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醒秋自到法國以來,忽忽間已過了兩年又半、步入第三年頭了。兩年的光陰,雖不為暫,卻也不為過久,但以她所經歷的憂患和變遷的世事而論,即平常人二十年的人生經驗,想也不過如此吧。她初到法國時的幾個月,身體雖不甚好,而興致極高,氣概亦極壯,像有無窮美麗的世界,橫展在她面前,只等她邁步進去這世界便是她的。她幾次夢見自己學問的成功,幾次預想將來的幸福而沉醉,她頰邊常浮泛笑容,眼中時刻閃射青春的歡樂,她行路時,口裡總唱著歌,好像胸中有無窮愉快,非發洩發洩不可。常人之情,每以自己的過去為可愛,兒童時代的賞心樂事,每成為記憶中的奇珍。但醒秋卻最不喜提起她的過去,一段段遺棄在她背後的生活,她只覺得都是卑陋的,沉悶的,想起來便令人嫌憎的,(是呀,那種舊時代閨秀的生活,何足系念?何況她的家庭又是那麼個家庭?)她只憬憧於她的將來,將來逐漸展開的黃金時代。後來家庭疊生變故,她的精神所受打擊甚重,她的生機漸漸憔悴,興味也漸漸消沉了。她明亮的眼光,變成陰鬱,臉上褪盡紅潤的色彩,時常唉聲歎氣,視世事無不悲觀。她對於兒時的紀念,以及逝去的韶華,居然覺得有無窮的眷戀,無窮如人間之視天上的欣慕,她已經不是初來法國時的她,她已經變為一個多愁善病的人兒了。 但她在法國心境雖這樣不順,讀書又這樣無甚成績,家裡又常寫信來勸她早日回去,她卻還戀戀於茲邦,不忍作言歸之計。 一到法國,便不想回家,這不是醒秋一人如此,實為留學界普遍的現象。有錢的子弟,浪跡巴黎市上,出入金碧樓台,擁抱著明眸善睞的舞女,酣飲美酒,醉倒於濃烈的花香中,他們說「此間樂,不思蜀」,也還合乎情理。但也有些人,窮得不名一錢,以借貸做工度日;或家庭像醒秋一般多故,函電紛馳的叫他們回去,他們還是一再淹留;即勉強言歸,而三宿空桑,猶有餘戀,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據醒秋個人心理而推測他人,留學生之愛戀法國,一半為學問欲之難填,一半為法國文化的優美,實有教人迷醉的魔力。法國教育發達,又為先進的國家,高中學生,其智識程度,都堪與我們大學生相比,甚或過之;相對之餘,不免使我們自慚淺薄,對於學問,遂更抱一種熱烈的研究心。而且圖書館中書籍浩如煙海,博物院或陳列所,傑刻名畫,滿眼琳琅,美不勝收,且都有深長的歷史。時時有收得美感的機會,處處是可以吸收智識和獲得優良教訓的環境,只要這個留學生是一個真心求學的人,不是想騙一張文憑或一個學位回去欺人的人,而對於文藝又有特殊嗜好的人,置身於這樣的國家,自必自視赧然,拋去速成的觀念,而建設長時期讀書的計劃;自必沉酣陶醉,流連忘返;這是一個原因。至於風俗是這樣的優美,人民道德是這樣的高尚,社會組織是這樣完密,生活又是這樣的安定,不像中國之哀鴻遍野,干戈滿地,令人痛恨的罪惡,層出不窮,驚心動魄的災變,刻刻激刺乎神經,兩下一相比較:一邊不啻是世外仙源,一邊不啻阿鼻地獄,或血腥充塞的修羅場,誰不願辭苦就甘?誰不願身心寧謐?將來回到阿鼻地獄或修羅場討生活,是無可如何的事,但能夠在世外仙源多住得一天,也就算多享受了一天幸福啊:這又是一個原因。 不過留學生一面迷戀法國,一面又覺得作客況味,孤寂可憐。法國人待客優渥,頗有高盧民族的遺風,而平等博愛,又為他們立國的信條,無論紅黃棕黑,一視同仁,不以國勢的強弱,生出待遇的差別。雖然有點做面子,不盡出於至誠,但「賓至如歸」四字,他們真可受之而無愧。留學生旅法久者,游於英德等國,歸來輒大罵彼邦人之無道。因為法國女居停,款待異鄉客人,極其周摯,主客之情,有如母子,而英德民族,一則傲慢自大,一則狂暴無禮,對於黃面皮黑頭髮的中國人,尤其欺侮得厲害——雖然我們中國人,不知發奮自強,有召人輕視之道,但他們也未免過於可惡。比較之餘,法國人之厚客,真可在各種民族中首屈一指。醒秋居於伯克萊宿舍,享盡優待,受盡愛撫與慰安,也是一種證明。但留學生處於這等環境裡,「思鄉病」仍然劇烈。故國在我們想像裡,成了一種極奇怪的東西,一面怕與它相近,一面卻又以熱烈的愛情懷慕著它。法國人雖與我們親熱,而以風俗、文化、種族,太不相同之故,我們心靈仍有一種不知其然的隔膜;我們在此邦作客時,一方面似乎樂不思蜀,一方面又日夜懷念家鄉,留學生大都有一種煩悶病,留學愈久者其病癒深。這種心靈上的矛盾,非常令人痛苦。 醒秋的朋友陸芳樹女士是一個思想極透徹的哲學者,情感極不易動,但她到地雄進了一年中學,偶然遇見一個略曾相識的同國女士,她高興得像見了親人般,對她訴說許多客中的苦悶,對她流了無數的眼淚。暑假時回到里昂,有如久客者之歸故鄉,全身心得了一種解放的快樂,大家取笑她,說童養媳逃回娘家了。 「法國人虐待了你麼?」大家問。 「不,她們待我優渥異常,但我只覺得孤寂,一種說不出來的孤寂。」她回答。 是的,作客異邦的人,都感到這種孤寂,這種說不出來的孤寂。醒秋在伯克萊宿舍,白朗像母親一樣的愛她,而她思家之念,豈惟不能消滅,反而日益深固。她時刻盼望故鄉給她的消息,雖然那些消息是偏於壞的方面多,但她總是要聽。姊姊寫給她的信,不是說母親又有些不適意了,二哥才誕生幾個月的小兒子夭亡了,三弟成了極怪異的神經系症,醫生斷定終身不治的了;便說父親失掉差使,或春間故鄉發大水,將門前石橋沖塌,壩塘工程,毀損大半;或今秋久旱,收穫大為減色;或家裡失了竊,偷去不少東西……這些話都是姊姊東拉西扯來做寫信材料的。時過境遷,在寫的人,已覺其平淡無奇,然而醒秋讀了仍然會發生重大的不安。她每次接到家信,心先跳躍,手先發抖,有時候竟很無道理地痛恨家人不知體貼作客人的心理,將這些話來刺激她。但家人將事隱瞞了些時,被她發覺,她又大生其氣,說家人不將她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在她信裡,家人都覺得她國文退化,信寫得拉拉雜雜,不大清順,而性情卻變得比從前難纏,越發不放心她之在外國了。 法國飲饌精美,冠於全世界,點心更為有名,醒秋卻時想吃中國的食物。她想念故鄉的茶葉、香腸、香料醃製的鯽魚,鹽菜和醬蘿蔔;甚至辣椒和臭腐乳,都變成想像中頂好吃的東西,恨不得教家人寄給她。但寄費極貴,而且不易郵傳,家人也無法滿足她這種慾望。她極愛中國絲織品。哪怕中國綢緞,易皺、易褪色,她弄到幾尺材料,也視為至寶。她把從中國帶來的舊綢衣,改為不三不四的短衫,聽人讚美一句,不啻九錫之榮。又喜從中國飯店,買一點中國茶葉送法國朋友。可憐的中國,除了絲茶而外,還有什麼能和人比呢?即以絲茶而論,也不過徒有虛名而已,原料已不比從前了。但人在外國,愛國之心,極為濃摯,只要能為祖國爭一點光榮,心裡便覺得有無可比擬的快樂。這種心理是要到外國後才知道的。至於中國新出版的書報、雜誌,大家簡直想得做夢。偶爾中國寄來一本書,同學們便搶著借看,每每將一本新書,看得像舊鈔票般的破爛和污穢。 醒秋略為知己的朋友,都已離開里昂,回到中法學院,也覺索然無味。她雖與法友同游,仍感到踽涼弔影的寂寞。天天在溫柔的笑靨和真心的撫慰之中,還像置身於茫茫荒島之上,「寂寞呀!寂寞呀!」她的心靈,只是這樣呼喊著。她想有一個知心的伴侶,那須得是一個同國的人,最好是一個親人。 一個同國的人,一個親人,誰能合得這種資格呢?母親麼?母親若能到法國來,固然是千好萬好,但這是永遠做不到的事,她也不去妄想。自己的兄弟姊妹麼?他們若能來,亦未常不妙,但好像這還不是她所想念的。她所想念的,究竟是誰?她也不能回答自己,但在這時候,那秀眉廣額的青年影子,卻又無端浮上她的心靈! 漸漸地,她自己尋出煩惱的原因了。家庭的不幸,客中的孤寂,固能使她憂鬱;思想的混亂,人生觀之茫無標準,也足使她陷於所謂「世紀病」之中。但她心靈為什麼總感著一種填補不滿的空虛?為什麼常覺有一種無名的煩惱纏糾著她?呀!她明白了,上天造人,給了他們以血肉的軀體,同時賦以愛情,無論男女,雖有遲早之不同,都有一個煩悶的時期須得經過。她現在的人生旅程是正走到這個關口上。這原是自然之理,無從諱也不必諱的。 醒秋的知識的啟發,本較他人為遲,而求學的野心,又異常強盛。兩年以前,她對於愛情,豈惟毫不理會,而且還視之為極端的無聊。她每見同學之輟學結婚,輒大為惋惜。她以為人一結婚,什麼都完了。人想在學問上成名,或幹一番事業,最好是獨身,她每每想抱獨身主義。 如前文所述,她為想升學,抵抗家人的逼婚,曾害過一場大病,她就是這末好勝,除了學問,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她每聞人家向她提起何時結婚的話,輒赧然不答,她有一種處女的尊嚴,一種自由的驕傲,一種遠大前途的希望,決不為什麼結婚而斷送。 初到法國,她還是無愛無憎,翛然物外。雖有幾個異性朋友,除討論文學之外,不常交談。她也曾遇著重大的誘惑而能不為所搖撼,這樣看來,所謂愛情也者,似乎永遠不會同她發生交涉了,誰知道她也有做愛神俘虜的時候。 她若能用心讀書,使情感變為昇華作用,她的情緒也不會如此擾亂的。自丹鄉到里昂中學那幾個月的勤奮,她曾得到書中三昧。只覺「讀書之樂樂無窮」,那就是一個經驗。不然,若叔健同她通通熱烈濃郁的情書,使她的一顆心有所寄托,她愛情的源泉,有了正當的發展,她的心境也會比較舒暢些。但愁和病不斷的牽掣著她,使她不能發奮用功;而那位未婚夫又是永遠的冷淡著她,「萬種風情無地著」,這一句好詩,正可為她那時詠。 她對著春花秋月,遇著良辰美景,輒憮然興感,惜共賞之無人。暮春三月,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她躺在如茵的芳草地上,櫻花的殘瓣,隨風飄墮,綴在她肩上、鬢邊、衣衫間,夾帶著一股醉人的清芬。流泉潺潺,催送她似錦的年華蝴蝶雙雙,如挑如逗的在她面前飛舞,她心裡每忽忽如有所失。這時候她覺得有一種散漫的輕微的溫柔感覺,瀰漫於整個心靈,她一縷裊裊的情緒,如不可見的游絲一般,隨風飄去,消失於泬寥的蒼空,渡過碧漫漫的大海,要在太平洋的那面,尋找一縷同樣的不可見的游絲,同它纏繞在一起! 也是合當有事,自從上一次叔健拒絕來歐後,兩下都有些介介,通信比從前更稀,措辭愈覺敷衍,他們的感情,已介於將斷未斷之間,所維持他們的,不過是名分問題而已。但有一天,叔健忽來信說自己病了,已在工廠請假數星期調養。醒秋身在客中,深知作客的苦況,聽了這話之後,引起人類的同情,而未婚夫婦的愛情,亦因之而熱。她接連寫了幾封信去慰問。叔健覆書,常述病中寂寞心理,語氣頗覺溫和。過了半個多月,叔健又來一封較長的信,說一病之後,不禁引起思鄉之念,自念游美以來,星霜忽已五易,學業已成,淹留無益,已打算整裝作歸計了。又說他的大哥生了兩個孩子,寄來相片婉孌可愛,他本來喜歡小孩,見之愛不忍釋。而且大哥家室和諧,極人生之樂事,也令他有無窮之歆羨云云。 醒秋一讀那封信,心裡頓時慌亂起來,叔健一回國,不出三個月,她家庭召她回國的金牌,是要聯翩飛至了。她原不敢久留法邦,但法文才弄清一點頭緒,總想再留一兩年,將學問告一段落。她不敢希冀什麼碩士和博士的學位,但至少也須混得一張文憑或一張大學修業的證書,以為將來活動於社會之地。 叔健來信素不作一溫柔語,於今卻有些不同,他也會感覺客中的苦悶,他也會愛憐小孩,可見他未常沒有感情;而且他居然歆羨大哥的室家之好,這難道是沒有深意存乎其間麼? 醒秋一則憐念叔健之病,一則見這樣一個木強人居然有動感情的時候,以為難得,就不免誤會了他的意思。再者見他東歸即在目前,深恐自己學業受累,事機緊迫,未免來不及深長考慮,更來不及講什麼矜持。她立刻寫了一封快信給他,開誠佈公地同他談了自己求學的苦衷,勸他回國時,取道歐洲和她相見一面。如他肯在歐洲再讀一二年書,那末她更為歡迎。因為她在這裡沒有一個朋友,未免時常感著寂寞…… 醒秋想叔健之來歐,固然為的要解決一切的問題;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她和白朗的友誼,須趁此一為結束。白朗對於醒秋,用盡心機,想勸她信教,醒秋總是不肯,白朗失望之極,只有趨向祈禱之一途。她近來臉色更蒼白得可怕了,飲食更減少了,她暗地裡還有許多犧牲,為醒秋所不知道的。有一次,一個同學洩漏了一件事,使醒秋十分過意不去。白朗有一個朋友,患病五年,白朗護持她勝於骨肉,兩人交情,真是如膠如漆。但白朗一日忽去見那女友,說她將求天主感化一個中國女郎,她已經行了許多祈禱,現在願更以她們深厚的友誼,付之斷絕,以後永不相見,永不通信,這痛苦在她是很大的,但她願將這痛苦貢獻於天主,以為祈求的代價。那女友也是一位信心堅固的人,隨即允許了她,兩人很親熱的擁抱了,揮淚而別,從此兩下果然不相聞問了。醒秋在馬沙修女及白朗的口中,也漸漸知道了一點「祈禱」和「犧牲」的意義,但她是個中國人,唯物思想似乎是與性靈以俱來,成為一種先天性。她總覺得這類事沒有什麼意思。不過白朗的至誠,卻使她非常感動。她想留在伯克萊宿舍裡,既不願信教,徒使白朗為她受苦,問心實不能安,不如辭去之為得計。但她一提要走的話,白朗輒百計挽留,甚至汪然欲涕。醒秋原也是一個多情的人,又委決不下來。 叔健若來法國,她一定陪他到巴黎等處旅行,就此結了婚,那麼她可以脫離布克萊宿舍了。 她寫信給叔健後,以為這一趟再也不會失敗。只要叔健是個男子——至少是一個人,他定能鑒她苦衷而成全她的。他到歐洲來有什麼損失呢?哪一個留美的學生回國時不順道到歐洲一遊,以擴眼界呢? 她的精神又有些活潑起來了。她預想叔健來歐,她如何的招待他,如何同他去旅行。她更要揭開神秘之幕,看看叔健到底是怎樣的一位人物。平常讀書時,偶投一瞥的眼光於叔健的照片,輒為停睇不瞬,她心裡每覺懷疑,這樣一個青年,竟不解柔情麼?天既賦之以俊秀的容貌,難道會給他一顆木石的心麼?他對她的冷淡,或者是報復從前拒嫁之仇吧?但叔健之去美國,全在她之一激,不然他在本國大學還不能卒業呢。求學是好事,叔健應當瞭解她的心的;況且他不是浮薄兒郎,想不致惡作劇至此。或者面皮生得過薄,對於女子未免怕羞吧?是的,他好像是一個極怕羞的人,他寫的信,字裡行間,常含靦腆之態,他常說怕與新式放縱的女子周旋,都足為怕羞之證。總之,叔健到法國後,她要一一問他,不許他更掩飾。 她既預備和叔健結婚,不得不置幾件衣服。她對於服飾素不注意,所以不知應當如何選辦,只得跑到中法學院,請同學指導。那同學見她忽然講求衣服起來,深以為異,問其所以,醒秋性情本極淺薄,胸中藏不得芥子大的一點事,而且這次斷定叔健之必來歐,未免得意得過了分兒,也不管這件事可以宣佈與否,竟微笑說道:「你不要去告訴人,我就說給你聽,我不久要結婚了。」隨又扯了一個謊,說:叔健自己來信說要來歐一遊,她已幾次覆信推托,但推托不掉。 她縫紉衣服時,瀰漫於她心靈中的溫柔情感,一縷一縷抽出來,又深深密密的紉入衣服裡。她的心微微跳蕩,每忍不住要在衣縫上輕輕地親一個吻,回頭再將叔健的相片仔細端詳一下。 他們將手握手地坐在錦幄銀鐙之下,互相傾吐了靈魂深處最神聖最秘密的話言。月廊邊,花榭畔,將時見他們的亭亭雙影。再到公園,見了那綠蔭深處,情話喁喁的男女,她也再不羨妒了。他們要貫徹及時行樂的宗旨,為最愉快的蜜月旅行:到湖山明媚的瑞士,到陽光燦爛,花香鳥語的意大利,到森林廣野的北歐……這個期待,在她是很久的了,現在是要成為事實了,她天天盼望叔健的信來,幾乎上課都沒有心思了。 過了二十多天,叔健才來了一封信。拆開一看,筆跡很潦草,語亦簡短,好像是不耐煩而勉強寫的。信裡的話,真是出乎醒秋意料之外。他大約是這樣說:我早告訴過你,我對於旅行,是不感一毫興趣,到歐洲去做什麼?至於結婚,我此刻亦不以為急,你想在法國繼續留學,我再等待你幾年,亦無不可。 這是第二回被叔健拒絕了。她萬不能忍受了。她拿著叔健那封信,氣得手足冰冷,渾身打戰。你看吧,這寥寥數十字內,不是充滿了一片煩厭、一片奚落、一片冷笑之聲麼?他不是似乎這樣說:你不能等待了麼?我卻偏能等待。你幾次想我到歐洲,我偏不來。其實我並不想和你結婚,請以後不要再纏我。 第一次的事,醒秋心上已經留了一個傷痕,這一次更痛楚萬分了。叔健這種不近人情的行為,果然做得太過,她的高傲,她的尊貴的女兒身份,她的溫柔的情感,是太受傷損了。況且叔健這種行為,豈但傷損了她的氣節,還蹂躪了她的愛情,這愛情是她所視為生命一般重要的。她是為了叔健,為了他是她的未婚夫,冒多少危機,受多少辛苦,方得以保全的。她雖然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女青年,別無可誇的奇材異能,但她這顆心,如玉之堅、如月之皎、如珊瑚之紅、如天使白衣之純潔,原是很可貴的。她本想有一天鄭鄭重重地將這顆完全的,無玷的心,贈於叔健,以為定情時珍貴的禮物。誰知道呢,她竟冷笑著接過來隨手拋擲了!王爾德童話裡有一個故事說:青年詩人挹取自己夜鶯啼月般的心血,染紅一朵玫瑰花,貢獻於他的情人,他的情人卻嫌其不如寶石的珍貴,將它丟在大路上。車輪從花上輾過,那一朵可憐的花,化為一片香塵,隨風飛去;詩人的心,也隨之而碎。現在她的心也碎了! 醒秋雖然好幻想,愛詩和藝術的趣味,但她的思想到底不離實際的範圍。她理想中的男子和事實的距離,還不過於懸絕。她知道那些為取媚於愛人,而到懸崖之下取紫羅蘭,結果為澎湃洪濤所吞噬;或者跳身如山的火焰中,拾取情人拋進去的戒指的那些男子,都是詩人理想化的人物,事實上是不會有的。但醒秋和一班女同學,無事時戲論選擇男子的問題,她理想中最高男性的標準:須有學者冷靜的頭腦,詩人熱烈的性格,同時又有理學家的節操,為愛情固可以赴湯蹈火,犧牲一切;為事業,也可以窒情絕欲,終身不娶。比喻得有趣一點,一個十全的男子:要有春水樣的柔情,磐石般的意志,春花似的爛漫,大火般的熱烈,長江大河似的氣魄,泰岱華岳似的峻嚴。 男子的性情大都是猛烈的,進取的,自動的,而女子則比較的冷靜、保守、被動。男女之互相愛慕,就繫於這相反的情性上。男子愛女子的溫柔,而女子則慕男子的豪爽。一個男子一味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像賈寶玉型的人物,醒秋在幼年時代不是便認為一無可取麼?而且男子向女子只管粘粘搭搭,知進而不知退的用情,也容易引起對方的煩厭而遭失敗,醒秋從前之不愛秦風,或者就是因秦風用情的方式不為她所喜。須知女子之所以傾倒於男人者,是要他像個男人,這就是醒秋自幼所擬的男性標準:要有堂堂丈夫的氣概,和充分男性的尊嚴。 不過像醒秋理想的男子,固然可愛,而自己能否相稱,也須先問一聲,攀高妄想,徒貽人以笑柄,她也是不願為的。退而求其次而又次者,至少也須合得上「意志堅剛,感情深厚」八字的批評。 她從前將叔健的冷淡,常作意志堅剛的表現,後來聽父親說他拒絕美國女郎的一件事,以為更足證她猜度的不誤。她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叔健之淡,或正是愛情能持久的好處,所以對他還存著三分敬意,雖然她對他沒甚愛情。 現在叔健給了她這個大大的精神傷害,她似乎認得叔健的真面目了。他並非什麼意志堅剛,不過是個天生木強人,天生沒有感情的人罷了。你看他對於人生種種樂事,都不感興味,那末,他將愛情當作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又有什麼奇怪呢?他不見得是一個女性憎惡者,但他與女子周旋時,缺乏男子本來的進取勇氣,所以對女子從來不敢吐露真心——因為他怕引動了對方的感情,使他無法應付——大凡怯弱的人,總喜作為嚴冷之態,以掩飾他周章失措的舉止,久而久之,習慣成為自然,便變為一副冷心腸,或成為兀傲自大的人了,叔健或者就是這一類型的男子。至於目不邪視等美德,適足證明他是一個不解風趣的魯男子罷了。女子所愛的男子,卻又並非魯男子之流,喔!女子的心理真不可瞭解。但這些都還可恕,最可惡者,他不該不體貼女子的心理,說出這種教人難受的話。她以為男子對於女子總須有相當的禮貌——不怕是出於虛偽的——有些事男子可以忍受,而女子卻不能忍受,有些話男子聽了付之一笑,而女子則會引起傷心,女子的神經較為脆弱,心思較為靈敏,男子是應當注意的。 叔健兩次用斬截的話拒絕她的愛情的表示,分明是一種狂妄的舉動,是一種故意加於她的侮辱,她愈這樣想,愈把叔健恨入骨髓了。而且這事在同學方面,久已傳開,人人都知道叔健要到歐洲來和她結婚,現在忽然成了虛話,同學雖未必恥笑於她,她總覺得慚愧,只覺得大大地丟了臉。 她寫了一封信,回覆叔健,寫完自己一讀,竟成了一封極決絕的離婚書。 但在這時候,她的理性,還沒有完全失卻作用,她怕叔健將她這封信寄給她的家庭,惹起軒然大波,所以她只好將那封信撕了,另寫一封。不過無論她怎樣的撩定心性,激烈的言辭,仍會像泉水一般,從筆尖噴湧而出,結果那第二封信寫成後,又付之字簍。 「我太像個荏弱的女性了,這算得怎樣一回事,不理它得了。」她有時失笑著對自己說。理性教她平心靜氣,將事理考察清楚而後落筆,感情卻像一個惡獸似的在她心裡亂踢亂咬,發狂般呼喊,要她先把叔健大罵一頓,報復兩回的恥辱,然後一刀兩段地和他斷絕。她也知道在氣頭上寫信,是不會寫出好話來的,所以想定一定心再寫;可是,不行,這股氣決不是這樣容易消得了。她在家時曾和姊妹兄弟吵過嘴,在學校時也曾和同學嘔過氣,無論怎樣的委屈,過了幾天,就忘記了;和叔健鬧意見時,她偏偏不是這樣。讀書,出去看電影,似乎暫時忘記這靈魂的創痛,但一想到這件事,又覺得心裡有芒刺在戳。胸中的野獸被理性的鞭子,制得暫時服帖,一個不留心,又被它狂噬起來。這憤恨如此厲害,真是她平生未有的經驗,連她自己都禁不住深為詫異。 她寫給叔健的信,寫了六七回,撕了六七回,結果是理性略為遷就,感情也略為寧貼,才寫了一封極短的信給叔健道: 「你的行動,有你的自由,你不願來歐,我也不便干涉,不過從此我們不要再通信吧,老實說,我同你通信實不感一毫趣味。」 這樣一封文不對題的信發出去後,醒秋心裡才略為舒暢了一點。 不多時叔健又來信了,他說自問並無開罪之處,何故她要不同他通信?至於歐洲之行,他實不能從命,只有請她原諒。又說中國朋友已替他在上海工廠覓得一個位置,機會不可失,他數日內將即束裝東歸了,信後附著中國通信的地址。 醒秋已決意不和叔健通信,他之歸國與否,她也不在意中。但她自從這次事故發生後,心裡更覺煩悶,更為孤寂。以前自覺此身如在茫茫荒島之中,但海波盡處,仍有燈塔的光,不時閃耀,現在連這點隱約的光明都不見了,海天如墨,她已沉入死的境界裡了。 她所預期的事實,不久實現,她的家庭聞叔健回國,竟寫信叫她回去。醒秋想趁此機會,解除這項婚約。她寫了一封信將叔健冷酷不近人情之處,詳細報告於父親,結尾則表明了她要離婚的意見。 父親素知醒秋脾氣倔強,又因她身在海外,管束有所不到,怕她做出什麼與舊家庭衝突事來,所以每次寫信給她,總是帶著溫慰口氣;這回卻惹起怒火,回信把女兒嚴厲訓飭了一頓。並說離婚之事,有辱門楣,她若不聽從家庭命令,他是要強制執行的。即她自己軋死於電車之下,他還要將她的一副殘骨,歸之夫家的隴墓! 這幾句話將醒秋氣得幾乎發瘋,她大罵道:「老頑固,你要做舊禮教的奴隸,我卻不能為你犧牲。婚姻自由,天經地義,現在我就實行家庭革命,看你拿什麼親權來壓制我?!」 她本想劇烈地反抗她的父親,爭回她的自由。她終身的幸福,關係於此一舉,這是萬萬不可隨便放過的。子女為父母犧牲,是東方吃人禮教的意見,她不能服從;而且她還彷彿看見一本外國生物學的書說:只有父母犧牲自己,保全幼者,幼者不能犧牲自己,保全父母,因為這是自然的法律。 但是大姊代母親寫的信,接接連連地來了。母親並沒有呵斥她半句,只是拿極傷心的話,哀求著她。她說:女兒,我愁病交纏,看來是不久於人世的了。你若顧念我,請聽從我一句話,與叔健言歸於好吧。你以為他不願到法國來,就算是侮辱你麼?那末,你從前的拒嫁呢……叔健不肯來法,原不能算是侮辱她,他的信也沒有什麼顯明的侮辱言辭,醒秋也承認的。但是這種微妙的精神上的創痛,母親哪能瞭解?非但母親不能瞭解,恐怕連叔健也不瞭解吧。她還想同母親抵抗,但一想到她那飽經憂患的病軀,又不禁淒然淚下。 醒秋雖是舊家庭出身的人,但她的頭腦經過五四運動的大解放,成了個唯理主義者,前文已曾提過。什麼主義,什麼學說,她都要先拿來擱上她那理性的天平,稱量一下,與理性平衡者從之,否則置之。至於什麼權威,什麼教條,她一聽便先引起莫大的反感,別說接受了。這時代的知識份子都是偏於否定性的,也是充滿破壞性的,醒秋自亦不能例外。 不過醒秋是個富於美感的人,文學、繪畫、雕刻、建築的美,她頗能領略,德行之美,她認為更在這些以上。她不是曾在自己日記裡寫過:「道德之美,原是世界上最高之美;」及孟子「理義之悅我心,如芻豢之悅我口」那些話麼?其實理義之悅心,何止芻豢悅口不能譬擬,世界上什麼美的東西都不能相比。她雖不敢遽爾相信「人為萬物之靈」的那條定理,不過道德觀念,她認為恐怕也只有圓顱方趾的種類有,飛走潛跂之類是不足以語此的。她並沒有研究過宗教,不信物質世界之處,還有神靈的世界,也不信人有靈魂——馬沙修女雖說一個人的靈魂,大過整個的宇宙,她總覺得那不過是宗教家的說法,在她看來,實覺不可思議——不過她卻從文學上得知「靈」與「肉」的對峙,「靈」與「肉」的鬥爭一些話。在文學家寫的時候也許只是一些口頭禪,醒秋卻真的把這兩者看成截然不同的事物。她把「肉」當作一切物質的代辭,「靈」當作一切精神的代辭。 物質慾望人與禽獸所同具,而人類則更有要求上進的願望。這要求上進的願望,醒秋在為升學問題那場苦鬥裡已經深切體驗過了。人類要求上進的天性,包括高深學問和卓越才能的追求,光華圓滿人格的創造,促進文化利濟人群事功的建立,醒秋以前也曾分析過,研討過了。不過人性賢愚不等,後天的教育環境又多不同,秉性善良者加以好的教育環境,他的要求上進之心,得到順利發展,便成了豪傑聖賢人物,反之則成盜賊小人一流。 處艱難險阻之境而仍不屈不撓,淬礪奮發,終於完成其學問事功與德行者,其可欽佩更在環境優良者之上。 現在捨學問事功專論德行。醒秋認為德行有如真理,是永久存在的。它的意義容或隨時代而改變,它的價值則歷劫不磨。正如晦明風雨,氣候變遷,明月一輪,清光萬古! 她對中國舊道德雖多否定,對舊時代的德行人物,卻乃給予相當的敬重。她常說以現代眼光和準繩來看過去的人物,決非尚論古人之道。譬如忠孝節義這類道德,女雖嗤笑為封建產物,但對忠孝節義的人,她卻從不敢菲薄。她最愛忠貞之德,對歷史上的忠臣貞士,每仰慕異常。而異族憑陵,中原板蕩之際,一些挺身出來的孤臣義士,赴湯蹈火,百折不撓,揮魯戈之頹陽,捧虞淵之落日者,則更為喜愛。所以當她讀文天祥、史可法、張煌言、鄭成功這類英雄的傳記,熱血每為騰湧,流下來的眼淚,每每沾濕了書頁。 她的家庭份子雖只是些平凡人物,但談到忠貞之德,卻也有幾個令她起敬的人。 她的祖父不過是滿清末代的一位州縣官。在浙江各縣經歷二十多年,雖無特別政聲,在那普遍貪污舞弊的空氣裡,他力自振拔,也算是個起碼的循吏。辛亥那年,黃鶴樓頭飄起了革命的大旗,滿清皇朝傾覆,祖父頭上那頂烏紗也隨之飛走了,他攜帶一家大小十幾口男女,避入上海租界,租了一幢弄堂房子住了下來。他多年積蓄的宦囊,為了一個錢莊的倒閉而化為烏有,手中雖有點現款,以食指過於繁浩,不免弄到典當度日的地步,生活過得頗為拮据。 民國成立,氣像一新,他舊日的同僚,漸漸從隱伏的角落鑽了出來,一個個混進了新政府,仍舊做他們的官,撈他們的錢。醒秋的祖父呢,辮子雖然剪去,卻立志要做遺老。當他困居上海時,那些舊日同僚每到他家苦口勸他「出山」,並對他說道:像梁節庵、清道人之流,文采風流,照耀當世,做了遺老,將來歷史上也許還會留個清名,你我則不過是些風塵俗吏,不會寫文章替自己吹噓,便真的餓死首陽,誰又知道?老兄這麼固執,又何苦來?「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勸老兄還是隨和些好。祖父聽這些話,每笑而不答,送客後,他對醒秋的父親說:這些人滿腦子填塞著名利觀念,做遺老也以名為條件,得不著名,他們便不願為,竟不知什麼叫做「良心」什麼叫做「人格」——祖父也懂得一點新時代流行的名詞——未免太可歎了。況且聽說這些傢伙在新政府做了官以後,貪污如故,魚肉小民如故,甚或搞得比從前更凶。因為他們總覺得新政府是他們從前「主子」的敵人,對於敵人,可欺騙則欺騙,可拆台則拆台,是用不著講什麼忠實的。共和政府讓這些腐敗份子混了進去,我看民國的前途,怕難得穩固呢。 祖父的話,後來果然應驗。革命成功未久,變故疊生,內部初則有袁世凱帝制自為,繼則有北洋軍閥的混戰;外部則帝國主義者的經濟侵略,日益加緊。戰火不息,遍地痍傷,民生凋敝,膏血盡而竭,大好的中華民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岌岌不可終日,這難道不是由於腐敗勢力,未曾徹底滌除,而腐敗勢力之不能徹底滌除,又由於腐敗官僚混入新政府的緣故麼? 不過這都是後來之事,祖父並未目擊,他自滬返里,未及二年,便因貧病交迫而逝世了。 醒秋記得在故鄉時,祖父經常穿著一身粗布短褂褲,灰白的頭髮和鬍子,經常不甚修理,任它長得很長。每日天色微明,全家尚在夢鄉,他已獨自起身了。他慢慢走到廚房的灶下,自己點火發柴,燒一鍋水,洗臉,泡茶,便開始磨墨練字。黃糙的裱心紙,陳舊的報紙,都是他練字的材料。他的字極有工夫,但從來沒見他為人寫過春聯楹對之類,不過借此消磨歲月而已。 有時,舊日同僚寫信到鄉間邀他出山幫忙,他讀過以後,一聲不響,將信紙捏成一團,向字簍一扔。祖母為這件事曾同他爭論好多次,有時老夫婦為此反目,多日不交一言。 革命以前,醒秋渾噩無知,革命後,她在上海讀了些滿清入關時罪惡史和歷代慘酷的文字獄,對滿清皇朝,才開始發生仇恨。但對於她的祖父之忠於故君,卻認為值得欽佩。祖父那種沉默寡言,眼光淒黯的「暮年烈士」的印象,鐫刻於她心版,永遠不能模糊。 她只覺得這是美。到底是怎樣個美法,她也說不出個究竟,因為那時她年齡尚輕,學力不足。後來她學了點美學,才知道這是美學上所謂崇高悲壯之美。 她的母親不也是這一類型的人物麼?她對於祖母的竭忠盡命,數十年如一日,不是常人之所難麼?也許我們可以這樣批評她:她沒有讀過書,心地單純,自幼桎梏於舊禮教莫由擺脫;甚至我們可以說她的孝行是迫於積威之下,不得不然。但她的妯娌也是同一時代的人,何以偏不向她看齊?況且她除了對公婆的孝以外,還有無數的淑德懿行呢?所以醒秋認她母親正是屬於那排除物質的障礙,達到精神上完全解放的一類人。她的本質原如一塊佳璞,自己又朝斯夕斯,琢磋磨礱,終則使得那方美玉,瑩潔無疵,寶光透露,成為無價之珍。 在舊時代賢孝女人的典型裡,「一代完人」的考語,醒秋的母親,確可當之而無愧! 就像這樣,醒秋對她母親,天然骨血之愛上,再加上平日對她的崇敬,她們母女的情感,自異乎尋常。現在她面臨這樣的重大的問題,她當然是要考慮的。 假如母親的地位換了她的祖母,則醒秋家庭革命的旗子早扯起來了。假如她母親是尋常庸碌自私的婦女,或對子女惟知溺愛,不明大義的為母者,則醒秋也顧慮不到這麼許多。不幸的是她現在家庭革命的對象,偏偏是這樣一個母親,那麼,她犧牲母親呢?還是犧牲自己呢? 有時她想母親禮教觀念雖強,對女兒究竟慈愛,她解除婚約之後,母親雖暫時不快,將來母女見面,母親還是會寬恕她的。不過祖母的咕噥,叫母親怎受得下?這一位家庭裡的「慈禧太后」對於這個飽受新思潮影響,滿腦子充塞革命觀念的醒秋,固毫無辦法,對於那多年絕對服從她的媳婦,則仍可控制自如。她是要透過她的關係來壓迫孫女的。醒秋又想起了母親南旋的「預兆」,和摩爾老修女發病之夕的「噩夢」,她又顧慮橫生了。 「我終不能為一己的幸福,而害了母親!我終不能為一己的幸福,而害了母親!」她喃喃的念著,但羞辱和憤恨,像赤鐵似的烙著她的心,愈烙愈痛,她也誓不再嫁叔健。 到後來她忽然想著一條退路了。她說白朗想我信教,我就去信教,信了教之後我就跟著她出家。這於舊家庭名譽無損,而自己卻可以免得受以後愛情的魔障。本來情場退步,便是空門,人到心灰意冷時,便想到宗教中尋求安身立命之地,左先生之想出家當教士,父親從大哥死後,長齋奉佛,不已給了她以很明顯的暗示麼?而且芳樹那幾句冷雋的話,又像在她耳邊響:「我想獲得一種宗教信仰,不然,就墮落於一個戀愛命運中……」 她於是覆信於她的父母,仍說了不少怨恨的話。到後來,她說: 「解約緩議可也,與叔健言和,則萬萬不能。兒寧可披紗入道,亦不委身此人,家人若更強迫,或有甚於此者,幸勿後悔!」 過了幾天,她忽然自動地對白朗說道:「我現在決心領洗入教了,以後還和你一同去出家。」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