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章 恪守禮節


  中國人的禮節,通常還有東方人的禮節,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值得考察——一方面是稱讚,另一方面是批評。盎格魯—撒克遜人,我們喜歡這樣提醒自己,毫無疑問具備的美德,其中包括很大比例的內剛和很小比例的外柔。因此,當我們來到東方,發現在廣袤的亞洲大陸的眾多人口中,潤滑人際交往中肯定會產生的磨擦的藝術要遠勝我們,我們心中便充滿羨慕之情。這是一種一事不能的人對特別能幹的人油然而生的敬意。中國問題方面最為挑剔的批評家也被迫承認,中國人已經把禮節的實踐帶到了一個完美境界。此種境界,在西方聞所未聞,在親眼目睹之前簡直是不可思議、無法想像的。

  經典中保存著「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即三百條禮儀準則和三千條行為準則。這樣的重壓之下,一個民族能繁衍生存,似乎是一種奢望。不過,我們很快發現,中國人對待禮儀就像對待教育,使之成為一種本能而非刻意去學的東西。這個民族的天才,把西方只在宮廷和外交上才使用的繁文縟節,變成了人們日常交際的一部分。這並不是說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被這些繁文縟節束縛住了,而是說,這些禮節是因時因地的,就像節日的盛裝每逢節日就得穿上,中國人靠自己的本能,可以準確地知曉何時該用禮節。到了這樣的場合,如果一個中國人不知該怎麼做,那就像一個受過教育的西方人不知道九乘以九是多少一樣荒謬。

  西方人難以欣賞中國人的禮節,是因為我們在心底裡肯定這樣的定義:禮節是用友好的方式表達的友好。因此,在一種文明的觀點看來也是如此,認為個人的幸福就是全體的幸福,但中國的禮節卻不是這樣。它是一種演示專門技術的儀式,像所有的技術一樣,雖然意義重大,卻並非發自內心,而只是一個複雜整體的單個部分。各種尊稱的全部理論和實踐,對西方人來說,即使不發瘋,也會疑惑不解。這只是因為這些表達方式時常讓人想到尊卑關係,中國人認為這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中國人還把這些表達方式當做一種潤滑劑,用來調節人際交往。上有其下,下有其上,上下有序,萬事大吉。好比下棋,先走的稱:「敝王賤卒走兩步。」他的對手回答:「敝王賤兵也同樣走兩步。」對手又說:「敝王賤士吃掉尊王高貴的兵,進到九宮中卑賤的第三格。」整盤棋就是這樣下。棋局並不因為用了這些形容詞而受到影響,但是正如一個人不懂裝懂不能說出下一步棋而硬走,就會使自己顯得荒謬可笑一樣,如果中國人對任何一個規定步驟不知道給予禮節性答覆,也會成為笑柄,因為對中國人而言,形容詞就是棋局本身,不知道形容詞就是什麼都不知道。

  同時,中國人恪守禮節,會因為與中心城市距離的不同而產生直接的變化。在中心城市,禮節是必不可少的。當一個人在農村,雖然農村也同樣需要遵守禮節,卻並沒有他作為城裡人所熟悉的禮節周全。

  但是,我們必須同時承認,也有很少一部分中國人並不知曉在恰當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但即使是最有教養的外國人也不能與之同日而語,相比之下,幼稚得像懷抱中的嬰兒,一般而言,除非這個外國人以前有長期的經驗,心中又害怕自己做錯什麼,暴露自己的淺薄無知。正是由於外國人遵從中國禮節時不打自招的無能,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才如此不加掩飾(不是不自然)地蔑視這些「蠻夷」——不知「方圓「,甚至明白了禮貌用語之美,還傲慢地輕視禮節,頑固地無知下去。

  禮節好比氣墊,裡面沒有東西,但它奇妙地減輕了震盪。同時,我們補充這樣一點是公正的:中國人對外國人的禮貌(如同中國人對中國人的禮貌一樣)經常是想要表示自己的確懂禮節,而不是希望客人舒服。他堅持要生火,你卻並不想生火;他堅持要用這火燒開水來給你泡茶,而你卻不想喝這杯茶。他這樣做的時候,你的眼睛被煙熏得直流淚,你的喉嚨嗆得像剛吞下一味煎好的藥用蜀癸。但是,主人至少做出了樣子,他知道如何待客。客人不高興,那是客人的事。鄉村也一樣,主人認為他有責任把你要住的那間糟糕的房間打掃打掃(象徵性地),佈置佈置,而這套程序一直推遲到你已經進了門才開始著手進行。你懇求他不要打掃了,但他不聽,全然不顧那些陳年灰塵迷了你的眼睛。或許《禮記》教導說客人房間要打掃,不管客人是什麼身份地位。同樣的方式也適合於各種宴會,在這些恐怖的場合(常常是在剛開始的時候),熱情的主人會特別在你的碟子裡堆滿他認為你會喜歡的食物,根本不管你是不是喜歡,是不是吃得下去。他彷彿在說,你有很多地方不對,而他肯定沒有失禮。沒有人會責備他沒有在適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情。如果外國人不懂這個遊戲,那是他的事,不是主人的事。

  --------
  1譯註:《禮記·鄉飲酒義》有云:「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

  正是按照這個原則,一個中國新娘去訪問一位外國婦女時,有意背朝著她,朝著相反方向致禮,引起這位外國婦女的困惑和惱怒。事後詢問一下,才知道新娘向北行禮是因為皇帝在北方,卻不管當時情況下這位外國婦女是在房間的南面。如果這位外國婦女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哪邊,新娘可不管,她至少可以表現出她是知道朝哪個方向行禮的!

  中國的禮節經常體現在禮品的樣子上。如上所述,這是給收禮人面子。接受贈品有固定的形式。一個與中國人有不少來往的人總會收到一些點心盒,用紅紙整潔地包著,盛有不少他絕不可能吃的油膩糕點,但送禮的人不會拿回去,哪怕極不情願的收禮人(被逼無奈地)表示只好去轉送給別的中國人。

  中國的禮節並沒有禁止人們對禮物吹毛求疵。經常會問及禮物的價錢是多少,客人告辭時主人會說:「給你們添麻煩了;讓你們破費了!」

  有位外國人應邀參加一個婚禮,其中糕點很多。宴席過程中,他發現有人端上來一個盤子,上面放著兩三塊糕點,有人還不停地誇讚它們熱氣騰騰(好像都願意吃熱的東西)。他們把這位外國人當做貴賓,首先把盤子遞了給他,但他卻謝絕了。由於某些無法解釋的理由,這似乎給這次婚禮投下了陰影,這個碟子也沒有再傳給別人。其實,這是一種風俗習慣,每位參加婚禮的客人都要湊個份子。客人坐在酒席宴上就要收錢,但這有悻於中國人的觀念,因為不能直接要錢,所以就以送糕點為形式。除了這位不知內情的外國人之外,誰都懂這個規矩。他的拒絕使得其他人不便再當場拿錢出來。後來,他又一次參加這家的婚禮,卻有趣地聽到主人在領教了上次的經歷之後,用比西方人還坦率的方式對在場客人說:「這是放禮錢的地方,請把錢放在這裡!」

  在貶低了中國人注重的繁文得節之後,我們還是應該在社會交往方面學習不少東西,學習他們的一整套規則。我們很有必要保持真誠,而不要堅持我們的莽撞,把西方人的頑強獨立與東方人的彬彬有禮結合起來,將會更好。

  然而,許多西方人並不這樣看。我的一個熟人在巴黎住了很多年之後回到倫敦,但他不知不覺接受了巴黎的風俗習慣,回倫敦後還向遇見的每位朋友脫帽鞠躬。有一次,一位朋友無情地回敬他說:「看看這裡,老傢伙,沒有法國猴子在雜耍!」一個人如能集東西方的優點於一身,那他一定幸福,可以安全地行走在狹窄而佈滿荊棘的中庸之道上。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