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誤解的天性,是中國人顯著的天賦,外國人只要學會很少的漢語,少到足以用來承載思想,他就會發現這一點。別人聽不懂他的中國話,這使他痛苦而驚訝。於是,他更勤奮地學習漢語,幾年之後,有信心出去接觸公眾,或者同某個人討論多種不同的話題。如果他同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交談,尤其是這個人從未遇見過外國人,那麼,這位外國人就會有機會重新嘗到他當初第一次開口用中國話與人交談時的痛苦。對方顯然沒有聽懂,並且顯然並不打算聽懂。看得出,他根本不注意你說的話,也根本沒有順著你的思路,只是打斷你說:「你講的話、我們聽不懂。」他的微笑帶著優越感,似乎在注視一個聾啞人試圖清晰地說話,他又似乎在說:「誰認為你的話會有人聽得懂?你不是生下來就會講中國話,這是你的不幸,但不是你的過錯。忍受這種無能吧,不要再來煩我們,我們聽不懂你講的話。」面對這種情況,你不可能永遠心平氣和,忍不住會發火:「你聽不懂我說什麼嗎?」他口答說:「是的,我聽不懂!」 對中國人誤解能力的另一層經歷是,儘管每個單詞都聽懂了。但由於忽視了細節。這樣,即使他沒有完全失去你所表達的意思,但卻領會得不夠明確了。「在中國的外國人」需要準備大量詞語,用來表達很多意思,比如:「在這種條件之下」、「有條件的」、「出於這種理解」,等等,等等。的確,中國人既沒有這些短語,也不需要這些短語,但外國人不是這樣。時態標誌也是這樣。中國人不在乎這些,但外國人卻不得不當一回事。 在中國,人們關心的一切事情中,最需要避免誤解的事情便是錢。如果外國人付錢買東西(從中國人的觀點來看,這常常是外國人的主要作用),將來完成時態就是一種「軍需物資」。「你幹完活之後,就會拿到錢。」但漢語裡沒有將來完成時,也沒有別的什麼時態。中國人簡單地說。「幹活,拿錢。」他心目中的主要觀念是掙錢,根本沒有「時間關聯」這個概念。因此,他一旦要給外國人幹點什麼,他希望馬上拿錢,以便「吃飯」,彷彿假如不是偶然碰上這個外國人的活,他就沒飯吃了!我們必須警鐘長鳴:在中國,為了避免在錢上產生誤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誰拿錢誰不拿錢,何時拿錢,多少錢,是銀錠還是銅錢,銀錠的成色和重量,多少銅錢算一吊——諸如此類的要素實際上不可能有一個過於確切固定的理解。如果要與建築商、經紀人或者船夫訂立合同,要他們做些事情,佈置幾件傢具,那麼,事先把具體要求精確地解釋清楚,才是妥當的。 與人賭氣卻害了自己,這樣的事情中國太多,人們已經不去注意了。船夫或者車伕要把他的外國主顧送去目的地,但有時卻公然拒絕履行合同。這種情況下,一個中國車伕的固執同他的騾子差不多,它跑到路邊一個泥巴很多的地方,躺在那裡,非要洗個泥土澡不可。車伕拚命拿鞭子抽它,它也不起來,對於鞭抽就好像蒼蠅給自己撓癢癢一樣,根本不理不睬。此情此景,不一而足,使我們時常想起德·昆西1那句過於絕對的尖刻評論,認為中國人天生「像騾子一樣固執」。中國人並不是像騾子一樣固執,因為騾子不會改脾氣,而同樣不聽話的車伕,一路上公然反抗,儘管特別警告過他再不聽話就不給他酒錢,但到達目的地,他又會拜倒在地上老半天,懇求他在路上蔑視的那個恩惠——酒錢。因此,旅行者同車伕或船夫等人立個字據,是應有的謹慎之舉。千萬不要留下容易造成誤解的漏洞。 -------- 1譯注;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1785—1859),英國散文家和批評家。 「事先說清楚,事後沒爭議」,這是中國人謹慎的格言。不過,情況常常會是這樣:你在事先的約定中哪怕動足腦筋,事後還是有爭議。不管你在這方面有多麼小心,錢在中國可能是最會給外國人帶來麻煩的東西。不管涉及的中國人是受過教育的學者,還是無知的苦力,都沒什麼區別。所有的中國人都生來就有一種本能,會利用誤解。他們發現自己像一月裡的北風鑽進門縫,又像河水滲進船縫,迅速又毫不費力。在某些方面,盎格魯一撒克遜人非凡地適應並發展了中國人的這種天賦。正如古代波斯人主要學會了兩種技藝——拉長弓和講真話,中國人很快就覺察到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真誠的天性,對敵人、對朋友同樣公正。對中國人來說,這些品質就像猶太人的習慣一樣可以利用,他們每隔七天就停止一次軍事活動,全然不顧戰事緊張,也不管他們必須迎戰提圖斯1率領的羅馬人。這些習慣有利於羅馬人進攻,而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的這種敵友不分的怪癖則有利於中國人。 -------- 1譯註:提圖斯(Titus,公元39—81),羅馬帝國皇帝,78—81年在位。 1860年之前一個世紀裡,中國的對外交往仍在中國人誤解天性的長期發揮之中。1860年之後,這種天性也根本沒有耗盡。與中國進行外交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試圖解釋被完全誤解的事情的歷史。諸如此類的情況之下,認為外國人會履行諾言,這種先入之見已經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儘管也有個別不遵守規則的例外情況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他們同樣堅定地相信外國人會公正地辦事,儘管也有些外國人,也有許多外國的例子正相反。但是,有了這樣兩點,中國人就有了一個支點,藉以去動搖那個最頑固的外國人。「你這樣說了。」「不,我沒說。」「但我理解你是這樣說的。我們都是這樣理解的。請原諒我們的愚笨,請付錢,你說過你會付的。」這就是中國人與外國人成千上萬次爭執的實質,一百次這樣的情況中有九十七次外國人付了錢,正如中國人的料想,外國人要借此表明自己完全可靠完全公正。剩下三次也會有別的辦法,其中兩次是成功地拿到了錢。 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誤解,有經驗的讀者會發現這樣的事例如同魚兒那樣成群結隊地出現,簡直可以稱之為軍團。叫一個苦力拔除院子裡的雜草,留下即將萌芽的珍貴草皮,你彷彿看到了渴望已久的草坪。這個漫不經心的笨牛手拿一把鋤頭,鏟掉了一切綠的東西,弄得寸草不生,還說這樣才太平。他沒有「理解」你。派一個廚師走很長的路去當地唯一的菜場,叫他買一條鯉魚、一隻小雞。他沒有買回來魚,卻買來三隻大鵝,還說是你讓買的。他沒有「理解」你。派一個送信人在收發室關門之前送封重要信件去法國領事館,但他卻跑回來說對方不收。原來他把信送到比利時領事館去了,而這時收發室也關了。他不「理解」你。 不幸的外國人如何誤解別人和被別人誤解。可以用我一位朋友的經歷來充分說明。他去一家中國的銀行,老闆他認識,銀行附近前不久剛發生一場毀滅性火災。這個外國人就向這位銀行老闆道賀說,幸好大火沒有燒過來。聽到這句話,老闆馬上一臉尷尬,然後生氣地說:「這算什麼話?不能這樣說!」不久之後,這個外國人才明白,自己錯在暗示火勢太逼近,銀行會燒掉。而這是最不吉利的,即使用慶幸的話來說,也是忌諱的。一位來北之稍作停留的外國人看到一個駱駝隊,其中有一頭小駱駝。他對他的車伕——一位曾受雇於外國人多年的車伕——說道:「你回家的時候,叫我的小兒子來看這頭小駱駝,他會感到有趣的。」過了好一會兒,同剛才那個例子一樣,經過了慢慢醞釀,這個車伕頗有見地地說:「如果你想買這頭駱駝,你不懂得養它——它必死無疑!」 我有一次出席一次中國的禮拜儀式,布道者講的是乃縵的故事。他描繪了這位亞蘭元帥到達以利沙1的門口,重現乃饅的隨從為他叫門的情形。這位布道者竭力使這個畫面盡可能生動形象,便模仿那些隨從的樣子戲劇性地叫了起來:「看門的,開門,亞蘭的元帥來了!」使他吃驚的是,一個坐在後排的人像一粒子彈一樣穿了出去,後來才明白這個人產生了誤解。他是教堂的看門人,沒有注意聽前面的內容,突然聽到有人叫他,便用令人讚歎的速度去給乃饅開門! -------- 1譯註:乃縵(Naaman)、以利沙(Elisha),兩人均為《聖經》人物,見《舊約·列王紀》。 中部某省的一位傳教士,聽眾對他的理解也同樣錯誤。他希望聽眾有一個深刻印象,便用一架幻燈機映出一隻高度放大的寄生蟲。當這個爬蟲的巨大身軀,好比埃及鱷魚似地橫臥在帆布上時,有一位聽眾敬畏而小聲地說出了他剛剛獲得的新發現:「看,這就是外國大虱了!」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