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八章 丹鄉


  醒秋回里昂後,早把那大霧沉沉的冬季挨過,又過了明媚可愛的春天,現在已到暑假的時候。
  暑假中她想和朋友陸芳樹女士合請一位法文補習教員。芳樹即是她北京女子高等師範的同學,雖在英文部,但醒秋欽佩她學問,愛她瀟灑出塵的丰神,有意納交於她。到法後,除了新交伍女士,芳樹算是她最知己的朋友。
  法國人有避暑的習慣,工作半年之後,一到暑假,各機關的辦事人、學校的教職員、工廠裡的工人,都到鄉村或山水佳勝之處勾留數星期或二三個月,以恢復半年來慇勤工作的疲勞。這時候想尋覓什麼補習教員,原不容易。醒秋們只好請監學馬丹瑟兒代為尋覓。馬丹到里昂各學校探問了一回,都回說沒有相當的人,她只得留下一張字條,作為萬一的希望。
  有一天,一位自稱白朗女士的人到中法學院來訪馬丹瑟兒,自說是雪佛女校的教員,願意來教中國學生。這位女士年約三十餘歲,容貌清懼,衣冠亦極其樸素。法國婦女,無不愛好裝飾,她卻是例外。但性情很溫和,教書時講解亦極清晰。她對於人,似乎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沒有過得幾時,醒秋便覺有些愛她。
  白朗像常在忙碌之中,來的時候,似從別處匆匆趕來,喘息數分鐘才定,教完一點鐘,便抓了帽子,披上大衣,急急忙忙的走了。醒秋等於正課之外,巴不得和她多談幾分鐘的法國話,見她這樣,便都有些不滿意。但白朗說自己別處還有功課,所以不能久留。這樣大熱天,別人休息還來不及,她教許多功課幹什麼呢?大約是為家計問題所逼迫吧。醒秋和芳樹如此一想,也就不忍再說什麼了。
  法文補習了一個多月,芳樹到郭霍諾波城大學設的暑期學校轉學去了。醒秋獨自一人跟白朗補習了幾時,炎威漸退,已有初秋氣象,也想找個鄉村去住幾天,白朗便替她介紹了丹鄉。
  丹鄉在里昂近郊,乘坐半小時火車可到。白朗的朋友伯克萊小姐有所別墅在那裡,每客止取五佛郎一天的膳宿費,算是很公道的。而且那邊風景也清幽,和白朗的家相去僅有三基羅米突的路程,白朗說她可以常來教醒秋的法文,有這樣種種便利,所以醒秋一口答應。
  第二天,白朗到中法學院引醒秋赴丹鄉。有一群女孩,白朗說是她的學生,也到丹鄉去住的。車到後,下車走了兩華裡路的光景,便到了伯克萊的別墅。
  這別墅的風景,果然清雅絕倫。屋子建築在一座高岡上,遠遠望去好像海上一座孤島。雖系鄉村房舍,藻飾也很美觀。屋前留起一片空地,種滿菩提樹。綠蔭之下,可以乘涼,可以玩殼洛克球戲。空地之外,繞著一道鐵欄,欄外是兩個不相連接的大園,聽說都是女主人的產業。
  站在屋前空地上,四面一望,十里內外的風物豁然披露目前。前面是一帶山岡,遮滿綠色的桃林,女主人說桃花盛開時,眼前看不見別的,只見一片粉霞色的光輝。山岡附著許多屋舍,那也是人家的別墅。右邊是翠色空鎊的寧蒙納山,背後映著一天絳霞,景色極其奇麗。田野間時見歸去的騂牛和綿羊。女主人說她坐在菩提樹下,天天可以展玩活動的彌耶畫幅,她不羨慕人間的藝術了。
  醒秋們到時已經是四下鐘。樹下排開几凳,使新來的客人用點心,有麵包、有牛油、還有朱古律糖、紅葡萄酒,據說除麵包和糖外都是園中的產物。吃完點心後,大家遊玩了片時,天已昏黑,白朗帶著一個特到那裡參觀的小女孩作別而去。醒秋那天便和一群法國女學生留在伯克萊別墅裡。
  別墅裡有一個女管家,早晚替醒秋們招呼茶飯。這女管家渾身黑衣,頭上披著一片黑紗,胸前掛著一個銀十字架,自稱是馬沙女士。醒秋見她服飾,知道她是一位修女,對她頗加禮貌,不敢以尋常女僕相待。這位修女,態度極其端莊彬雅,身體似不大強健,加之以刻苦自持,臉上常帶蒼白色,說話的聲音極柔和,謙遜得像無地自容,但她那深黑的滿含慈祥光輝的眼睛,同時帶有沉毅勇決的氣概,若有為宗教捨身的機會,她定然視生命如鴻毛,一擲而不惜。醒秋在里昂時,曾於監學馬丹瑟兒房中,見過嬰仿耶穌德肋撒的畫像,覺得這位修女的容貌,有點像德肋撒,因此對她更加敬愛。
  醒秋在中國時,和天主教素無機會接近,但平日一聽人提起「天主教」三個字,便不知不覺發生「陳舊」、「落伍」的感想。初到里昂,看見走在街上的神父們衣冠之異制,也不免引起厭惡的心思。她常用鄙夷的口氣說道:「這群『白頸老鴉』們,終有一天要被時代淘汰了的。」
  有一回馬丹瑟兒請她到教堂參觀一位紅衣主教舉行什麼典禮,醒秋為好奇心所驅使,和幾個同學同去。她第一次看見了天主教繁縟的儀節和主教降福時的姿態,笑不可仰,說道:「這簡直是裝腔做勢!」馬丹瑟兒聽了,臉上大下不來,但她知道醒秋對於宗教原不瞭解,便也不敢責備她。況且在許多同學中,馬丹見醒秋天真爛漫,常將她當做小女孩看待,喊她為mamignonne(我的小人兒)現在她的mignonne說錯了一兩句話,她捨得和她計較麼?
  及至醒秋為吐血進了醫院,院中執看護之役的都是些修女。據馬丹瑟兒說:這班修女並非為貧賤無依,來混飯吃的。她們有的是貴家閨秀,有的是擁資數百萬財主的女兒,為熱心敬愛耶穌,實行博愛主義,來甘心就此賤役。她們的服務,沒有年限,至死為止,也無薪俸,完全是犧牲性質。醒秋聽了這番話,心裡便有些詫異。再看那班修女,德行果然高尚,伺候病人,異常盡心。醒秋隔室有一個患肺病的婦人,聽說入院已經兩年,渾身瘦骨稜稜,像一具枯骸,飲食轉側,都須需人,但一時卻又不死。她自己受病魔這樣折磨,煩懣已極,常常哭泣,或者毫無理由地發怒。醒秋每走過她的榻前,看見這副慘狀,每不忍正視;又常用手巾掩了口鼻,怕傳染了她的病菌。但修女們卻還是小心翼翼地服侍她,當她發躁時,便用善言勸慰,教她忍耐痛苦,或是讀聖經給她聽,病人有時也和顏悅色的,顯出得了慰藉的神氣。
  這班修女終身與病人為伍,染病而死者也大有其人,但她們並不把它當做一回事。她們整月整年過著這樣單調的勞苦的生活,不懈不怠,直到咽最後一口氣時,才卸卻這神聖的義務。她們把綺年玉貌,情愛和幸福,完全消磨於藥爐茶鼎之間,她們的工作,沒有報酬,精神的安慰,便是她們最大的報酬。她們的犧牲,不圖世人的讚揚,只圖翕合天主的聖意。
  醒秋自出醫院之後,對於宗教的態度已和從前稍有不同,現在見了這位馬沙女士,更覺得天主教不是一個尋常的宗教,不然,不會有馬沙一樣人物出於其間。她既敬重馬沙,更不免常常找著她談話,不久她們便成了朋友。
  但她之愛重馬沙,非徒以她的慈祥、虔潔、謙遜……的德行而已,她一見她便連帶的想起自己的母親。她母親並不是宗教家,但她德性之醇厚,和宗教家原無多大的分別。就以她愛人一點而論吧,那種犧牲克己的精神,也可以趕上醫院那群修女了。母親少年時有兩個妯娌,即醒秋的二嬸三嬸,相繼患肺病而死,此事第一二章 曾經提及。兩嬸未死前都由母親一手服侍。肺病本是一個容易傳染的病,中國人雖無醫學的知識,卻也知道癆蟲的可怕,肺病者到要斷氣之際,大家都要避開,為怕癆蟲之飛入鼻孔。肺病又是一個最難伺候的病,病人精神異常,喜怒無恆,要湯要水,無時或息,每每於半死半活的狀態中,延長一二年的生命,那時便是親生骨肉,也會煩厭。但聽說母親服侍這兩個不幸的妯娌,數年如一日,一點不怕傳染和辛苦,這能說不是萬分難得的麼。咳,母親真是一位天生的聖徒呀!
  不過像母親這樣的人,在中國百千人中難得其一,而歐洲則隨處都是,這就不能不歸功於宗教。
  醒秋在丹鄉,常做白話詩,提到馬沙女士,她曾這樣說:黑衣黑帔的女冠,撫我如一小孩,
  晨夕必替我親頰問安,並隨時懇切的幫助我。
  伊那深黑的眼光中,
  含有慈祥的道氣,
  我見了便感到人們互相愛助的偉大。
  又道:
  但使我見到和善慈祥,肯謙抑自己以扶助他人的婦人,我的心靈便有說不出的感動,因為我想到我的母親了!
  這是五四初期的新詩體,並不高明,不過情感卻是真實的。
  馬沙和醒秋時常談話,醒秋也藉此得了些宗教的智識。到後來馬女士竟想勸醒秋信教了。但醒秋之愛宗教,不過將它當做文學和美術看待,叫她自己去信仰,她無論如何,是不肯的。她常和馬沙辯論:她說她可以相對地承認宇宙間有一位創造主,但她決不承認耶穌是神。馬沙苦口婆心地說了多次,勸她以援救靈魂為要著。醒秋聽了大笑,說道:「我是沒有靈魂的,救它做甚?」
  「什麼?我的親愛的孩子,你說你竟像廚房裡那匹小哈叭狗麼?」馬修女很著急的說。
  醒秋回答道:
  「人同哈叭狗原沒有分別,不過智識有高下而已。有些蠢笨的人,連哈叭狗還不如呢。總而言之,人的靈性不過是物質的運動,物質一消滅,靈性也隨之而消失,猶之乎火焰一熄,即不能發熱和光。我不知什麼叫做靈魂,什麼叫做來世,我只要使我的現世能滿足便夠了。」
  馬沙勸了她許多話,但總無法悟她,只有歎氣。她每晨到教堂替醒秋祈禱,希冀天主感化她的心,這或者是一切宗教家勸人到言盡計窮時最後的辦法吧。有一回馬沙真忍耐不住了,她再不同醒秋胡扯了,她很莊重地問她說:「我的孩子,你到底怎樣決定呢?假如你今晚得了一個急病,猝然死去,你不怕就此失落了靈魂麼?打算吧,趕快地打算吧,『死』不會等待任何人的呀!」
  她說時,一臉虔誠之色,眼中閃射凜然的神光,真像得了什麼啟示似的。醒秋不覺收斂了頑皮的神氣,忍住了笑說道:
  「我的朋友,不要這樣地望著我,你的眼光真教我駭怕啊!讓我把你的話慢慢思索好了。」
  她雖然這樣說,其實她總不以馬沙的話為然,不過憐念她一片至誠,不忍說什麼過分反對宗教的話;而且自己法國話程度很低,有些高深的學理,也發表不出來。
  家裡來信,母親兩脛所患的瘡,雖然逐漸痊癒,身體還很虛弱。但三弟結婚後,又患了一種病,頭顱偏在一邊,無法撐起,醫生說病在脊髓神經,恐怕要終身成為殘廢了。醒秋讀了家信,舊的憂悶去了,新的憂悶又生。除此以外,還有關係她自己的事:母親說叔健在美國已得工程學士的學位,不久回國,母親問醒秋意見如何,意思是想勸她回國結婚。
  叔健卒業的話,醒秋早已聽他自己說起過的了。她知道叔健不回國尚可,一回國則自己在法國定不能住得長久。她到法國以來,還不到兩年,大半的光陰在愁病中過去,法文實在沒有學得什麼,這時候叫她回國,她萬萬不能甘心。她原是一個有志上進的女青年,從前為了升學,曾付出那麼重大的代價。到法國雖出於偶然的機會,沒有經過苦鬥,不過來法之後,很愛法國文化的優美,她還要留在法國繼續學下去,總要學得一點可以滿意的東西才回國。
  母親之所以千不放心,萬不放心者,無非是為她的婚姻問題。如果將叔健喊到法國來,結了婚,或者同在一處讀書,母親自然安心了。她的留學問題,也不致起什麼動搖了。所以有一次她寫信給叔健,先賀他將要卒業之喜,繼問他將來作何計算。又說法國地方生活程度不高,風俗人情也好,而且歐洲有許多歷史上的遺跡可資遊覽,他若肯轉學到這裡來,預備博士學位,是很合宜的。
  但叔健回信,一口回絕了她。他說平生不喜旅行,而且法國的工程萬不及美國,爛羊頭的博士頭銜更不在他意中;況且他又未學過法文,從頭學起,時間太不經濟。不過他又說他卒業後,擬入工廠實習,一時也不打算回國呢。
  醒秋接了他的信,雖然放了些心,但她高高興興地邀叔健到法國來,被他拒絕,也有些覺得難堪。她給叔健的信,雖沒有提起結婚的話,但信中不是這樣的說麼?
  「法國的古跡,非常之多,你到此以後,我可以陪伴你暢暢快快的遊玩。我們大好的韶華已將逝去,人生貴乎及時行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請以《金縷衣》曲為君誦。」
  他應該不是傻子,信中含蓄的意思都不懂麼?你看他回信還是那樣的質直和冷淡,他簡直是一個毫無情感的男子!
  而且醒秋自和叔健通信以來,根本就沒有感到興趣。她寫信給別的朋友,東拉西扯的一時可以寫幾張,但寫給叔健寥寥一紙八行,還要費幾小時的斟酌:話說得太親熱了,怕叔健瞧她不起;說得太冷淡了,又怕他疑心;發議論,又怕他批評不著實際;表現思想,又怕他說新式女子可厭(因為叔健曾表示他討厭新式女子)。她只好同他客客氣氣的寒暄。但寒暄的話也有時說盡。所以她竟將和叔健通信的這件事,當作苦趣,當作一種不可避免的苦趣。
  同學柳小姐是最風流的人物,她每次看見醒秋無精打采地拿筆在紙上畫時,便取笑說:「你又在和你的未婚夫寫情書了!」
  的確,她寫一紙情書,比做千言的文章還難,青年女子寫情書時興奮和甜蜜的滋味,她永遠不會嘗到。
  她在中國時也約略聽人談起叔健脾氣很木強,但想不到他竟木強至此。有一次她曾對叔健懷過疑,她想:我們兩人連面都沒見過,愛情自無從發生。叔健雖也是舊家庭人物,但到美國後安知不變了心呢?呀!誘惑,醒秋想到這裡臉上不覺微微發熱,不是麼?她自己也幾乎受了人的誘惑。況且風月因緣,柳萍浪跡,在男子更所不免,他或者……醒秋想到這裡,更覺得叔健的冷淡是有些緣故的了。便寫信給她父親,藉故打聽叔健的品行,因父親有個世侄輩在美國和叔健同學,知道他的事。父親回信道:「你不必懷疑叔健,他比你操守還堅固呢。我聽見人說,他在美國潔躬自好,目不邪視,同學無不許為君子。有一個美國女同學,曾示意愛他,他特將你的相片插在衣袋裡帶到學校,讓那女子看見,說是他的未婚妻,那女子才不敢同他兜搭了。你想吧,這樣的好青年,現在容易尋得麼?」
  醒秋平生取士,最喜的是有貞固不移之操,最惡的是朝三暮四,反覆無常的人。她主張愛情要貞操,不過她之所謂貞操,與舊禮教強迫的不同,她之所謂貞操不是片面的,卻是相對待的。男子於妻外,不應更有他戀的事發生,女子也是如此。男子如果金釵十二,女子也可以面首三十人。但多夫或多妻的制度,在事實上不能行,即勉強行之,也是有弊無利,所以她熱心擁護一夫一妻的制度。她說貞操是男女間相對待的忠實,朋友相處,尚少不了忠實,何況夫婦?男女擇偶之時,頂好是慎重在先,擇定之後,愛情互相交付了,便不當再有反覆之事發生。
  她主張愛情要有條件:學問、人格、性情……都是擇偶的重要條件。人類的性情是容易遷變的,愛情的變化,尤其厲害,沒有條件,單靠空洞的愛情,婚姻的結果,定然危險。
  她以為婚姻原不可受束縛,但離婚過於自由,結合過於浪漫,也有種種的弊端。人的性情本來古怪,愈放縱愈不自由,愈要求圓滿,愈覺得種種缺陷,閱盡情場,終不能尋得一個知心伴侶,徒多感受失望的痛苦,那又有什麼意思呢?但以兩性而論,男子吃虧還小,真正吃虧的卻是女人,女人過了三十歲,容華凋謝,又有生育之累,離婚後有誰要她,使她永久孤棲,又似非人道主義所許。
  醒秋從前之不敢愛秦風,就是為了對愛情的重視。她之所以不反對家庭代她定的婚約,也有她的原因:第一,她不願傷母親之心;第二,知道叔健品學同她相當,無改弦易轍之必要;第三,她知道人的性情是不固定的,是要受一點束縛才能不亂走的。她有些甘心讓那婚約束縛她自己和他。
  而且她對於浪漫的男子,也實在有些怕。她以為愛情不專一的男子即有李青蓮、王爾德之才,她也不愛,何況其下焉者呢?
  她自從聽了父親的話後,深喜叔健和自己志同道合,對他重新發生好感。她寫信給朋友,提到未婚夫時,常說:「我們的愛情,雖然淡泊,但淡而能永,似比濃而不常的好。」
  但是現在她接到叔健這封信,她實在不樂意,無論自己怎樣寬解,總寬解不來。她怏怏了幾天,連馬沙修女都覺得奇怪。
  她只覺得叔健太不近人情了。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