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章 省吃儉用


  「省吃儉用」指的是持家的準則,特別用來處理收入與支出的關係。照我們的理解,省吃儉用可以體現在這樣三條途徑:限制需求,避免浪費,用少投入多產出的方式配置各種資源。不管哪條途徑,中國人都是極度地儉省。

  來中國旅行的人,所得到的第一印象中便有中國人的飲食極其儉省。巨大的人口看上去只依靠很少的東西餬口,比如稻米、各種豆製品、小米、蔬菜和魚類。這些東西,再加上其他一點東西,構成了難以數計的人們的主食。只有在節日或是其他特殊場合,才會有一點兒肉吃。

  人們已經注意到西方世界已經在設法為極度貧困的人提供價格最低但營養豐富的食品。人們也不無有趣地看到這樣一個無可置疑的事實:在中國,普通年景裡每天兩文錢就可以為一個成人提供足夠的衛生食品。即使是饑饉三年,每天不足一文半的定額,也足以讓成幹上萬的人苟全性命。這表明了一個普遍的事實:中國的烹調技藝真是高超。儘管中國人的食物通常是簡單而粗劣,在外國人看來還經常是淡而無味,甚至是令人厭惡的,但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在對他們所擁有的東西進行烹調和眼務方面,中國人的確是烹調藝術的大師。在這個問題上,柯克先生把中國人僅僅放在法國人之下和英國人(他可能還算上了美國人)之上。這些國家的人排列起來孰前孰後,我們無論如何不會像柯克先生那樣肯定,但中國人無疑要比別國人會烹調。如上所述,即使從生理科學的觀點出發,中國人對主食的選擇顯然是明智的。高超的烹調,簡單的作料,豐富的花色品種,即使對中國烹調最不注意的人,也全然知曉。

  另外一件極有意義的事實,雖然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但很容易證實。那就是,中國的飯菜在烹調時極少浪費,樣樣都要物盡其用。任何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每頓飯剩下的東西下頓都會重新端上桌來,哪怕這些殘羹剩飯分文不值。要說明這個普遍的事實,只要看一眼中國的貓或狗的生存條件。這些動物的「生存」真是不幸,它們依賴人們的剩飯,始終是「苟延殘喘」。新興國家中人們的浪費真是臭名昭著,我們可以肯定,像美國這樣生活富裕的國家,每天浪費掉的東西,足以使六千萬亞洲人過上相當富足的生活。但是,我們願意看一下這麼多人被剩下的東西養肥,正如許多中國人在「吃飽」之後,僕人或小孩就有份來分享剩飯剩菜!即使茶杯裡剩下的茶葉,也要重新倒回茶壺裡去再煮一遍喝。

  有一個事實,我們不能不給予充分的關註:人類很注意食品的衛生,西方人越來越注意到這一點,但中國人卻不是這樣。進網的都是魚,無論什麼東西遲早都會進網,幾無倖免。在中國北方,馬、騾、牛、驢到處都在幹活,很多地方還用上了駱駝。有些讀者看到如下做法無疑會感到實在是節約得過分:動物死後一律吃掉,不管是撞死、老死,還是病死。這已經司空見慣,常常沒有人說啥,也沒有人因為動物可能死於常見於牛身上的胸膜炎等流行病而放棄這種習慣。得這種病的動物的肉,不比得了其他病,人吃了也會生病。人們在廉價購買病畜肉的時候完全知道這一點,但肉還是全部賣完,全部吃下去了。知道有害還去買,無疑是因為他們圖便宜,冒險為之。不過,應該說吃了病畜肉而生病的人畢竟是少數。死狗死貓也吃,與死馬、死騾、死驢一樣,進入同樣的消化吸收過程。我們曾經親身經歷幾件村民煮死狗吃的事例,這幾隻狗都是被人故意毒死的。其中有一次,有人想起去問一個外國醫生吃了會有什麼危險,但因為狗已經「在鍋裡了」,這些最後僥倖沒有中毒而死的倖存者此時已經無法下狠心放棄這頓美味,結果這次放縱瞎吃卻一點兒都沒啥。

  與做飯有關的中國人節儉的例子是,他們極好地處理了燃料匱乏與制鍋材料之間的關係。燃料既少且貴,用的基本上只是些葉子、稈兒和莊稼的根,一燒就沒了。為了滿足這種需要,鍋底要做得越薄越好,操作起來要非常小心。搜集所需燃料的全過程,是中國人極度節儉的又一個例子。任何一個最小的孩子,別的幹不了,至少還能撿點柴禾。撿柴禾的大軍,出現在秋季和冬季的田野上,在他們的竹耙那飢餓的利齒之下,地上連一根雜草都不剩了。孩子們被派往樹林去打秋葉,好像打的不是秋葉而是栗子,就連麥稈也極少能夠來得及在秋風吹拂之下「風吹兩邊倒」,就已經被拾柴心切的人們「爭搶」一空了。

  每一個中國的家庭婦女都懂得最大限度地利用布料。她的衣服不像她的西方姐妹那樣,在花式和做工上考究費神,而是盡量事先計劃節約時間、精力和布料。一塊再小的外國布料,中國婦女也不會嫌棄,她會使這塊布料再次出現時如果不是以美的形式,就是以物盡其用的形式,這種形式是整個「家政」女作家議會所無法想像的。一個地方派不上用場,另一個地方一定能派上用場,一片小碎布條也足夠用來納鞋底。倫敦或紐約的行善之士,把自己用不上的衣服施捨給窮人,希望這樣的接濟千萬不要造就出一些依賴他人的窮人。這真是弊大於利。但不管誰把類似的東西施捨給中國人,儘管他們所用的布料和式樣與我們的截然不同,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些衣物早晚會物盡其用,直到把最後的零料與其他布料搭配使用才算把它用完。

  中國人經常在紙上題字送朋友,但紙是鬆鬆地縫在一塊絲綢底子上的。是縫而不是貼,目的在於讓朋友若另有選擇時可以把題詞拆下,這樣就有一塊可以派大用場的絲綢了!

  中國人的節省,也反映在小商販買賣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小到不引起注意。一個小商販,比方說,可以確切地說出每種不同火柴的根數,並知道每盒能賺多少錢。

  中國人的每一頁舊帳簿,都會用作窗戶紙或者燈籠紙。

  中國人厲行節約,甚至到了不惜節省日常必需的食品。他們看不到其中的不合理,而以為是理所當然的。香便文博士的《基督教與中國》一書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本人被三個苦力抬著走了二十三英里路,花了五個小時。這三個人接著又返回廣州,去吃專為他們而留的早飯。早飯前走四十六英里,一半的路還抬人,目的是省五分錢。

  --------
  1譯註:香便文(Benjamin Couch Henry,1850—1901),美國北長老會教士,嶺南學堂第二任監督。1873年來廣州傳教。研究中國植物,在華南旅行時搜集各種花草。著有《基督教與中國》(The Cross and the Dragon)和《嶺南記》等書。

  還有一次,兩個轎夫抬了三十五英里的轎子,又坐船回來,他們從早上六點起就沒吃東西,卻不花三文錢吃兩大碗飯。那條船擱淺了,他們直到次日下午二點鐘才到達廣州。這樣,這些人已經有二十七小時沒吃東西,負重走了三十五英里,抬著香便文博士走了十五英里到廣州——這十五英里自然還包括他行李的重量!

  中國人的節儉所帶來的許多東西,西方人根本就不樂意看到,但我們卻不能不承認表現在這些東西之上的純樸天性。這個帝國的許多地方,尤其是(說來也怪)北方,男孩、女孩一年中有好幾個月一絲不掛,四處轉悠,像在伊甸園裡一樣。這是為了讓他們舒服一些,但基本動機是節省衣物。中國無以數計的獨輪車都嘎吱作響,因為缺少幾滴可以使車子不響的潤滑油。油從沒上過,因為對被冠以「神經麻木」的人來說,嘎吱聲要比油便宜。

  如果一個日本人要移民外國,他會在合同上特別註明每天需要多少加侖的熱水,以便按照傳統洗澡。中國人也有浴室,但大部分中國人從來沒有走近過,甚至根本就沒見過。一個中國母親的孩子滿身塵土,她用一把舊笤帚給孩子掃掃土。見此情景,一個好奇的外國婦女便問:「你每天給孩子洗澡嗎?」這位中國母親憤憤不平地說:「每天洗!他生出來就沒洗過!」對於一個普通中國人來說,即使肥皂商把「比上還便宜」的廣告口號貼到他窗口,他也不會有什麼觸動。

  中國人毫無疑問會把一般外國人看做「肥皂浪費者」,這是意大利人對英國人的稱呼。中國人洗衣服對他們自己來說算是洗了,用的肥皂省得不能再省,但如果同我們所說的潔淨程度相比,就幾乎不在討論之列了。我們不禁認為這只是為了節儉,因為許多中國人同我們一樣也愛清潔,儘管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的確是整潔乾淨的典範。

  正是因為節省的本性,一般不可能買到現成的工具。你可以買到「原始」的半成品,然後再自己精加工。自己加工總要比買現成的便宜,人人都這樣想,什麼現成的東西都沒有了。

  我們已經說過節省材料的事情,比如普通房子光線都很暗,點一盞燈花不了多少錢,但也要把這盞燈放在牆洞裡,以便同時驅散兩個房間的黑暗。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的各類加工廠,比如各種編織製造廠、陶器製作廠、金屬加工廠、象牙雕刻廠等等。這樣的工業,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更多地證明了中國人的節儉,而不是表明他們的創造才能。本來可以有許多比現在更好的方法來完成中國人的工作,但好的方法就會使中國人原本在做的事情變得沒味兒了。他們好像能夠無中生有地製造所有的東西,這是他們的產品的共有特點,無論簡單的還是複雜的產品都是如此。他們可以在一個小院子裡建一個小規模的煉鐵爐,也可以在一個小時內用一小摞泥磚壘起一個爐灶,可以一直用下去,也挺好燒的,而且不花錢。

  沒有比完成重大任務時的安排,或者確切地說,缺乏安排,而能更好更典型地說明中國人的節儉了。在中國,每年都有大量的穀物作為皇糧送到北京。從天津通過北河運到通州。一位「穀物交換」商人會吃驚地發現,所有需要機械來把這些堆積如山的稻穀卸船、稱量、搬運的工作,卻只是用一批苦力,用形狀如同截錐、大小相同於一蒲式耳的箱子,以及一定數量的草蓆。僅此而已。草蓆鋪在地上,谷子倒上去復秤,裝袋,運走,再把蓆子一收,這個帝國的穀物交易所又重新成為泥岸了!

  --------
  1譯註:北河,清代對直隸(今河北、北京、天津)境內的南北運河及永定、大清、子牙、滹淪等河的總稱。雍正八年(1730年)置「直隸河道總督」,駐天津,掌防治北河,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後,「北河總督」例由「直隸總督」兼理。

  對於一個美國煙草種植園來說,最大的支出便是為烘乾煙葉而建的一個結構精巧的長長的棚子。而中國人卻不必為此花什麼錢,棚子用茅草來搭,茅草舊了可以作燃料,與新茅草同樣好用。煙葉摘掉之後,肥壯的稈還站在地裡,用草繩把煙葉紮緊,掛在一根根的煙桿上,夜間連同繩子一起收起來,就好比曬在繩子上的衣服。在簡便和效果上,這個方法是無與倫比的。

  每一個悉心觀察的居住者,都可以加上這樣的例子來說明中國的社會現實。但是,你找不出更突出例子了:一個中國老年婦女,拖著痛苦而緩慢的步子蹣跚而行,有人打聽了一下,才知道她是去一位親戚家,那地方方便去祖墳,這樣,可以節約抬棺材的開支,因為距離縮短了!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