特的私人日記,”阿曼達說,“我听說,誰都知道伯納德特不識字,也不寫作,那么她是怎樣寫日記的呢?” 弗蘭西絲卡修女點了點頭。“在圣母顯靈以前,她确實不識字,也不會寫,不過,從那時起,為了參加首次圣餐,她上學了,在盧爾德的霍斯皮斯學校讀書,學會了寫作。有關于母瑪利亞的顯靈,伯納德特寫了很多札記。此外,她還寫了許多信,其中包括寫給羅馬教皇的那一封,她寫作起來相當輕松,起初,她并不是用法文書寫,而是用本地方言寫的。最后,她才學會了法文。” “不過這本日記,就是最近才發現的那本,”阿曼達說,“我听說她是在內韋爾,就是在這座修道院里寫的。” “我也會這樣告訴你的,”弗蘭西絲卡修女表示同意。“日記一直寫到她去世。對于圣母顯靈前她年輕時的生活,對于她在山洞前所見到的一切,凡是她記得的,她都不厭其詳地追記了下來。臨終前,她把日記送給了一個親戚或朋友作紀念。” “過了這么多年了,日記是怎樣被發現的呢?又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呢?” “我只知道日記放在巴特里斯,只知道有人為教會從盧爾德去取回來的——或者說至少是日記的后半部分。” “在巴特里斯是從誰手里取回來的?”阿曼達問。 “我不清楚,”修女第一次顯得閃爍其詞。“到盧爾德后,你們可以去問一問魯蘭神父。” “我會的,”阿曼達說,“不管怎么說,謝謝你向我們提供了這么多情況。” “愿主与你們同在。”弗蘭西絲卡修女說完,轉身离開了。 利茲注視著修女的背影,“感謝她什么,”利茲小聲咕噥著,“白忙活一場,真是一個頑固的幫派体系。” 她們也轉身离開了。 “我不知道,”阿曼達若有所思,“這里面肯定有什么問題,我一直都在琢磨這本日記。” “肯定是她本人寫的,”利茲不滿地說,“沒有絕時的把握,教皇是不會公開日記內容的。” “我想的不是這個,我想的是日記里都寫些什么。教會只公布了有關圣母顯靈的部分,僅僅是公布了圣母瑪利亞告訴伯納德特她將要重新顯靈的秘密。不過弗蘭西絲卡修女的話,你是听見了,日記的內容遠遠不止這些,伯納德特對自己早期的生活進行了各种詳細的記載。” “那又怎么樣呢?從那里你又能得到什么?還是忘了它吧,我們已經走到盡頭,得承認這一點,我們已經無所适從。我無法与我的老板——特拉斯克交待;你也說不服你的男朋友——肯。我們走到盡頭了。” 阿曼達慢慢地搖搖頭,“我不這樣想。我不能到此為止。我還要繼續調查下去。” “調查什么?” “還是那本日記,都是因為那本日記使我們來到了盧爾德,我想更多地了解日記的內容。” “噢,是這樣,”利茲說,“相信我,你會什么也撈不到。” “咱們走著瞧。”阿曼達說, 當天,伊迪絲·穆爾第二次應邀准時來到了盧爾德的醫療中心。她來到之后,不到半小時便离開了。保羅·克萊因伯格博士親自接見了她,感謝她的再次到來,并向她道歉,因為X光設備欠佳,只好請埃絲特·萊文森另外再給她拍一組照片。 此時,克萊因伯格博士不安地在醫療中心的檢查室里踱來踱去,正等待著埃絲特把X光片挂到觀察箱上,打開電源開關,這全是些常規性的技術檢查,完畢后,傍晚他們就能回到巴黎了。 “已准備好了。”埃絲特說著,打開了觀察箱上的電源開關。 她站到了一旁,克萊因伯格博士湊近了X光片。“不會超過一分鐘的。”他心不在焉地說。 可是他花的時間不止一分鐘。 10分鐘后,克萊因伯格博士才离開X光片,走到椅子前面,一屁股坐了下去,陷入了沉思。過了一會,他抬起頭,看見護士焦急的神情。 “不是腫瘤又出現了吧?”埃絲特問。 “非常清楚它們又出現了,”克萊因伯格說。 “那么還能夠說她是一個奇跡女人嗎?” “不,不能。”克萊因伯格直截了當地說。 “什么?”埃絲特大吃一惊,走到他面前。“你說什么來著?” 克萊因伯格看著護士那惊奇的眼睛,搖了搖頭。“她并不是一個奇跡女人,或許她從來就不是。腫瘤還在那里,或者說腫瘤又重新出現了——這种情況我以前從未見到過——或者說腫瘤根本就沒有消失。但無論怎么說,穆爾太太的病并沒有痊愈。” 護士顯得有些惊慌失措。“可是,博士,那——那不可能。” “事實就是如此,埃絲特。” “可以前的那些X光片怎么解釋?”她几乎是在替穆爾太太祈求了。“從前那些照片和最近那些照片上,都沒有顯示出腫瘤,而且活組織檢查結果呈陰性——這又如何解釋?她肯定曾經痊愈過。” “難道是那些大夫——出于好心,或者什么原因——修改過那些X光片?不過,這不可能,”她立刻又糾正了自己的觀點。“即使是那樣,也無法解釋,因為穆爾太太已經痊愈,從一個病人變成了健康的人。” “我對此不怀疑,”克萊因伯格表示贊同。“不過埃絲特,照片是不會撒謊的。她現在又患上癌症了——或者說她至今仍患有癌症。要不了多久,她就會撐不住了,病情必定惡化,而且無藥可治,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奇跡康复,她根本就不是什么奇跡女人。” “這太可怕了,博士,你——你得告訴貝里耶醫生。” “不,”克萊因伯格立即改變了自己的觀點。“現在還不能,”他又補充說,“我的診斷肯定不會被人接受——因為我的信仰。人們都會認為是不信教的人在設置障礙。” 埃絲特的手指碰到了眼前的X光片。“可這張照片也不信教,它并不礙事。因為它鐵面無私,只講真話。” “并不是人人都能從照片上看得出,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克萊因伯格說,“一個癌症專家看得見的東西,一般內科大夫可能就忽視了。” “您不會出差錯吧?” “絕對不會,埃絲特。咱們的奇跡女人遇到麻煩了。” “您不會在這個時候,扔下她不管吧。” “不會的。我不忍心告訴伊迪絲·穆爾。我想先告訴她丈夫,然后再告訴她。希望你請貝里耶醫生的秘書找到穆爾先生——雷杰·穆爾——告訴他,我想盡快見到他。” 在埃絲特出去后的10分鐘里,克萊因伯格又站起身來,仔細審視研究著X光片。研究完后,結果還是一樣。确實,這個英國女人遇到麻煩了。他竭力地想找出一個解決的辦法。除非去掉腫瘤,否則在劫難逃。當然,唯一的希望就是動手術。常規手術對此效果不大。這時,他突然想到了他的同事——莫里斯·杜瓦爾博士,他是這一領域的又一位權威,一直在探索一种新手術,和遺傳工程有關。克萊因伯格從最近研究的結果判斷,杜瓦爾博士的新手術似乎很快要結束對動物的實驗,正准備轉向人体的應用。 埃絲特的返回,打斷了克萊因伯格的沉思。 “很抱歉,博士,”埃絲特說,“我們怎么也找不到穆爾先生。我們僅僅知道他,或許還有他妻子,在今晚八點鐘左右要到他們在盧爾德開辦的餐廳去吃晚飯。” “那么,我們也到那里去吃晚飯。” “要是穆爾先生和他太太在一起怎么辦?您打算告訴她什么呢?” “在我与她丈夫談話之前,我只能是敷衍她。埃絲特,去給咱們倆訂座吧。晚飯准吃不好,可8:15分的座可得訂啊。” 這是一個溫暖的盧爾德傍晚,許多朝圣者正赶著去吃晚飯,行色匆匆,可能是為了早一點吃飯,准備參加晚間的宗教活動。可是在他們中間,身穿一件新熨過的輕便夏裝的克萊因伯格博士和他的護士,身穿一件條紋棉衫的埃絲特·萊文森,正從容不迫地沿著伯納德特·蘇比勞斯大街向前走著。 克萊因伯格注意著他們走過的街名。“快要到了,”他說,“也許過去這個十字路口,就在那邊的拐角。” 他們穿過大街到拐角上,克萊因伯格看了看地址后瞅了一眼手表。“就在這里,”他說,“我們剛好准時到達。” 他們向大門走去,這時克萊因伯格突然停住了腳步,眼睛盯著上面的招牌。他大聲地念著:“穆爾太太奇跡餐廳。”他歎了一口气,“唉,得改一下名稱了——飯菜可依舊。” 餐廳寬敞、豪華,顧客盈門。身穿制服的侍者詢問了克萊因伯格他們的姓名,查閱了訂座人名單后,立刻帶著他們來到餐廳另一頭靠牆的一張空桌面前。 克萊因伯格點了飲料后,開始打量餐廳的顧客。他很快發現了餐廳的主餐桌,那是專門為伊迪絲·穆爾擺設的。她是餐桌上的中心人物,正和其他人親切交談著。餐桌旁坐滿了人,只有兩個座位空著。客人們都在專心致志地听她說話。 突然有人,一個女人,從附近的酒吧間里走了出來,擋住了他的視線。克萊因伯格抬起頭望去,略有遲疑便認出了她,同時她自我介紹說:“我是米歇爾·德瑪里奧特,你們新聞界友好的朋友,”她快活地說,“你好嗎,克萊因伯格博士?還有你,萊文森小姐,還好吧?” “很好,你怎么樣,德瑪里奧特小姐?”克萊因伯格一邊回答著,一邊欠起身,然后又坐下了。 “我很高興你們能抽空到我們最喜愛的餐廳里來用餐,”米歇爾說。 “是的,這餐廳的确不錯。”克萊因伯格說。 “我想你們在醫務中心一定一直很忙吧,”米歇爾繼續說,“我想您隨時都會有好消息的,對吧?” “隨時都會有,”克萊因伯格不自然地應了一聲。 “當然,你肯定知道,你的病人伊迪絲·穆爾就在這里。她丈夫是這個餐廳的老板之一。” “我已經看見他了,”克萊因伯格說,“順便問一下,穆爾先生同她一起吃晚飯嗎?” 米歇爾向后退了一步,半轉過身望了望那餐桌,“是的,他在那里,就是坐在她左邊的那位。” 克萊因伯格眯起眼睛,看見了那位坐在穆爾太太旁邊、敦敦實實、紅光滿面,身穿著一件方格呢運動衫的英國人。在克萊因伯格看來,雷杰·穆爾舉止隨和,或許晚飯后的交涉不會太難。 “我看見他了,”克萊因伯格說,“餐桌上其余的人你都認識嗎?” “遲早都會認識的,”米歇爾說,“按照時針方向,依次就坐的是:肯·克萊頓,美國的律師,旁邊的空位可能是留給他妻子阿曼達的。接下來這位是塔利先生,美國的教授,他每天晚上都到這儿來吃晚飯。他旁邊的那對是法國的高索夫婦,有一座葡萄園,經營釀酒業。再下面那位可愛的姑娘是納塔爾·里納爾迪,意大利人,真可怜,她雙目失明了。和她一塊來的是她的一位朋友——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很明顯他是西班牙人或拉丁美洲人。”這時,兩位遲到的客人正從前門走進來,暫時打斷了米歇爾的介紹。“哦,那張餐桌的最后兩位客人到了,阿曼達·克萊頓,我剛才已經提到過了。另一位是她的朋友,我每天都得和她談上几句,她就是利茲·芬奇,駐巴黎的美國記者。我知道她們在今天一大早去了內韋爾。” “干嘛要到內韋爾去?”克萊因伯格感到很奇怪。“那儿距這里可不近啊。” “芬奇小姐正忙于采訪本周新聞。她很想親眼看一看伯納德特。圣女的遺体就供奉在內韋爾的教堂里,供人們去瞻仰。” “誰會大老遠跑去看一具尸体呢?”克萊因伯格說。 米歇爾聳起了肩。“美國人,他們什么都想看。好了,我想你們該點飲料和飯菜了,不打攪你們了,慢慢吃好。還有,克萊因伯格博士,像小說通常寫的那樣:‘對您的診斷結果,我們正拭目以待’。” 克萊因伯格博士看著米歇爾·德瑪里奧特走進酒吧間,又轉身注視著穆爾的那一桌。人們正在招呼從內韋爾回來的客人。引人注目的一位是阿曼達,正親吻她那律師丈夫克萊頓先生,過后立刻將她那其貌不揚的同伴——利茲·芬奇記者介紹給在座的客人。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