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A



  aerobics有氧運動

  一種時間長、強度低的運動方式,以有氧氣參與的體內脂肪消耗為特徵。
  aerobics源於希臘語,為air(空氣)加life(生命)之意。「有氧運動」這個詞比這種運動本身出現的時間要晚得多。雖然構成這個詞的四個漢字每一個都熟悉不過,但組合在一起就會產生許多誤解。曾聽到有人指著「有氧運動」問:「什麼運動會沒有氧呢?」
  有氧運動在我國方興未艾。大多數人是通過電視節目中健美教練「動動胳膊、踢踢腿」之類的日號瞭解它的。其實它遠不上這麼一套程式化的動作。有氧運動即做一些適當的身體練習,以促使身體更有效地利用氧氣,改善機能的一套運動系統。1969年《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上有文章介紹說:「他(作者)經過有氧運動鍛煉,心、肺功能都有明顯改善。」看來有氧運動在西方很早就受到重視。
  有氧運動不像足球、網球這種激烈運動,肌體常常在缺氧的情況下消耗體能。在世紀收尾掀起的健身風潮中,人們都把目光深情地投向了有氧運動,它似乎有辦法同時實現苗條與健康。
  天天早上起來打拳、做操和跑步的老頭老太,不知道自己在做有氧運動,躺在沙發上看時尚雜誌並對有氧運動心嚮往之的時髦女子,卻常常是葉公好龍。

  aesthetics美學

  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學科。一般可以分成基礎美學(可細分為哲學美學、心理學美學和社會學美學)、實用美學和歷史美學。服飾是美的,又與藝術有著一定的關係,所以服飾美學也有了存在的理由。服飾美學屬於實用美學。實用美學又包括裝飾美學、技術美學和社會美學等分支。服飾美學與這些分支都有關係。套用以上關於美的定義,我們可以說,「服飾美學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服飾及其設計的學科」。
  由於服飾美學是一門實用美學,所以我們沒有必要也無力糾纏於一些美學基本概念和命題的爭論(那是基礎美學的任務),而是直接引用我們認為有用的結論。例如,自從1799年於·施萊格爾賦予且以及一系列與古典美學範疇相對立的辛辣、粗魯等範疇以美的含義,近代美學已經把丑作為一種審美價值,所以現代時裝中怪誕、誇張、醜陋的作品也可以作為審美對像加以評析。另外,如裡普斯的移情說、魯道夫·阿恩海姆(Rodolf Arnhein)的格式塔、瓊恩(g.g.Jung)的人格面具、康德(Kant)的無利害關係說等,在服飾美學中也被廣泛地運用。
  服飾審美活動異於其他藝術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像常常合二為一。服飾本身常常不能單獨地被當作審美對象,服飾常常是與人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被人審視和欣賞。服飾的穿著者既與服飾一起組成審美對象,同時往往又成為第一個和最重要的審美主體。為了更清楚更完善地進行這種獨特的審美活動,穿著者幾乎總要借助鏡子(或如鏡的水面等)。這時,嚴格地說,審美對像已經不是真實的穿著者及其服飾,而是其鏡中的映像。雖然,人們都相信鏡中的映像與實體幾乎完全一樣,一旦事實上並非如此。即使撇開由於鏡面的性質和反射所造成的差異不談,我們也不能忽視鏡中呈現的是經過不同程度理想化的自我。這種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的兼任,映像與實體的替換,使得很多服飾美學命題增加了複雜性和難度。但這並不妨礙許多人對此津津樂道。

  alternative fashion另類時裝,非主流時裝

  源於產生於60年代末的詞alternative society。後者代表不遵循現行社會秩序的文化價值。與subcultural fashion含義相近。
  上海申花足球隊的前鋒謝暉在一次電視採訪中說,他喜歡alternative fashion。這位年輕球員身材高、速度快、爆發力強,頭球功夫和腳下技術都不錯,頗受上海球迷的喜愛。他的崇拜者中又以女性偏多,這與他英俊的相貌和時髦的著裝有關。懂得使用alternative這個詞彙,非同一般。
  一個注重服裝結構,並具有類似建築物外觀特徵的時裝。
  現代「建築風」的歷史源頭至少可以上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特別是當時的西班牙宮廷服裝。例如當時流行輪狀折襉領、法新蓋爾裙撐、巨大的羊腿袖和如扇於般高高聳起的折澗立領等。這些形式部具有較複雜的結構,需要使用各種襯墊物和支撐物。這種帶有建築風貌的服裝在隨後的幾個世紀內都有所表現和發展。由於「建築風」時裝並不是一個界限明確的概念,可以歸入這個流派的設計師非常多,如皮爾·卡丹、巴倫西亞加、阿瑪尼、蒙他那、卡布奇、謝馬斯克、詹姆士、曼代裡和法亥。又由於這是一種表現力非常強烈的流派,即便不能完全歸入這個流派但經常使用其手法的設計師更多,如默格勒、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卡瑪裡和希普。
  這些設計師基本上可以分成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設計師更喜歡使用有機的形式、變化的曲線和比較柔和的外輪廓,如卡布奇和詹姆士。他們希望自己的設計看上去能令人印象深刻同時又能感到一些人情味。而另一類設計師寧肯只使用螺旋形、圓形和方形等簡單和對比強烈的幾何形狀,如卡丹和古亥格。他們的作品更「硬」更「冷」。「建築風」時裝的這種分化很像搖滾音樂中的「軟搖滾(soft rock)」和「硬搖滾(hard rock)」之分。我們不妨也分別稱之為「軟建築風」和「硬建築風」。
  當代「建築風」時裝,特別是「硬建築風」時裝,被認為是反懷舊、反歷史主義、反浪漫主義、反田園情調和反女性嫵媚的。現代建築(而不是所有的建築)對其影響之巨大是不容否認的。例如,這種時裝經常使用黑色、白色以及紅色等單一色調,與包豪斯風格化的原則頗為一致。還有,現代主義對裝飾的摒棄在「建築風」時裝中也有強烈的反映,刺繡、花邊和緞帶等是絕對地被拒絕使用的。設計師們熱衷的是尋找諸如鍍層織物等各種新面料以取得類似鋼鐵、混凝土、大理石和玻璃等建築材料的質感。他們是如此注重和依賴形式,以致有意識地迴避使用人體的有機曲線。他們有時甚至極端到運用笛卡兒坐標紙和數學方法進行設計。某些現代派藝術家或現代主義建築師出於對自然界固有事物的不滿意或不信任,謀劃採用晶體排列般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時裝設計師向他們學習後的作品至少有一個吸引人之處,那就是給這個混亂紛雜的時裝界帶來一點秩序感。
  「建築風」時裝設計師中有很多人曾從事建築設計或受過這方面的訓練,如卡丹、謝馬斯克和法亥。他們無一例外地野心勃勃,不甘心像賣火柴的女孩一樣在藝術殿堂外窺視,而「建築風」時裝終於第一次使他們與時裝本身一起登堂入室,與繪畫、音樂和建築比肩。但是,儘管如此,「建築風」時裝仍然缺乏一整套屬於自己的設計語匯,仍然要借鑒曾使他們仰視的同行。例如,謝馬斯克用「扭拒袖」、「稜柱袖」、「高架裙」和「帶翼茄克衫」等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時裝。
  「建築風」時裝表現的是一種大都市情調,也是大都市職業婦女咄咄逼人地爭取權力和地位的新態度的反映。「建築風」時裝是大膽和剛強有力的,缺乏女性的溫柔,這正是本世紀日益壯大的女權運動所希冀、追求的理想形象。

  asymmetric style不對稱風格

  服飾風格之一。以廓型、色彩或裝飾方面的不對稱為特徵。這裡的對稱只限於軸對稱。由於服裝的門襟等結構本來不一定是嚴格地對稱,所以,不對稱服飾的不對稱性必須是明顯的。不對稱風格流行已久,歐洲15世紀的奇特式服飾是最典型的一種。
  具有典型意義的款式包括兩個褲腿顏色迥異的霍斯褲(hose)和左右紋飾完全不同的上衣(surcoat),如一邊是獅子紋,另一邊是眉和百合花。
  在1997-1998年之交,不對稱風格的服飾在中國悄悄興起。偏門襟、不對稱紋樣和折線形頭路的髮型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1998年夏還流行單肩式的時裝,它屬於典型的不對稱風格。

  avant garde前衛派,先鋒派

  行為超前或出格,異於主流社會規範的群體或派別。
  在軍隊或球賽中,前衛和先鋒(等於前鋒)是迥然不同的位置,但在藝術或時裝的圈千里,差別就沒有了,前衛先鋒云云只不過是走在流行最前面的一種比喻。他們最勇於嘗試與時代潮流相悖的東西。在一般人眼裡,他們的裝束是怪誕的甚至是荒誕的。
  前衛常常不是一個固定的流派,而是一個相對概念。永不停歇的流行潮,把今天的時髦拋棄到昨天,就成了落伍。嬉皮、朋克在20世紀60、70年代曾經是前衛的,時下的青年中已很少有人能從剪口的牛仔褲或刺蝟一般的短髮中獲得那份孑然遺世的特殊體驗。法國高級時裝設計師讓·保羅·戈爾捷(Jean paul galtier)在1976年的成衣時裝發佈會上,推出了令人驚歎的「先鋒派」時裝。這種時裝在當時被認為是難以接受的,然而事隔數年便風靡歐洲。一部分前衛派時裝會慢慢被消費者(或許是一小部分)接受,也會流行也會過時。前衛也會變平庸。但有些前衛時裝卻能一直保持其叛逆的色彩。例如,早在70年代就奠定其「先鋒派」地位的英國設計師維恩·韋斯特伍德在「1999春夏即時能穿男士時裝展」推出的沙灘裝,讓男模穿上光彩照人的鮮橙色緊身衣褲,肩部圍系一塊類似雲肩的花布,戴上掩住半個臉龐的波浪形帽子,撐一把傘。其誇張叛逆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讓你無法否認他依舊是「先鋒派」實力不凡的人物。30年代曾經流行的超現實主義時裝,以世紀末的標準去衡量,也同樣不失為前衛。這樣的前衛時裝是時裝界的化石。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