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八章 自然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如上各章對於人心人生似已闡說不少,但還須於人心人生所由以形成如今日者稍加回溯,乃得列通透明切地瞭解之。茲先從(甲)自然方面言之,次更從(乙)社會方面言之(此見下一章)。
  據說,馬克思並不認為「人的本性」一開始就是永遠規定好,現成的和不變的;它是發展的產物1。此非即吾人今所欲言者乎?在馬克思各著作中,有關人類生命性能的其他言論足為吾人參考印證之資者蓋不少,後此當隨文舉征。又若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和《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兩大著述,其所啟示於吾人者則尤多而且重要;凡此將備見於後文。
  (甲)自然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可分從兩方面言之:人類的生存依賴於自然,不可一息或離,人涵育在自然中,渾一不分;此一方面也。其又有一面,則人之生也時時勞動而改造著自然,同時恰亦就發展了人類自己;凡現在之人類和現在之自然,要同為其相關不離遞衍下來的歷史成果,猶然為一事而非二。
  如上所云前一方面關係曾在上文第六章第五節指出之,即謂:必要聯繫著生物有機體賴以生活的自然環境條件而擴大來看待一個有機體,必不容劃分開孤立地靜止地看它。人的個體生命寄於此身,而不以此身為限。此身──人的有機體在空間上見為有限者,要無非以週身皮膚為界而分別若內若外耳。然皮膚在一方面言之,信有其對外防止戒備之用;卻從另一面看,正亦是機體與外方交通聯繫之具,而非為一種限止隔斷。須知此身與身外他物若有間隔處,非是空虛無物的。宇宙間固無任何處空虛無物者,不論「以太」瀰漫充布之說果否為物理學定論,要之此見為空虛者恰不空,且為吾人實際生活密切資賴之所在,同乎其他見為不空虛之飲食衣被,無二致也。宇宙萬有相聯相通,人生息於自然界中,渾乎其不可分。馬克思嘗謂:「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機的軀體」,其意義當即在此2。
  又須知,此前一方面關係若為人類與其他生物,動物之所同者,而實不必然,不盡在。是在上文第五節中亦既言之:過去生物總是從局向通而發展前進的,故爾一方面一切生物說通都是通的,而另一方面論其通的靈敏度乃大為不等。人類而外,現存生物各視其在進化程中所進之度可決定其通靈之度。現存生物既各止於其所進之度矣,其通靈之度即各有所限,於宇宙大生命之一體性都不免有隔。唯人類生命根本不同,只見其進,未見其止,其通靈之高度誰得限定之耶?是以唯獨人類斯有可能親切體認到宇宙一體性。
  宇宙無其極限之可言,則通乎宇宙為一體的人類生命其亦無所限也,明矣。唯其然也,一切皆吾人生命內事,更無所謂外者。據說,「馬克思本人從不用『利他主義』一詞」3:蓋關切心情發之自我,又何利他之雲乎?嫌其妄有所外視,故不足取也。在生命固無所謂外矣,內亦不立。譬如細菌病毒為患於人,雖在此身內臟血脈間,對於生命來說既是一遭遇須要對付之事,則其非內也豈不明白。人的生命不以身為限,既無外,亦無內,讀者識之。
  此前一方面關係,先於第六章各節既有所指出,可請參看前文;這裡有待闡說的,是後一方面關係。
  後一方面關係即人與自然有若對立的關係。人原從自然界生物演進而來,在生活上一息也離不得廣大自然界,是固自然界之一物,同乎其他動物也。顧人們乃每每自外於自然,獨若翹然居於對立面者,是又何由而來耶?此無他,由於人的頭腦特見發達,卒有意識出現之故耳。意識無形而有用,其用在分別計較乎對象,同時復蘊有自覺於衷;人與自然之見為分別對立者端在此。蓋事實上,人與自然息息相通,渾乎其不可分者在此身;人與自然儼若分別對立者,則由此心在其(意識)活動中之一種方便假設。此方便假設本於人心的計劃性的需要而來,前第六章中曾點出之。從乎此方便假設,人乃得於自然加工改造,自然面貌固為之時時改變。即於此同時,人類自身恰亦不斷地得所改進,是則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書之所提示者至為明切。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恩格斯這一句名言,括舉了其原書所為種種闡說之事理。這裡且用我們的話以及我們的見解所及,簡單扼要地敘明其理如次。
  一、生物的機體決定生物的性能;人類心智之特見發達者,亦正是從其機體逐漸進化而來的。
  二、人類機體構造超進之要點,第一在其頭腦,第二在其雙手,第三在其挺立而行走的全軀。
  三、雙手之所由發達靈巧,要在其全軀能以挺立行走而手足分工;其雙手之多方操作以應付種種不同對像要求,則促進著其頭腦心思的開發明利。
  四、以上這些指明幾十萬年來主要為了生產勞動而得以從類人猿分離,別成其為人類的演進歷程之一方面。
  五、另一方面則是在人們共同生活與協力生產中發達了語言,實為促進著大腦神經特殊發達的重要關鍵所在,且容下一章(乙)社會方面申論時再論及之。
  六、雙手多方操作以應付種種外在事物和口耳傳達語文於人們彼此間,這兩大方面活動時刻在促進著頭腦的發達。隨在頭腦開發時,雙手口耳轉而俱得相聯地各有所進化,如是往復偕進不已。這裡舉出雙手、口耳、頭腦來說,只不過為了指點出其間關鍵起見,非是在演進中者止於此等處。從乎達爾文所稱為「生長相關律」那個法則,事實上一個有機整體的各部分之間,其形態、構造、機能莫不巧妙相關彼此牽連配合;當其一有改進,渾全地同有所改進。
  七、頭腦是收集情報而為如何行動作出抉擇的機關,其情報則來自視覺、聽覺等等那些感官。說到人之接觸自然界或自然界之映現乎人心,首先在此;說到頭腦的發達,與此為分不開之一事。因此,必於感覺的發達一為回溯:(1)原始單細胞動物形體構造簡單之極,在其生活上感受外界刺激者同時亦即是施出反應者,初無分理機關。(2)必進而多細胞動物乃有以表皮細胞職司感接刺激,另以皮內伏處細胞職司其反應動運之分工。是即有感覺器官之開始。(3)又進而為適應外界刺激有光有聲……種種之不同,乃漸分化出視覺、聽覺以至其他各不同感覺。(4)由於物種不同,生活各異,從蟲、魚、鳥、獸以至人類,其所發達的感覺亦遂千差萬別,不可方比4。
  八、自然界在此千差萬別動物的和人的的感覺中,亦遂千差萬別若非同物。其遠遠不同者,蓋莫如在人與其他動物之間,有如前第六章第四節所指出:人類生命以其特發達了理智而(面前)境界大辟,其他動物則各限於其種族本能生活,世界自廣大自富麗,全然與它們無預。
  九、自然界在人們感覺中亦復各不相同,乃至一個人前後亦隨時不同。此因感覺活動出自生命,而生命因彼此不同,又時時有所不同也。第以其相差不遠,故人不加察耳。
  十、感覺之為物,信如詹姆士所說是執行選擇的器官5;又信如巴甫洛夫之所稱謂分析器者:在有機體,它是生理活動的分工,而其於外界對像所起作用亦就在進行分析辨別6。從感覺到知覺,其於外界自然情況有所反映固不待言,卻非一如其實地反映了外在自然實況,而是有取有捨選擇自己的情報。尤其是知覺,總是在有所強調,有所著重。
  十一、於是,人的感覺因其解脫於動物本能而邁進於理智,既若秉持靜觀態度矣,而基本上仍然從乎機體生理活動立場在做情報工作,卻又是動而非靜。
  十二、此似靜而非靜始終超不出其自身立場的感覺,便始終不能直接得知外在自然界實況,而只在做自己情報。佛家唯識學於此即曾指明:眼等五識生時,但由自識變生相見二分,所取能固是一體,現量性境不執為外;其執色等為外在者,後由意識分別,妄計為外耳7。
  十三、但人與自然的交涉關係顯然不限於通常感覺所接而止。自然界實況以至人與自然界實際交涉,卒由人的生活實踐、生產實踐積累發展了種種知識技能而逐漸揭開其秘密。此其功蓋在理智冷靜的頭腦心思作用即前文所說人心的計劃性者。
  十四、上中特須點出的,是在感覺知覺生來的能力之外,本於心思計劃製造出許多儀器工具大大助長了感覺知覺之用乃至心思計算之用,有以探索、測驗、分析、論證自然之一切而得其規律,還以控馭自然,宰制自然,改造自然。
  十五、總結下來,前說就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恰亦發展了人類自己;「凡現在之人類和現在之自然,要同為其相關不離遞衍下來的歷史成果」者,如目已明。卻還有要補明的三句話:(1)如上所說人類自己同在發展的話,是兼人的個體和人的社會而說。(2)自然界一面被人改造著,一面亦正在緩緩微微自然蛻變中。(3)人類的發展和自然的變化今後方且未已;這是宇宙大生命一直在行進中的一樁事而非二。
  吾書開首第一章曾提及有題為《人類尚在未了知之中》的一書,當時只見有為其中譯本所撰序文,未及見其譯本。今知原著既別有中文兩譯本出版;一為周太玄譯,改名《人的科學》;又一為王世宜譯,改名《人之奧妙》8。原著以Man,theunknown名其書,明朗可喜,是我所取;但今從其內容看來,殊覺未善。試略至批評,藉以為此一章的結束語。
  原著標題Man,the unknown,信乎一言道破現代學術最大缺失或病痛;然從另一方面來說,現代學術不論在自然科學在社會科學,其分門別部有關人的個體和社會的研究,所取得的種種知識夫豈少哉!即如原著所以被中譯本改名《人之奧妙》者,豈不就為著者以醫學家而博學洽聞,於人類身心之精微奧妙多所闡說之故乎?所知非不多,而卒又自感若未能了知者,病在不得其要領,不得其全貌也。雖著者於各知識之綜合會通特為強調其必要,然其本人即缺乏於此。綜合各門科學而會通之,蓋哲學頭腦之事也。原著者的哲學頭腦不足,哲學夙養不足,又蔽於資產階級知識界的眼光,未能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社會科學得到啟發,其所知非不多而泥滯不活,落於支離漫衍,不能通透深入,自是當然了。
  對於宇宙人生既無深入通透的瞭解,著者出言立論遂不免忽明忽昧,雜有不少錯誤觀念。雖其書特詳於自然科學有關人類身心的知識,卻於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不能爽朗地有其確見。例如原書有如下的話:
  吾人的宇宙經過了物理學與天文學的大發現,呈現出雄偉奇妙的壯觀。(中略)吾人不過是龐大宇宙間一粒微塵上面極微的微粒。這個宇宙是完全沒有生命沒有意識。我們的宇宙是完全機械的。我們的宇宙亦不能不是機械的,因為它是物理學與天文學的技術由吾人所不知的基體創造出來的。這亦正像近代人所有的環境一樣,全是研究有惰性之物質的科學驚人的進展的表現9。
  著者字裡行間既若不滿意時下科學家言,顧又無力以糾彈之,更無以自申其下面所見。在這裡特見謬誤者,是其全書末後的第八章竟倡言「人之改造」。人從自然發展而來,其前途亦中難繼續自然發展去。如其有所謂改造,亦是發展中的事,不在其外。你(原著者)的智力見解,你的好惡要求,如今所有者就代表著過去自然發展,曾非代表一個翹然的你自己。人之恍若站在自然的對立面者,不過一假象。著者時時吐露其不滿意現代科學之被誤用於現代工業文明,以致造成種種社會問題,而不悟其問題一出於現代資本主義制度;要改造的是此一時之社會,不是人。而此一時之社會改造,原為社會發展史所預見不遠之事,著者方有所蔽未得曉然耳。註:
  1吾書於一九六0年開始著筆,進行徐緩,至一九六六年夏定出前七章之後,突因參考用書及儲備資料盡失,為之擱筆者五年於茲矣。今一九七0年五月重理舊業,乃續寫此第八章。此時參考用書全從友人覓借,頗有往日所未及見者,凡有徵引,隨文註明。
  此語轉引自波蘭弗裡茨漢著《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本質」》一文,該文見《人道主義人性論研究資料》(第二輯),第二一頁,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四年出版。
  2轉引自1中一書第二九頁。
  3此語出於弗裡茨所寫《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的理想》一文,該文見1中一書第一0二頁。
  4可參看臧玉淦編譯之《神經系的演化歷程》(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中第三章《感受器的比較觀》。
  5人的頭腦意識作用原在進行選擇,而眼耳等感覺器官則屬於意識中的對外工具,又各在執行其選擇任務。詹姆士此言出自其《心理學簡編》第十一章,見於唐鉞譯《西方心理學名家文選》(商務印書館出版)第一六0頁。
  6《巴甫洛夫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五五年出版)一書有關分析器學說一部分極值得參考,略摘數語如次:
  我們把那些分解複雜的外在世界為個別要素為其任務的器官叫做分析器,如視覺分析器是由其外圍部分網膜,其次是視神經,最後是視神經終點所在的腦細胞三者組成的。把所有這一切部分聯合成為一個機構,就總稱為分析器機構。(下略)
  大腦半球是由視覺、聽覺、膚覺、嗅覺和味覺等等分析器所綜合組成的。(中略)對於有機體說,重要的亦不僅僅是分析外在世界,而且也必須要把有機體本身所進行的情形向腦部發出信號和加以分析。(中略)運行分析器就是內部分析器中最重要的一種。(下略)
  狗在切除了大腦枕葉以後,未見其視力全失,而狗卻認不出其熟識的主人,此即以視覺分析機構有所損壞,不得其行精細辨別之故(此中有機能定位問題)。
  7現量別於比量、非量而言,性境別於帶質境、獨影境而言。性境意雲實境。識自相分為親所緣緣之外,更有疏所緣緣;自然實況即屬疏緣。不論親緣疏緣總不在外,外境非有,此唯識家之旨也。
  8Alexis Carrel 此書,周譯本在抗日戰爭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譯書草率;王譯本在抗日戰爭中由中國文化服務社印行,譯筆亦不佳。
  9據王世宜譯,重慶版,第一章,第一七頁。
  ------------------
  亦凡書庫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