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B



  baby dress貝貝裙

  帶有童裝特徵的女式連裙裝。具有拋袖、童盆領、胸前飾有寬寬的荷葉邊、高腰線、大下擺等特徵。
  1993-1994年夏季流行過一陣貝貝裙。淡雅的細花棉布料,腰節線以下有一圈細密折襉,腰帶束於身後。這是一種被簡化了的貝貝裙,無領無袖。一位做了媽媽的研究生說她就買過一件,像鑽回到童年的套子裡,輕輕喚醒了成人對自己遙遠的過去尚未完全遺忘的記憶。「有一種被撫慰被嬌寵又被刷新的感覺,心思會變得很靜,雲淡風輕的」,她說。出許並非所有的人都能獲得她這樣美妙的體驗,但貝貝裙帶有強烈的幼兒服味道的設計,確實令穿上它的人舉止中不由自主地帶點孩子氣。
  在女裝中女性化元素流行了幾年後,貝貝格成了1998年夏季的首選。babu不全是女性,但baby與女性的關係似乎比男性更近些,儘管從生理角度講,創造baby的男女兩性與它的距離可以畫成一個等腰三角形。沒有哪一位正常的現代都市男性會去嘗試一下貝貝裙,貝貝格與長統絲襪一樣是他們的禁區。所以,貝貝裙顯得比女性還女性。

  bar吧

  bar在都市裡湧現的速度之快令人吃驚,即使在蠻破落的緊緊窄窄的舊街道,一抬眼你也能發現一個bar。木質結構,幽黯的色彩,像英國的田園農舍。單獨的一個「吧」字在中文中不能給人確切的意義,只是提供了一些聯想的線索。又像是一個問句,整個地掐掉了前半部分,只留下了一個語氣詞,很不完整的。英文中bar本身就有酒吧間、櫃台的意思。
  去酒吧可以三五舊友小聚;可以談一些不必唇槍舌劍的生意;可以與戀人聽聽英文老歌,聊聊夢想;也可以一個人坐著發呆。去酒吧無論社交還是消遣都不用穿得太正式。有時候,與其說是去消遣那些味道和外面差不多的檸檬汁和冰紅茶,倒不如說是去感受一下環境的氛圍和經環境選擇的人群的美麗。
  「我不需要別的,只要個舒服的地方坐一坐。」一位朋友這樣對我說。他喜歡去的是個cafe bar。他經常失戀,一失戀就去泡咖啡吧,他說裡面有種感傷的情調能令他感到安慰。
  現在時髦的去處還有網吧。一杯飲料,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下載資料或在網上與五湖四海不相識的網蟲玩遊戲皆無後顧之憂,遇到難題,網吧裡面的barmaid、barman都是入流的高手。電腦所提供的生活方式讓人越來越離開人群,守候在網絡終端的其實都是一個個渴望交流的孤獨的個體。網吧將這些個體在空間上的距離縮小了,讓人覺得人在機器面前至少還並未過時。去網吧你不能像在家中睡衣睡鞋睡眼惺忪一臉倦容地敲打鍵盤,你至少會把自己收拾得整齊一些。更為重要的是,在網吧玩遊戲痛打美國人會比在家裡開心得多。

  barbie girl芭比娃娃

  一種金髮碧眼的玩偶。有著成熟女性的理想三圍和孩童般純真可愛的臉。你可以將她瀑布一般的鬈發編成髮辮,為她穿上你親手縫製的美麗衣衫。無論你怎樣任意擺佈她,在她長長的睫毛遮蔽的大眼睛裡永遠不會出現一絲不快。芭比娃娃為取悅世界而生。
  Aqua(水叮噹)合唱團在一首頗為風行的英文歌中唱道:「You can brush myhair undress me everywhere……Make me walk make me talk do whatever youplease……You can touch you can play……」(歌詞大意是:你能為我梳頭,在任何地方為我寬衣解帶……讓我散步,讓我談話,做一切讓你開心的事情,你能撫摩我,你能遊戲我……)這首歌的歌名就叫「Barbie girl」。不僅小孩子對奇異的芭比娃娃分外迷戀,成人也對之頗為愛悅。在小孩的天真之眼看來,她是一個與自己相似但又不同的娃娃,而成人眼裡的芭比是個小女人,擁有「魔鬼的身材和天使的臉蛋」。
  《新週刊》1998年16期的「新周麗人」是北京實驗話劇院演員李冰冰,文中譽之為中國版的芭比娃娃。仔細端詳一下照片,竟真有幾分意思!

  bare midriff露臍裝

  短小上裝發展至極端,就成了露臍裝。露臍裝(bare midriff)是一種在國際上可稱經典的款式,在中國卻一直沒有機會亮相,儘管人們曾多次預言它將出現。1996年露臍裝在中國的流行就像一個夢,來勢之猛讓人吃驚:幾個月內從無到有,到滿街流行。這是一個典型的流行潮(fad)。這是否說明這代表了一個被壓抑多年的美好願望,一旦決堤而出就洶湧澎湃?露臍裝的出現也受到眾多指責,引起好些人的憂慮。其實大可不必。露臍裝只會流行不會普及,它可以是一種典型,成為一種象徵,但不會人人都穿,成為制服。無論如何,它提供的是一種選擇。穿露臍裝不但要有細腰,還需要一個平坦結實的腹部(兩者並不等同)。後者常常不是天生的,而是健美操加節食的結果。有了細腰平腹還不夠,露臍裝是強調青春的服裝,只有對非常年輕的一族它才是一種適宜的選擇。有一次我為上海的一群名模新秀上課,她們幾乎都穿了露臍裝,你不得不承認那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討厭露臍裝的人其實不必大動肝火,不必杞人憂天。它來得快去得也會很快。但是它也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露臍裝正值流行時,保守的女士往往把它視作異端,而當露臍裝退居流行幕後,她們則把它看作是流行的標誌。於是有些中年母親也禁不住要來湊熱鬧。說句玩笑話,有時,讓你覺得她穿露臍裝僅僅只是圖個涼快。

  bell-bottom trousers喇叭褲

  喇叭褲指臀部合身或收緊,自臀或膝蓋以下漸次張開的褲型。多為低腰短襠設計。英文「bell-bottom」和中文「喇叭褲」都是對上瘦下肥的外輪廓的擬物比喻。在世紀末的一天,不理會時裝流行發佈的書面資訊,隨便走進一家時裝店,你也能發覺喇叭褲在同樣面料、工藝、品牌的褲裝中售價是最高的。你是不是獲得了一個比較實實在在的感覺:喇叭褲正流行。
  流行來來去去,時尚也歷經輪迴。70年代風采煥發的喇叭褲還令人記憶猶新。據說當時追逐時髦的女孩子為了達到比較理想的上緊下松的瘦身效果,得躺著拉上前門襟拉鏈。今天穿喇叭褲的女孩子也會如此為美麗而瘋狂嗎?

  bias cut斜裁

  裁片的中心線與布料的經紗方向呈45度夾角的裁剪法。時裝界公認由20世紀20、30年代的法國時裝設計師馬德琳·維奧內(Madeleine Vionnet)首創。斜裁在女式領與波浪型下擺的衣裙上應用較多。斜裁比一般裁剪法用料所費超出頗多,它的優勢是斜裁產生的波浪分佈自然均勻,微妙的絲縷映出別樣的光澤,令孜孜追求高品位的設計師們愛不釋手。維奧內也因其設計構思奇特、技藝精湛博得同行愛戴,與當時馳名時裝界的夏奈爾、夏芭亥莉成為三分天下的女中才俊。斜裁法的問世對時裝業不啻是一次革命。它已經不僅僅是設計師用以創造天橋上的美麗故事的專利,即使在弄堂盡頭的一些小小裁縫鋪裡,你也能很隨意就發現它的影子。

  big game大製作

  作為一個與時裝界有關的名詞或時髦詞彙,中文「大製作」是1997—1998年熱起來的。促使這個本來用於影視演藝的詞在時裝圈內熱起來的事件是「法涵詩」、「薄濤」、「太和」、「藍豹」等公司大規模大投入的促銷活動。由此引發出中國時裝界追求大的熱潮:如企業紛紛高薪聘用大牌設計師,而不問中國到底有沒有或有多少大牌設計師,時裝表演要用五星級大酒店,雇頂尖模特;產品目錄要請國外的名攝影師,要選歐洲名城為拍攝地點5展銷會國內一個公司租的攤位可以大於香港所有參展公司的場地;使用幾百個一模一樣的人登台,看上去有如兵馬湧那樣氣勢

  恢宏……

  中國時裝界大製作的出現表明了我們的實力和向國際一流水平靠攏的強烈慾望。但是,由於底氣不足,在這些大製作的眩目光芒背後,我們找不到太多實在的東西。

  blush brush胭脂刷

  在臉頰部位塗染的化妝用具。blush是因害羞等情緒在臉頰上產生的紅暈,或可譯作羞紅。胭脂是中國古代常用的紅色染料,婦女用來塗抹臉頰或唇。把blush brush譯作胭脂刷,是僅取塗頰一義。很早的時候就有「胭脂」這個名詞,回此它能引起的聯想完全超越了「現代」的時間坐標。在浩瀚的文學典籍裡,你甚至能找到許多名字叫「胭脂」的姑娘。而女子所以被稱為「紅顏」,大概就因為胭脂是紅顏色的緣故吧。
  按這樣的邏輯推而言之,時下的男士已經很難找到「紅顏知己」了。在時髦女性的審美觀念中,再在臉頰上塗胭脂是「鄉氣」的,胭脂只有在戲曲、雜耍等傳統表演中才被保留。她們樂意用的是茶色、赭色、褐色、煙灰色……再在上面覆蓋粉餅,使用的色譜遠不限於胭脂或紅色一系。

  boutique精品店

  專門出售各種精美服飾商品的小型商店。1929年由法國設計師勒隆(Lucien Lelong)所創。精品店的銷售以較小的群體為目標消費者,常以高級時裝、飾品、珠寶、皮包、手套、領帶、皮鞋和化妝品為商品。20世紀50年代,精品店開始風行世界各地。現在的大型百貨公司內都設有各種精品屋或精品櫃。
  大城市的主要商業街上密佈的時裝精品店往往幾倍於米店。如此之多的精品店必定使得精品不「精」,價格無法承諾質量,要選精品還是要靠眼光。boutique是一個法語詞,在法國以外使用時會透出一絲法國風情或異國情調。

  boyish bob少男式短髮

  少男式短髮當然是指少女(也可擴大到任何年齡但崇尚青春的女性)的短髮型,洋溢著小男孩般的俏皮伶俐。
  在英國女演員Beatrice Lillie的帶動下,歐洲的少女著了魔一樣迷上這種酷似男孩子的清純型短髮,熱潮從20世紀20年代中葉持續到了30年代。這期間流行狀如未發育完整的女性形象,看不出實際的三圍,低腰線、齊膝直統套裝裙把她們個個打理得如同纖纖細細的瓶裝可口可樂。這種整體風貌便是時裝界經常提到的boyishlook。少男式短髮成為男孩子風貌富有特徵的標記,同時顯示了比後者更強的生命力。少男式短髮為不同時代烙上了它的印跡。20世紀60年代、90年代時尚回流,讓我們可以有所鑒別的是:20、30年代與少男式短髮相配的是夏奈爾套裝,60年代為迷你裙,90年代末呢?也許你會說,是露臍裝與吊帶裙。

  boyish look男孩子風貌

  一種像男孩子般青春純潔的女性整體形象。當女性以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形象為理想形象流行時,這種崇尚青春的現象是現代時尚。19世紀以前(包括19世紀),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視成熟、豐滿的女性為完美的標準。20世紀10年代,非常年輕甚至尚未充分發育的少女形象受到推崇。由於男孩子往往比同齡女孩子顯得更純潔天真,故被冠以「男孩子風貌」,或稱「Comme des garcon」。到了FO年代,這個口號被日本籍的巴黎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用於她青年時裝的品牌。「男孩子風貌」在1910年以後的10多年中得到發展,具體在服裝上的表現特徵為平直的廓型、低腰線、較高的裙擺等,還常常與短髮相配。當時,對此風貌作出重要貢獻的時裝設計師是波華亥(P.Poiret)。90年代末,「男孩子風貌」重新流行,女性著裝打扮強調青春氣息,特別是街上那些剪了男孩般短髮的女子,與20年代的風貌真是非常相似。兩者之間的差異是:20年代的「男孩子」胸也平腹也平,在體形上也與真正的男孩相仿,而70年代以後出現的「男孩子」強調三圍,透出女性的曲線,她們中的大多數還借助了文胸的幫助。此外,90年代女性的短髮常常染成各種顏色(這也可視作女性化特徵),而20年代則沒有那麼多花樣可翻。

  bra文胸

  文胸這個聽上去雅致但實際上有點讓人莫名其妙的名字是怎樣進入內地,取代了普通話中的胸罩和乳褡等固有的叫法,今已不可考。但它的香港色彩似乎不容置疑。文胸是胸部的時裝,用以保護健康及修正女性乳房線條。
  現代的文胸與古時候被人稱為「褻衣」的內衣相比,顯著的進步是從平面變成了立體結構,從遮掩、約束變為顯露、呵護。上一世紀的「胸衣」還只是一塊繡花布或幾尺白綾束裹在胸前,使胸部的曲線在寬衫大裳下失蹤,今天的文胸則對胸部的曲線烘雲托月竭盡能事。英文字母A、B、C及數學分子式1/2、3/4等被用以標明文胸懷型尺碼,給樂意在內衣上花心思的女性以精細的選擇。
  日常生活中,文胸拋頭露面的機會幾乎沒有,因而一般經濟上力有不逮的女子往往對胸衣不會過於講究。名貴的文胸遂成為生活質量的代表之一,不僅寓意富足的財力,更需滿足一份美麗的心境。外衣好看免不了和眾人分享,內衣卻純粹只是用來私享的「尤物」,天生帶有隱私的氣息,所以易於動人心弦。買一個稱心的文胸更是一次愉快的情感消費。有的男士據說很善於在恰當的時候送女友一件精製內衣作為一份別緻的禮物,博得千金一笑,愛情自然順手牽羊。
  內衣素以白色、粉色等淺色系為經典用色,寓意純潔。步入流行的文胸用色越來越大膽,在外衣上找得到的色彩幾乎也能從文胸上找到。用料方面追求新穎舒適,微細纖維與萊卡超彈纖維都很受歡迎。花邊及刺繡依然是時髦的裝飾,嵌著女人盈盈的心事。

  braless look無胸罩風貌

  當代著裝風貌之一。最早見於20世紀60年代末。當時,歐美輿論把女性不用胸罩視為婦女解放運動的象徵。美國最有影響的文學雜誌之一《紐約客》(New yorker)1970年10月3日有一篇題為「都市話語(The talk of the town)」的文章,使用了「無胸罩運動」(braless movement)這個詞來描述這種現象。
  由於不用胸罩來襯托,婦女們的胸部曲線就不那麼凸起,因此就不那麼強調女性體形的特徵,與女權運動者拒絕以此取悅男性的態度相一致。但是,由於同樣的原因,女性在穿T恤、襯衫和套衫等較緊較薄的上衣時,乳頭的形狀會比較清楚地顯露,因而更為性感。後來,這成為無胸罩著裝的一個主要特徵,與女權運動擁護者的初衷可說是反其道而行之。
  80—90年代,時裝模特兒在天橋上表演很多服裝時都不穿內衣,包括胸罩,這幾乎成為一種行業慣例。這樣做的原因,有時是因為某些特定風格服裝的要求,如露背裝和透明裝等,但有時是出於時裝設計師和時裝表演製作人強調時裝表演效果的一種手段。在穿諸如西裝套裙、羊絨大衣和裘皮大衣時也讓模特兒不穿或少穿襯衣和內衣,而胸罩被省略是頻率最高的。
  1997年,中國流行時裝對胸罩的處理處於兩個極端。一方面,由於緊身短上衣的流行和中國女性胸部普遍地不那麼「理想」,各種具有造型功能的文胸流行;另一方面,天橋上卻是「無胸罩風貌」大為走紅,從張肇達和吳海燕這樣的大腕到一些二三流的服裝設計師紛紛推出無胸罩的透明時裝。後者的始作俑者,卻是1996年劉洋在德國的那場時裝表演。

  brand品牌

  品牌就是經過註冊的商標。具有標識、象徵等功用。90年代,中國一下子湧現了很多很多品牌,特別是在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服飾領域。服飾品牌包括:
  1.設計師品牌。代表設計師,如YSL代表聖洛朗。
  但是,以設計師命名的商品不一定是這位設計帥設計的。不少如今仍然走紅的品牌所代表的設計師已死去多年。迪奧死於1957年,夏奈兒死於1971年,鮑曼死於1982年。美國的派瑞、艾利斯和霍文斯頓死於SO年代末。時裝是瞬息萬變的東西,再大才的設計師也不可能在去世前預先設計好90年代的時裝。有些介紹夏奈兒的文章,用的照片是SO年代的夏奈兒牌時裝,那一定是拉格費爾德而不是夏奈兒設計的。
  設計師還常常通過專賣(Franchising)和品牌租借(licensing)賦予其他公司使用自己姓氏作品牌的權利。所以,標明皮爾·卡丹的時裝是否一定是皮爾·卡丹設計的?我不知道,但我揣摩皮爾·卡丹香煙或自行車一定不是皮爾·卡丹設計的。
  設計師有自己的專長。如瓦倫蒂諾和皮爾一卡丹這樣的設計師,高級女裝是其專氏,而他們設計的夜禮服上常常是不釘商標的。標了他們姓氏的男襯衣等成衣系列就不一定是他們本人所設計。設計師可以雇助手,可以買斷別人的設計。據我所知,上海幾位有點名氣的設計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和登記註冊了自己的品牌後,就常常使用助手或大專院校設計專業學生的稿子。設計師的品牌不一定用設計師的名字。聖洛朗用Rive gauche作他的成衣系列品牌;吉旺希則另有Nouvelle Boutigues品牌;拉爾夫·勞倫用Polo(馬球牌)作他的休閒裝品牌;意大利設計帥蒙黛莉不用自己的姓氏作品牌而選用了更富詩意的Krizia。
  2.名人品牌。也有些品牌代表名人。美國有瑪當娜牌少女時裝,中國有李寧牌運動裝和潘虹牌時裝。據美國報刊介紹,瑪當娜時裝的銷路不錯,李寧牌則被評為中國十大服飾名牌。
  會設計時裝的名人當然也有,比如馬羚。但我們不知道李寧會不會設計運動裝。玩單槓鞍馬與設計也不是一回事,這我知道。瑪當娜即使能設計也不會有空去設計。消費者買名人品牌的原因大約是情感的成分居多。愛李寧愛瑪當娜的人無法親近本人,所以只要沾點邊的東西就愛。如果是這樣,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倒也不存在什麼誤區,也不會有什麼上當受騙的事。要說騙也是自己騙自己,名人並沒有騙你說他新學了幾招設計。偶像崇拜本來就有點自己騙自己的味道。
  名人愛惜名聲如同愛惜自己的羽毛,所以大概不會容忍打自己牌號的劣質產品招搖過市。所以,名人品牌與質量也不能說沒有關係。
  3.商店品牌。商店也可以用店名註冊品牌。上海的鴻翔女裝、培羅蒙西裝、龍鳳中裝和藍某女鞋都很有名。這些商店有前店後場的傳統,即出售的服飾中,一部分是自產的;而這裡「自產」的含意,不僅是自己生產,還有設計的成分。這說明店名後面還有人名隱藏著,例如鴻翔與金氏昆仲父子。可惜的是這個傳統幾乎已經銷聲匿跡。國外的商店品牌並不自己設計或生產商品,但常常是請其他公司或加工商為自己專門生產的,有與商店形象相一致的品類、質量和風格,瞄準一定的市場。
  一個商店只有一個店名,卻可以有幾個品牌。例如,美國的Neiman Marcus時裝店,除了用Neiman Marcus作品牌外,還有N-Msupplies和Red River兩個品牌。商店一般即使有了自己的品牌,也賣其他品牌的服飾,如美國的Lord&Taylor 商店,店內大約3O%的服飾商品是Lord&Taylor牌的。
  4.工廠品牌和公司品牌。不少中國的品牌是廠家命名的,並代表了這家工廠的設計生產水平。例如海螺牌襯衫是上海襯衫二廠的名牌產品,鵝牌汗衫是上海針織五廠的名牌產品。中國工廠內設有設計科,設計科內擁有好幾名乃至十幾名設計師。所以,廠後面還是有人,那些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如今願意當無名英雄的人愈益遞減,在時裝設計師群裡可說是絕無僅有。所以,除了襯衫汗衫等設計含量較少而工藝管理更重要的大宗產品,工廠名牌服飾並不多。
  歐美、日本等國的服裝工廠也有品牌,常常通過自己的零售商店來確立其品牌。如美國一個叫Hartmarx的工廠(或稱廠商),擁有兩百多個零售店,其中人Wallach's,Silverwood,Harris&Trank,Kennedy's和Titus Mac Duff都有相當的知名度。但是,消費者並不知道這些品牌的服裝是Hartmarx生產的。
  品牌也可以代表公司。公司現在可以有各種含義,這裡講的排除了那些實際上就是一家商店或工廠的公司,以及那些以設計師為首腦的公司。公司的情況比較複雜,從總公司到子公司可以有很多層次,代表這些公司的品牌也就隨之複雜化。公司也可以為其不同的產品冠以不同的品牌。
  顧名思義,我們把有名的品牌稱為名牌(famouse brand)。

  button-down shirt collar扣下領

  男襯衫領式。扣下領襯衫幾乎成了1998年男士們唯一的選擇,儘管在夏大很多男士穿時並不把領尖的兩粒鈕子扣下,讓它們帶著兩隻鈕孔微微翹起。扣下立領襯衫源於英國的馬球運動服,1896年美國成衣商Brooks Brothers將它引入男式襯衫。扣下領襯衫多少帶一點休閒和老派的意味,特別是那些用牛津紡和純棉斜紋布做的。說起來有點矛盾,老派有時也很時髦。

  buyer買家

  向廠商買入一定批量的貨物,然後提供給零售商的人或公司。以前譯作批發商。但買家不一定只做批發,他也可以做零售。這時他對廠家(Manufacturer)而言是買家,對消費者(consumer)而言是零售商(retailer)。所以買家是營銷過程中的一個角色,可以由不同的生意人來擔當。
  買家這個詞在中文中出現很晚。中國時裝界直到90年代末才注意到它和使用它。時裝發佈會、時裝表演、時裝博覽會是為買家開的,這類活動的成功與否就看來了多少買家。買家來了才有生意可做。如果一個時裝博覽會上人頭攢動,但都是些學生和普通顧客的而已。舉辦者再怎麼誇口,有多少成交額部讓人感到可疑。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