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04章 窮人宗教


  有一個名叫麻臉滿拉的人,投在了剛剛回國不久的傳教者馬明心門下。他窮得四方出名。一天天忍著饑寒。麻臉滿拉有一個表弟兄,是位窮阿訇。看著親戚窘迫的日子,這人對麻臉滿拉說:
  「主啊,我沒有見過比你再窮的人!伏羌的多斯達尼多呢,跟我去伏羌走走吧。」
  到了伏羌,當地的回民唏噓著,施散給他衣服、鞋和錢。得到了施散,麻臉滿拉高興地回來了。他求見導師馬明心時,被拒之門外。
  麻臉滿拉驚惶得苦苦央求,糾纏了好久後,馬明心見了他。劈臉第一句,導師問道:
  「你的這些東西是從哪兒來的?」
  麻臉滿拉說:「是伏羌的多斯達尼散給的。」
  馬明心說:「你是用我們的教門索取財物。你遠遠跑一趟,心意只在財物!快去把東西都退給人家。」
  麻臉滿拉脫了衣服,打著赤膊,滿面羞傀。
  馬明心說:「如果真主沒有告訴人遮蔽羞體,我就叫你把褲子也脫掉。你走吧,不再進我們哲合忍耶的門。」
  麻臉滿拉哭了起來。門徒和百姓也都紛紛為他求情。眾人都說,原諒他吧,這是我們大家都有的缺點。馬明心最後才留下了他,並且對眾人說:「從今以後,誰也不許為施散走坊!」
  在這個入口,我猛地被牢牢吸引住了。窮人,這是個在中國永不絕滅的詞。朦朧的貧寒記憶,放浪世界的滿目瘡痍,一戶戶一村村的襤褸——使我一直在尋找著。我偏執地堅持,中國的一切都應該記著窮人,記著窮苦的人民。對於我來說,如此的一些故事極其重要——
  有一戶住在村角的農民,家裡只有半塊爛席鋪炕。以前他是從來不上寺禮拜的,他躲著鄰里親戚,避著回民的一切節日。每逢到了自己父母忌日,他總是借口外出,離開村子。人們為悼念親人、為履行信仰者的義務——都有各自的一些爾麥裡(干辦、集聚誦讀《曼丹夜合》這部經)——而他是孤獨一人,院裡沒有一隻雞,缸裡沒有一點細糧。赤貧的人不單念不起書,也信不起教。他呆滯地坐在高高的荒山坡上,熬過自己不敢正視的日子。
  馬明心來了,帶來了哲合忍耶。
  他半信半疑地聽著。
  村裡每個角落都在議論——這位老人家,傳的是窮人的教門!真的不要海地耶(施散),真的!
  村莊裡,每天都有人家的泥屋裡傳出悠揚美妙的《曼丹夜合》之聲。幹過爾麥裡的人,臉上浮著滿足喜悅的紅潤,上山受苦時精神十足。他的心跳了。
  深夜裡,輾轉在爛席炕上,他鳴鳴哭了。
  他想起自己被官府殺害的父親,想起餓死在這個土炕上的母親,獨自哭得淒慘。
  幾天後,他鼓足勇氣,請了那位年輕的神秘哈只(曾去麥加朝覲過的人)。馬明心點點頭,訂下了日子。
  來人圍成一個圈子,肅穆地跪在那土炕上。人人洗過大淨,個個是有名的阿訇。悠揚的誦詞念起來了,帶著聽說是來自「也門」的奇妙音調。他癡癡聽著。時間在行進。
  信仰和孝道,被實踐了。
  枯乾的心裡滲進了濕潤的安慰。
  他站起來,走出半塌的黃泥小屋。院裡拴著一隻他朝鄰居借來的雞。他又用一隻大粗碗借來兩碗白面,準備給剛念完的人做飯。爾麥裡之後的飯,是聖餐——這是起碼要花費的。
  馬明心攔住了他。
  院裡有一棵棗樹,馬明心命令他搖下棗子來。幾個棗子,在碟子裡一一擺好。馬明心說,哲合忍耶的聖餐就是這個果碟。窮人不必為了信仰宰雞宰羊,只要擺放果碟時記住提念真主。爾麥裡靠的不是經濟力量,而是真誠的意念。
  在半張褐黑的破席上,唸經人們嚴肅地拾起棗子吃著,隨後一片歡笑。
  他哭了。
  馬明心帶給中國的哲合忍耶,是一種窮人宗教。大西北沒有預料到,它興奮得不知說什麼,於是又在興奮中沉默。外人以前沒有從這沉默中看到喜悅,今天也沒有從這沉默中看見懷念。
  任何一處爾麥裡,任何一個省份,人們都在忙著擺果碟。我在半個北方數不清多少次看見這果碟。人們莊重地擺著——如今能擺進各種各樣的乾果和鮮果了;但是人們仍然那麼不善訴說。「這果碟子,是咱們哲合忍耶最尊貴的東西」——他們說。這是窮人的聖餐,我心裡補充說。
  關於馬明心為窮人辦教的美好傳說,多少年來一直在哲合忍耶內外流傳。傳說他為教民干爾麥裡,教民奉贈的乜貼(宗教舉意、費用),他一律轉手散給窮人。甚至在齋月裡人送來兩塊白麵餅,他也隨手散給乞丐。為人送葬,相傳他只取幾十個麻錢;人人皆知哲合忍耶不是為了佈施。他住舊窯,住泥屋,家裡沒有一頭毛驢——他的妻子以一生推杵磨面而聞名。他有一件妻子手織的毛衫,後來進監獄時,他就穿著這件衣裳上路,直至犧牲。
  這是一件羊毛織的衣衫。起源於中西亞的伊斯蘭神秘主義叫做蘇菲主義。蘇菲,意即羊毛衫。古代那些神秘的行吟詩人、修煉者、追求著愛主接近主的私人體驗的隱士,都穿一件羊毛衫袍。
  馬明心有兩位夫人。一位是不孕的撒拉族夫人,一位是通渭草芽溝的張夫人。不清楚是哪一位女人為他織了這件羊毛衫褂。官軍後來血洗關川,抄馬明心的家時,寒窯中一貧如洗,院裡一盤磨、半窖水。撒拉族夫人為丈夫自殺在窯外。張夫人被五花大綁押走充軍。官軍刨地三尺,翻了又翻,一共發現了半串小麻錢。
  從甘肅到寧夏,老人們著重指點我說:「那半串麻錢有個來歷。不是銅元,是小麻錢。家裡窮得掀不開鍋蓋了,哪位夫人就包上了羊毛衫袍,走了郭城驛。有一家當鋪開在郭城驛街上,夫人給掌櫃的說:當件衣裳。郭城驛開當鋪的掌櫃接下一打開,只覺得,光芒閃閃;滿屋香氣。掌櫃的心裡暗暗知道了。他取來一串麻錢,兩手恭敬托著:『這串錢,算是我給自家求饒恕。衣裳不敢留,您快快包起來!』這就是那半串小麻錢的來歷。花費了半串,剩下的半串子公家抄上走了。」
  ——老人們說完又沉默了。
  他們能講清馬明心家裡一文錢一粒米。
  深邃的哲學進入了泥屋窯洞。心靈獲得的平衡,使風景柔和了,使痛苦輕緩了。飢餓的窮人一天天在精神上富有起來,馬明心這個名字迅速地傳向全中國。
  絕望者、唸經人、大都市裡的精神乾渴的人、追求正道的青年、想獻身追隨聖徒的勇士,——都背上了一種木頭背筴,踏上了奔向甘肅的道路,尋找馬明心。
  哲合忍耶在迅猛傳播。
  但官府和俗界並不知道。
  那是一個追求的年代。背著背筴的人離開家鄉,形影不離地追隨著認定的導師。這是今天已經湮滅了的一種生活方式。追求者們陶醉於這種生活——他們要接近「主」,要封齋禮拜並且秘密地從事修煉。要在僻靜山洞裡坐靜,要把災年裡僅有的食物散給乞丐。他們的女人要含辛茹苦,推磨扶犁。男人被捕就探監或被流放,丈夫若犧牲就獻出兒子。
  漸漸地,哲合忍耶的隱形世界被建立了起來,雖然外人並不知道。
  半個甘肅、南北寧夏、一角青海和陝西,甚至山東、河北、江蘇、雲南,都有人奔向馬明心求道。
  ——那是逝去的十八世紀。那時的中國確實曾出現過一場旋風般的理想追求運動。窮人回民是那次追求的主角,很多有知識的學者也在行列中。
  追隨著馬明心的一些有志之士,形成了哲合忍耶的核心。他們不是一般滿拉(經學生、內地稱海裡凡),他們是聖徒的門客。他們對家庭似捨似系,生活目的是追隨導師。
  導師叫「穆勒什德」,他們叫做「穆勒提」——這是一種今天罕見的、不問前途不論安危、隨時準備赴湯蹈火的、以宗教聖徒為修身目標的追隨者。
  維尕葉·屯拉·馬明心的弟子們不僅僅是些禮拜的阿訇。他們在荒野裡、窯洞破屋裡、勞苦的莊稼活計裡、「脫勒蓋提」(秘密修煉)裡迎送歲月,認識真理。我在鈔本中讀到——「他們都去山裡打柴,他們渾身襤褸。但富貴不能誘惑他們;他們在飢餓寒冷的考驗中守著人道」。
  由於貧窮的本色,哲合忍耶乾脆以素為貴,他們沒有雕樑畫柱的清真寺,而且反對素色之外的彩畫。直至今天,你看不見它有豪華大寺。
  這裡是真理的辯論場。見解和認識在尖銳地較量。
  維尕葉·屯拉·馬明心時時顯露本色。單憑對窮苦農民的感情和關注,是不可能掌握窮苦農民集團的。信仰不是迷信。敢於在中國樹立起一面旗子,就要有支撐它的能力。
  大西北是回族密集之地。蘭州、西安、西寧、河州,還有一些著名村鎮,都是回族能人的潛伏之地。
  關裡爺記載了一個馬明心早期的故事:
  相傳:我們偉大的毛拉·沙赫·維尕葉·屯拉起初住在皋蘭縣。有一個人稱「胎裡會(唸經)」的人,是五阿訇之子——請毛拉吃飯。「胎裡會」心中不服。為了考驗毛拉,他跟在毛拉背後,不帶路,不指路。但是,不用指點,毛拉徑直走到胎裡會家。坐定在上房裡以後,毛拉問:
  阿訇,知識的終點是什麼?
  胎裡會無法回答。毛拉又問:
  伊斯蘭的終點是什麼?
  胎裡會忙向毛拉說色倆目,他對毛拉深深敬佩了。毛拉說:「知識的終點,是主的認知;伊斯蘭的終點,那是無計無力!」
  我堅信:一切哲學,都會被這句話震動。
  還有——伊斯蘭教每天有五次禮拜;每一次中數拜裡有一些拜屬於天命,另一些屬於副功。幾百年來,因《古蘭經》中有一句話,提到了「正中的拜」——因此,詮釋家和好道者就對這一句「正中之拜」眾說紛紜。
  關裡爺的《熱什哈爾》記道:
  相傳:有一天,毛拉維尕葉·屯拉問阿訇們:「真主在古蘭經中說:『你們應該堅持禮拜,堅持正中的拜功……』這正中的拜功是什麼呢?」阿訇無言可對。毛拉說——「正中之拜,就是川流不息的天命!」
  天命的拜數、禮拜的次數——馬明心都沒有講。他講的只是:天命,這種人證明自己是有靈魂和信仰的最低形式,對人的生命過程如一道川流不息、迎面而來的長流水。這極其深刻。這種見識早超越了伊斯蘭教,而與各大一神教的基點完全一致。中國回民除此再沒有過更深刻的神學認識,這是一種關於人的重要觀點。
  在西北荒涼的人間,絕望的窮苦農民又有了希望。一個看不見的組織,一座無形的鐵打城池,已經出現在他們之中。窮人的心都好像游離出了受苦的肉體,寄放在、被保護在那座鐵打的城中。
  人間依舊。黃土高原依然是千溝萬壑灼人眼瞳的肅殺。日子還是糠菜半年飢餓半年天旱了便毫無辦法。但是窮人的心有掩護了,底層民眾有了哲合忍耶。
  窮人的心,變得尊嚴了。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