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無為而治以柔克剛


  真正的「方圓」人,行動時幹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

                天下第一

  老子《道德經》有言: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腹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規律是不可否認的,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有尊重規律,利用規律。水遇熱變成蒸汽,這是客觀存在,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用這一規律來生產暖氣,製造人工降雨等等。這正是說明,我們無法改變鐵一般的規律,卻只有順應它,利用它。

  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言幾句,正是含著這種道理,聖本無聖,智也非智。所謂聖人其實也不過是因其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思想被大多數人接受或承認而被冠以「聖人」的稱號。而這種所謂「聖人」從某種角度來說,恰似一副緊緊梆梆的枷鎖。接受了「聖人」的思想也就意味著要排斥其他人的思想觀念。

  老子主張無為而為,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反而不如無為,如面對一片原始森林,如果我們不去理睬,倒是它自己花開花謝,葉茂葉枯,自生自滅。但一經我們插手,往往是兔走鷹飛,草盛木稀,森林變會遭到滅頂之災。人之有為害了森林。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棄人為而變無為,卻反是有為。「民利百倍,民腹孝慈,盜賊無有。」「為職」之道,首要的便恰恰是要樹立這種「順應」的思想觀念。

  曾有一個叫陽子居的人問過老子這樣一個問題:「先生,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先生,望先生不吝指教。」

  老微微一笑,點點頭,示意他問。陽子居問:「先生,有一個人,行動果敢敏捷,同時又具有深入透徹的洞察力,而且他又勤學於道,先生說,這樣的一個人是不是就可以稱為是理想的為職者了呢?」

  老子仔細地聆聽著,邊聽邊思索。等陽子居說完,老子微微搖了搖頭,抬眼望著陽子居,依舊笑著回答說:「如你所言的人其實只不過是像個小官吏罷了。像你所描繪的那樣的人的才能其實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才能往往其才能反成了束縛自己的繩索。」

  陽子居聽得甚為迷惑,一頭霧水似的望著老子。老子裝作不在意,接著自己的話繼續說道:「只具備有限才能的人,往往為才所困,終使自己身心俱乏,心力交瘁。恰似虎豹因其身上長有美麗的斑紋和光亮的皮毛反而招致獵人的捕殺。猴子因為身體靈敏活潑,機警靈巧;獵狗因其擅長獵取動物,善於追奔,所以才被人抓來,捆之以繩索。有了優點反而引來災禍。你說,這樣的人是理想的為職者嗎?」

  陽子居若有所悟,問道:「是這樣。是不是就像馬兒因為善於奔跑卻又只會奔跑,結果卻是被人馴服豢養,成了供人騎耍的工具。」

  老子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很讚賞陽子居的聰慧。

  陽子居又問:「如此說來,那麼,先生以為什麼樣的人才是理想的為職者呢?」

  老子回答說:「一個真正的理想的為職者應當是這樣的,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澤被後世,而在∼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似和他沒有什麼關係;他的教化惠及萬物,德追乾坤,然而,人們印又絲毫感覺不出他的教比;他治理天下時,根本不會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跡,而對萬事百姓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只有做到這一點的為職者才是真正理想的為職者。」

            「有為」與「無為」的例子

  為職正好似放風箏,看去是讓風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但實際上,無論它飛多麼高多麼遠,都不會逃出放風箏人的手心,總有一根細細的絲線相牽相制。美猴王孫悟空縱使一個觔斗雲八十萬里也好,仍是翻不出如來老佛的手掌,而如來老佛看去又根本役做什麼,任其去翻觔斗,駕雲霧,無為反治。

  又好比耍猴的人,外人看來耍猴者並未怎麼去逼迫猴兒,只是很平常地與他「對話」,而猴兒卻乖乖地言聽從。實際上,耍」猴的都用餵食控制著猴兒,「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耍猴術精旨在於此而非彼。

  美國的一位前任總統吉米·卡特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但又深感力不從心,往往被要事弄得暈頭轉向,苦不堪受。美國人民卻根本不肯體諒這位總統的苦惱,反而認為這是無能的表現,以絕大多數的選票把這位可憐的總統吉米·卡特攆下了台。卡特準確無誤地意識到了國家面臨的困難,可謂洞察力敏銳,一眼中的,他也讓公眾跟他一樣,使百姓覺得惶恐不安,毫無安全感可言,結果造成絕望感,從而將他推下了台。

  不能說卡特沒有才能,也不可謂莫不夠聰慧,而終於落得如喪家犬被趕下台的可憐下場卻正是因為他的積極有為,太過於積極了,敏銳的洞察力和有限的才能產生了矛盾,反而走向了失敗。

  另一位美國總統裡根卻以無為代有為,深悉為職之道。這位美國前總統每次即興演說,凡是複雜的主題,便暴露出令人吃驚的無知。可以說他似無所為,但並非毫無所為,有時,即使對所涉及的問題一無所知,卻也能依然果斷幹練地進行處置,而愈是如此,愈令美國百姓感到他神秘,以為他的才能是不可測的,他的簡明扼要反使美國人民感到信心百倍。多年的國內社會動盪和月外蒙恥受辱曾一度使美國人萎靡不振,美國人經過這段經歷後,美國人開始重新振作。由此,這位無為的羅納德·裡根總統取得了美國人的信任,作為美國近代史最受歡迎的總統之一走完了自己的任期歷程。

  以上美國兩位前總統可說是一反一正兩方面事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了無為的道理,卡特有「為」被人民一腳踢開,裡根「無為」貌似糊里糊塗,卻受信於民眾,萬人敬仰。這也正是老子講的——「施政不著痕跡的道理」。

              大辯不言,大智若愚

  有時候,人在公眾場合併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現,詩云:「此時無聲勝有聲。」默默無言反而會使對方摸不著邊際,高深莫測,使其懾服,老子曰:「大辯不言」也就是這個道理。

  三國時,讀諸葛亮擺下空城計一座。諸葛亮帶個侍衛在城頭撫琴,司馬懿率百萬之眾殺至城下,諸葛亮表情自然,談笑風生。愈是恰然自得,愈是令司馬懿心中不安,狐疑多時,不敢貿然攻城。傳下令去,退避三舍。

  諸葛亮不動一兵一卒反而嚇退了司馬懿百萬雄兵;如果諸葛亮以硬抗硬勢必會城破人亡,性命難保。「無為」戰勝「有為」,主要原因是在某些情況下,你愈是不言不語,毫不在乎,越是給人一種老謀深算、變幻莫測的神秘感,同時也就必然帶來恐懼感,靠其自己莫名的恐懼感去征服他自己的意志,去做你希望他能做的事,達你預期目的。表面是沒有積極主動地採取任何行動,而實際上,也正是這役有行動才是最多的行動。產生潛在的約束力,約束住於對方。

  有個成語叫:「四兩撥千斤。」講的正是以柔克剛的道理。俗語說:「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則性格剛烈,各有特點,又各有利弊。然而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為職者需善於以柔克剛。

  一塊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則會被棉花輕鬆地包在裡面。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

  大凡剛烈之人,其情緒頗好激動,情緒激動則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僅憑一股衝動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這便是剛烈人的優點,同時又恰恰是其致命的弱點。俗語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處。」

  應以己之長,克其之短,對待剛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勢必會使雙方共同失去理智,頭腦發熱,做出事來不計後果,最終,各有損傷,事情也必然鬧砸。反倒是過猶不及,悔之晚矣。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對剛烈火暴之人,則會另一番局面,恰似細雨之於烈火,烈火熊熊,細雨濛濛,雖說不能當即將火撲滅,卻有效地控制住了火勢,並一點點地將火滅去。但若暴雨一陣,火滅去,又添洪水氾濫之災,一浪剛平又起一浪,得不償失。

               韓信能忍胯下辱

  中國古代的名將韓信,家喻戶曉,婦孺盡知,其武功蓋世,稱雄一時,他是善用以柔克剛之術的。

  韓還未成名之前,並不恃才傲世,目中無人。相反,倒是謙和柔順,能屈能伸。

  有一天,韓信正在街上行走。忽然,面前擁出三四個地痞流氓。只見他們抱著肩膀,叉著雙腿,趾高氣揚地瞇著眼睛斜視韓信。韓信先是一驚,隨即便抱拳拱手道:「各位仁兄,莫非有什麼事嗎?」

  其中一個撇了撤嘴,怪笑道:「哈哈,仁兄?倒挺會說話,哈哈,我們哥兒們是有點事找你,就看你敢不敢做啦!」

  韓信依然很平靜地說:「噢?不知是什麼事,蒙各位怡愛竟看得起不才韓信?」

  那些人都哈哈地大笑起來,剛才說話那人說:「哈哈哈,什麼抬不抬的,我們不是要抬你,而是要接你,哈哈哈——」

  其他人也跟著失聲怪氣地笑著,指著韓信嘲笑他。

  韓信看看他們,依舊平心靜氣地問:「各住,不知小可哪裡得罪了大家,你我遠日無仇,近日無冤,為何要揍小可,實在令在下如墜霧中,摸不著頭腦。」

  那人怪笑三聲,說:「不為什麼,只是聽說你的膽子很大,今天我們幾個想見識見識,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膽子,是不是比我們哥兒們膽子還要大?」

  韓信一聽,這不是沒事找事嘛,故意為難自己,他心中很是氣憤。卻又忍位了怒火,面上賠笑道:「各位各位,想是有人信口誤傳,我韓某人哪裡有什麼膽識,又豈能跟你們相提並論,我沒有膽識,沒有膽識。」

  那群人輕蔑地望著韓信,聽他這樣說,依然不肯放他過去。那領頭之人,「當嘟」一聲將寶劍抽出來,往韓信面前一扔,將頭向前一伸,對韓信說:「看你老實,今天我們不動手,你要有膽識,你把劍拿起來,砍我的腦袋,那就算你小子有種。要不然嘛,你就乖乖地從我的胯下鑽過去,哈哈哈——」

  韓信望望地上的亮閃閃鋒利的寶劍,又看了看面前叉腿仰頭而立的地痞頭頭,皺了皺眉,圍觀的人早已紛紛議論,都非常氣憤,讓韓信去拿劍宰了這狂妄的小子。

  韓信暗暗咬咬牙,卻並未去拿那劍,而是緩緩伙身下去,從那人的胯下爬了過去。眾人無不驚愕,連那群流氓也證在那裡發呆。韓信則立起身撣盡塵土,頭也不回,揚長而去。

  從那以後,那群流氓再也沒找過韓信的麻煩。而韓信後來功成名就,又提拔當年的那個流氓作了小小的官吏,那人自然是感恩戴德,盡心盡力。

  這則故事,便暗了以柔克剛之術。試想當時,如果韓信火冒三丈,一怒之下拾劍殺了那個人,那麼必然會有一場惡戰,勝負難料不說。縱使是韓信勝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平空出橫禍,怕是英年早逝,誤了錦繡前程。俗語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以柔克剛,恰似柔火冶鋼,總能將鋼燒熔。老子日:「以無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位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也就是說,忌諱之事越多,越是縛了民眾的手腳,人民就越發貧困;國家統治的工具越是先進,社會就越加混亂難治;人越是機謀奸詐,新奇古怪的東西就越多;法律制度越是完備,犯罪的人也就越會增加。所以,老子主張:「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概而言之,老子所提倡的正是為職者要「無為而為」。

  老子的「無為」又可以以下三方面去理解,去領會,去幫助為職者實現目的。

  第一,為職者應盡量少地施行命令。如果只讓其他人依令行事,勢必會打消其他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必然會激起別人的逆反心理。如此一來,命令越多,越是無人執行,倒不如指出方向,交由別人靈活處理。

  第二,為職者對下屬或其他人的活動應盡量避免干涉或介入。

  事物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與人的思維方法也是干差萬別,甚至差異很大,不可能千人一面。故此,為職者不應對過多地干預其他人做事,更沒必要在一旁指手劃腳,這樣非但幫不上忙,弄不好還會幫倒忙。為職者應當相信別人也能將某事辦好,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達到某一目的,實現某種願望不一定就必須像為職者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不一定必須按照為職者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只要最終達到目的即可,為職者不必要過多地介人其他人處理的問題中,應保持別人相對的獨立和自主。

  第三,為職者不能以過多的政策給下屬造成沉重的負擔。

  聰明的為職者並非無所事事,撒手不管,而是細心留意員工們的心理狀態,情緒動向,把握大的方向和發展遠景。遇到困難時,在職員面前不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而應是鎮定自若,自然輕鬆,恰似春風拂水,給職員百倍的信心。

  「無為而治」為宗旨的政治哲學就是人們常說的「黃老之術」。縱觀中國歷史長廊,有不少出名的政治家為政都採用「黃老之術」,以無為而為,由無為達到有為。

                茅塞頓開

  漢朝時的曹參原來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隨劉邦南征北戰,立功頗多。天下統一後,漢高祖劉邦封他為齊地宰相。

  曹參戰場上驍勇善戰,勇猛異常,可以說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戰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但是,在從政為政的方面,曹參卻是外行,不知該怎樣才能將齊國治理好,曹參受封,接任宰相之職後,心中著急,不知如何是好。

  一到齊國,曹參便傳令召集國中所有學者,向他們咨詢為政要領。人多方法必然繁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抒己見,眾說紛壇,卻又莫衷一是。而且,各有各的見解,各有各的論據,聽來都頗有些道理,曹參更加為難,不知該聽誰不該聽誰的。

  正在左右為能之際,忽有一人說:「大人,我齊國國中有一老者,深造黃老之術,處世理事十分高明,大人不妨將他請來,咨詢一二,或許會對大人有所稗益,請大人斟酌。」

  曹參大喜,忙命人去請。很快,這位老者被請了來。曹參便問:「請問先生,我若為政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老者淡然一笑,答曰:「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意即為政的方法貴在清靜。以清靜為本,人民自然就能夠過上安定的日子。

  曹參聽完,思索片刻,乍然醒悟,茅塞頓開,感謝老者點化,並按老者所言行事。此後,齊國在曹參治理下果然是社會安定,百民樂業。曹參也因此美名遠揚,堪為一代名相。

  後來,曹參被擢升為丞相,離任時他叮囑接任齊國宰相的官員說:「為政尤應慎重處理好兩方面的問題,那便是應謹慎處理人民訴訟與市場糾紛。」

  接任官員奇怪地問:「政治之中事務繁多,蕪雜得很,除了大人所言的兩方面不是還有很多緊事需要辦嗎?」

  曹參擺手道:「不然,在這兩類事件中,善與惡並存。對於惡的若極為嚴厲地加以禁止或取締,使得惡人無處容身立命,他們必然會生出惡念;反而破壞了社會的安定,愈是治理愈是混亂。所以,我提醒你處理好這兩類問題。」

  曹參的話語便是黃老無為之術之旨。善惡同生同滅,相反相成,極端地不容惡,則也便失去了善。為職者只要能夠把握要害,大可不必逢亂必管,積極「有為」。

  此道對於現代為職者依然適用,而且大有好處。

  春秋末期,鄭國宰相子產在治理國家上就採用的是以柔克剛的方法。

  子產為政剛柔並濟,以柔為上,柔以制剛。鄭國是一個小國,國力甚弱,要想在大國林立的空間求得生存,增強國家的實力刻不容緩。子產提倡振興農業,興修農事。同時徵收新稅,以確保有足夠的軍費供應和給養。

  新稅徵收伊始,民眾怨聲四起,沸沸揚揚,甚至有人揚言要殺死子產。朝中也有不少朝臣站出來表示反對,而子產毫不理會,也不作過多的解釋,耐心等待事態的發展。只說:「國家利益為重,必要時自然需得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我聽說做事應當有始有終,不能虎頭蛇尾。有善始而無善終,那樣必然會一事無成,所以,我必須堅持將這件事做完。」

  新稅照常徵收,而由於他還採取了振興農業的辦法,很快農業發展,民眾由怨到贊,眾人賓眼。

  子產在各地還遍設鄉校,鄉校言論自由,因此有些對政治不滿的人往往把鄉校作為論壇進行政治活動。有人擔心長期下去會影響統治,便建議取締。子產卻說:「這是沒有必要的,百姓民眾勞累一天,到鄉校中發發牢騷,評談政治實乃正常。我們可以作為參照,擇善而從,鑒證得失。若強行壓制,豈不如以土塞州,暫時或許會堵住水流,但又必將招來更猛的洪水激流,沖決堤壩。那時,恐怕就無力回天了,倒不如慢慢疏導,引水人渠,分流而治,豈不更好?」

  眾人皆服,子產正是採用了以柔克剛的為職之道。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