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03章 聖徒出世了


  窮苦的人群掙扎在邊緣上,只要有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旱,只要冬天不下大雪無法填滿那種不可思議的水窖,只要夏天在遍野稀疏的莊稼地上落一場冰雹——就會跌下邊緣,由苟活墜下死亡的邊緣。
  大西北的回民,就像一個棲居在黃土崖邊泥屋裡的盲人,墜向深淵的危險悄無聲息地伴著生活。
  人們只有熱烈地誠信,只有托靠主。粗野散漫的生活,一邁進清真寺的門檻就驟然一變,呈現出嚴肅虔敬的神色,男人仍莊嚴地洗淨每一寸肉體,女人們如訴如泣地喚主,孩子們挾著一本厚書,稚氣十足成群結隊地上學——只是他們的小學是經堂教育,不是要念會幾句文化而是為著念來一點靈魂。
  老人們則幾乎拋盡了現世一切生計,終日徘徊在寺裡。我在沙溝的夜裡曾遠遠眺望那寺,天是黑紅色的,山影是黑紅色的,寺的建築輪廓隱藏在夜的黑紅裡——只有洞開的大門充盈著桔黃的明亮。我看見一些老人的背影,起伏仰落,正在專心致志地行禮。
  男女老幼都在等待。
  容許吧。
  為我們出世吧。
  我覺得,整個村莊和這暗紅的山巒夜影都在歎息。似是祈求,似是痛苦地忍耐。
  我們再也沒有能力了。我們衰弱如羊。我們污濁不潔。我們無法戰勝。我們沒有橋樑。我們已經被拋棄,住在這種家鄉。我們已經被降生在活的火獄。容許吧。我們此刻剛剛洗過烏斯裡(大淨),我們日日身帶阿布黛斯(小淨),我們趁這一刻潔淨向您伸出雙手。阿米乃(容許吧)!我們愚鈍無力,我們別無出路。把金橋架給我們,把道路在荒山裡顯現吧,容許我們吧。帶領我們走向純淨,允許我們接近主,接受我們來世做天堂住民。阿米乃,阿米乃,看在我們輩輩人流血的求情上,容許吧。看在我們為眾犧牲的導師的求情上,容許我們的乞求吧。
  但是,在全世界的信仰者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大問題:人怎樣接近主。
  在猶太教神秘主義派別、天主教、伊斯蘭教蘇菲(神秘主義)派,都提出過「聖徒」這一存在,做為人與主之間的中介。最著名的聖徒和聖徒傳說,當然還要數基督教和《聖經》。但是,伊斯蘭教中的聖徒——由於往往是真人真事,尤其是真地犧牲死難——對民眾的震撼和感動,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哲合忍耶更鮮明地把聖徒和中國貧瘠邊地的苦難底層民眾徹底結合,讓每個衣衫襤褸的窮人都認識聖徒——導師本人,都直接跟著他堅持人的心靈世界。這一點,給予像我這樣的人的感動,是永遠也不會泯滅的。
  我一連數年,沒有一刻不在心裡懷念著他。他和我逐漸習慣了的渾身襤褸的農民那麼相像。我為一種親切感而震驚。我以我的形式,一直企圖尋找一種真的人道主義。我嘗夠了追求理想在中國文化中的艱辛。然而大西北的哲合忍耶老百姓不僅嘗遍了艱辛而且流盡了鮮血,這使我欣喜若狂,我心甘情願地承認了他們。
  然而,他們追隨著一個人。
  我把目光對準了他。
  人們對他至死不渝地追隨著。幾年裡,我已經能夠作證:哲合忍耶的幾十萬人,即他們親切地互相稱為多斯達尼的同胞們,為了他,每一刻都準備赴死。
  我想像著他。
  這個人名叫馬明心。在我描寫的這個世界裡,你再也找不到比這三個宇更響亮的名字了。而且這個姓名的響亮,在於它只是轟鳴在幾十萬人的心裡,而不是被人用嘴訴說。馬明心這三宇因為受著極度的崇敬,所以被純樸的民眾避諱——沒有人稱呼這個名字。
  他像一塊被風雨漫漶已經失去了細節的巨大的岩石雕像。我只覺得他如一座岩石頂峰,屹立於我熱愛的哲合忍耶剛強的岩石森林正中。他又如莽莽無邊的黃土高原上的一座石碑,身上密密刻著風雨割據的痕跡。
  信仰的黃土高原,因他而有了唯一的說明和解釋。這片廣袤數千里令人只有絕望的滾滾黃色波濤,因為他矗立起來,而獲得了方向。
  當然這都是後世對他的追認。
  他是從童年啟程的。
  那時他九歲。
  他是一個孤兒。
  活在這片天地裡,降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裡,頓亞(人世間、信仰世界以外的社會世界)對於他毫無指望。
  馬明心的童年,無疑只是受苦。哲合忍耶民眾因為都一模一樣地只有一種形式的童年,因此對導師的童年毫無記憶。淡漠痛苦是大西北的特點,淡漠流血是哲合忍耶的特點。他是一座岩石,這岩石的形象是模糊的;
  感贊萬能的主,後來哲合忍耶中間出現了一位大作家,名叫阿布杜·尕底爾,人稱關裡爺(祖籍關裡風翔、甘谷、伏羌一帶)。關裡爺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創造了一種中國文學的新形式——第一是秘密,不外傳也不使用外人能讀的漢文;第二是散文體兼以神秘主義。關裡爺留下的這部偉大著作是我最崇拜的作品,書名叫《熱什哈爾》,意為「滲出的露珠」。
  我的弟弟楊萬寶是一位哲合忍耶阿訇世家的青年;學經十年,經漢兩通。他是我知道的中國回族中最優秀的滿拉(經學生)。為著我寫這部著作,也為著他自己對哲合忍耶的感情,他和自己的同學馬學凱剛剛譯完了秘密的《熱什哈爾》。
  關裡爺的《熱什哈爾》隨著我的作品一塊介紹給你們了,讀者們。我盼你們珍惜;因為哲合忍耶一直不敢信任。這部書寫成於一百多年以前,哲合忍耶原來是打算永遠拒絕閱讀的。
  《熱什哈爾》中當然不稱呼「馬明心」三字。一般用他的傳教道號「維尕葉·屯拉」,意為「主道的捍衛者」。行文多稱為「臥裡」、「沙赫」,意為「長者」、「聖徒」;有時稱「毛拉」,意為「引路人」、「聖徒」。或者乾脆稱「太爺」。這一切,我希望我的非回族朋友一定要習慣。
  大海潮動時滲洩的露珠——《熱什哈爾》記載了馬明心(為行文方便,本書使用這個稱呼)的道路。這條道路是掙脫絕望的西北中國,到回民們傳說的真理家鄉——阿拉伯世界去。
  楊萬寶等譯《熱什哈爾》這樣講述了馬明心九歲時跋山涉水遠走異國的故事:
  維尕葉·屯拉(願真主淨化他的心靈)的兒子、我們稱之大爺的穆罕默德·阿布杜拉講道,他以前曾聽過父親這樣說:「——我們原是階州(今武都)的馬姓。後來遷到了鞏昌府(今隴西)。在那裡,我們一些親戚住在內官營,一部分在這裡。隨後又遷到了河州城,住在大西關。祖母歸真後,人稱呼為二爺的我爺爺的弟弟,他領著孤苦伶仃的九歲父親去朝覲。拋下了他三弟和兩個孩子。兩個人,離鄉背井。嘗受著旅途艱險,朝荊棘之地、荒無人煙的雲南路走去。他們進了不通言語的阿佤國,越過了九條洶湧的底格裡斯河。一天,當他倆尋水找柴,想燒些飯吃時,狂風掀動了。塵砂在瀰漫,漆黑降臨眼前。太陽隱形,災難驅逐了吉慶。維尕葉·屯拉看不見叔父,哭泣著,但哪裡也不見叔父形影。他驚愕地獨身一人,在那個清晨失去了方向。多麼渴望能見到叔父啊,多麼悲哀。
  奢望的禾苗結不下果實。封齋的夜晚見不到月亮。但願——這分離的詭異中藏著聰穎。叔侄二人永別了。
  就這樣,一個名叫馬明心的中國窮孩子,踏上了無法考查也無法想像的、連終點都不知道但只相信那裡有出路和真理的茫茫長旅。這個人後來征服了一批最剛強最硬悍的中國人。在他逝世之後第二百零三年,我突兀地撞在他的形象上——至今我還在回味著自己的心被他征服時的感受。
  誰也不敢臆測當年的馬明心。後來,民間的大作家關裡爺終於鼓足了勇氣描寫這位開創的導師,我猜關裡爺一定是覺得自己心靈中出現了某種奇異感覺與他有了神交。
  這種一絲脈息般的飄忽不定的相知感,也曾經在沙溝、後來又在松花江畔的船廠、在新疆焉耆的北大渠、在甘肅會寧的關川窯洞、在黃河灌區的洪樂府——幾次輕輕地拂過我的心。我一直強烈地盼望見見他本人。我從每一位他的後裔的眉宇相貌之間,默默地猜測品味。我無法想像他的少年孩提——他統率著半個大西北,支使著西北中國的真正悍民。誰能想像九歲的他呢?誰能想像在中東、在阿拉伯沙漠中一步一陷地前行的那個孩子呢?
  ——哲合忍耶的聖徒故事,就此開始了。
  他跟著叔父,想去西方尋求出路。他走過了「九條底格裡斯河那樣的大江」。他在沙漠中渴得暈倒,幻視了美麗的端水碗的女人。長途中他失散了叔父,只剩孤單一身。在大沙漠中他終於盼來了奇跡:一個老人給了他一串葡萄吃,並把他引領進了也門道堂。那裡是一個伊斯蘭蘇菲派的傳道所,他住下來,動輒坐靜百天,一學就是十幾年。他悄無聲響地走近了他的契機關口。他放牧過的四十隻黑山羊,他講話時使用的阿拉伯語,他忍耐過的飢餓,他拾回的那些圓圓的石子,都已經無法鉤尋了。
  十五年後,他滿二十五歲。受也門導師(不識字、不念地理書的百姓們稱呼為「也門太爺」)指令回中國傳教。
  維尕葉·屯拉·馬明心回到了甘肅,從那一年起他便再也沒有離開這裡。幾年來我奔波於黃土高原,總覺得還能再找到他。我看見了一條異樣新鮮的路,他的遙遙背影永遠在我眼前搖曳。其實他的境界已經超越了中國回民,甚至超越了任何原教旨的宗教。但是陶醉使得回民們癡癡地想念著他;那種真摯使我流連忘返。我寫詩了,因為我從哲合忍耶農民那裡受到了太強烈的刺激——我也開始像農民們一樣,無心去解釋如此陶醉如此感動的原因。
  ——原因很快就會一一講清。
  乾隆十年之前,馬明心回國。哲合忍耶,這種底層賤民也要爭心靈自由的精神,突然進入了貧瘠的甘肅。
  毫無指望地打發日月的西北回民,如同乾柴遇上了火苗,猛烈地掀起了一場求道熱——用農民的話來說,是「另找了君主,另找了終身,一切心血,都只在教門身上」。蘇菲主義(即伊斯蘭神秘主義)的濃烈、出世、真摯、簡捷,不可思議地與大西北的風土人事絲絲入扣,幾乎在第一個瞬間就被大西北改造成了一面底層民眾的護心盾。
  文化上的不平等和無形壓迫,在一天裡就被推翻了:如毛附皮的中國知識階級不懂阿拉伯——波斯文;面對這種回民,秀才舉人變成了文盲。襤褸的飢餓的底層受苦人有了思想武器,今天早晨的他們,已不是昨夜的他們了。
  沙赫,毛拉,穆勒什德——這些詞都可以譯成導師,都可以譯成引路人。那個人來了,他出世了。追求歸宿的路通了,接近真主的橋架上了,沒有指望的今世和花園般的來世都清楚了,天理和人道降臨眼前了。阿米乃,請容許吧。都哇爾(祈求)應驗了,那個搭救咱們的人來了。煎熬人的現世要崩垮了,大光陰要成立了,聖徒出世了。
  乾隆八年到十年之間,當那個在遙遠神秘的「也門道堂」裡長大的人,兩腳又踏上了甘肅堅硬的黃土山道時,在空曠蒼涼的黃土高原上,性情硬悍而毫無出路的回民們,已經把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都準備好了。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