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四章 皈依


  我們書中主人公杜醒秋小姐再出場與讀者相見時,她已經成為一個天主教的信徒了。白朗想醒秋皈依,已有年餘之久,雖然受過許多挫折,她一點不肯灰心,口舌所不能折服她者,更濟之以懇切的祈禱,人力所不能至者,更倚靠神的恩寵。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她果有盼得醒秋領洗的一日。她那時的躊躇滿志,那時的滿腔感謝天主的熱忱,決非尋常筆墨所能形容。醒秋只記得領洗之前,白朗無日無夜的掛記著她這件事,她忘了她的母親,忘了她的八百學生,甚至忘了吃飯與睡覺,只是要和醒秋在一起。她把她全心的熱愛,傾注於她。每天從百忙之中抽出功夫教她教理。醒秋在福衛爾大教堂由白朗神師卡亥老神父手中領受洗禮的那天,白朗始終在她身邊襄助一切。她臉兒比平時更白,嘴唇更青,兩眼卻炯炯發光,她全身像感受電氣,說話都吃吃不成辭句。當她和醒秋在教堂門前分別時,千抱百吻,說不盡的親愛。她去了又回轉,回轉了又去,在那福衛爾山坡上至少打了二十次迴旋。她只是喃喃地說:「呀!我感動極了,我感動極了!」
  至於醒秋呢,她那天雖沒有白朗那樣感動得厲害,而心靈中也充滿了異常的興奮和快感。兩年以來,她已將人生看成灰色,但還希望於愛情上尋得一點慰安,借將來甜蜜生涯恢復她生存的勇氣,誰知她竟遭受這兜頭一棒的重大打擊。她自春間和叔健決裂以來,在悲憤中沉浮了三四個月,她的不安定的靈魂,如西風中的落葉,漫無歸向,她對於自己的生活,又像長途疲乏的旅客,大有四顧茫茫,無家可歸之感。她的肉體雖沒有死,她的精神,卻已死了大半。尤其使她不平的,是叔健太輕視她,太辜負了她一片癡情,那時候她真深深嘗到所謂失戀的痛苦。她怎樣解救自己呢?她只好將生活力改換一個方向,皈依於宗教。她說她從此不再求人的愛撫,只求神的愛撫。
  她現在是如何的得意呢,她已從冷酷人寰逃向神的翼庇之下了。她已儼然在神的懷抱之中了。回顧世人,回顧叔健,甚至回顧過去的自己,都渺小輕微不足道。人人都說神的威稜如何可畏,她卻不以為然,她只覺得天主教所崇拜的神,和別教的神大異其趣,甚至佛教的佛都不如。佛氏雖號慈悲,但任人焚香膜拜,只是瞑目低眉,高坐不動,天主教的神卻是非常活潑,非常富有生意,並且無盡慈祥,無窮寬大,撫慰人的疾苦,像父親對於兒女一樣。醒秋每瞻聖像,輒油然生其愛慕依恃之心。她覺得神將愛憐的眼光注視著她,披露一片慈心,張開一雙手臂,歡迎著她,她不知不覺地要投向他的膝下。她在神的愛護之下,滿足而又滿足,從前的悲苦,都已忘懷,像重新獲著一個生命。尤其使她舒暢的,是一身像沐浴於神的恩寵之中,換了一個新人格,過去的罪惡,已給聖水洗滌乾淨,白衣如雪,有如此際靈魂之純潔,神壇上氤氳馥郁的香氣,似是她將來德行之芳馨。她在那一剎那之頃,精神又飛入幻想的境界:她恍惚看見天堂之門大開,無量數天界的聖靈,簇擁著聖父神子在彩雲裡冉冉臨降。榮光瑞氣中,天使羽衣翩躚,環繞飛舞,喇叭之聲響徹下界,響徹諸天。這時候,山嶽低頭,海波歌嘯,垂落的太陽,放射熊熊的光焰,如被無限際的驚異所燃燒,萬樹伸臂向天,戰慄風中,像是虔誠的祈禱,五色的長虹橫亙青銅似的天空,表示永久的希望。地球上一切有生,一切無生,一齊引吭高歌,與天風海濤,組成一部莊嚴雍穆的交響曲。她微弱的心靈,也自然而然的生出一種讚頌之聲,和著萬匯歡樂的脈搏,如水波動,如雲飛揚,直達於神的寶座之下,讚美神偉大的創造功能!
  光陰如金梭之飛掠,如銀箭之疾逝,向漫漫時間的大海,不斷的前進,同時遺棄下一簇一簇的黑影。這些黑影包括歷史真多啊:大而一個國家的興亡、一個朝代的鼎革、一個民族的發祥與亡滅、紅黃黑棕白各種族血腥糊模的相斫,以及陸谷的變遷、滄海桑田的改換、一星球一太陽系之成毀:小而至於月的圓缺、雲的聚散、春花的笑、秋葉的悲、恩仇的血與淚、癡男怨女的濕哭干啼……星馳電掣,風落霓轉,瞬息而七寶莊嚴,樓台湧現;瞬息而劫火橫空,煙飛灰冷。但一切死亡,有不死亡者存,一切毀壞,有不毀壞者存,一切虛幻,有不虛幻者存。看吧,無邊黑暗和空虛中,仍然是存在著真實,閃耀著光明,顫動著永久的生命。她從前抓著現象的斷片,便認為造化的全體;看見鏡花水月的幻影,便誤為宇宙的實在,所以她總感著幻滅的悲哀,總不免為人生種種問題所煩擾;於今她的心靈,不再和上主膈膜,她靈眼忽開,像已窺見創造的神妙,她是大徹大悟,獲得一切智慧了。她自從皈依天主教之後,朋友們都已知道,寫信來賀她,或與她談對於宗教的意見。
  哲學家陸芳樹寫信給她道:「我欽佩你的勇決,因為你一發見信仰的價值,便毫不遲疑地信從,你算是得著慰安了。但我呢,我曾探索各家學說,氾濫百氏之書,仍不知真理之所在,我恐怕永遠是一個懷疑者吧,我將永遠為煩悶所困吧……」
  文學家的朋友,寫信給她道:「聽見你已信仰天主教,我為你欣幸。我也想信仰一種宗教,但我愛佛教大乘的圓滿,卻怕它涅磐的空寂;愛回教可蘭經的優美,卻怕摩罕德右手握著的刀;愛基督教博愛的精神,卻怕它教條的嚴肅;我始終是一個人生旅途上的飄泊者呀。對於已得到歸宿的你,我只有健羨!」
  科學家的朋友寫信來卻大發反對的論調,他說:「馬克思曾說宗教是害人的鴉片煙,吸了會教人上癮,而且癮頭愈來愈大,終則麻醉以終其身。又說信仰是愚人繞著旋轉的太陽,你是一個聰明人,何以陷溺於此?」
  有時她想著自己對於天主教的皈依,也不禁深自詫異。她之觀察自己,不像將過去的自己,觀察現在的自己,竟像以另一個人觀察自己一樣。兩年前她寫信與叔健,反對宗教,兩年後自己竟變成了一個信徒,天下滑稽可笑的事,寧過於此?但她之信仰宗教實不能不歸功於叔健:年餘以來,她立身於宗教的巖巔,隨時有跌入信仰之谷的可能,然而她還想立定腳跟,不為所吸引,又想尋條路走下這巖巔,她正在轉身之際,叔健卻將她夾背心一推,她才身不自主地骨碌碌滾下谷底去了。總之,以她所處的環境而論,信仰宗教,原屬十分自然。但以她的科學知識和以前思想而論,信仰宗教,又覺得十分不自然。這裡面的變幻的人事,推移其間,也好像有不可測的天意,從中斡旋。
  她起初皈依宗教之際,信仰心非常熱烈,恨不得寫信回家,將全家的人都勸歸天主教。她見了相識的同學,便大演講而特演講宗教的好處,惹得人人竊笑,她也不以為意。她自己對於宗教種種的信條和儀節,也一股正經地奉行,白朗喜不自勝,以為勸化了一個聖徒,但是不久白朗就發現她的觀察錯了。
  本來醒秋的信仰宗教原不是對於宗教有什麼深切的瞭解,更不是出於什麼敬愛耶穌基督的誠心,不過為彌補愛情的缺憾起見,想在宗教中尋一個安身立命之地罷了。起初她恨不得於領洗之後,便立刻往修道院一鑽,從此匿跡潛修,與塵世隔絕。但過不得幾時,她心緒漸漸平靜,那棄俗修道的念頭,也漸漸清醒過來,這正如一個人置身洪爐之側,熱不可耐,忽然看見前有一個積水潭,便不顧水的深淺,踴身向潭裡一跳。初入水的時候,萬熱皆消,渾身清涼,原像換了一個世界。但過了一些時候,便覺得潭裡的水太冷,冷得沁肌透骨,非爬出來,便有生命的危險似的。這時候他又覺得寧可受洪爐的薰灼,不願再在水裡存身了。
  醒秋的性格,本來有些特別,一面稟受她母親的遺傳,道德觀念頗強,嚴於利義之辨;一面又有她自己浪漫不羈的本色,做事敷衍隨便,缺乏責任心。有時逞起偏執的性情,什麼都不顧。她很明白地覺得自己心裡有一個美善的天神,同時也有一個醜惡的魔鬼,勢均力敵的對峙著。
  她看了許多教理書,知道人性生來有許多弱點(faiblesse),靈魂常受肉體和私慾偏情的牽累,而陷溺於罪惡之中。人若想完成自己高尚的人格,謀性靈的解放和向上,須用極堅強的意志,將私慾偏情壓服下去。起初自不免矯強,自不免有許多戰鬥,但持之勿失,至於日久,習慣成為自然,德性自達於潭粹的地步,所謂爐火純青之候是也。這些理論與她以前對德行的看法實完全符合,不過以前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已。她在里昂美術院見過許多關於天主教的藝術品,她很賞識聖彌額爾天神和魔鬼戰爭的一幅畫,說它寓意極為深妙。那畫的佈景是這樣:碧浪翻騰的大海中,有許多披髮赤身的美人,有的被鐵鏈鎖繫於崖石上,有的隨波上下,任意漂流。魔鬼幻為大毒龍,張牙舞爪,似乎想吞噬她們而甘心。半天裡,飛來一個帶翅的天神,手執長矛,向毒龍的咽喉,直搠下去。那天神的筋骨,是如此的堅壯,眼光是如此的明確,下手時又是如此的狠辣,如此的毫不顧恤,這不是一張絕妙的靈與肉戰爭象徵畫麼?波浪中的美人是人類軟弱靈魂的代表,毒龍是私慾,天神是意志。基督教徒對於別人的罪惡,主張寬恕,但對於本身的罪惡,卻極端痛恨,一點不肯姑息地將它們殺死,正像聖彌額爾天神之斬除毒龍一樣。
  但醒秋雖如此崇拜強毅意志,自己卻不能照著去做。她很像一個眼高手低的批評家,對於文藝有特殊的鑒賞力,及至自己動手創作,便不免要鬧笑話。況且她又有天生一副偏於空想不著實際的頭腦,雖然跟白朗學過一本《教理初步》,一切教條她都記得爛熟,白朗考問她時,她居然對答如流,但她總將那些規矩,當作具文看待。她想中國有許多讀書人也曾讀孔孟之書,何嘗肯照孔孟的教訓,實行半句,想來天主教教條也不過這樣罷了。不料天主教萬不及別的教圓通,領洗之後,書裡的話,句句都要躬行實踐,不容一點疏忽。什麼大齋、小齋、望彌撒、守瞻禮,都是天主教刻板文章,缺一不可的。放縱慣了的她,忽然受了這些拘束,好像野馬之上轡頭,飛鳥之入樊籠,只覺大不自在。起初為好新鮮和初領洗時熱心的緣故,還肯一一照行,後來便發生厭倦了,「我行我素」地,照她未領洗前的生活而生活了。
  白朗告訴她說,按照天主教的規矩,瞻禮六日不可吃熱血動物的肉,這一天無肉便罷,有肉則她總以不吃為可惜。每逢主日,必須赴堂望彌撒,並守不作工之誡,她對於前一項嫌起早辛苦,對於後一項又說大好光陰,何必空空過了?凡縫紉等瑣事,其餘六天,她絕對不動手,偏偏要揀主日來做。其餘種種執拗、怪僻、故意和教條相反的事,指不勝屈。白朗見了,不勝其痛心疾首,她苦苦地勸她道:「醒秋,你若不是信徒,如此行事,天主還不致於怪你。既然領洗了,卻不肯戢就宗教範圍,這叫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將來你的靈魂發生危險,倒是我勸你信教的不是了。你教我怎樣問心得過呀!」
  白朗說著幾乎要哭出來,但醒秋卻把她的話,當做耳邊風,一毫不放在心上。
  講到性情方面,醒秋也變得比從前不如了。她以前的性情是溫柔的,豁達而光明的,現在卻變得異常暴戾、憂鬱、晦滯、不可理喻的了。為了極小極小的事,可以和白朗嘔幾天氣。有時白朗到她房裡來看她,她臉作鐵青色,一言不發,向壁高臥,白朗耐住心性,百端勸慰,她竟充耳不聞。
  醒秋性情之變遷,用心理學來解釋,也未常不可得其原因。她受叔健兩度拒絕,認為奇恥大辱,精神已受重創,況且她和叔健通信二年,雙方落落無情感,衡情酌理,都有解除婚約之必要,但又不能這樣做,因為她要顧全她的母親。她這一次並非感情與理性的交戰,卻是理性與理性的交戰了。這回交戰的激烈,萬非她以前誤蹈情網時可比;她那時家庭尚無變故,母親的身體還很康健,她又根本不愛秦風,並沒有決心為他捨棄一切;於今情況已是不同,母親奄奄欲絕,萬不能更受意外的刺激,而叔健婚約,又是終身苦樂所關,要顧全自己,只有犧牲母親,要顧全母親,只有犧牲自己,她走的路是一條極窄極直的路,不容後退,也不容徘徊。兩種相反的而又都極其強烈的志願,在她方寸中肉搏、衝突、過了很久的時間。到後來,她總算勉強制住自己的私心,沒有宣佈家庭革命,沒有強迫她父母向夫家解除舊婚約。但這場爭鬥的經過,卻是很艱難,很危險的,這正像波蘭顯克支微的《你向何處去?》中間所寫,友爾蘇士(Ursus)在鬥獸場中要救野牛背上縛著的美人,鼓畢生的勇氣,竭全身的精力,與那蹄角岐嶷的惡獸相搏鬥。野牛咆哮著向他衝來,他以如鐵之腕,握住牛的雙角,要將它按倒在地。萬眾慘默無聲,靜待這場惡戰的結果。他們前進三步,又退後三步,退後三步,又前進三步,極力爭持著,抵抗著。牛,眼中射如火的赤光,人渾身虯筋突露。忽然一陣如喝彩聲中,那龐然大物,口噴鮮血,倒地死了。那赤條條的大漢也頹然欲僕,然而牛背上垂死的美人是得救了。
  這是醒秋第二次戰勝自己了。但她也已弄得疲乏不振,而且那戰敗的仇敵,時常要起來復仇,使她專幹到行逆施的事。這正似一股滔滔的長流的泉水,忽然遇著前面大石的擋路,便四溢橫流,更沒有方法可以將它阻住一般。當她心地明白時,自念近來所行的事,也不勝其惶愧。她也曾用很大的克制工夫,想矯正自己的壞脾氣。但克制愈甚,所犯過失愈多。她原想叫心理那個美善天神將魔鬼趕出她的心去。但後來她覺悟了,她想將魔鬼趕出去,那是不可能的,魔鬼原來就是她的本來面目;她想用強制的力量,改革自己的性情,真不啻在拚死革自己的命呀!
  醒秋來法以後,因身體多病,心境又太劣,學習法文,進步不快,她在中法學院並不算是優秀分子。不過她的國文基礎,同學們卻頗為重視,她思想新穎,同學們也知之有素。她在法國鍍過金以後,回到中國,定然可在社會上獲得一個相當高的位置,居於領導的階級,與他們攜手並進,實現建設新中國的理想,那是何等之美。她的前途真是錦繡一般的燦爛,人人都要預為她稱羨的,現在她竟脫離了新文化的營陣,跑到帝國主義惡勢力之下,當起一名小卒來,究竟是個什麼啞謎呢?除非說她發了神經病,否則一定是另有原因了。他們猜測醒秋與賴神父那個團體發生了關係,她的皈依實為輕濟上的利益。勤儉學生生活困難萬狀,接受賴神父的救濟,尚算情有可原,像醒秋,每月可自中法學院領出膳費數百佛郎,她本省教育廳又給她每年八百銀元的津貼,而她竟為區區教會的幾個錢,出賣自己的理想和人格,這樣不知愛惜羽毛的人,世間也算少有吧。同學們這樣互相猜測著,談論著,對醒秋尊敬之念,一變而為極端鄙薄之情。
  醒秋寄居伯克萊宿舍,每逢週末,她定要回到中法學院住到星期日下午或星期一上午才返城中。自領洗之後,精神痛苦更增,頭腦混亂,法文一句也讀不下去,又想改為藝術科,到里昂國立藝術學院報名上課。里昂女中的功課無法兼顧,便在中法學院選與藝術學院不相衝突的幾節課上了起來,為了方便,她又搬回了中法學院。
  她的比較相厚的女同學如陸芳樹、密斯寧、秦國夫人,此時都在巴黎或外省攻讀,只有伍小姐仍在女生宿舍。
  伍小姐對於宗教本無瞭解,贊成是隨眾贊成,反對也是隨眾反對。她對醒秋以自命「五四人」身份的人,竟皈依天主教,雖亦疑訝不解,不過女性的感情究竟深厚,何況長久的友誼也可沖淡誤會,她和醒秋仍像以前一樣友善。此外真心愛醒秋的只有監學馬丹瑟兒。她也是虔誠教友,現在對醒秋的細心熨貼,自然更甚於從前。
  那些男同學可就不像伍小姐了,平日和醒秋接近的幾位,見了醒秋態度都是淡淡的。比較忠厚的同學,每遇醒秋,臉上憐憫之色每流露於不自覺,覺得這個人自毀前途,愚不可及。他們同醒秋談話,從來不問她信教的理由。他們好像覺得醒秋幹了一件很不名譽的事,何必揭她瘡疤,使她痛楚呢?這是一種變相的「鄙薄」,醒秋覺得更為難堪。
  與醒秋平日疏遠的同學占男生之大多數,他們對待醒秋的態度,當然是更不客氣。以往醒秋偶上土山眺望,必有同學過來與她攀話,現在則轉背走開,如避瘟疫的傳染。她在聖蒂愛納的小市上蹓躂,或者上店買點東西,以往遇見同學必含笑招呼,現在人家見她走來,昂臉向天,交臂而過,好像遇見了仇人。
  不知是醒秋自己神經過敏,還是男同學對她的批評,竟吹入那幾位法籍教授之耳,她每向教授交作文簿或持書有所質疑時,那幾位以前待她極和藹的老先生,現在對她亦有不屑之色。
  醒秋原是個一百年也長不大的孩子,論她那時的年齡也確已不小了,但她那一顆心,仍然像一個八歲孩子般的,單純而真摯。孩子總要求熨貼,要求愛憐,要求和柔的微笑,要求各種摩挲與愛撫;他做錯了事,大人們打他罵他,都不要緊,最怕是大人永遠不言不語,板著一副鐵青的臉色對他。這在孩子方面,是比打罵還難受十倍的。
  現在四面嚴冷的臉色,鄙薄的口角,嫉視的眼光,簡直凝成了一座冰窖,把她陷在裡面了。她伸手乞憐,人家不理,她想逃走,又找不出出路。最後她只有頹然坐下,讓那刻刻加深,透肌徹骨的寒氣,把自己連靈魂和肉體,凍成了一具水晶的木乃伊。
  那時候中法學院,來了一個外省讀書已畢業即將返國的學生。聽說這人是個社會主義熱狂信徒,生得寬肩闊膊,體格魁梧,自言學過拳術,對付七八個人,行所無事。他性情又異常暴烈,動輒和人吵嘴打架。他姓牛,人家喊他「老牛」。他發怒時,的確是匹西班牙鬥牛場被人撩撥得要發瘋的壯牛,任何人見了都要退避三舍。
  他和醒秋本來漠不相關,但他恨醒秋,比之學院同學,似更激烈幾倍。他一見醒秋,兩眼便射出火似的紅光,好像恨不得抓她過來,給她一頓痛揍才能甘心似的。
  男同學以前見醒秋在校園或土山上散步,便冷然走開,現在姓牛的在他們群裡,他們卻一反以前行徑。他們故意攀折樹枝,或巡視著花草,逗留不走。口中高談闊論,細聽則在罵人,罵的都是天主教、賴神父,對於「吃教」的同學,罵得更起勁,更惡毒。醒秋知道這些話都是為她自己而發,她只有悄然躲開。從此土山校園便少見她的蹤跡。
  一天,醒秋接到一封匿名信。信中罵她是五四思潮的叛徒,帝國主義的幫兇,為金錢而出賣人格的無恥者。她是中法學院的一分子,卻幹出這種不體面的事,簡直丟盡全體同學之臉,丟盡中國之臉。書末更威嚇道:為顧全你的狗命,快滾回中國去吧,否則我們要採取實際行動來對付你!
  學院最為僻靜的地點是那毗連廢戰壕的後山,山下有一座樹林,人跡罕至。醒秋既不敢再到土山和校園,她只有獨自一人來這林中呼吸點空氣。幾天後,她見樹林外姓牛的也常在那裡徘徊。他一手插在褲袋裡,虎視眈眈注視著她,像一匹貓在窺伺著一隻小鳥,又像一個獵人在選擇適當的角度,想對他心目中注定的野獸,射出致命的一擊。
  等到醒秋轉眼對他,他又迅速地將頭別開了。
  這樹林原是同學們練習手槍的靶場,老樹幹便是擊射的鵠的。如前文所述,小左便在這裡練習槍法。後來女同學也玩起這玩藝來了。學校當局見樹身彈痕纍纍,恐摧殘老樹的生機,下令禁止,學生們便用酒瓶或空罐頭,憑掛樹枝來代替。學院同學很多備有手槍,假使他們打死一個人,諉稱是流彈誤傷,或者推說死者生前曾向他借槍練習,不慎走火;或者死者有意自殺,只須有幾個同學出來證明,法院是不會判決他抵命的。
  醒秋看了姓牛的神情,猛然憶起前日接到那封匿名信,她恍然覺悟了,從此她又不敢再到後山。
  假如醒秋對天主教義,真有透徹的認識,則堅固的信德,可以幫助她抵抗百毒千災,又何在乎這區區的鄙視與辱罵。無奈她的依皈,如前所述無非是為了與家庭賭氣,她的信仰本非完全發自內心,卻由於外鑠,所以她的信德也就經不起外界的打擊,而易於動搖。
  是呀,同學們罵她的話不錯,她是真的出賣了自己的人格。她出賣的是思想的人格,賣給哪一個呢?賣給她自己的盲目的情感,和一時的衝動。
  她覺得十分對不住五四思潮,更對不住過去的自己,她既慚愧而又悔恨。她的一顆心從前是被擱在冰窖裡,現在則被丟在油鼎裡了,被擲在釘板上了。可憐呀,她這一顆純潔善良的心,這顆飽經憂患的心,這一顆脆薄易感女人的心,這一顆天真坦率孩童的心,無日無夜,在那騰沸的熱油裡煎熬著,煎熬得炭般焦黑,在那銳利的釘齒上撕裂著,撕裂得百孔千瘡。
  她長夜失眠,渾身血液奔湊頭腦,頭脹得要裂開相似,額角熱度灼手,口中發生奇渴,不過無論她起來喝多少杯涼水,那渴還是絲毫不解。她的神經衰弱症,這時候已達於極端嚴重的階段。
  醒秋在肉體方面是頗為敏感的。偶然頭痛牙痛,她會呻吟得天也塌下來,遇見天氣太冷太熱,或陰雨過久,她也要喃喃怨恨不絕。法國同學都知道她這壞脾氣,常取笑她,喚她做enfant douillette(驕孩)。她每讀中國史書上什麼凌遲炮烙之刑,及羅馬人對付原始基督教友投獅虎、臥火床、車裂、倒釘十字架之虐,總要命也似恐懼厭憎。她每設想假如自己遭受到這類淫刑又怎樣呢?喲,那真不能想!不能想!她又自己慶幸道:還好,我是生當文明時代的人,無論怎樣死,也不會死得這麼野蠻慘酷。現在她精神上感受極大的痛苦,偶然想到這類刑法,倒覺得那些痛苦可以忍受的,因為幾分鐘便過去了,至少要比她現在無盡期的受煎熬撕裂強得多。假如現在讓她以避免精神痛苦為條件,而叫她去受那種酷刑,即不甘之為飴,至少不像以前那麼癰怯懼怕。
  她這才覺悟以前她所受的痛苦,都不算真正的痛苦,現在才算是真正的了。她又覺悟人類精神的痛苦,遠在肉體之上。而最大的精神痛苦,則為一個自愛的人「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的自譴——她得罪了五四的「理性女神。」
  奇怪的是:她對那些鄙視她的同學,並不怨恨,反而深為佩服。原來她自己心胸窄狹,雖不能慕善若渴,卻疾惡如仇。她認為中國軍閥橫行,貪污遍地,政治永遠不上軌道,大都由於同胞沒有善惡是非之辨縱容出來的。換言便是中國人是太麻木,太冷淡,對於罪惡,太不知運用「正義的裁製」了。現在同學們覺得她做的事不對,便這樣熱烈的仇恨她,這足以證明他們的血還是很熱,他們的正義感還是很豐富;這足以證明中國人心並沒有死,中國前途還是有辦法。每逢同學們所加於她的刺激愈深,她愈為中國前途慶幸,而暗自欣慰。這個熱愛祖國的杜小姐,這時候竟像患了什麼受虐狂,說來可笑,其實可憐。
  但人格被人懷疑,對她究竟是一種難於忍受的銳利的痛苦。她恨不得將胸臆間那顆煎熬得炭般焦黑,扎刺得百孔千瘡的心肝,掬將出來給他們看,對他們說:「我固然是五四叛徒,我承認我是錯了,可是那也無非為了我的母親。『觀過知仁,』你們也應該原諒我一點,何苦這樣逼迫我呢!」
  她常常幻想與那姓牛的一同乘船航海,船不幸觸礁,檣摧帆破,看看要沉沒了。船長下令放下救生艇,循例讓婦孺先登,醒秋一定把自己的位置讓給那姓牛的,然後含著微笑,一任狂濤吞沒了自己。她又常常盼望能在某種機會裡,犧牲生命,代替幾個素為她所欽仰的中國偉人的死——譬如孫中山先生,胡適之先生等,次於他們幾等的也行,但必須是有價值,對中國有貢獻的。這正像一個為戀愛而發狂的少年,每日盼望他所愛美人家中發生大火,他將奮不顧身教她出來,對她表示自己的勇敢和愛情的真摯。
  她前一種想法,並非發自耶穌所訓愛仇的美德,後一種想法,也非出於捨生救人的俠心,無非想借此表白自己人格原是皎潔光明,不如他們之所設想而已。這還是一種自私心理。可是,我們的杜醒秋小姐,本來不是聖徒,一個青年像她這末愛重人格,甚至願以性命證明,也算頗為難得吧。
  這些矛盾雜亂的思想,像一條毒蛇在不斷嚙咬著她的心肝,像一個吸血鬼似的吸枯她的精血,像一股陰火,暗地裡在焚灼她的臟腑,簡直可以縮短她二十年的生命。她的健康日益損失了,頭腦變成了呆屯屯的,記憶力好像完全消失,在中法學院雖每週隨班聽課幾小時,卻絲毫不能領會。學院空氣既對她如此惡劣,不如還是遷回伯克萊宿舍,專在藝術學校上課吧。但她每到藝校,手裡拈著炭筆,呆呆望著石膏模型,一整天也不畫一筆。連教授看了她那副垂頭喪氣的神情,都覺得有點奇怪。因此她這半年以來,法文固沒有學得一句,繪畫也未曾學得半點,藝校幾次小考,她都不能升班。
  她有時追想自己痛苦的原因,竟怪咎白朗起來。一年以來,若非白朗朝夕絮聒,她又何至於領洗入教?那時她想離開伯克萊宿舍,若非白朗苦苦挽留,她也早脫離這宗教環境了。她的婚姻問題固然不易解決,但也可以用緩兵之計來推托,又何必採取信教這一著呢?
  她之和白朗種種執拗,無非是這些理由之所逼迫。不過白朗又何能瞭解她的隱衷,她見醒秋領洗以後,德行不惟沒有進步,反而比前墮落,她只有失望,只有憂愁,幾回痛哭流涕勸她,竟不能教她心回意轉。
  不過有一件事倒可以證明醒秋和白朗交情之深固。有一晚,白朗到她房裡來,眉峰雙鎖,滿臉殷憂之色。醒秋問她緣故,白朗起初不肯說,逼問再三,才歎了一口氣說道:「昨日馬丹瑟兒寫信告訴我,說她恍惚聽見中法學院的同學因你迷信宗教,要發傳單聲討你,逼你宣佈出教;否則便逼你返國。醒秋,你的難星臨頭了!但是我們天主教徒都不免要遭逢橫逆的,橫逆是我們鍛煉信德的烈火,我們應當順受它。我親愛的醒秋,你須勇敢地支持這個攻擊,萬不可負了初心,背叛天主呀!」
  醒秋口中雖說不怕,心裡的焦急,卻也非同小可。她久知同學們對她不善,對她將有舉動,卻沒想到發生這末快。她那晚上床之後,再也不能入夢。她耳畔恍惚聽見千百種辱罵的聲音,眼前好像湧現無量數宣佈她罪狀的檄文,一身幾乎被恥辱壓得粉碎;更怕這項攻擊之詞,傳到中國,使師友為她惋惜,父母為她含羞。她愈想愈急,急得沒有找尋處,倒想起她的救主來了。她除了祈求神救她,更沒有別的方法了。她桌上原擺了白朗給她的一個小小帶著耶穌受難像的十字架,她便起來跪在像下祈禱,她說:「仁慈的救主!請你展施你的神力,援救我吧。要是那攻擊真的實現,我是沒有勇氣生存下來的了!我是非死不可的了!我為你受了那末多的痛苦——這苦痛的確為我有生以來所受的第一次,甚至可以說很少有個生人受苦像我之大的。你還能不可憐我,援救我麼?主呀,你是仁慈的,你是全能的,救我呀,救我呀,我已經苦得要死了,不能再支持這個重大的打擊了。」
  她自皈依神以來,信仰的心,永遠沒有那晚的熱烈懇切,她把那苦像放在床前小几上,憂火煎心,不能成寐,不時便起身合掌祈禱。那一晚,她至少祈禱了五十次。
  耶穌受難的前夜,在欖橄園中極慘痛的祈禱,汗血流到地上,他曾說:「父啊!假如你願意,請不要將這苦杯給我。」醒秋想避免她的苦杯,祈禱的迫切,也有些和耶穌相像。不過耶穌又接著說道:「——但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你的意思。」這兩句話醒秋無論如何,是不肯說的,她只有她自己要緊。她的祈禱也不像祈禱,只似一個嬌慣的孩子,要求父親一件事,死命抓住他,非得到他的允許,不肯放手。
  她一夜沒有安睡,次日又憂愁了一天。傍晚白朗又來看她,見她顏色憔悴,知道她也心裡不大平安。但白朗的臉色,也不見得比醒秋好看,她也替醒秋擔著心事。白朗的信心,最為堅固,每願意為宗教犧牲,以性命來光榮天主。她也曾以此鼓勵醒秋。但今日見醒秋陷於困難,她又有「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感。這時一切宗教問題,都已束之高閣,白朗所對於醒秋的,止有最真摯的人類同情之流露,和人性的哀憐。她恨不得化身為醒秋,好擔當她的苦難。但她究竟是忠實的信徒,以為背教的罪,比死還大。她既怕醒秋因背教而陷於萬劫不復的罪戾,又不忍眼見她之受此委屈,所以她真弄得腸回九曲,不知如何才好。她本來多情善感,那天同醒秋說話時,又是面白如霜,聲音發抖。醒秋見她如此,心裡倒覺不忍,反而安慰她道:「你為什麼這樣難過,我自己還不覺怎樣呢。做了天主教徒,受人攻擊,是本分,你以為我畏怯麼?」
  白朗抱住她,很親愛地,溫柔地,在她臉上親了一吻,說道:
  「——但是,我親愛的孩子,我怕你力量薄弱,背不起這個十字架啊!」
  醒秋被白朗一吻,感激她的心,忽然淪肌浹骨,好像眼前去為天主死,也是心甘情願。她慨然說道:「我們交個朋友,尚須有始有終,何況對天主呢?我是要終身忠於天主的了。白刃可蹈,信仰不可改,好朋友,你千萬不要為我憂慮。」
  白朗聽了她這番話,又悲又喜,又親她道:「——你能夠這樣,我是十分安慰了。可憐的孩子,我只有祈求好天主保佑你。」
  那晚白朗回家,醒秋送她,一直送到虹河橋上。兩岸樓台,都已隱於晚靄之中,落日的光輝,斜射水面,深藍色的橋影,在金波間容與動盪。雖然時在寂寞的殘冬,晚景還是明麗如畫。醒秋攜了白朗的手在橋上走著時,朔風颯颯,吹動她的短髮,她滿臉凜然,顯露強毅不屈的精神,兒時的蠻野,這時候化成一股英氣。這時就是有一師兵士舉槍對著她,逼她說出「背教」二字,也決然不可得的了。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