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愛美的戲劇提倡者,第一個當然要談到陳大悲,他是一個其興倏焉,其亡忽焉的新劇運動家。五四運動其間,他活動得最熱烈,天天在報紙上談新劇,時時指導各學校排演他的新劇,他和蒲伯英創辦人藝戲劇專門學校,竟成了青年的偶像。他有一時期竟被晨報記者尊為中國現代十二偉人之一,後他為了偶然譯錯西洋名劇,被人指責,從此陷在泥淖裡,再也爬不起來。對於陳大悲我們說一句公道話,他對於中國初期新劇運動的貢獻,的確不小。他使那時的青年認識新劇的意義,將新劇從「文明戲」裡救出,使那時風行的雜亂無章的「幕表制」變為正式的腳本。而他最大的功績則為愛美戲劇的提倡。據他說:「『愛美的』這個字脫胎於拉丁文的amator,即愛美的人之意;法國字amateur的意義是愛藝術而不藉以餬口的人。」這就是說愛美的人所演的戲劇,即是一種非職業的戲劇。他曾著有《愛美的戲劇》一書,專門論這種戲劇的理論和編排法,為晨報叢書。 陳氏手編之劇有:《英雄與美人》、《良心》、《幽蘭女士》、《張四太太》、《父親的兒子》、《維持風化》、《虎去狼來》、《平民恩人》、《愛國賊》等等。他的劇本大都是由西洋及日本小說或戲劇改編而來的。像《良心》與《幽蘭女士》,是五四後各學校最流行的劇本,然而也不完全是他的創作。他的劇本都包含一些不徹底而卻最為五四時代人士所歡迎的社會思想。有時候竟藉著劇中角色,滔滔不絕地大發其議論,不顧破壞藝術上的和諧。但他原是演文明戲出身的人,所以也承襲了文明戲的餘毒,一味拿自殺、恐嚇、手槍、揭破、懺悔等緊張情節來刺激觀眾的神經。雖然太受當時幼稚觀眾的歡迎,後來卻成了他藝術上致命的創傷了。 蒲伯英是人藝戲劇專門學校的校長,著有《闊人的孝道》與《道義之交》。都是以刺激手法,來攻擊官僚階級和社會各種腐敗情形。因為作者在新舊官場中混跡甚久,於官僚的無能、卑劣,及其他齷齪不堪的情形,知道很是清楚,所以寫來頗能逼真。他雖然對新劇是半路出家,所發議論多偏於「直覺」,並沒有什麼理論上的根據,但他的態度真摯嚴肅。他對於中國那些不合理的舊劇,抱深惡痛絕的態度,曾在晨報上做了許多極激烈的抨擊文章。 歐陽予倩本為春柳社中堅分子,善唱悲旦,後改京劇之青衣花旦,有一個時期曾與梅蘭芳並駕齊驅。所編新式話劇有《潑婦》、《回家以後》、《屏風後》等等,注重趣味,論者謂其亦不脫「文明戲」典型。其代表作為《潘金蓮》,取《水滸傳》潘金蓮的故事,而加以新的解釋。大意說潘金蓮為一個性甚強,富於獨立反抗精神之女子,可惜受了經濟環境的壓迫,被賣於某大戶家作使女。大戶愛其色,欲收為姬妾之一,金蓮誓死不從。大戶恨之刺骨,故意將她嫁給一奇醜不堪的武大郎,以為挫辱她之計。金蓮本具有希臘女子崇拜「肉體美」和「男性的力」之特性,嫁武大後,鬱鬱不得志;適遇武松,投其所好,傾心愛慕。但武松為一受傳統禮教思想所束縛之青年武士,不肯接受金蓮之愛,金蓮不得已只好將一片熱情,暫時寄托於體格武技比武松差一點的西門慶身上。其實她對於那土豪的人物,心裡是不愛的。後來釀成與西門慶謀殺武大郎,被武松在武大郎靈前殺之報仇時,才向武松吐露其最後之深衷,一笑而死。此劇演出時,頗博得社會好評。黎錦明作文,尤極推崇。 蒲伯英死了,陳大悲一蹶不振了,歐陽予倩後來也沒有什麼新式話劇發表了,但熊佛西還相當活躍,所以他在上述諸人中成就較大。他的著作有《佛西論劇》、《青春的悲哀》、《佛西戲劇》一、二集。他是個喜劇家,善作「諷刺的喜劇」(comedyofsatire)和「趣劇」(farce);《洋狀元》、《喇叭》可以代表前者;《藝術家》可以代表後者。他又愛作「教訓劇」,如《一片愛國心》及「寓言劇」,如《蟋蟀》、《童神》、《詩人的悲劇》。 《洋狀元》是一個三幕劇,大意說一個磨豆腐人的兒子叫楊長元,偶然隨著一班華工到外國混了幾年,回國以後冒稱得了博士,鄉人遂呼之為洋狀元。他呼父母為「老同胞」,自稱「本狀元」,把胸前插著的自來水筆捏稱為「自來電槍」,說這東西極厲害,只要一揭開,就會發出萬道電針,不用說人撞著要成肉餅,就是千山萬嶺,亦削得坦平。村裡有一位富人楊百萬,因怕土匪來搶,迎洋狀元為其保鏢,問答之間,笑話百出。下面一段話可見一斑: 百萬:請問外國人既是這麼厲害,他們的國粹究竟是什麼? 洋狀元:菠菜?我們外國沒有菠菜。我在那邊十三年,從來沒有吃著菠菜;可是芹菜、大蒜、蔥、芥菜、蘿蔔都有,就是沒有菠菜……百萬:洋狀元,哈哈,我說的是國粹,並非菠菜!哈哈!哈哈…… 洋狀元:Youmean鍋鏟?no!我們外國炒菜不用鍋鏟,吃飯亦不用筷子。 百萬:我問的亦不是鍋鏟。是國粹! 洋狀元:哦!我知道了!Whatyoumean!你說的是棺材——死人睡的棺材?對不對? 此劇的大旨是諷刺留學生的。寫到鄉人甲乙丙均願以其家所有的雞鴨等物孝敬洋狀元,但鄉人丁則說自己家裡窮,沒有東西可以孝敬。只有一頭狗是舅爺的。他舅爺在上海某家做廚子,東家出了洋,他也跟了去。於是洋狀元問道:「你舅爺的東家出洋買了一隻洋狗回來?對不對?」答道:「不。他出洋的時候帶了一隻土狗同去,後來又帶回來了。所以人家都叫那隻狗為『洋狗』,因為它是出過洋的,而且還會說幾句洋話。哪知他帶那隻狗回國來,不上三年,自己就一命哀哉了!」「現在這出過洋的狗還在你舅爺家裡麼?」「在,在,我想明天到舅爺家裡要來孝敬你老。因為你老是洋狀元,再配上一隻洋狗,豈不成了很好的一對麼?」像這種露骨的諷刺,劇中到處都是。雖然可以迎合淺薄觀眾的心理,獲得舞台上暫時的效果,卻缺乏諷刺劇真正的藝術價值。 《喇叭》也是個三幕劇。鄉下女郎冬姑與表哥逢生原有婚約。後村中來一善吹喇叭者,無姓名,自名為喇叭。每一吹奏,全村輒為顛倒,冬父亦為所迷,延之至家,日夕使鼓吹為樂。喇叭漸盅惑冬姑,逐逢生去,與冬姑結婚。且看喇叭與冬父的問答。「好聽!確是好聽!比普通吹鼓手的確吹得好聽!你真不愧為喇叭專家,你這種吹法是誰傳授給你的?」「是家父傳授的,家父又是先祖傳授的。」「如此說來,你們一家子都善於吹?」「對,我們全家都會吹。會吹不稀奇。但要吹得圓轉,不費勁,不吃力;要吹得人家不討厭——人家聽了還要聽。不善吹的人,吹了頭一次,人家就不要聽第二次;我可以吹得人家百聽不厭。」但這個喇叭除了善吹以外,無一長技,在他家三年,把個小康之家,弄得一敗塗地。於是夫婦勃谿,毫無生趣。後來冬姑怒極,擲以繩刀,要他從此腳踏實地的幹,否則以二物自殺。最後是「喇叭將繩子拾起,似要自縊,忽中止。繼將刀拿在手中,似欲自刎,又無勇氣。復鼓起勁來去挑水桶又無力。最後還是把喇叭拿起來,大吹特吹,仍希望能將冬姑吹回頭,無奈終見不到冬姑的蹤影,只聽見冬父在裡面大吐特吐。不得已,只好往對面村莊裡吹去。」這是拿喇叭象徵實際毫無能力,而口頭卻能說得天花亂墜的人。全劇皆以詼諧組成,令人絕倒。不過太謔畫化,遂與《洋狀元》同一淺薄。 《蟋蟀》是個四幕劇。假設印度幽古公主漫遊中國,尋找「和平石」,有周仁、周義、周禮兄弟三人聯名向公主求婚。公主賞識他們的義氣,與他們締交,宣言誰能找到「和平石」就以身相許。誰知他們為了想單獨得到公主,素來友愛的變成仇視了,素來和平的變成了忿爭了,素來正直坦白的變為陰險詭詐了。結果,他們兄弟三個竟為了爭風吃醋,互相殘殺而死。所以幽古公主絕望地高叫道:「不要了!不要了!這地球上絕對沒有能醫好我的傷痕的藥!我這傷痕,是永遠不能醫治了!」又說,「這真是一場大夢,如今我這夢算做醒了。然而我已經害了你們,害的你們兄弟互相殘殺!這亦是我當時沒有想到的!我以為你們是仁兄仁弟,骨肉相愛的,誰知你們也是普通的兄弟!唉!我這場大夢於今總算做醒了!到於今我才知道這世界處處都是一樣,唉!」作者形容出產「和平石」的和平山有獅子洞、天泉、仙人村、虎豹窩、鳳凰廳、長蟲穴、黑風洞、和平寺。欲得石者必先經歷諸險境,蓋亦模仿梅脫靈克的《青鳥》、彭揚的《天路歷程》而然。 選自《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