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該放就放 不奪人志


               腳跟踢著後腦勺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為職者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每日裡不知忙成什麼樣子,可謂「後腳跟踢著後腦勺」,不能說不辛苦,也不能說不盡心敬業。但是,卻又往往是事倍功半,常常將事情搞得雜亂無章,亂作一團。只有苦勞,卻沒有功勞。

  而且,越是如此徒勞無功的為職者勞動量就越是繁重,整日裡像被鞭子抽打著不停旋轉的陀螺,只是不住轉個不停。而如果你問他到底在忙什麼,恐怕他會目瞪口呆,膛目結舌、衝你尷尬一笑地說一句:「誰知道呢?反正是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忙著總比閒著好。」

  然而,事實上,他忙著倒比閒著糟得多。管什麼也管不好,恰似黑瞎子掰玉米,掰一個掉一個。眉毛鬍子一齊抓,最終也是抓得一塌糊塗,這樣的領導者是不高明的。

  孔子有言日:「名不正,言不順。令弗行,禁弗止。」

  說的便是為職者要以己職為本,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便不要去管,該放開手去則一定要放開手去。都說:「縣官不如現管。」這句話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去理解,就可以理解為人們在心理更傾向於服從直接上屬的領導,面對於隔層隔級的領導則不怎麼服從。果是如此,則是縣官親自去管某些事更不如派現管這些事的人去辦,放開手去反倒使事情圓滿成功,而若不放,縣官也未必辦得成。

  有些為職者似乎生怕自己權力太少太少,拚命地為自己攬活干。本來沒有事,卻又偏偏自己給自己找些事幹,而且無論大事小事都極力想去看一看、管一管。好像他不去告訴別人,別人就不知怎樣去做似的,有的就是擔心不經常過問一下雜事,別人就會忽略了他的存在似的。

  有這種想法的為職者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為職者如果擔心自己權力少或權力小而去狠抓瑣碎的具體事,勢必會使其他人無所事事,顯然成了混飯吃的多餘的人物,為職者自己孤獨的一個人轉個不停。倒是別人悠哉悠哉地呆在一旁,像是觀看猴戲的觀眾。雖也不住拍手叫好,心中卻將你只當作被耍的寵物,又怎會把你放在眼裡,記在心上呢?更不消說,因為你搶去了其他人該干的活,相當於剝奪了他的職權,反過來,他們又會聯合起來,為職者本欲多撈些權力,終落得許多空頭的權力,費盡心機,勞累一場也只會使自己的威信降低,原來的權力也相應隨之下降,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為職者如果是因為擔心露面少而會被別人忽視才奮力找事兒干的,那麼,就更是大錯特錯了。為職者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高低不在於為職者露面的多少,而在於為職者的頭腦、才智和能及以及其自身內在的精神氣質。為職者如果事無大小,事事躬親,見面的時候雖然增多,但同時,也必然將自己更多地暴露於眾目之下。中國有句古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無徒。」暴露愈多,愈是失去了為職者必不可少的潛在威懾力,愈是擔心別人遺忘自己愈是很快地被人忘卻了。

  所以說,該放手時就放手,輕輕鬆鬆為職守。

  有些為職者總是擔心把事情交給別人去做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或者擔心別人會把事情搞砸,甚至有時明明知道別人也能做得很好,卻仍然放心不下,偏要親自去做不可。

               人就是比動物強

  人總免不得有些自我崇拜,這是很正常的。大凡動物,有靈性的,沒有靈性,為了生存總要向同類或其他種族展示自己威風之處,這既是正常反應,也是必要的。如果一種動物沒有超過其他物種的地方,那麼面臨它的可能只有毀滅。誠然,人類是高級動物,正如哈姆萊特所說:「(人)是宇宙的精靈,萬物的靈長。」

  人有某些動物的本能,但又超越了這種本能,產生了思想,產生了信念,產生了對美的追求,有了世界觀,有了價值觀。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中,他們的生存變得複雜。確切地說,人類所謂的生存已不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更重要是滿足不斷產生的新的需要。也正是因為人類的生存隨著歷史的演變,社會的進步,有了質的飛躍,人便更加喜歡顯示自己的聰慧和才智,越來越喜歡爭強好勝。也就是說,人人都有表現欲,這是本能也是人們前進的動力。

  為職者當然也必然有表現欲,自己只有不斷地表現自己,展露自己,才能讓別人崇拜自己,佩服自己。這種想法並不以為過。

  但是,如果為職者極端地這樣想,難免就會出些問題。為職者不比普通人(其實,這道理對一般人也可作為良好的借鑒),普通人往往是獨立完成某項工作,工作比較簡單,而為職者則為是做些全局性的工作,並且要帶領一部分人或很多人去做。這時,若是為職者過分地想表現自己,積極主動地去爭著做事,想來定會使別人無所事從。倘設這件事別人做不來或沒有十分把握,猶豫不定還好,這樣別人不會產生想法,只能心服口服地讓為職者做;倘設這件事別人也能輕鬆完成或者完全可以勝任,而為職者偏要親自去做,恐怕就會使下屬心中犯嘀咕,要麼認為你對他不信任,要辭退他。要麼以為你小看他,認為他無能,要麼會以為你沒有水平,管這種雞毛蒜皮的事。總之你是賣了力氣,落不得好,下屬猜疑,勢必會影響工作情緒,進而妨礙正常工作。再不就有可能背後議論,造謠中傷也未可知。你想想,若是到這種地步,你還算理想的為職者嗎?還能順利地為職嗎?

  故而,為職者不要去做別人勝任的工作,為職者要注重量才為用,善於利用各人的長處。在古代戰國時期趙國公子信陵君便廣交各路賢士,甚至收養著為世人所不恥的雞鳴狗盜之徒。結果,信陵君出逃時,多虧了雞嗚者學雞叫,矇混出關。所以說,要重視別人的才智,不可僅以為誰有自己是全才。大家知道,誰也不是神仙,不可能樣樣精通,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因此,為職者沒必要事事都不交與別人,非得自己去做,一來可以給別人表現的機會,別人會感激你,二來也避免萬一做不好,不露臉倒弄一鼻子灰。別人能幹就讓別人去幹,不必橫加干涉越俎代包。大家或許都看過《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不管哪裡,為帥者總是不會每戰必己出,都是點派兵將,分工協作,共同攻敵抗擊。《水滸傳》宋江要請金槍將徐寧,並沒有親自像劉備那樣三顧茅廬,而是派石秀和時遷兩人去,利用時遷「鼓上蚤」的樑上功夫,偷取徐寧珍視如命的傳家寶——金絲皮甲,激誘徐寧來到梁山泊人伙,大破鐵甲連環馬。這其中宋江作為頭領只是動動口而已,並末真正去做什麼事,而是大膽起用眾人譏諷的鼓上蚤時遷,用其一技之長。既然他能勝任激引徐寧之事,便讓他去做。這樣一來,宋江等頭領不必勞神動骨,而時遷又因得到立功機會而樂此不疲,盡心盡力。最後,事情也圓滿辦成。設若宋江出馬,親自去辦,事情還止不走會怎樣發展呢。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講道:「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將能夠指揮得好,國君不去干預將的行動安排,讓將的才能充分發揮,戰爭則有可能取得勝利。雖說這是講的兵法,事關戰爭。但對於為職者也可說是一種良好的借鑒,尤其是當今社會。自改革開放以來,各種企業、商店、商場等如春雨過後的竹筍般迅速地出現了,隨之相伴而生的便是大大小小的經理老闆、董事長等為職者。領導一個公司,無論大小,參與市場競爭,莫不如領兵打仗。只不過這種戰爭不是槍炮血肉之爭,但也是生死存亡之戰,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這是鐵的法則。儘管有些冷漠殘酷,卻是不容置辯的事實。作為一個公司的老闆、經理或總裁就好比是國君,那些副經理、主任、科室幹部等則相應地好比是將。經理為職,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則需借鑒此法,給司職的幹部以足夠的活動範圍和職權範圍,允許他們必要時採取必要的行動。

  為職者作為高一層的領導性人物掌握的大多是綜合的情況,是總體的大面,對於細緻人微的情況則不甚了了或知之甚少。具體細緻的情況只有分別負責的相應的司職者搞得清楚。

  毛澤東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瞭解情況,無知濫說,則自然是「開口千言,離題萬里」,不著邊際。如此指揮,恰似紙上談兵,不會符合實際。方法再高明也不一定能將事辦妥、辦好。

  相反,如果能充分發揮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則可以使將軍因地制宜,適時制定合理的計劃和方案。古代戰爭講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正是這層含義,將應該有相對獨立的自主權,應該能夠根據現實的情況形勢進行應變,不一定非要按照遠方的死命令行事。在現代大企業大集團中,各總裁、經理也應給下屬以足夠的自主權,機動靈活地根據市場信息、消費傾向,以及產品本身的特點進行生產、宣傳、銷售,主管營銷的職員盡可讓他們放手去幹,調查訪問,瞭解市場,把握動向,開展宣傳等等。

  我們並不是說為職者便以此而撒手不管,分別交由他人去做。正如一艘海上航行的巨輪,船長不是要去駕駛,也不是去升帆,更不是去掌舵,而是要掌握航向航線,要處理意外的突發事件,最主要的是要將船上的人有機地組織起來,調動起來,通力合作,以求航行一帆風順。為職者正是這樣,不是要去做具體的某某瑣事,而應是去做事關總體大局的方向性原則性的事情。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的為職者,收穫的只能是鹹澀的汗水和來自各方的譏笑和挫傷。為職者應在宏觀管住,微觀放開,大膽地讓能幹的人去做他能幹的事。

  下面這個事例講的是為職者該放就放的故事:

  漢宣帝年間,有一位宰相,此人名叫丙吉,丙吉作宰相很講分寸,正所謂拿得起,放得下,自有一套精明的為職哲學。將各種關係處理得有條不紊,井井有條,大事小情都處理得恰當適合。

  一年春天,宰相丙吉乘車在繁華的都市街頭經過。正走著,忽然聽見遠處人聲嘈雜,叫罵聲一聲高過一聲。車子繼續前行,聲音越來越大,隱隱看見街中心圍著一大群人。走近前,見是一群人在毆鬥。雙方各有五六個人,有的拿著鐵條,有的拎著粗木棒,有的舞動著小板凳,有的則抱著石墩子,打作一團。

  只見棒起棍落,墩砸凳拍,有喝罵,有慘叫,死的死,傷的傷,鮮血濺了一地,有兩個人被打得頭顱開花,白慘慘的腦漿塗廠地,殷紅的鮮血順著那人的鼻孔,嘴角流出,臉上身上早已滿是血污,令人慘不忍睹。那群人卻並末罷手,打得還正起勁。

  圍觀的不少人高喊,讓他們住手,但都無濟於事,也有喜湊熱鬧的,圍著看,一邊躲閃一邊笑著指指點點,竊論哪個人更為勇猛。有的實在不忍再看這種慘烈的場面,搖頭歎息著走開了。

  宰相丙吉的車子經過時,宰相手下的侍從向那群毆鬥者看了看,然後,對宰相丙吉說:「大人,前面是一幫無法之眾在群毆,已有兩個被打破了腦袋死在地上,還有幾個折了胳膊,斷了腿,打得非常利害。」

  丙吉並未說什麼,只是點點頭,又從車子裡向外望了望,擺了擺手,沒令停車。

  侍從問宰相:「大人,是不是要把他們抓來,大人審訊一番,對惡人進行懲處。」

  丙吉依然什麼也沒說,用力擺手命令車子前行,大家都莫名其妙,卻又不敢違抗命令,不敢去問為什麼不管,只好困惑不解地為宰相趕車前行。丙吉在車上神態自若,表情冷淡,好像他根本不知道方纔的事似的,車子頭也不回地穿過了毆鬥現場,繼續前行,圍觀的人也很是疑惑甚至恨罵。

  又走了一段路,迎面來了一輛牛車,拉車的牛正長伸著舌頭,「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鼻側唇角滿是白沫,很吃力地拉著車子往前走,宰相丙吉突然命令道:「停下,停下!」

  侍從們不知何事,趕忙停下車子,問大人有何吩咐?宰相丙吉伸手指著那牛道:

  「你們看,那頭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們去問問牛的主人,這頭牛是怎麼啦,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侍從們更是驚詫,比剛才還要驚詫。心中暗想:

  「大人今天這是怎麼啦,剛才有人群毆群鬥都鬧出了人命,大人卻充耳不聞,不理不睬像沒事人兒一樣穿場而過;這會兒僅一頭拉車的牛喘喘氣就叫我們去打聽原因,不成了借牛不借人嘛。牛命倒比人命重要,本末倒置,輕重不分,人畜顛倒呀——」

  眾人疑惑,愣著不動,宰相丙吉見狀,用眼睛掃了掃眾人,微微地笑了,說:「你們吃什麼驚呢,是不是覺得我這個宰相不分輕重,不愛惜人民性命,卻憐惜一頭牛啊?」

  侍從們趕緊拜禮,說:「還望大人賜教。」

  宰相丙吉一笑,問道:「你們可知這是何處所在?」

  眾人又是一愣,有人答道:「大人,這不是長安城嗎?」

  宰相丙吉又問:「既然是長安城,這長安城由誰負責治理呢?」

  眾人忙回答:「大人,當然是長安的長安令或京兆尹大人的職責。」

  宰相丙吉點頭說:「是啊。我的職責是要第年評定他們的勤務功過。然後再將其賞罰情況上報聖上便可,這取締群毆群鬥之事本屬他們分內之事,本官沒有必要去查管。一一參與這些瑣碎小事,本官非得累死不行。」

  眾人稱是,宰相丙吉又問。「你們可知現在是什麼時節?」

  眾人道:「初春時節。」

  宰相丙吉點頭,說:「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尤其初春,春雷驚響,萬物復甦,又要一度四季輪迴。那頭牛卻值此時節吐著長舌喘氣不止,我擔心是陰陽不調之兆,而本官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順調陰陽。陰陽是否順調,關係到國計民生,事關百姓一年的生計,本官又豈能不理不問。故此才派你們去問牛氣喘的原因,絕非本官不愛惜民眾。」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紛紛稱讚宰相的英明決斷。

  這則故事中,宰相丙吉看似沒有分清輕重,顧惜牛卻不顧惜人。其實,宰相是該管的管,該放的放,有輕有重,兩件事相比較真正重要的也應是牛喘氣之事,那群毆不過是幾個人的的事,而這牛喘氣所徵兆的是陰陽是否調順。在一年的開始,初春之際,陰陽調順與否,事關萬民的耕種生計,影響到國家的收入,決定著一年的收成是豐是欠,牽繫全局,當然是宰相必管之事。

               選擇大處下功夫

  為職者應下功夫做好三方面事情,要注重對大局的判斷把握,要注重調整團體內部關係,並使之同心同德,戮力同心,形成龐大的合力。還要注重讓部下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特別是要注重讓部下各盡所能,一個人的才能和力量畢竟有限,若是為職者能使下屬各盡所能,形成優勢互補,齊心合力,則必能應付各方面的難題,使事情順利完成,任務圓滿完成,這樣則更顯為職者之才能。

  漢朝時,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取得了楚漢戰爭的勝利。劉邦身邊有一著名的謀士,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軍事參謀長——陳平。此人年紀雖輕,卻是韜略滿腹,足智多謀,跟隨劉邦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出了許多好的計謀,對劉邦奪得天下有很大的貢獻,頗為劉邦賞識。

  劉邦駕崩後,漢文帝時,陳平已步入晚年,已由幾十年前英俊聰慧的小伙子變成了花髮老練的老者,被漢文帝封為宰相,扶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與陳平同座的還有一個宰相周勃,漢朝吏制設兩個宰相,共為國政服務。

  一日,文帝傳下口諭,要召見陳平和周勃。兩人接旨後趕忙進宮見駕,見文帝后,磕跪施禮。文帝一笑,口旨說:「兩位愛卿,免禮平身,一旁賜座。」

  兩位起身,側身坐在椅子角上,上身前傾,以示恭敬,漢文帝笑問:「周愛卿——」

  周勃趕緊離座跪地,答應一聲:「微臣在,——」

  漢文帝接著說:「周卿,聯問你,你日理萬機,事務繁忙,你可知經你手處治裁斷的事,一年大約有多少嗎?」

  周勃跪在地上一聽,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實在記不清到底每年處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悅,便又問道:「如此說來,周卿,你可知道我國庫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

  周勃此時已經冒了汗,額上背上儘是冷汗,身子有些發抖,聲音都有些顫了:「這……這……這……」

  「這」了半天也沒有回答上來,只是叩首謝罪,漢文帝沒有理令他,轉頭又問:「陳愛卿——」陳平忙也起身跪地,高聲應答:「小臣在——」

  漢文帝接著問道:「陳卿,你可知道你一年處理多少事,我國庫一年收支有多少嗎?」

  陳平忙奏:「回皇上,關於這些問題微臣只有去問詢負責之人方知。」

  漢文帝問:「誰是負責人?」

  陳平回答:「司法大臣負責事務裁判事件,財政大臣則負責掌握國庫的收入和支出情況。」

  漢文帝笑了,問道:「陳卿,你不是在給聯開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財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職,那麼,你們這宰相又有何貴幹呢?」

  陳平依然很沉著冷靜,不緊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斗膽犯言,身為宰相當使百姓安居樂業,各得其所。對外須撫鎮四方,使各地蠻族諸侯服從中央,不敢稍有叛亂之舉,對內則要督促所有官吏盡職盡責,搞好分內之事,卻不必自己去過問一些瑣碎之事。」

  漢文帝聽後連連點頭,重賞陳平。

  沒有多久,周勃引咎辭去宰相之職,由陳平一人獨擔宰相重任。陳平便堅持他對文帝所說的做法,量才為用,視人而定,針對每一個人的才能確定各自應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導。這樣一治理,天下太平,國泰民安。陳平指揮有方,因地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受到文帝的嘉獎、眾臣的讚佩、百姓的愛戴,成為一代名相。

  通過陳平的行為不難看出,為職者沒有必要事事過問,不分鉅細,該放的要放得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有名的英國大出版家腦慈可裡夫一生所做的事業極為繁多。一般人根本無法應付,但他卻很輕鬆地於每項事業,不能不令人驚奇,有的朋友問他是如何處理這麼多事時,他笑著對朋友說:「其實,我也沒幹什麼,我只是負責指揮工作。具體的機械式的工作我都交給那些可以幹好的人去做,而且他們都幹得很好。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最為關鍵的是每時每刻都在創新的計劃,而並非動手去做那些助手們完全能辦理很好的細緻工作」;

  腦慈可裡夫的話,表達了為職者成功的決竅,正如計算機公司經理派特生所說:「不要去做可以交給別人去做的事情。」

  為職者要學會「偷懶」,但這種「放」是合理的,是適當的「放」又並非放任自流。正像派特生所得出的結論,一個領導性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將其智慧和精力用於設計出卓越超人的思想計劃,創造出新的東西,而不是要去機械地做一些其他人也可以做的瑣事。一個真正能站住腳跟的為職者,永遠是機器的製造者,而不是機器上的某個部件。

  派特生做過一次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他將寫字間和工廠的重要主任職員調開十多人,最終發現組織運轉正常,根本不受影響工作,這實驗正是說明了為職者該放就放、不奪人志的道理。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